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诗歌的语言特点和诗歌教学的三个层面.doc
《浅谈诗歌的语言特点和诗歌教学的三个层面.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浅谈诗歌的语言特点和诗歌教学的三个层面.doc(14页珍藏版)》请在淘文阁 - 分享文档赚钱的网站上搜索。
1、浅谈诗歌的语言特点和诗歌教学的三个层面摘要:对于中学语文教学来说,诗歌教学是必不可少的,它既可以培养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和审美情趣,又可以发展学生的语言理解和运用能力,还可以传承中华民族的优秀文化。诗歌是一种重要的文学体裁,诗歌是最具魅力的文学样式,处于文学金字塔的顶端,历来被人们所珍爱,但诗歌教学有形象性、凝炼性、音乐性、抒情性,最不易把握。再次,我们既要品味语却是一个难题。首先,诗歌的语言也区别于一般记叙性、议论性和说明性的语言,它要求高度的凝练。其次,作为文学作品的典型形态,诗歌具言,又不能拘泥字面,我国自古就有“诗无达诂”的说法; 既要品味诗歌的形象,又要追寻形象背后的意蕴;既要体会诗人
2、的情感,又要把握作者的认识。因此,诗歌教学,变得有些不可捉摸,很多教师抓住了这一面,却忽视了那一面,顾此失彼,难以周全。所以,为了解决诗歌教学的困难,笔者在本文中首先分析诗歌的最基本元素诗歌的语言,通过对诗歌语言特点的讨论,帮助教师能更好的引导学生鉴赏诗歌。在分析诗歌语言特点之后,笔者再借鉴文学理论、文艺心理学的相关理论,结合中学诗歌教学实践,尝试将诗歌教学分为三个层面,为诗歌教学提供一个具有操作性的思路。 关键词:诗歌语言的特点、形象性、概括性、音乐美、抒情性、诗歌教学。一、诗歌的语言特点(一)诗歌语言的形象性刘勰称赞诗经中的语言说:“灼灼状桃花之鲜,依依尽杨柳之貌,杲杲为日出之容,洒洒拟雨
3、雪之状,喈喈逐黄鸟之声,喓喓学草虫之韵。” 就具体指明了诗歌语言的直观性和形象性。形象的诗歌语言将所写的事物活灵活现地展现于我们面前。杜甫的石壕吏中写道:“暮投石壕村,有吏夜捉人,老翁逾墙走,老妇出门看。” 其中“投”、“ 捉”、“逾”、“出” 四个动词将故事形象而逼真地描绘出来,人物的动作也刻画得栩栩如生。诗歌语言的形象性具体表现在准确、鲜明、生动性上。诗歌语言的准确性是指诗语能准确地抓住景物的特点,用生动形象的语言把景物的状貌、神态等鲜明具体地描绘出来,使人准确地把握诗旨。例如苏轼的(惠崇春江晚景):“竹外桃花三两枝,春江水暖鸭先知,蒌蒿满地芦芽短,正是河豚欲上时。”诗人准确地抓住了早春芦
4、芽刚刚萌发时的特点,用“短”字,传神地为这幅早春图点上了几笔新意。桃花盛开不说无数枝,而说“三两枝”,极其敏锐地将最先报春的那几枝桃花摄入镜头,刻画出春刚至的时令特点。诗歌语言的鲜明性主要指对艺术形象的特征描绘得极其突出,给人以视觉和听觉上的强烈的美感刺激。凡是形象性的语言都能使读者在短时间内进行想象联想,从而浮现出所展现的景物来。鲜明性主要是指缩短想象的时间,见字也就见了形象。杜甫的诗句“两个黄鹂鸣翠柳,一行白鹭上青天”(绝句),黄鹂翠柳,白鹭蓝天,色彩多么明丽!杨万里的“接天莲叶无穷碧,映日荷花别样红”(晓出净慈寺送林子方)多么鲜艳!这些色彩词在我们的心屏上留下了鲜明的印象。有些夸张的诗语
5、把作品所要表达的特殊感受和深厚情感强调得十分突出,从而显得格外鲜明。比如,李白有诗句:“白发三千丈,缘愁似个长。”(秋浦歌)杜甫也吟道:“霜皮溜雨四十围,黛色参天二千尺。”(古柏行)刘勰曾评这类语言:“言峻则嵩高极天,论狭则河不容舠,说多则子孙千亿,称少则民靡孑遗;襄陵举滔天之目,倒戈立漂柞之论,辞虽已甚、其义无害也。”诗歌语言的生动性。清代诗人袁枚说:“一切诗文,总须字立纸上,不可字卧纸上。人活则立,人死则卧:用笔亦然。”“字立纸上”即形象具有立体感,强调了诗歌语言的生动性。诗语生动能使呆板变为活跃,无声变有声,枯燥变为有趣,它能使作为符号的文字变得活脱而动人。李煜的“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
6、江春水向东流”(虞美人)将抽象的情绪形象化动态化,极写出“愁”之深、“愁”之多、“愁”之绵绵无绝期。苏东坡有美堂暴雨中有句“天外黑风吹海立”,一个“立”字有胜百千言之伟力,“立”起来的大海像一个力大无比的巨人,使人惊骇,同时将平面的大海立体化,令人钦仰。诗歌语言的准确、鲜明、生动性是紧密联系的,是诗歌语言形象化的突出标志。凡是形象的诗语必定具有准确、鲜明、生动的特质,只是侧重点不同而已。(二)诗歌语言的概括性诗语的概括性体现在凝炼性和含蓄性。其中,凝练性指“句有可削,足见其疏;字不得减,乃知其密。”。其突出表现是以一当十,以少胜多。曹操的蒿里行以精炼的文字概括了广阔的社会内容,成为建安诗歌的力
7、作。其中一句“白骨露于野,千里无鸡鸣”仅以十字摄取了荒野和城内的萧条凄凉景象,具有高度的典型性和概括性。诗语的凝炼性还表现在诗语所指对象的选择性上。陶渊明的“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诗句中的“菊”和“篱”就是从叶、草等植物以及屋舍、井栏、鸡埘等事物中抽取出来的,我们看到这两个词不仅仅停留在这两样景物上,还会想象出它的同类事物来。诗歌的含蓄性指“含蓄者,意不浅露,词不穷尽,句中有余味,篇中有余意,其妙不外寄言而已。” 诗语贵含蓄,特别是中国古典诗歌多为五、四、七言,四、八句短制更注重短中见长,小中取大,以达“言近而旨远,辞浅而意深,虽发语已弹,而含义未尽。使夫读者,望表而知里,扪毛而辨骨,睹一事
8、于句中,反三隅于字外”之效。“红杏枝头春意闹”是被人们历来称颂的佳句,其中“闹”字,王国维曾评价日:“著一闹字,而境界全出。”从“闹”字中,读者可以感到成群蜜蜂嗡嗡之声入耳;斑斓粉蝶翻舞之态入目;杏花朵朵,芬芳之气入鼻,乍暖气候,吹面不寒,和风温气入体。凡此种种,有如酵母酿成一团令人陶醉的热烈而富有生机的气氛。而这些意义全都包蕴在“闹”字里,通过想象才得以发现。诗语含蓄性的表现形式之一:省笔。所谓“但见性情,不睹文字”、“不着一字,尽得风流”,就指此意。但这并不意味着一字不用,而是说“高不言高,意中含其高;远不言远,意中含其远;闭不言闭,意中含某闭;静不言静,意中含其静。”诗语含蓄性的表现形式
9、之二:用典。这是指在诗中借用历史故事、神话传说或前人著作、名谣俗语表达隐微之意的语句。用典运用得当,可以通过典故所言之事,所引之言,诱发读者的想象和联想,丰富诗歌形象的内涵,增强诗的深度,起到以少总多的作用。如辛弃疾的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借用“廉颇老矣,尚能饭否”的典故,曲折地表达了作者遭受排挤而渴望朝庭重用的心境。借古喻己、言简意深、含蓄蕴藉。其中需要注意的是,含蓄与明朗是统一的,含蓄之语必是明朗的,当然不是一览无余的浅露。含蓄的诗语是叫人思而得之的,那种扑朔迷离、吞吞吐吐、含含糊糊让人猜的诗语,不是含蓄的,而是含混、模糊、晦涩的。(三)诗歌语言的音乐美诗人朱湘说:“诗无音乐如同人无眼珠。”
10、诗的音乐美最终体现在诗歌语言的音乐美上。音韵和谐、节奏鲜明、悦耳动听的诗语,不仅可以满足人们听觉上的美感要求,而且有助于渲染气氛、表达情感、创意意境、增强艺术感染力。构成诗歌音乐美的因素较多,但主要因素是两个:韵律和节奏。韵律,包括押韵、双声、叠韵、叠字、劝仗、平仄等。这里重点谈谈押韵。马雅可夫斯基说:“没有韵脚,诗就会散架的。”道出了换韵对诗的结构的作用。韵有头韵、内韵、脚韵等,最主要的是脚韵。例如何其芳的生活是多么广阔一诗的第一节:生活是多么广阔,生活是海洋。凡有生活的地方都有欢乐和宝藏。这一节诗第一行的“活”与“阔”押韵,“活”是内韵;第一行的“生活”与第二行的“生活”押韵,是头韵;第二
11、行的“洋”与第三行的“藏”押韵,是脚韵;第三行的“方”又与“洋”、“藏”押韵,“方”是内韵。这样,同类的乐音在同一位置上重复出现,构成声音回环流动的美,给人以听觉上的美感。押韵还能使声音和谐协调,增强诗的音乐节奏,便于吟诵。例如艾青的短诗跳水:从十米高台,/陶醉于下面的湛蓝,/在跳板与水平之间,/描画出从容的曲线,/让青春去激起,/一片雪白的赞叹。这诗寥寥几笔写出了跳水运动员的英姿、理想和跳水的全过程。押韵和节奏的协调起了很大的作用,全诗一韵到底,采用“洪亮级”的“言前”韵,口腔鼻腔一起共鸣,声音响亮利索,给人一种力量之美。中国旧体诗中的律诗和绝句,押韵位置一定,一般只押平声韵,一韵到底,不准
12、换韵。这是格律诗对诗语音乐性的一个严格要求。诗除了一韵到底之外,还有换韵的情况。这在词和散曲中表现得较多。如李煜的虞美人上网前二句押ao韵,后两句押ng韵;下阂前二句押ai韵,后两句押au韵。通过换韵,诗意步步推进,诗情层层深化,曲折有致地表达了亡国之君的深切剧痛。押韵给人以听觉上的美感和协调的基础上,押韵以同韵将同一内容的句子维系在一起,构成一个诗节、转韵表示情感的深化、意义的推进,这里不再展开论述。节奏是诗歌语言音乐美的另一构成因素。郭沫若说:“没有诗是没有节奏的,没有节奏的便不是诗。”强弱、长短不同的声音有规律的间歇和反复更替就形成节奏,节奏通常是凭借音节的间歇停顿来体现的。如李白的望天
13、门山:天门中断楚江开, 碧水东流至此回,两岸青山相对出, 孤帆一片日边来。每句都是四顿,都是2/2/2/l的间隔,整齐而有规律,从声音的轻重(以“ ”表示)来看,每句都轻重相间,同时,一三和二四句的轻重音都是对应的,使诗的节奏更和谐,读来颇有抑扬顿挫之感。闻一多很重视诗歌语言的音乐节奏。他创作的新格律诗读来琅琅上口。如死水中有两句:“这是一沟绝望的死水,清风吹不起半点沦漪。”两句都用了三个二字尺,一个三字尺,只是三字尺的位置有变化,造成了一种错落有致的美感。诗歌语言的节奏是作者情绪节奏的外化。诗语的节奏必须服从于内容的需要,有利于传情言志。田间的给战斗者每一行诗有一两个停顿,像一声声鼓点、重锤
14、、铿锵有力,充分表述了诗人昂扬奋发的战斗情绪。(四)诗歌语言的抒情性诗是激情的火花。诗语是情绪的结晶。诗歌语言从诗人心灵之源流出,融汇着诗人的情思。它或以潺潺的水音激起人们情感的浪花,或以訇訇的惊涛掀起人们情感的大潮。诗歌有三种抒情形式:直接抒情、间接抒情和通过景色描写抒发诗人感情。直接抒情的例子莫斯科郊外的晚上歌词写道:深夜花园里,/四处静悄悄,/只有风儿在轻轻唱,/夜色多美好,/心儿多爽朗,/在这迷人的晚上。“静悄悄”、“轻轻唱”、“爽朗”等词语把诗人那种宁静恬淡的心境、那种喜悦欢愈的情感传达得多么真切。光未然的黄河大合唱以豪迈奔放之语言涌动着诗人湃澎的激情。可见表达主观感情的浓重性是诗语
15、的重要特质。诗歌不仅直接表达诗人的情感,也通过诗歌钟人物的情感间接的寄托作者的感情。柳永的雨霖铃中“执手相看泪眼,竟无语凝噎”的诗句写的虽是一对恋人依依惜别的缠绵深情,但我们不也体察出作者那份真情吗?除了描写感情,描写景色的诗句中也渗透着诗人的主观感情。景语即情语,单纯写景的诗歌语言是不存在的。王夫之说:“情景名为二,而实不可离。神于诗者,妙合无垠,巧者则有情中景,景中情。”所以有些诗的语言,看上去是一般的客观描写景物的词句,实际上是抒情语言。如敕勒歌:敕勒川,阴山下。天似弯窿,笼盖四野。天苍苍,野茫茫,风吹草低见牛羊。景语抒发了诗人赞美之情,表达了对农牧生活的热爱。以上四种诗歌语言的特点形象
16、性、概括性、音乐性和抒情性为我们展现了一个瑰丽多姿的语言艺术宝库,招引着我们鱼贯而入去寻珠探宝、欣赏鉴别。在了解了诗歌最基本的元素诗歌语言的特点之后,笔者将继续从文学理论和文艺接受理论分析诗歌作为文学作品的一种形式将如何进行教学。二、文学作品的层面与诗歌教学的层面文学作品作为人类的一种高级创造,具有复杂的结构,“按作品层次说,文学作品不是一种平面的组合,而是一种由浅及深、由感性到理性、由形而下到形而上的构成。”对文学作品的欣赏很难一次完成,而应根据作品的层次由浅入深,把握作品的情感和意蕴。文学作品的第一个层面为文学话语层面,指呈现于读者面前、供其阅读的具体话语系统,属于文学作品的表层。第二个层
17、面是文学形象层面,指读者在阅读文学话语系统过程中,经过想像和联想而在头脑中唤起的具体可感的动人的生活图景,属文学作品较深的层次。第三个层面为文学意蕴层面,指本文所蕴含的思想、感情等各种内容,属于本文结构的最深层次”。文学阅读,可以按照这样三个层面,逐层深入,感受文学形象,把握作品意蕴。朱光潜先生认为,文艺接受活动包括了解、欣赏和批评,其中,“欣赏”是文艺接受活动的中心环节,是一种美感经验,而“美感经验就是形象的直觉”。“美感经验之前的名理的思考就是了解,美感经验之后的名理的思考就是批评。”也就是说,在欣赏之前的活动属于认识活动,在欣赏之后的活动属于批评活动。我们认为,这种看法是比较符合文学阅读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浅谈 诗歌 语言 特点 教学 三个 层面
限制150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