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代汉语情态动词的句法语义特征.doc
![资源得分’ title=](/images/score_1.gif)
![资源得分’ title=](/images/score_1.gif)
![资源得分’ title=](/images/score_1.gif)
![资源得分’ title=](/images/score_1.gif)
![资源得分’ title=](/images/score_05.gif)
《现代汉语情态动词的句法语义特征.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现代汉语情态动词的句法语义特征.doc(16页珍藏版)》请在淘文阁 - 分享文档赚钱的网站上搜索。
1、第一章 绪论一、研究目的及意义 汉语情态动词又可称为能愿动词或助动词,汉语语法中有关情态动词的研究已有很长的历史,马氏文通中就已经提到“助动词”的表“势”作用,此后的文献中虽没有明确提到情态动词,但也从不同的角度涉及到了情态动词的研究。现代汉语中有关情态动词的研究已有一些成果,但和英语语法下的情态动词的研究相比还是比较薄弱的。汉语情态动词的深入研究对于第二语言在情态动词教学方面有着重要的帮助,随着对外汉语教学的发展,我们发现己有的汉语情态动词的本体研究成果并不能满足对外汉语教学的需要,对外汉语教学的发展给我们的情态动词的研究又提出了新的任务和课题。本文以生成语法理论为基础,着重于英、汉情态动词
2、的不同点,比较全面系统地研究汉语情态动词的词性、分类以及留学生习得汉语情态动词的过程特点等问题。用具体的现代汉语语料来分析验证汉语情态动词的句法语义特征。并选取母语为英语、目的语为汉语的第二语言习得者作为观察研究的对象。通过对HSK动态作文语料库中的语料进行搜集整理分析,对安徽大学国际教育学院的留学生进行实验研究,从中发现汉语情态动词在第二语言成人习得中的特点和规律。 本文拟从生成语法的角度来分析汉语中的典型情态动词,通过汉英情态动词的对比发现汉语情态动词自身的一些特征,并采纳Huang(1988)中对汉语情态动词的分类(Huang(1988)将汉语的情态动词分为控制情态动词和提升情态动词),
3、紧扣对外汉语教学的实际情况,研究二语习得者在习得汉语控制情态动词和提升情态动词时有什么不同,以此来促进对外汉语的教学。本文的研究意义主要有以下几点:1. 针对留学生习得汉语情态动词的实际问题,根据汉语自身特点和对外汉语教学的性质,将理论语法和教学语法相结合,找出行之有效的汉语情态动词的教学对策,使留学生更好地理解和掌握这一独特的汉语词类。2.汉语情态动词的深入研究也将更有效地促进对外汉语教材的编写。 二、国内外发展趋势 1.关于情态动词名称和词类归属问题的争论 有关汉语情态动词的研究可以追溯到早期的汉语语法的研究,黎锦熙(2001)第八章“动词细目”里就用上了“助动词”这个术语,说它是“帮助动
4、词占其一部”的。他认为助动词是用来帮助动词的。王力先生在中国现代语法和中国语法理论里都讲到“能愿式”,因而“暂拟汉语教学语法系统”用上了“能愿动词”这样一个术语。现在我们所能看到的一些语法论著,有称为助动词的,也有称为能愿动词和情态动词的。赵元任(1979)中把助动词归在了动词之下,给助动词的定义是“助动词是拿别的动词做宾语,不拿名词作宾语。”并列举了助动词的特点以及与其他动词的区别。朱德熙(1982)也把助动词归于动词之下,并分组介绍了每组助动词的句法、语义特征。赵元任(1979)和朱德熙(1982)都把助动词归于动词类属之下,并列举了助动词自身的一些特殊用法。吕冀平(1983)将能愿动词作
5、为动词的一个附类,并将能愿动词分成三组(表可能、表必要、表意愿)进行了讨论。李人鉴(1983)认为随便确定几条标准来判断某些词是不是助动词,这是不够科学的,我们还得看看这些情态动词在实际运用中的各种情形。文章通过一系列的对比分析,发现有些动词是和所谓“助动词”有极其近似之处的。因此就有这样一个疑问,在动词里面是不是应该分出所谓“助动词”这个小类来,如果确实需要,又应该怎么样确定它的范围,这都是有待进一步加以研究的问题。针对能愿动词的范围问题,马庆株(1988)做了一个界定,他认为汉语能愿动词是只能后加谓词性成分的非自主动词。所谓的自主动词也就是从语义上说是能表示有意识的或有心的动作行为的。所谓
6、有意识的动作行为,指的是由动作发出者做主、主观决定、自由支配的动作行为。非自主动词表示无意识、无心的动作行为,即动作行为发出者不能自由支配的动作行为,非自主动词也表示变化和属性。汉语助动词所表达的大都是情态意义,故赵元任(19961968:609)指出:“有时候,助动词也叫情态助动词(modal auxiliaries),因为助动词是表示后头动词语义上的情态。”李英哲等(1990)认为:“因为助动词通常用来表示后面动词的情态(如:允许、能力或职责),所以又叫情态动词或情态助词。”“情态动词是用来表达情态的,即说话人对由主要动词所表示的行为的态度。” 郑贵友(1989)列举了前人有关助动词的词类
7、归属以及哪些词可以列入助动词的范畴问题。通过分析,他认为前人的研究并没有给助动词划分出一个清晰的类,并且认为汉语的助动词和英语助动词有很大的不同,英语里的“助动词”在形式、意义上都与一般动词有一定的差别,确实是一种辅助性的动词。相较之下,汉语的“助动词”就不是这样的。其成员大多数不仅有词汇意义,而且可以单独做谓语动词。它的实际情况是:一部分不属于动词的词(“必须”类)大多只能修饰动词,另一部分属于动词的词(“愿意”类)则在句中充当谓语动词,形式上与一般动词一致,因此,汉语“助动词”实际上是应该分属于几个类,叫“助动词”名实不符,更缺乏独立的条件。邵敬敏(2007)将能愿动词归于动词语类下,给能
8、愿动词的定义为“能愿动词也叫助动词,表示可能、必要或意愿。语法特点是只能带动词性宾语,可以构成“不V不”格式。”将能愿动词分为三类,一类是表示可能:能、可、会、能够、可能、可以。二类是表示必要:得、应、该、应该、应当。三类是表示意愿:愿、想、要、肯、敢。 由于情态动词既有一般动词的共同点,又有自己的特点,所以语法学各家在划分词类时对它的处理方法也不尽相同。总结上文主要有三种意见:一是把情态动词作为为动词的一个附类;二是单独划为一种词类;三是将情态动词列入动词。尽管归类的结果不一,但是对于情态动词与动词之间的联系与区别,各家的看法却是一致的。 2.汉语情态动词的传统研究 汉语情态动词的传统研究多
9、是从情态动词的句法语义方面进行分析,许和平(1991)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上,借鉴国外情态动词的研究成果对汉语情态词的句法和语义的研究模式、方法做了一个新的探讨。在语义上,将情态动词的四大特征逐一进行了分析,分别为“主观性”和“客观性”特征、话语语义特征、逻辑语义特征、情态语义的层次性。同时,他认为情态动词语义特征的层次性结构,有助于我们对情态动词进行更加深入细致的研究。而在句法上,文章从情态动词的否定、情态动词的疑问、情态动词与“时”以及情态动词的“体态”四个方面以全新的视角进行了分析。同时对名称使用问题文章中也做了一番说明,之所以不用“助动词”这个名称,是因为“助动词”这个名称是从英语语法借来
10、的,汉语使用这个名称有两点不合适的地方:第一,“汉语情态动词大多数确实都用于动词之前,但是汉语情态动词系统中也有一部分词可以用在句子之前”,“有时还可以出现于句尾,或者单说”,也就是说,这些词不单是“助动”的;第二,如果承认“可能”“应该”“愿意”“会”是助动词,“那么真正起助动词作用的体态标记了着过好像也应该划入才对,显然这样做是不合适的”。前一点是从语言内部来说的,后一点则是从语言学家如何处理这类词来说的。至于不使用“能愿动词”的名称,则是因为这个名称“反映了我们对情态动词的认识还不够全面这一事实,有很大的局限性。因为汉语情态动词系统中不仅有表示能力意愿这类客观意义的情态动词,还有表示认知
11、道义这类主观意义的情态动词。后者在情态动词系统中同样占有相当重要的地位”。而“情态动词”这个名称,既能够准确的概括表示客观情况的能愿动词(情)又能包容表示主观态度主观意见的主观性情态动词(态),能较准确地反映汉语情态动词的本质特征”。虽然“情态动词”这个名称也是“从英语语法借来的”,但许和平的说法在一定程度上说出了问题的关键所在。所以本文也把表达情态意义的助动词叫做情态动词。熊文(1999)也是从语义方面来解读汉语助动词,不同的是熊文(1999)是把汉语助动词放在不同的词类或句法成分后以此来发现助动词处于不同句法位置下所具有的不同语义。 3.生成语法下的汉语情态动词研究 随着乔姆斯基生成语法理
12、论的深入发展,国内外学者开始运用生成语法的理论来分析汉语的能愿动词。Huang(1988)在分析汉语“是”和“有”时引入汉语情态动词作为参考,Huang(1988)中将汉语的能愿动词分成了两类,“一类是以“敢、能、肯”以及表能力的“会”为代表的,都是只能以有生名词为主语的情态动词,这类能愿动词是双论元述词,其论元结构包括两个参项:一个做主语用,是为外项,一个做补语用,是为内项。外项担任实施者的论元角色,内项担任行动者的角色。(如:张三会开车。“张三会开车”里的“会”表示能力,是个双元述语,以“张三”为主语,“开车”为补语,全句的结构是一个“控制结构”:张三会PRO开车。)一类是以“可以、应该”
13、以及表未来的“会”为代表的情态动词,这一类情态动词主语的选择只要符合后面语义的要求即为合理,同时主语和情态动词之间没有关系,只和情态动词的谓语有主谓关系 (如:这本书会涨价。“这本书会涨价”里的“会”表示的是未来的一种可能性,这里的“会”是个单元述词,句子的深层结构为:e会(这本书涨价),这句里的“会”是以“这本书涨价”为宾语,但没有语义上的主语,“这本书涨价”中的“这本书”经过主语提升,移到“会”字前面的空主语位置,句子就成了这样的表层结构:这本书会涨价。)。”并且认为“第一类情态动词和生成语法中所谓的控制动词(control verb,如try等)第二类情态动词与提升动词(raising
14、verb,如seem等)的分别是相当的。” Lin & Tang(1995)在Huang(1988)的基础上从生成语法控制和约束理论(Government and Binding)的角度来分析汉语的情态动词。通过一系列的举例分析论证,Lin & Tang(1995)把汉语的情态动词归为动词一类。向二兰(2012)从英汉对比的角度出发来研究英语助动词和汉语助动词在移位方面的异同点,通过对比分析得出结论:“英语疑问范畴中,助动词的移位是绝对的,只有助动词移位后才能达到疑问范畴的形成,而汉语助动词的移位是相对的,并非每个句中的助动词都可移位,只有当句中助动词与动词之间的成分足够多,使得助动词有移动的
15、空间时,汉语助动词或助动词的“X不X”形式的移位才可能发生。”向二兰(2012)仅从移位的角度来分析汉英助动词的差异,这不免有偏于一隅的缺陷,有关汉英助动词的差异还需要我们作进一步深入的研究分析。 4.从习得的角度研究汉语情态动词 王晓钧(1983)列出了留学生在习得汉语助动词时存在的一些问题,有些地方该用而未用,有些地方用了但用的不合适,或是混淆了助动词和其他此类的区别,这些问题的发现也为对外汉语教学的进步起到了帮助。纪漪馨(1986)从语法功能和意义两方面对英语情态助动词和汉语能愿动词做了比较,选取了英语中比较常用的几个情态助动词“can、may、must”和汉语的“能、会、可以”做了逐一
16、的分析比较。纪漪馨(1986)只是明确的罗列了汉英对比存在的差异,但对产生差异的理论根源并没有做深入的讨论。 杨晓梅、曾智(2009)单从留学生习得汉语助动词“可以”、“能”、“会”时存在的难点和误区进行了论述,通过调查发现留学生对这三个语义相近的助动词在用法方面存在的一些误区,进行了理论的总结,对对外汉语教学在词汇教学方面提出了一些建设性的意见。王佳丽(2012)分析了母语为英语的学习者在习得汉语情态动词是存在的一些偏误以及这些偏误产生的原因。于涛、汪云(2008)以情态动词的情态意义为基础,分别通过英语和汉语情态的否定形式、副词的搭配、情态动词连用等进行比较分析,既考察两种语言内部情态动词
17、的不同语法形式对其情态意义的影响,也考察英汉两种语言之间情态动词不同的语法功能的比较。文章虽然从不同的角度对比了汉英情态动词的差异,但短小的篇幅并没有把汉英情态词之间的差异做到深入细致的理论分析,大多问题都是一笔带过。因此,有关汉英情态词的对比以及汉语情态词的习得研究仍然需要做进一步的探讨。第二章 情态动词的句法语义有关汉语情态动词的范围和界定一直以来都没有一个统一的标准,各家依据自己的理论所列出的情态动词也有所不同。著作著者成书时间 范围语法讲义朱德熙1961能、能够、可以、会、可能、得、敢、肯、愿意、情愿、乐意、想、要、应、应该、应当、该、许、准、值得、配、别、甭、好汉语口语语法赵元任19
18、68能、能够、会、要、想、爱、愿意、情愿、乐意、喜欢、高兴、肯、可以、许、准、应该、得(阳平)得(dei)、须得、必得、须要、必须、不用、敢、好意思、怕、值得、懒得、省得、乐得、不便、好、不配、不要、别、甭现代汉语八百词吕叔湘1999得(dei)、能(能够)、可以、会、应该(应当)、该、应、可、必须、敢、肯、要、须要现代汉语胡裕树2011能、能够、可、可能、可以、会、该、应该、应当、要、敢、肯现代汉语黄伯荣、廖序东2007能、能够、会、可能、可以、可、要、应该、应当、肯、敢、要、愿、愿意在参考各家判定标准的基础上,本文判定情态动词的标准为(1)能单独作谓语,后能接CP小句;(2)不能加体助词“
19、着”、“了”、“过”;(3)可以构成V不V格式;(4)能单独回答问题;(5)没有命令式;本文确定情态动词的范围为:能(能够)、可以、会、可能、敢、肯、要、应该、必须、愿意第一条 判定标准就把“甭、别、必、须、应、该、得(dei)、可”这一类之前被认为是情态动词的词排除在外,因为这一类词必须要附着在动词之后才能回答问题,不能单独作谓语,类似于表达情态意义的附缀(胡波,2014)其次,将“许、准、难、容易、好意思”等排除在外是因为这些词虽然在句法特征上与情态动词相近,但意义上与情态动词差别较大。(朱冠明,2005)。通过进一步分析,并结合许和平(1990)对情态动词语义的研究,我们把汉语的情态动词
20、在语义上划分出三种类型:动力情态词、道义情态词和认知情态词 ;我们研究范围内的情态动词它们有着语义上的多义性,见下表情态动词语义类型语义内涵(吕叔湘,2006)能1动力表示有条件有能力做某事能2动力表示有某种用途能3认知表示推测、可能性能4道义表示环境上或情理上的许可应该1道义表示理所当然、情理上必须如此应该2认知表示情况必然如此可以1动力表示有某种用途可以2道义表示情理或环境上的许可可以3动力表示有条件有能力做某事会1动力懂得怎样或有能力做某事、善于做某事会2认知表示有可能实现可能认知表示估计,不很确定敢动力表示有胆量做某种事情或有把握做某种判断肯动力表示主观上乐意,接受要求要1认知估计,将
21、要要2道义须要;应该要3动力表示做某件事的意志愿意动力主观上做某事的意志必须道义一定要,表示事实上、情理上的必要在情态动词语义和范围确定的情况下,下面着重分析情态动词的句法语义特征,采用林若望(1995)在句法上对汉语情态动词做出的分类,分析汉语提升情态动词和控制情态动词的句法语义特征。首先,我们要弄清楚哪些情态动词为提升情态动词,哪些为控制情态动词。参考胡波(2015)的分类,提升情态动词包含:认知情态动词“能3、可能、会2、要1、应该2”、动力情态动词“能2、可以1”和道义情态动词“必须、能4、可以2、要2、应该1”这类情态动词只包含一个论元,主语位置为空,情态动词后补足语小句的主语可以提
22、升到句首充当句子的话题。控制情态动词为“敢、会1、肯、要3、能1、可以3、愿意”,这类情态动词的主语是基础生成的,不存在补足语小句主语的提升。下面将从主语语义的选择、情态动词后的成分分析、情态动词的否定、情态动词疑问这几个方面来进行分析。主语语义的选择控制情态动词和提升情态动词在主语的选择上存在着不同,通过下面的例句我们可以看出两类情态动词在对主语选择方面的差异。a.野果子酒甜甜酸酸,可以1当糖水喝。 e.飞翔应该1是她的姿势,姚惠洁一贯以为。b.朋友之间应该1赤诚相见。 f. 看样子,天要1下雨了。c.绯闻可能会2让他从此销声匿迹。 g.图书馆的书可以2借回去看。d.我必须说服自己。 h.这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现代汉语 情态 动词 句法 语义 特征
![提示](https://www.taowenge.com/images/bang_tan.gif)
限制150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