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五年级语文下册全册完整教案.docx
![资源得分’ title=](/images/score_1.gif)
![资源得分’ title=](/images/score_1.gif)
![资源得分’ title=](/images/score_1.gif)
![资源得分’ title=](/images/score_1.gif)
![资源得分’ title=](/images/score_05.gif)
《人教版五年级语文下册全册完整教案.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人教版五年级语文下册全册完整教案.docx(209页珍藏版)》请在淘文阁 - 分享文档赚钱的网站上搜索。
1、1草 原 教学目的:1理解课文内容,体会汉蒙情深、民族团结的思想感情,激发学生酷爱草原、酷爱草原人民的感情。2学习本课生字、新词,着重理解书后读读写写中的词语。练惯用关联词语造句。3领悟课文中对事物静态和动态的描写。4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第1自然段。教学重点、难点:1通过语言文字绽开想象,在脑海中再现课文所描写的生活情景。2具体体会课文中的静态、动态描写。教学时间:三课时教学设计:第一课时一、教学目的:一初读课文,理解课文内容。二学习生字、新词,着重理解课后读读写写的词语。三弄清课文记叙依次,给课文分段。二、教学重点、难点:一学习生字、新词,着重理解课后读读写写的词语。二弄清课文记叙依次
2、,讨论如何给课文分段。 三、教学过程:一提示课题,启发谈话。在我国内蒙古、新疆等地有宽阔的草原。作家老舍访问内蒙时,身临其境,处在草原这一特定环境之中,油然产生了特殊的感情,目睹了蒙族人民待人接物的风俗习惯,又感受到了民族团结的深沉情意。作者把这些内容都活敏捷现地写下来了。我们学习的这组课文读写训练的重点是:事物的静态和动态。我们前面学的鸟的天堂和今日要学习的课文草原都是本组课文的示范文。学习著名作家老舍先生的这篇访问记,不仅要理解课文内容。而且要细致学习作者是如何依据自己的视察和感受对事物进展静态和动态的描写的,使我们读后觉得又具体又生动。二学生听录音,理解主要内容。学生听配乐朗读录音,想象
3、一下:1草原的风光是怎样的?2草原人民是怎样待客的?三学生自学生字、新词。四检查自学状况。1老师出示下面生字、新词:“渲染、勾画、迂回、鄂温克、天际,先正音、正形、再讲词义。渲染:中国画的一种画法。用水墨或淡的色调潮湿物象,使它分出阴阳向背。以加强艺术效果,引申为文学创作中通过对环境、景物或人物行为、心理描写来突出形象的一种手法。勾画:是绘画时用线条勾出的轮廓。迂回:曲曲折折,来来回回地环绕。迂,曲曲折折绕弯;回,旋转、环绕。鄂温克:我国少数民族之一,聚居在内蒙古自治区的东北部。天际:形容极远的地方。涯,水边。 2让学生自己提出不懂的生字、新词。有些词让学生互学互帮,老师赐予适当的指引;有些词
4、语留到讲读时解决;有些词语课后个别解决。五弄清课文记叙依次,讨论分段。1这篇访问记按什么依次记叙了访问的过程?这篇访问记按地点转换的依次写了访问的过程:初入草原接近公社蒙古包外蒙古包里辞别草原。2按访问的过程。课文可以分为几段?为什么?可以有三种分法:1按自然段和前面的分析可分为5段;2按初见草原风光访问陈巴尔虎旗公社,可分为2段;3按初入草原途中见闻蒙古包外、内,可分为3段。学生按其中哪一种方法来分段,都可以。六指名分段朗读课文,并说说每一段段意。同时检查字词驾驭的状况。第1段:看到了草原的漂亮风光。绿毯、勾画、骏马、秀丽、美丽、渲染、回味、茫茫、一碧千里、翠色欲流。第2段:初入草原,快到公
5、社时看到的风光。奔驰、迂回、潇洒、襟飘带舞。第3段:蒙古包外的握手欢迎。第4段:蒙古包内的盛情款待。拘谨、羞怯、鄂温克。第5段:斜阳下的话别。天际、斜阳。七作业。1在作业本上练习课后读读写写中的词语。2熟读课文第1段。第二课时一、教学目的:一学习课文第1、2段,体会草原静态的美和主人欢迎客人时的热情欢腾场面,加深对事物的静态和动态的理解。二体会文中比方句的内容及作用。三理解文中关联词语的运用。四背诵课文第1段。二、教学重点、难点:一体会草原静态的美和主人欢迎客人时的热情欢腾场面,加深对事物的静态和动态的理解。二背诵课文第1段。新 课 标 第 一 网三、教学过程:一讲读第1段。1默读,分层次。思
6、索:课文第一段写了什么?分几层?先写什么?后写什么?课文第1段写作者初入草原看到草原的景象。课文分两层写。先写看到草原的景象,后写产生的感想。2再读,思索:作者初入草原,看到的风光怎样?作者是抓住哪些风光来写的?为什么抓住这些景物写?读后讨论。作者初入草原,看到草原的秀丽风光,他抓住天空、空气、小丘、平地、羊群这些景物来写的。因为这些景物显示了草原的特色。3细读、思索:1作者是按什么依次写这些景物的?从天空到地面,按从上到下的依次写。2作者是怎样从天空到地面,抓住这些景物的特点,运用生动的语言来描绘草原的漂亮风光的?让学生边读边画出重点语句。3体会重点句子的含义。让学生自己出声读第1段第1层,
7、要求学生细心体会,细致想象。重点说说下面三个句子:“在天底下,一碧千里,而并不茫茫。“羊群一会儿上了小丘,一会儿又下来,走在哪里都像给无边的绿毯绣上了白色的大花。“那些小丘的线条是那么美丽,就像只用绿色渲染,不用墨线勾画的中国画那样,到处翠色欲流,轻轻流入云际。4默读、思索、朗读:在这种境界里,作者产生了什么样的感情?最终一句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感受?说一说“境界一词的意思。读时留意理解“既又的并列关系;可用“漂亮或“壮美及“秀丽作比较,理解“秀丽一词用得恰到好处。指导学生有表情地朗读表达作者感受的两个句子。 5指导学生背诵第1段课文。让学生按课文描写依次和景物特点,边读边想象,把这段课文熟读成诵
8、。 小结:祖国的草原这么美。这段课文思路清晰,从看到的到感受到的,按从上到下的视察依次描写景物。作者第一次见到草原,就能抓住风光的特点来写,把景物和感受联络在一起,即景抒情,情景交融。作者在描写初见草原的景物时主要运用了静态描写,为我们展示一幅草原静态美的图画,但静中又有动,例如写羊群。二讲读第2段。1指名读第2段。老师提示:学习课文第2段,我们要学习作者如何依据地点的转换,抓住事物及环境的联络、变更的特点,运用动态的描写方法,把文章写得又形象又生动。 2阅读、思索:写作者访问陈巴尔虎旗牧业公社途中,这段课文可分为几层?可分为两层:初入草原看到的漂亮风光;快到公社,主人到几十里外迎接客人。3讲
9、读第1层课文。1作者乘汽车进入草原,最初有什么感觉?草原特别宽阔。从课文哪些语句看出草原特别宽阔?“汽车走了一百五十里才到达目的地。一百五十里全是草原。再走一百五十里,也还是草原。草原上行车特别潇洒。“潇洒是什么意思?不受拘谨。课文指行动自由,不受限制。2“初入草原,听不到一点声音,也看不见什么东西,除了一些忽飞忽落的小鸟。这些描写说明草原环境有什么特点?特别清寂。3初入草原,环境的特点是宽阔、清寂。后来呢?草原环境有什么变更?从什么地方开始变更的?草原的环境有了变更,从见到一条河开始变更。4看到了河,环境有什么变更?隐隐有鞭子的轻响说明了什么?说明有人了。5为什么有了河,草原的环境就有了变更
10、?有了河流、水草长得茂密,蒙族人民就会把牛、羊、马群赶到这儿来放牧。4讲读第2层。1指名学生读第2层。2“奔驰、“襟飘带舞是什么意思?3作者为什么用一条彩虹比方来欢迎远客的蒙族男女老少?因为他们突然出如今远处的山丘上,而且都穿着颜色艳丽的衣裳,这样既恰切又形象地表现了蒙族人民欢迎客人的热忱。4当主人见到客人时,草原的环境有什么变更?从课文中哪些语句可以看出来?“清寂的草原热闹起来:欢呼声,车声,马蹄声,响成一片。小结:作者初入草原,看不见什么东西,听不见一点声音,处在这种环境使人产生一种宽阔、清寂的感受,接着作者快到公社时,看到了牛羊成群,主人热忱迎客,听到了各种声响,自然引起一种兴盛、热闹的
11、感受。作者的感受由静到动,是因为他所处的环境在变更的结果,这说明,环境变了,事物也在变更。三作业。1背诵课文第1段。2练习课后作业第1、3题。 第三课时 一、教学目的:一学习课文第3、4、5段。使学生相识到祖国的草原不仅风光美,而且草原的人更美。二体会课文结尾的含义。三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二、教学重点、难点:一学习课文第3、4、5段。相识到祖国的草原不仅风光美,而且草原的人更美。二体会课文结尾的含义。三、教学过程:一导入。课文第1、2自然段,作者抓住访问的经过和草原环境的变更,让我们读了觉得祖国草原的景物是多么美。如今学习课文后三个自然段,我们会进一步知道草原的人更好。二讲读3、4、5自然段。1
12、让三名学生各朗读一段课文,要求其他同学边听边思索。1这三个自然段各写了什么内容?2主人热忱好客表如今哪些地方?画出表现蒙族人民热忱好客的词句。 2读后讨论沟通。1主客是怎样见面的?作者运用哪几个动词来表现激情洋溢的气氛?手是怎么握的?怎么笑的?怎么说的?这些表现什么?你体会到主客见面时大家的心情怎么样?用快乐、热忱的感情朗读这一节课文。2好客的主人是怎样款待客人的?从这节中哪些地方可以看出蒙汉两族人民情意很深?为什么“不管唱的是什么,听者总会露出会心的微笑?3客人辞别时的情景怎样?“蒙汉情深何忍别,天际碧草话斜阳!诗句中的“何忍别是什么意思?第1句怎么讲?蒙汉两族人民的情意如此深沉,怎么舍得分
13、别呢? 第2句中的“话是什么意思?这句话怎么讲?“话是互相攀谈,送别的意思。这句话的意思是:在遥远的一望无际的草原上,直到夕阳西下,人们还在互相攀谈,恋恋不舍地辞别。用在诗句结尾的作用是什么?这两句诗表达了蒙汉两族人民之间的深沉情意和依依惜别的感情。4哪些地方表达了蒙族人民的风俗习惯?这些风俗习惯表现了什么?这样写有什么好处?穿着各色的民族服装到几十里外欢迎远客;用手抓羊肉和奶酒款待客人,席间姑娘们还要唱民歌;饭后表演套马、摔跤和民族舞蹈。以上这三方面表现了蒙古人民的风俗习惯。三总结全文。1从全文看,前面两段主要是写什么?后面三段主要是写什么?课文前两段主要讲草原景物的美,后三段主要讲草原人民
14、的美,说明蒙汉两族人民感情深沉。2这篇课文的主要内容是写作者的一次访问活动,但为什么要以草原为题呢?小结:这篇课文主要写作者的一次访问活动,中心是表现蒙汉人民的友好情意,歌颂各民族的团结。作者以写草原之美衬托蒙族人民的心灵之美,民族团结的精神之美。同时,也写出了草原的独特的风光形成了蒙族人民独特的风俗,独特的民族气质热忱豪爽。作者描写了草原的漂亮风光和蒙古族人民热忱好客、远道迎接、盛情款待客人的情景。草原的静态美和蒙族人民欢迎客人的热情欢腾场面给我们留下了深入的印象。四作业。1找出课文中的比方句,读一读,想一想把什么比作什么,然后抄写在摘抄本上。2练习课后练习题第4题。 板书设计:天:清鲜、明
15、朗 景美 天底下:小丘 平地、羊、马 、牛1草原人美 :热忱好客、会心感人2 丝绸之路教学目的:1相识“矗凹等七个字词。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2能说出这条路被称为“丝绸之路的缘由,激发学生酷爱祖国的思想感情。3让学生采纳探究式的学习方式,学会搜集、整理、加工信息,能从网上查阅关于丝绸之路的其他学问,能用简洁的话介绍,从而培育他们的信息素养及语言组织、表达实力。教学重点:理解丝绸之路的重要意义教学难点:丝绸之路的价值课前准备:老师准备:课件。学生准备:搜集有关丝绸之路的故事教学过程: 一、谈话引入1导语:有一条路,东起我国的汉唐古都长安,向西始终延长到罗马。这条路,承载了多数的骆驼及商旅
16、;这条路,传播了东方的古老文化;这条路,传承了东西方的友谊及文明。它是东西方文明交往的通道。今日,让我们一起随着一座古朴高雅的巨型石雕,穿越时空的阻隔,一起走近丝绸之路。2齐读课题。3读了课题,你有什么疑问?学生自由提问,板书比较主要的问题。如:为什么称作丝绸之路?丝绸之路有什么价值或意义?对于比较简洁的问题可由学生互相解答4带着同学们的问题,读一读课文,看看能否在文中找到答案。 二、检查预习状况1选择一种你最宠爱的方式读课文,把你特殊宠爱的地方,或者读得不太通顺的地方多读一读。2和同学沟通一下你最宠爱的部分,读给他听一听,假如能说说理由,就更好了。三、阅读课文,沟通体会一体会丝绸之路东西方物
17、质文化沟通的价值。1出示句子:“没想到,一条道路将远隔千里的我们联络在了一起,这真是一条宏大的路。2读读这个句子,你体会到了什么?3你是怎样理解“联络这一词语的。文中描写“我们是怎样“联络的?4再读文章,用笔勾一勾你认为有价值的地方。5集体沟通预设:学生会找出中国使者和安眠国互相沟通的地方。找到中国使者为安眠国带去了“绫罗绸缎,而安眠国那么将自已国家的驼鸟蛋,以及特色文化“魔术、“杂技等献给了中国。假如个人学生没有找到,可以再讨论二体会丝绸之路在东西方精神文化沟通方面的作用。1安眠国及中国在进展沟通的时候,两国人民都是怎样的心情呢?小组内进展分角色朗读,留意仿照一些动作及表情,体会一下两国人民
18、的心情。2小组汇报表演,再读文章。3通过分角色朗读,你体会到了两国人民怎样的心情?学生充分沟通。预设:学生通过文章对两国人民一些动作表情的描写,例如:安眠国臣民等待时的“浩浩荡荡的大军在边疆恭候,刚出现骆驼队时人们的“欢呼“奏乐“欢腾。中国使臣的大跨步上前“满面笑容;安眠国将军的“翻身下马“快乐得连连点头等地方可以看出两国的友好及融洽。4引读:这一场景的实现,多亏了一条道路呀!一条道路将远隔千里的我们联络在了一起,这真是一条宏大的路。三结合资料,深化理解1其实,今日我们看到的这一幕,只是通过丝绸之路发生的一个小小的故事。这样的故事还有好多好多。你还知道些什么呢?把你搜集的资料和大家一起沟通沟通
19、吧。2沟通小组内搜集到的有关丝绸之路的故事。3老师也有一个小小的资料和大家沟通。由于公元前1世纪,古罗马执政官恺撒,穿着中国丝袍进入剧场,轰动一时,从而,出现了中国的丝绸热效应。从今以后罗马城内的豪华市区,就设有专售中国丝绸的店铺。而当时中国的丝绸,全部都是经过这一条道路进入罗马城内的,而这丝绸之路的开拓者就是著名的张骞。4齐读课文13自然段5你有什么体会?6再读13自然段。7答复课前两个问题1为什么称作丝绸之路?因为在这条道路上,主要的贸易物品是丝绸。2丝绸之路有什么价值或意义?丝绸之路是东西方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沟通的通道。同时板书。四、小结古代的丝绸贸易,骆驼及商旅的情形,我们没有时机再看
20、到。而如今耸立在西安市玉祥门外的巨型石雕,在静默地给我们讲解并描绘着丝绸之路上那古老而漂亮的故事。出示挂图让我们再来看看这一幕古老的风景,重温那动人的一幕幕。齐读第一自然段及最终一自然段。 板书设计: 东西方友谊沟通之路2丝绸之路 东西方经济沟通之路东西方文化沟通之路 3白 杨教学要求:1.使学生理解课文借爸爸向子女介绍白杨的特点,歌颂了边疆建立者听从祖国须要,扎根边疆、建立边疆的远大志向和奉献精神。学习边疆建立者无私奉献的精神。2.理解重点词语及句子,体会课文所要表达的中心思想。3.学会本课生字、新词。4.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并背诵课文。教学重点:通过理解重点词语和句子,体会边疆建立者的无私奉献
21、精神。教学难点:理解课文最终一段:爸爸看见几棵小白杨迎着风沙成长起来,嘴角浮起微笑,事实上是为建立边疆后继有人而感到欣慰。教学时间:2课时。教学准备:生字卡片、课件。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课前谈话,引入课文当代著名作家茅盾曾写过一篇特别著名的散文白杨礼赞,文中赞美了白杨力争上游的品行,并借白杨歌颂了有着白杨一样品行的北方人民。今日,我们来学习另一位当代作家袁鹰的文章白杨。板书课题。大家翻开书预习内容,看插图,相识白杨树。二、范读课文,初步理解课文主要内容三、学生自学课文1.借助字典学会本课生字、新词。2.通读课文:联络课文中语句,想想大戈壁是什么样子的;把爸爸向孩子们介绍白杨的话划下来,想想这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人教版五 年级 语文 下册 完整 教案
![提示](https://www.taowenge.com/images/bang_tan.gif)
限制150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