《第一章 胰腺的基本结构和功能.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第一章 胰腺的基本结构和功能.doc(9页珍藏版)》请在淘文阁 - 分享文档赚钱的网站上搜索。
1、如有侵权,请联系网站删除,仅供学习与交流第一章第二章第三章第四章第五章第六章第七章 第一章 胰腺的基本结构和功能【精品文档】第 9 页第八章 胰腺的基本结构和功能胰腺最早是被希腊解剖学家Herophilus (约公元前335-公元前280)发现,并描述为一个独立的器官。数百年后,另一位古希腊解剖学家Ruphos将其命名为希腊语pancreas,其中为全部(all),creas为肉(flesh)的意思。胰腺为人体内仅次于肝脏的第二大腺体,是内外分泌混合腺。外分泌部占腺体的绝大部分,属于消化腺,分泌胰液并经导管排入肠腔,主要对食物起消化作用。内分泌部是散在分布于外分泌部之间的胰岛,分泌胰岛素、胰高
2、血糖素、生长抑素等激素进入血液或淋巴,主要参与糖代谢的调节。1.1 胰的形态和位置人的胰腺与十二指肠相连,质软、外观为淡红色,形状扁平细长。胰腺长约1420cm,重量约为80115g,位置较深,在第1、2腰椎水平横贴于腹后壁。啮齿类动物胰腺为无定形结构,似脂肪组织,不规则,分散在十二指肠、胃底及脾门处,色淡红。而许多低等动物胰腺不形成独立的器官,它们散在分布于其它内胚层来源的器官中。如无脊椎动物就没有独立的胰腺,其外分泌部组织存在于肝内,内分泌细胞则存在于胃肠道上皮内。人和啮齿类动物的胰腺均可分为头、颈、体、尾4个部分,各部分之间无明显界限。胰头较膨大,被十二指肠“C”形包绕,并向左下方伸出一
3、钩状突起(Processus uncinatus)。在钩状突起凹陷处为胰腺切痕(incisura pancreatis),此处又是肠系膜上动、静脉的通路。胰头后面与胆总管、肝门静脉相邻。胰颈是胰头与胰体之间的狭窄扁薄部分,胃幽门位于其前上方。胰体位于胰颈和胰尾之间,占胰的大部分。胰尾为伸向左上方较细的部分,紧贴脾门。胰腺主导管位于胰的实质内,贯穿胰的全长,它与胆总管汇合成肝胰壶腹,开口于十二指肠大乳头。在胰头上部,位于主导管上方常有一条副胰管,开口于十二指肠小乳头(图1-1)。图1-1. 人胰腺结构示意图1.2 胰腺的组织结构和功能胰腺表面覆盖有薄层疏松结缔组织,这些结缔组织深入腺实质,将实质
4、分隔成许多小叶。胰腺实质主要由腺泡、导管和胰岛细胞组成,此外还包含有血管、淋巴管和神经组织,这些血管、淋巴管、神经组织和较大的导管行走于小叶间的结缔组织中。1腺泡(Pancreatic Acinus):腺泡约占胰腺的8085,呈泡状或葡萄串状,是外分泌腺的功能单位。每个腺泡由4050个腺泡细胞组成,它们都具有典型的浆液性细胞的形态特点。腺泡细胞质在H-E染色切片中呈明显的嗜酸性,这主要源于其分泌产生的各种消化酶酶原颗粒,如胰蛋白酶原、胰糜蛋白酶原、胰淀粉酶、胰脂肪酶、核糖核酸酶等,它们被分泌到消化道后能消化食物中的各种营养成分。腺泡细胞核位于细胞的基底部,核较大,圆形,包含1-2个核仁。腺泡腔
5、面还可见一些较小的扁平或立方形细胞,胞质染色淡,细胞核圆或卵圆形,称泡心细胞(Centroacinar cell)。腺泡通过泡心细胞与导管系统相连接,泡心细胞是胰腺导管的闰管深入到腺泡内的部分,衬于腺泡腔的内表面。ba图1-2. 胰腺腺泡结构及H-E染色图a. 腺泡结构示意图 b. 腺泡H-E染色图腺泡分泌的胰蛋白酶原和胰糜蛋白酶原在进入小肠后,被肠激活酶激活,成为有活性的胰蛋白酶和胰糜蛋白酶。腺泡细胞还分泌一种胰蛋白酶抑制因子,能防止这两种酶原在胰腺内被激活;若这种内在机制失调,或某些致病因素使蛋白酶原在胰腺内激活,可导致胰腺组织的自我消化,形成急性胰腺炎。腺泡细胞的分泌活动受小肠细胞分泌的
6、胆囊收缩素、促胰酶素的调节。 2导管(Pancreatic Duct):胰腺导管类似树状结构。与腺泡泡心细胞相连接的细而长的胰腺导管称为闰管,为单层扁平细胞。腺泡的闰管汇合后形成由单层立方上皮组成的小叶内导管。小叶内导管汇集在小叶间结缔组织形成单层立方上皮或单层柱状上皮的小叶间导管。由许多小叶间导管汇合成主导管,主导管为单层柱状上皮,上皮间有杯状细胞,并偶有散在的内分泌细胞。主导管在胰头部与胆总管汇合,开口于十二指肠乳头。导管的主要功能是分泌胰液及将腺泡分泌的酶原颗粒运输到十二指肠。成人每天分泌15003000 mL胰液。胰液为碱性液体,PH7.88.4,含多种消化酶和丰富的电解质,是最重要的
7、消化液。3胰岛(Pancreatic islet)是由内分泌细胞组成的球形细胞团,散布于腺泡之间,在H-E染色中,胰岛细胞着色浅淡,极易鉴别(图1-3)。成人胰腺约有17 万200万个胰岛,约占胰腺总体积的1。小鼠的胰岛约占胰腺总重量的12。胰岛在胰尾部较多,呈团索状分布,细胞间有丰富的有孔毛细血管,胰岛细胞分泌的激素借此可以直接入血。胰岛大小不等,直径通常在75500m,大的有数百个细胞,小的仅由10多个细胞组成。在人胰腺的腺泡或导管上皮之间,偶尔可以见到单个胰岛细胞嵌于其中,但啮齿动物的正常胰腺中很少见这种散在的单个内分泌细胞。胰岛主要有、和PP四种细胞,近年又发现了e细胞。(1) 细胞:
8、又称A细胞,约占胰岛细胞总数的1520,细胞体积较大,常呈多边形,多分布于胰岛周边部,其主要功能是分泌胰高血糖素(glucagon),促进糖原分解为葡萄糖,并抑制糖原合成,使血糖升高。abab 图1-3.胰岛结构及H-E染色图a. 胰岛结构示意图 b. 胰岛H-E染色图(2) 细胞:又称B细胞,约占胰岛细胞总数的6080,大部分位于胰岛中央部;其主要功能是分泌胰岛素(insulin),主要促进肝细胞、脂肪细胞等细胞吸收血液内的葡萄糖,合成糖原或转化为脂肪贮存。故胰岛素的作用与胰高血糖素相反,可使血糖浓度降低。胰岛素和胰高血糖素的协同作用能保持血糖水平处于动态平衡。若细胞功能发生障碍,胰岛素分泌
9、不足,可致血糖升高,并从尿中排出,即为糖尿病。胰岛细胞肿瘤或细胞功能亢进,则胰岛素分泌过多,可导致低血糖症。(3) 细胞:又称D细胞,约占胰岛细胞总数的510,分布于胰岛周边部和 细胞之间,其主要功能是分泌生长抑素(somatostatin),能够抑制和调节、或PP细胞的分泌活动。(4)PP细胞:数量很少,主要存在于胰岛的周边部,另外,还可见于外分泌部的导管上皮内及腺泡细胞间。PP细胞质内也有分泌颗粒,为胰多肽(pancreatic peptide),它有抑制胃肠运动和胰液分泌以及减弱胆囊收缩等作用。(5) e细胞:又称E细胞。2002年, Wierup等发现在胰岛中存在一种新的细胞类型,一般
10、呈单个分布于胰岛周边, 并且不与胰高血糖素、胰岛素、生长抑素、胰多肽等任何一种已知的经典胰岛内分泌激素共表达。e细胞分泌的脑肠肽(ghrelin)对胰岛细胞功能具有抑制性调节效应。1.2 胰岛素的生物化学和功能1胰岛素的生物化学1955年,英国生化学家Sanger第一个用生化方法阐明了牛胰岛素全部氨基酸的排列顺序,揭开了蛋白质一级结构测定的序幕。胰岛素是一种多肽激素,分子量约为6000,由51个氨基酸组成,由A链(21肽)和B链(30肽)两条链组成,包括三个二硫键,一个A链内的二硫键,两个链间二硫键(图1-4)。胰岛素非常保守,虽然不同物种胰岛素的结构差异很大,但分子中核心部位的氨基酸残基以及
11、二硫键均得以保留,说明这些部位对胰岛素分子结构的稳定以及胰岛素的生理功能发挥着重大的作用。胰岛素为酸性蛋白,在酸、中性条件下稳定。胰岛素的原初翻译产物称为前胰岛素原(Preproinsulin),人前胰岛素原的基因位于第11对染色体的短臂上,全长1355个碱基对,其编码区包括3个外显子和两个内含子。前胰岛素原在核糖体合成后,被转运到粗面内质网后切去24肽的信号肽成为前胰岛素。前胰岛素包括胰岛素和C肽,C肽可被看作为前胰岛素转变为胰岛素过程中的副产品,前胰岛素转变为胰岛素和C肽是在高尔基体形成的不成熟颗粒中由前胰岛素转化酶完成。C肽无生物活性,哺乳动物的胰岛素分子结果差别不大,生物活性相似,但C
12、肽的种属差别较大,几乎没有免疫交叉反应。图1-4 .胰岛素一级结构图小鼠和大鼠的胰岛素基因不同于其它哺乳动物,有两个拷贝,preproinsulin 1 (Ins1)和preproinsulin 2 (Ins2),都在胰腺中表达,也由四部分组成:信号肽,B链, C肽, 和A链。Ins1基因来源于Ins2 部分mRNA 的反转录,因而仅包含1个外显子,这个外显子与Ins2 的第一个外显子同源(图1-5)。Ins1与Ins2携带相同的调节区,这主要是由于Ins2 mRNA的转录是从上游开始,而其调节区位于基因的下游,因而,转录产物包括编码区和调节区。小鼠的两个胰岛素基因定位于不同的染色体,Ins1
13、位于第7 号染色体和Ins2位于第19号染色体。而大鼠中的两个胰岛素基因同位于第1号染色体上,但二者相距100 Mb 的距离。最近对非肥胖性糖尿病(NOD)小鼠进行基因敲除实验表明,这两个胰岛素基因有不同的表型,表明二者功能的差异。首先,在Ins2被敲除的情况下, Ins1仍然表达的小鼠发生胰岛素表达缺陷,加速产生1型糖尿病, 尤其是在雄性NOD小鼠中。而在In1被敲除的情况下, Ins2仍然表达的小鼠中胰岛素的表达没有下降。图1-5. 大鼠胰岛素基因结构示意图2胰岛素的信号转导胰岛素通过结合到细胞膜表面的胰岛素受体起作用。编码人胰岛素受体的基因位于第19号染色体短臂之上,位置与低密度脂蛋白受
14、体基因接近。胰岛素受体为一种蛋白复合体,由2个a亚基及2个b亚基组成的四聚体,4个亚基由二硫键连接。亚基位于细胞外并富含Cys,是识别和结合胰岛素的部位;亚基穿过脂膜,其胞内近膜区具有蛋白酪氨酸激酶(PTK)活性及C端的自身磷酸化位点。图1-6.胰岛素信号转导通路示意图胰岛素与亚基结合后,引起亚基受体构型迅速发生改变,激活其酪氨酸激酶活性,亚基膜内的酪氨酸残基发生磷酸化。活化的酪氨酸激酶可以将磷酸基团转移到同一受体其它亚单位上的酪氨酸残基上,也可以转移到细胞质中一些可溶性蛋白质底物的酪氨酸残基上,这些蛋白包括被称为胰岛素受体底物(IRS)的蛋白质底物家族。IRS蛋白的氨基末端有一个保守区域PH
15、结构域,因而可以与胰岛素受体紧密结合。磷酸化的IRS蛋白质可以充当多种不同含SH2结构域蛋白质的结合位点,每一个这样的SH2蛋白激活一条单独的信号传导途径(图1-6),其中的两个主要的信号转导为有丝分裂原激活的蛋白激酶(MAPK)和PI-3K信号通路。 Ras-Raf-MAPK信号通路含有SH2结构域的Grb2预先与哺乳动物鸟嘌呤核苷酸交换因子(mSOS,为一个核苷交换蛋白,可以促进Ras上的GDP转化为GTP,激活Ras)连接,Grb2与酪氨酸磷酸化的IRS结合后,使位于浆膜内侧的Ras激活,与Raf的氨基末端区域连接,使Raf募集到浆膜,Ras-Raf相互作用,使Raf磷酸化被激活。Raf
16、-1激活一种双重专一性激酶MEK1,MEK1通过酪氨酸和苏氨酸磷酸化激活了细胞外信号调节激酶(ERKs)。被激活的ERK通过转录调节因子如Elk-1等的磷酸化,诱导基因表达,介导胰岛素的促进生长作用。 PI-3K信号通路胰岛素对代谢的调节作用主要是通过PI-3K途径介导。PI-3K的p85/p110复合体与胰岛素受体底物分子连接,PI-3K激活,生成3-磷酸磷脂酰肌醇(PIP3)。PIP3与PI-3K依赖性激酶-1(PDK-1)和丝氨酸/苏氨酸蛋白激酶B(Akt)的PH区结合,激活PDK-1,使Akt磷酸化而被激活。Akt调节肌肉和脂肪细胞内的胰岛素敏感性葡萄糖转运蛋白Glut4的转位。除此之
17、外,蛋白激酶C的和亚型也可以激活PI-3K和PDK-1来调节Glut4转位。胰岛素促进糖原合成的作用使由糖原合成酶激酶(GSK),主要是GSK-3介导。胰岛素激活Akt,使GSK磷酸化失活,从而不能抑制糖原合成酶的活性。GSK-3还可使有关蛋白合成的真核启动因子2B(eIF-2B)失活,促进蛋白质的合成。3胰岛素的清除胰岛素通过胰岛素酶清除。胰岛素酶是一种中性酶,广泛存在于全身组织,特别是肝脏和肾。肝脏、肾脏和周围组织清除胰岛素的比率为肝:肾:周围组织=6:3:2。流经肝脏的胰岛素约有 40%60%被肝脏提取并被代谢分解,其余的胰岛素经过肝脏进入体循环。周围动脉中的胰岛素的浓度约为门静脉血中浓
18、度的1/21/3。 4胰岛素的功能胰岛素是人体内一种重要的内分泌激素,其主要作用是抑制分解、促进合成、降低血糖?。对碳水化合物、脂肪和蛋白质的营养成分均有重要的促进存储作用。(1)胰岛素对糖代谢的作用胰岛素能促进葡萄糖进入细胞,促进各种组织利用葡萄糖,同时抑制糖异生作用,从而起到降低血糖,维持机体血糖处于一个稳定状态的作用。当血糖浓度升高时,胰岛素分泌明显增加,从而促进血糖降低。当血糖浓度下降至正常水平时,胰岛素分泌也迅速回到基础水平。在持续高血糖刺激下,胰岛素的分泌可分为3个阶段:血糖升高5 min内,胰岛素的分泌可增加10倍,这主要来源于细胞内贮存的胰岛素释放,因此持续时间不长,510 m
19、in后胰岛素的分泌就会下降50;血糖升高15 min后,出现胰岛素分泌的第二次增多,在23 h内可达高峰,并持续较长的时间,分泌速率也远大于第一阶段,这主要是激活了细胞的胰岛素合成酶系,加速其合成和释放;倘若高血糖持续1周左右,胰岛素的分泌可进一步增加,这可能是由于长时间的高血糖刺激细胞增殖而引起的。胰岛素促进葡萄糖进入细胞是通过促进葡萄糖转运蛋白(Glut)的合成或/及其内转移来实现的。但在肝脏中不含葡萄糖转移蛋白,葡萄糖进入肝细胞是由于胰岛素促进肝细胞中的葡萄糖转变为葡萄糖-6-磷酸,使肝脏中游离葡萄糖浓度下降,从而使葡萄糖自由扩散进入其中。(2)胰岛素能够促进脂肪的合成,并抑制脂肪分解,
20、从而达到降低甘油三酯、胆固醇、低密度脂蛋白及游离脂肪酸的目的。同时,胰岛素抑制脂肪酸及氨基酸向酮体转化,加速酮体利用,降低血酮。(3)胰岛素能促进氨基酸通过细胞膜进入细胞,并促进合成蛋白质的mRNA的生成,从而使蛋白质的生成增加,分解减少。3胰岛素分泌的调节(1)营养物质a.葡萄糖 血液中的葡萄糖水平是调节胰岛素分泌的最重要因素,当血糖浓度升高时,胰岛素分泌明显增加,从而促进血糖降低;当血糖浓度下降至正常水平时,胰岛素分泌也迅速回到基础水平。在持续高血糖刺激下,胰岛素的分泌可分为3个阶段:血糖升高5 min内,胰岛素的分泌可增加10倍,这主要来源于细胞内贮存的胰岛素释放,因此持续时间不长,51
21、0 min后胰岛素的分泌就会下降50;血糖升高15 min后,出现胰岛素分泌的第二次增多,在23 h内可达高峰,并持续较长的时间,分泌速率也远大于第一阶段,这主要是激活了细胞的胰岛素合成酶系,加速其合成和释放;倘若高血糖持续1周左右,胰岛素的分泌可进一步增加,这是可能是由于长时间的高血糖刺激细胞增殖而引起的。葡萄糖有效刺激阈浓度为4mmol/L(72mg/dL),最佳反应浓度范围在5.517mmol/l(100-300mg/dL)(这一段与前面有较大重复)。b.氨基酸 血液中氨基酸浓度升高也会引起胰岛素分泌的增加。精氨酸、赖氨酸、亮氨酸和苯丙氨酸均有较强的刺激胰岛素分泌的作用,并且氨基酸还能增
22、强葡萄糖对胰岛素分泌的刺激。另外,蛋白餐或静脉注入各种氨基酸的试验证明,氨基酸能促进胰高血糖素的分泌。血液中氨基酸增多一方面促进胰岛素释放,可使血糖降低,另一方面还能同时刺激胰高血糖素分泌,避免血糖降得过低,这对防止低血糖有一定的生理意义。c.游离脂肪酸 近年来脂肪分解产生游离脂肪酸对血糖平衡的影响倍受关注,它能降低机体对胰岛素的敏感性,增加肝糖输出,造成肝及周围组织对胰岛素的抵抗,使血糖水平升高,从而间接刺激胰岛素的分泌。d.乳酸 当机体处于缺氧环境时,细胞排出乳酸增多,可刺激胰岛素和胰高血糖素的分泌水平同时升高,不但提高血糖水平,而且加速组织对葡萄糖的吸收利用,迅速解决由于乏氧而造成的机体
23、能量供应不足。(2)神经系统植物神经系统功能状态可影响胰岛素分泌,交感神经兴奋时,胰岛素分泌受到抑制,而胰高血糖素释放增多,血糖水平升高;副交感神经(迷走神经)的兴奋则能够促进胰岛素的分泌;中枢神经;神经肽?。(3)内分泌激素a.胰岛激素 胰岛细胞分泌的胰高血糖素可直接刺激细胞分泌胰岛素,也能通过提高血糖水平间接促进胰岛素的分泌。从胰岛素和胰高血糖素的生理作用来看,它们是一种拮抗关系:胰岛素分泌的增加,有利于血糖含量的降低;胰高血糖素的分泌增加,有利于血糖含量的升高。从两种激素的相互调节作用来看,胰岛素抑制胰高血糖素的分泌,胰高血糖素促进胰岛素的分泌。胰岛细胞分泌的生长抑素可通过旁分泌作用,直
24、接抑制胰岛素的分泌。研究显示,一种新的胰岛细胞类型-胰岛细胞所分泌的脑肠肽也对胰岛细胞的功能具有抑制性调节效应。b.胃肠激素 进餐后胃肠道激素的分泌增加,如胰泌素、胆囊收缩素、胃泌素、抑胃肽等,都对胰岛素分泌有促进作用。但前三者是在药理剂量时才有促胰岛素分泌作用,而抑胃肽或称葡萄糖依赖型促胰岛素多肽(GIP)在生理剂量时即可对胰岛素的分泌起到调节作用。抑胃肽是由十二指肠和空肠粘膜中的K细胞分泌的,在肠内吸收葡萄糖期间,抑胃肽是小肠粘膜分泌的一种主要的肠促胰岛素因子。除了葡萄糖外,小肠吸收氨基酸、脂肪酸及盐酸等也能刺激抑胃肽的释放。有人将胃肠激素与胰岛素分泌之间的关系称为“肠-胰岛轴”,这一调节
25、作用具有重要的生理意义,使食物尚在肠道中时,胰岛素的分泌便已增多,为即将从小肠吸收的糖、氨基酸和脂肪酸的吸收利用做好准备。c.升糖激素:此类激素都具有迅速而明显的升血糖作用,间接促进胰岛细胞分泌胰岛素,因而长期大剂量应用这类激素,可能造成细胞衰竭,而导致糖尿病。升糖激素包括:肾上腺素:能通过cAMP激活肝中糖原磷酸化酶使糖原分解,并诱导肝中磷酸烯醇式丙酮酸激酶及果糖二磷酸酶的合成,促进糖异生作用,从而使血糖上升。皮质醇:由肾上腺皮质分泌,对糖、氨基酸、脂类代谢都有较强作用。皮质醇可增强肝细胞对促糖异生激素(胰高糖素及肾上腺素)的敏感度,并促进脂肪分解,释放甘油及游离脂肪酸,增加肌肉乳酸释放,从
26、而增加糖异生作用的底物(氨基酸、甘油及乳酸)。皮质醇通过对糖异生作用的促进而上调血糖。生长激素:由垂体前叶分泌。生长激素主要抑制肌肉及脂肪组织利用葡萄糖,同时促进肝脏中的糖异生作用及糖元分解,从而使血糖升高。去甲肾上腺素:交感神经末梢的分泌物,当精神紧张或寒冷刺激使交感神经处在兴奋状态,去甲肾上腺素分泌增多,使肝糖元分解输出增多,阻碍葡萄糖进入肌肉及脂肪组织细胞,使血糖升高。促肾上腺皮质激素:由脑下垂体前叶分泌,能够减弱胰岛素的作用,阻碍肌糖原氧化,促进肝糖原合成,促进糖异生作用相关酶的合成,阻止糖的氧化分解。甲状腺素:可促进糖异生作用及糖原分解,并能促进小肠对葡萄糖的吸收,从而使血糖水平升高
27、。儿茶酚胺:促进脂肪、蛋白质及糖原分解,转为葡萄糖;并促进肾上腺皮质激素、胰高糖素等升糖激素的分泌,使血糖水平升高。d.其它:瘦素:由白色脂肪组织分泌,对胰岛素的分泌有直接和间接的抑制作用。瘦素对胰岛素的抑制作用可通过自主神经系统介导,也可通过直接激活ATP敏感的K+通道使胰岛细胞超极化,从而抑制胰岛素分泌。瘦素还能通过影响皮质醇的分泌进一步影响糖代谢。血管紧张素:能降低胰岛素敏感性,增加肝糖输出,还可通过诱导细胞内的炎症反应和氧化应激、激活纤维化等作用直接或间接地影响细胞数量以及功能。胰高血糖素样肽:GLP-1(7-36)是胰高血糖素前体中的一段37肽,在肠L细胞中再次加工并酰胺化使之具有生
28、物活性,能通过刺激细胞分泌,使胰岛素水平迅速升高。(4)药物:离子通道活性剂钾离子通道激动剂:如多种降压药、长压定、利尿剂,克罗卡林、吡那地尔、尼可地尔等,它们能选择性阻断胰岛细胞上的ATP敏感钾离子通道,引起钙离子内流增加,进而促进胰岛素的释放。钾离子通道阻滞剂如磺脲药、钙离子通道激动剂;钙离子通道阻滞剂如心痛定、尼莫的平、尼群的平;钒酸盐等药物能引起胰岛素分泌减少,可降低空腹和餐后胰岛素水平,且有恢复胰岛素第一时相的能力,从而认为钒能阻止胰腺储存的胰岛素耗竭;二氮嗪及生长抑素类似物,分别通过对胰腺细胞发挥类-肾上腺素及生长抑素作用,直接抑制胰岛素释放。(5)其它:饥饿:糖代谢减慢,胰岛素分
29、泌减少;运动:使外周组织对胰岛素的敏感性增强,胰岛素分泌减少;年龄:衰老使胰岛B细胞葡萄糖的反应性下降,胰岛素快速反应迟钝;应激:机体处于应激状态时,交感神经兴奋,一些胰岛素拮抗物质,如胰高血糖素、儿茶酚胺、糖皮质激素等分泌增多,抑制胰岛素分泌。参考文献:洪天配.胰岛细胞:一种新的胰岛细胞类型. 国际内分泌代谢志.Intern J Endocrinol Metab ,May 2006 ,Vol 26, No.3.徐国玲.肾素-血管紧张素系统与2 型糖尿病.国际内分泌代谢杂.Intern J Endocrinol Metab ,March 2007 ,Vol 27 ,No. 2许峰应激性高血糖与
30、胰岛素拮抗研究的进展.国外医学儿科学分册,1994,Vol 21 , No. 4:195-197余江平.几类对血糖调节有影响的药物.China Pharmacy 2002 ,Vol 13 , No. 5.张平.钒酸盐的类胰岛素作用机制及进展.国外医学内分泌学分册,1995, 15(3)朱文玉. 肠一胰岛轴与胰岛一胰腺泡轴.基础医学与临床.1992, 12(5)Babaya, N., M. Nakayama, H. Moriyama, R. Gianani, T. Still et al.,2006 A new model of insulin-deficient diabetes: male
31、NOD mice with a single copy of Ins1 and no Ins2. Diabetologia 49:12221228.Boden GEvidence for a circadian rhythm of insulin sensitivity in patients with NIDDM caused by cyclic chan ges in hepatic glucose productionDiabetes.l996:45(8):l0441050Carlsson A,Sundkvist G,et al.Insulin and glucagons secreti
32、on with slowly progressing autoimmune diabetes(LADA) J.J Clin Endocrinol Metab, 2000, 85(1):76-80.Leonard Best. Effects of lactate on pancreatic islets. Biochem. J. 1989,259, 507-511 Orskov C et al.Glucagon-like peptide GLP-1 and GLP-2,predicted products of the glucagon gene,are secreted separtely f
33、rom pig small intestine but noy pancreas.Endocrinology,1986 119:1467.Robert Heine et al.Clinical value of postprandial hyperglycemia.Am J Physiol endocrinol Metab ,2006 ,291 :E468-E475.Shiao MS, Liao BY, Long M, Yu HT. Adaptive evolution of the insulin two-gene system in mouse.Genetics. 2008 Mar;178
34、(3):1683-91.Soares, M. B., E. Schon, A. Henderson, S. K. Karathanasis, R. Cate et al., 1985 RNA-mediated gene duplication: the rat preproinsulin I gene is a functional retroposon. Mol. Cell. Biol. 5: 20902103.Thebault-Baumont, K., P.Krief, J.P. Briand, P.Halbout, K. Vallon-Geoffroy et al., 2003 Acce
35、leration of type 1 diabetes mellitus in proinsulin 2-deficient NOD mice. J. Clin. Invest. 111: 851857.Timothy1eptin suppression of insulin secretion by the activation of ATP-sesitive K+ channels in pancreatic celis Diabetes, 1997:46:1087Wentworth, B. M., I. M. Schaefer, L. Villa-Komaroff and J. M. Chirgwin, 1986 Characterization of the two nonallelic genes encoding mouse preproinsulin. J. Mol. Evol. 23: 305312.Egerbacher M, Bock P. Morphology of the pancreatic duct system in mammals. Microsc Res Tech. 1997 Jun 1-15;37(5-6):407-17.
限制150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