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4课 沟通中外文明的“丝绸之路” 说课稿.doc
![资源得分’ title=](/images/score_1.gif)
![资源得分’ title=](/images/score_1.gif)
![资源得分’ title=](/images/score_1.gif)
![资源得分’ title=](/images/score_1.gif)
![资源得分’ title=](/images/score_05.gif)
《第14课 沟通中外文明的“丝绸之路” 说课稿.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第14课 沟通中外文明的“丝绸之路” 说课稿.doc(6页珍藏版)》请在淘文阁 - 分享文档赚钱的网站上搜索。
1、如有侵权,请联系网站删除,仅供学习与交流第14课 沟通中外文明的“丝绸之路” 说课稿【精品文档】第 6 页第十四课 沟通中外文明的“丝绸之路”说课稿 一、教材分析本课选自新人教版七年级上册第三单元的内容。张骞通西域及丝绸之路的开辟,密切了中原同西域各民族的联系,也促进了中外不同文明之间的友好往来,在我国古代史上占据重要地位。此外,通过本课的学习,为以后同类问题的教学起了示范作用。同时,在近两年的中考中,丝绸之路已被纳入重要的考察范围之内。二、三维目标1.知识与能力:了解张骞两次出使西域、丝绸之路的开辟、西汉对西域的管理等基本史实,思考和认识历史现象之间的内在联系。2.过程与方法: 识读张骞出使
2、西域路线图丝绸之路线路图汉代海上丝绸之路,获取有效历史信息。3.情感态度价值观:通过对张骞两次出使西域的介绍,使学生学习张骞为报效祖国不畏险阻、用于开拓的进取精神。同时,通过学习丝绸之路,树立学生的民族自豪感和自信心。三、学情分析该课教学的对象是七年级的学生。而七年级的学生刚进入中学,对历史充满好奇心,但由于地域及环境的限制使得我校的学生知识面窄。同时,也是历史思维养成的阶段。为此,教师在进行教学时,一方面要引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扩充知识面。另一方面加强学生历史思维能力的提升。四、教学重难点 重点:张骞出使西域、丝绸之路。难点:丝绸之路的文化内涵及其在中西方交流史上的重要地位。五、 教法选择(一
3、)教学方法 1.提出问题,启发学生思维;2.亲历角色,强化学生主体意识;3.创设问题情景,拓宽教学空间。(二)学习方法自主学习法 阅读指导法 六、教学流程(一)导入教师播放2008年奥运会开幕式丝绸之路视频。出示教学目标学习第14课沟通中外文明的“丝绸之路”,阅读课本62页66页。组织学生学习和探究新课一、张骞通西域1西域的含义2了解西汉疆域图3张骞第一次出使西域及视频4张骞第二次出使西域及视频 5思考材料研读汉书张骞传载:“然骞凿空,其后使往者皆称博望侯,以为质于外国,外国由是信之。”想一想,为什么说张骞出使西域的举动是“凿空”呢?6问题思考张骞曾两次被匈奴抓住,被扣留了十多年,但他仍坚持完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第14课 沟通中外文明的“丝绸之路” 说课稿 14 沟通 中外 文明 丝绸之路
![提示](https://www.taowenge.com/images/bang_tan.gif)
限制150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