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二年级上册数学教案全册.docx
《人教版二年级上册数学教案全册.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人教版二年级上册数学教案全册.docx(194页珍藏版)》请在淘文阁 - 分享文档赚钱的网站上搜索。
1、第一单元 长度单位教材分析本单元共支配了8个例题:例1(统一长度单位);例2、例3以及相关内容(相识厘米,用厘米量);例4、例5以及相关内容(相识米,用米量);例6、例7以及相关内容(相识线段,量画线段);例8(估测、解决问题)。1. 统一长度单位。在呈现测量情景时,先让学生视察一个长度单位(1庹、1拃、一个脚长)的长度;让学生体会到因为选用不同长度单位作标准去量,它们的长度不同,所以测量的结果可能会与事实不符。在此根底上,让学生用同一单位“拃”作计量单位去量不同长度的物品看结果如何。引导学生发觉同样是一拃,但长度也因人而异,测量结果也会不同,从而得出结论:统一长度单位很有必要;2. 相识厘米
2、,用厘米量。(1)相识厘米。让学生量一量自己的手指,看哪个手指的宽大约是1厘米,再让学生量一量一个田字格的宽度与图钉的长,让每个学生都清晰1厘米究竟有多长,建立1厘米的直观表象。(2)用厘米量。留意指导学生详细量的方法:要把尺的“0”刻度对准纸条的左端,再看纸条的右端对着几,这纸条的长度就是几厘米。从而领悟测量时,尺的刻度“0”要与所量物体的左端对齐。3. 相识米,用米量。(1)相识米。借助米尺扶植学生建立1米的实际表象。如让学生用米尺与自己的身高比一比;将两臂伸平,用米尺量出1米的长度,初步建立米的长度观念。依据1厘米与1米的实际长度,让学生理解厘米与米之间的关系,知道1米100厘米。(2)
3、用米量。通过让学生量一量自己的身高、黑板、教室门等建立米的长度概念。4. 相识线段。线段是几何初步学问中比拟抽象的概念,教学时应留意用语的科学性。不能将实物或实物的“边”等同于“线段”。让学生体会到:线段是直的。用尺子画给定长度(限整厘米)的线段时,要留意画法的指导:留意从尺的“0”刻度开场画起,是几厘米长的线段就画到尺子几厘米的地方。5. 解决问题。利用长度单位的表象,引领学生以熟识的长度为标准推断物体的长度。在学生积累了足够的实际测量阅历后,让学生尝试进展长度估测,并通过比拟估测与实际测量所得结果,修正自己的估测策略。教学目的 1. 通过让学生视察,亲身体会1庹、1拃、1个脚长活动,使学生
4、体会统一长度单位的必要性,知道长度单位的作用。2. 使学生通过操作,使学生相识长度单位厘米与米,初步建立1厘米、1米的长度观念,知道1米100厘米。3. 使学生初步学会用尺子量物体的长度(限整厘米与整米)。4. 使学生初步相识线段,学会用尺子量线段的长度,会按给定长度画线段(限整厘米)。5. 在建立长度观念的根底上,让学生尝试估测物体的长度,初步培育学生估量物体长度的意识与实力。6. 培育学生互助合作精神与用数学的意识。教学重难点1. 在活动中,学生相识长度单位厘米与米,初步建立1厘米、1米的长度观念,知道1米100厘米。2. 建立长度观念的根底上,培育学生估量物体长度的意识。教学建议1. 留
5、意培育学生的视察爱好。 2. 应充分利用教材的资源。 3. 应全面理解学生对长度单位观念建立的实力。4. 引导学生去视察、操作、尝试。例如“相识米”一课,要让学生通过操作、探究来体会厘米与米的关系。因此老师应给学生创建条件,放手让学生去视察、操作、尝试,要让学生主动开动脑筋,做他们想做的,在做中理解学问。 5. 应留意结合教学,浸透思想品德教化。本单元蕴涵的思想品德的因素很多,老师可以适时地加以浸透。 6. 应实行小组合作的学习方式。因为探究学习须要充分全面地视察问题或事物,找出其本质特征,摒弃其非本质特征。但学生年龄小,视察实力有限,通过小组合作,可以互相启发,互相补充,使问题得到比拟清晰全
6、面的相识。本单元的内容都可让学生自己探究。在合作学习中,老师应留意培育学生细致倾听别人意见、虚心向别人学习的好习惯。课时支配4课时。第1课时教学内容教材第23页及练习一1、2题。教学目的1. 学生初步经验长度单位形成的过程,体会统一长度单位的必要性,知道长度单位的作用。2. 学生在详细活动中测量同一长度,来经验统一长度单位的必要性;相识尺子并知道尺子的作用,能用尺子进展正确地测量物体(限整厘米)。3. 让学生通过看一看、比一比、量一量等理论活动理解相识长度单位厘米,初步建立1厘米的长度观念。4. 初步学会用数学的目光视察现实事物,浸透应用意识,在别人的扶植下,初步体会学习数学的意义与乐趣。教学
7、重点1. 体会统一长度单位的必要性,知道长度单位的作用。2. 初步建立1厘米的长度观念。教学难点1. 学生在详细活动中测量同一物体长度,来经验统一长度单位的必要性。2. 用厘米测量物体。教学过程一、创设情境,引入课题出示情境图,搜集数学信息。然后引导学生看图说一说测量长度的方法。师:怎么测量巨石的宽度?怎么测量布的长度?怎么量竹竿的长度?生:用庹量巨石,用拃量布,用脚长量竹竿。师:老师与小明在干什么?引导学生提出问题“为什么量的结果不一样?”。师:是呀,这是怎么回事呢?二、讨论要解决的问题师:有的同学已经有了自己的想法,谁想说给大家听?生1:老师的手大,小明手小。生2(提出问题):他俩的拃不一
8、样长。师:那么谁的结果正确呢?生:都对。师:选谁量的结果?生:无法选择,因为都可以。师:那么怎样做才不会出现这种状况呢?生:用尺子量一量。师:这个办法不错。对,为了测量的精确与沟通的便利,人们独创了尺子,通常用它来测量物体的长度。三、相识直尺引导学生视察直尺上都有什么?师:你们的直尺上有数吗?看尺子的最左端这些数是从几开场的?在尺子上0表示起点。(板书:0起点。)引导学生找小竖线。师:大家都来看这些竖线有什么不同吗?这些长短不一样的小竖线都叫刻度线。(板书并读:刻度线)请看这些长刻度线,规定每相邻两条长刻度线间是1大格。指指你直尺上的1大格。四、相识1厘米,建立1厘米的表象看老师的直尺上有两个
9、字母。师:cm表示厘米,(板书:厘米)厘米是一个长度单位,这节课我们就来学习厘米。1. 猜1厘米长。师:同学们,猜猜看1厘米有多长呀?生:(1)比划;(2)说;(3)用身边的物长表示;(4)找直尺上的。师:在直尺上找1厘米,试着找找看?2. 找直尺上的1厘米。师:那么1厘米究竟有多长呢?能在直尺上试着找到1厘米吗?师:从0到1。3. 比划直尺上的1厘米。师:比照尺子比划一下,举起来。生:(活动)4. 借助小棒比划、感觉1厘米。师:为了让同学们比得更精确些,老师为你打算了1厘米的小棒。来借助小棒再来比划一下;用另一只手也来试一试?请轻轻地放下小棒。来闭上眼睛,想想1厘米有多长呀?生:(回想)师:
10、想起来了吗?好,能用手势干脆比划1厘米长吗?生:(比划)师:通过摸、想、比划,你感觉1厘米怎么样?生:短、小、又短又小。师:你用的词真好。在测量较短物体的长度时一般用厘米作单位。5. 生活举例。师:其实在我们身上或四周有很多物体的长度、宽度或厚度大约是1厘米。比方:(师伸出食指)老师食指的宽度、(举田字格本)这田字格的宽度、(举图钉)图钉的长度。师:你能再想几个例子吗?生:(举例)师小结:只要你留心细致地视察,信任你会找得更多。五、测量物体的长1. 测量纸条的长。师:这张纸条有多长呢?怎么用直尺测量?让学生自主测量,老师巡察。2. 汇报。师:你是怎样测量的?生:一端对着0,另一端对着6。师:对
11、,我们测量的时候确定要把尺的刻度0对准纸条的左端,再看纸条的右端对着几?3. 测量自己的数学教材。老师指导学生测量。六、总结评价,深化相识这节课我们学习了什么?与你的同桌说一说。七、教学反思第2课时教学内容教材第4页例4、例5。教学目的1. 在理论活动中相识长度单位米,初步建立1米的长度观念,学会用米估测日常生活中常见物体的长度,通过动手操作知道1米100厘米。2. 能运用所学学问初步测量物体的长度。3. 结合实际经验用不同的方法测量物体长度的过程,进一步培育学生合作学习的实力,激发学习数学的爱好。教学重点正确相识1米,知道1米100厘米。教学过程一、创设情境,激发爱好1. 引导学生测量铅笔的
12、长度(比一比看谁量得最快)。2. 谁来测量一下黑板的长度。通过测量黑板你们有哪些感想,谁想说?(体会小尺子量比拟费力)提出问题“有比拟长点的尺子吗?”二合作探究,解决问题出示米尺,说明量比拟长的物体通常用“米”作单位。1. 相识米,建立1米的实际概念。师:“米”也是用来测量物体的长短的,它是比厘米更大的一个长度测量单位,“米”也可以用m表示,那么1米究竟有多长呢?让我们感受一下吧!拿出1米尺。2. 小组沟通、比划1米的长度。(伸开双臂,量一量身高)3. 汇报,体会大约1米的有多长。4. 找一找生活中大约1米的物体。5. 细致视察一下米尺?有什么特点。米可以用“m”来表示。讨论:1米100厘米。
13、三、用米测量1. 指名学生:黑板的长度、课桌的长度、凳子的长度、门的高度。2. 沟通测量方法。3. 小组合作估测一下教室的长度,再用卷尺实际量一量。4. 说一说米尺的好处。四、做一做引导学生量的时候应留意:把绳子拉直才是正确的。五、课堂小结这节课你有哪些收获?六、教学反思第3课时教学内容教材第5、6页例6、例7。教学目的1. 让学生自己视察,感知线段,体验线段的两个特征:直的与可度量,会用自己的语言描绘线段的主要特征,能把物体直的边看成线段。2. 通过理论活动,使学生学会量线段、画线段的方法。3. 培育学生的视察、想象、操作实力、合作意识以及运用学问解决实际问题实力。教学重难点会量线段、画线段
14、的方法。教学过程一、复习旧知,铺垫新知出示一截细绳,让学生测量。1. 说一说测量过程中应留意的问题(拉直)。2. 汇报测量结果。3. 比划绳子的长度。4. 沿着米尺把绳子的长度在黑板上画下来,让生视察这一条线就是绳子的长度。这条线数学上有一个名字就是线段,今日我们就来相识一下。二、自主探究课件演示绳子拉直的过程(从直观物体抽象出线段的概念)。引导学生相识线段。1. 视察线段的特征。拉紧的一段线可以看成一条线段。线段是“直的”。2. 刚刚我们量了这条绳子的长度是多少?那么这条绳子拉直后我们就可以看成是一条线段,那么这条线段的长度也是,引导学生体会线段的另一个特征:可以量出长度。3. 找一找我们四
15、周的哪些物体可以看成线段(黑板、书桌、教材的边都可以看成线段)。三、解决实际问题1. 课件出示几条线,区分线段。2. 在黑板上画出一些线段让学生量一量长度。3. 汇报结果,沟通量的方法。四、画线段引导学生画线段必需用到直尺才能确定线段的直。1. 画一条3厘米的线段,比一比谁画得最快。2. 说说你是怎样画的?3. 假如直尺上的0刻度不清晰了,谁能想个方法画出3厘米长的线段?(小组讨论)(课件演示)4. 画一条比3厘米长1厘米的线段。(说说应当画几厘米?)5. 老师小结。五、总结评价本节课你的表现如何,驾驭了那些学问,还有那些疑问?六、教学反思第4课时教学内容 教材第7页例8。教学目的1. 在建立
16、长度单位的根底上,让学生尝试估测物体的长度,初步培育学生估量物体长度的意识与实力。2. 引导学生依据已有的学问阅历,利用身边的物体,进展想象、揣测、推想、比照等,确定适宜的长度单位。3. 感受测量长度与生活的亲密联络,体会测量长度在日常生活中的重要意义。教学重点会选择适宜的长度单位描绘物体的长度。教学难点能正确估量物体的长度,培育学生的推理实力。教学过程一、铺垫引入前面我们相识了长度单位厘米与米,你能用手比划一下1厘米与1米的长度吗?(学生用手比划)老师口头出题。(学生比划:2厘米、5厘米、10厘米、20厘米、50厘米)小结:厘米与米在生活中有很大的用处,那么,什么时候用厘米作单位,什么时候用
17、米作单位呢?这节课我们一起来探究。(板书课题)二、探究新知1.教学例8。老师谈话:同学们看操场上我们学校的旗杆,你知道它的高度是多少吗?(让学生揣测。)降低难度:这样揣测范围太广了,老师给同学们提个问题:一根旗杆的高度是13厘米还是l3米?(1)小组沟通讨论。(2)指名答复,说想法。(3)老师引导。方法一:解除法。l厘米只有这么长,(用手比划)那么13厘米就只有这么长,旗杆不行能这么短,所以是13米。方法二:推算法。把旗杆的高度与我们的身高比照一下,我们大约是1米多高,才到旗杆的这个高度,所以旗杆应当是13米高。10个小挚友的身高加起来差不多与旗杆一样高。方法三:类比法。与身边的13厘米高的物
18、品进展比拟,旗杆是不是与这个物品一样高,比方,我们手上的铅笔都不止13厘米长,旗杆的高度应当是13米。(4)小结:我们在选择适宜的长度单位时要多思多想,最终确定适宜的长度单位。三、稳固深化1. 出示教材第7页“做一做”题目。(1)让学生讨论:课桌的宽是60厘米还是60米?引导:60米是多大?我们的教室长大约是6米,课桌的宽会比教室还大吗?(不会)所以用厘米比拟适宜。让学生自己推算:操场的长是28米。(2)这只小鸟的脚印的长度是1厘米还是1米呢?(学生沟通)指名汇报,说说理由。让学生自己说说思索的方法,我们的身高大约是1米,小鸟的脚印不行能与我们的身高一样大,所以,小鸟的脚印应当是1厘米。(2)
19、选择适宜的单位。我们的教室5( ) 黑板长2( )小红身高124( ) 课桌面长150( )四、课堂评价这一单元我们相识了长度单位厘米与米,你有哪些收获?五、布置作业练习二第811题。六、教学反思第二单元 100以内的加法与减法(二)教材分析本单元的学问内容在整个小学数学学问构造中有着举足轻重的地位,它是以后学习万以内的加减法,以及小数加减法与分数加减法的根底,因此引领学生学好加减法至关重要,为了打破重难点,本单元教材在编排上突出了以下几点:1. 从学生熟识的事例动身,创设问题情境,使学消费生学习加减法的动机与爱好,同时借助详细情境较直观地理解2. 留意学生的动手操作,让学生在操作中记忆、理解
20、学问,同时培育了学生的动手实力。3. 留意学问与实力的有机结合。计算不仅仅是要求学生会正确地算出结果,更重要的是运用计算解决问题;反过来,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也进一步稳固了计算方法。教学目的1. 借助小棒、圆片等直观学具的操作,使学生探究并发觉100以内的两位数加、减两位数的算理与算法,能正确地计算100以内的两位数加、减两位数的试题。2. 使学生驾驭连加、连减与加减混合竖式的简便写法,能正确、敏捷地计算连加、连减与加减混合试题(包括含有小括号的)3. 使学生可以运用所学的100以内的加减法学问解决实际问题,培育学生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实力。4. 使学生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感受到两位数加、减两位
21、数与两位数加、减一位数与整十数有着亲密的联络,体会数学的价值。教学建议学生在生活阅历与理解实力上存在着确定的差异,老师在教学时应敬重这种差异,同时在教学设计上要面对这些差异创建性地运用教材,激励学生独立思索,合作沟通,提倡计算方法的理解与敏捷运用。学生对加减法的理解建立在阅历积累与亲身体验的根底之上,老师应多让学生实际动手操作,不断丰富其直观阅历,引导学生在探究的过程中,发觉数学信息,提出数学问题,解决实际问题。练习要采纳多种有效的形式。课时支配1. 加法:4课时。2. 减法:5课时。3. 连加、连减与加减混合:5课时。4. 整理与复习:2课时。加法第1课时教学内容教材第11页情境图,第121
22、3页例1、2。教学目的1. 理解100以内两位数不进位加法的算理,并驾驭笔算方法,能正确用竖式计算两位数的不进位加法。2. 在学生经验探究两位数不进位加法笔算方法的过程中,体会两位数不进位加法计算方法的多样性。3. 使学生可以运用不进位加法计算来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教学重点驾驭两位数不进位加法的笔算方法。教学难点理解用竖式计算两位数不进位加法的计算依次。教学过程一、创设情境,激发爱好谈话导入:同学们,今日二年级4个班的学生与老师要参观博物馆,我们一起来看一看他们是怎么支配的吧。课件出示第11页情境图。视察情境图,说数学信息。二年级4个班来参观博物馆,每个班有2名老师带队。二(1)班有35人。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人教版二 年级 上册 数学教案
限制150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