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古代文学》课程教案.docx
《《中国古代文学》课程教案.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中国古代文学》课程教案.docx(196页珍藏版)》请在淘文阁 - 分享文档赚钱的网站上搜索。
1、中国古代文学课程教案济南大学文学院古代文学教研室第一编 先秦文学概 说课程名称:古代文学本课内容:先秦文学概说授课对象:汉语言文学专业本科生授课时间:2课时一、教学目的了解先秦文学的背景和概况。二、教学意义先秦文学发展的社会文化背景是学习先秦文学必须要了解的内容,它对先秦文学的发展进程和成就具有确定性作用。三、教学重点先秦文化背景对文学发展的影响;先秦文学发展的总体状况。四、教学难点先秦文化与文学的一体性;先秦文学观念的模糊性五、教学方式以电子课件为主,进行课堂讲授。六、讲授过程(内容、方法、步骤)先秦文学是指从远古时代开始,到公元前221年秦始皇统一中国这一漫长历史时期的文学现象。一、先秦时
2、期的社会状况先秦文学经验了原始社会、奴隶社会和初步形成的封建社会三种不同的社会形态。(一)原始社会分为原始群和氏族公社两个阶段。原始群阶段大约在一百七十万年前的远古时期,当时人类群居而生,运用石器作生产工具,并学会了钻木取火。在大约距今一万年至四千年前,中国进入原始氏族公社制社会。传闻中的有巢氏、燧人氏、伏羲氏,神农氏大约是母系氏族时期的氏族首领。随着男子在社会生产中的地位有了变化,母系氏族社会渐渐转化为父系氏族社会,传闻中的黄帝、尧、舜、禹,可能是父系氏族公社时期的氏族首领。在氏族社会里,人们从事渔猎牧畜为主的集体劳动,并有了农业和缫丝业,生产力很低,没有压迫剥削,氏族首领由部族选举产生,不
3、享受特权。父系氏族公社中晚期,出现了私有制和阶级分化,原始公社制度渐渐解体。 (二)奴隶制社会开始于夏朝,中经商朝和西周,结束于春秋战国之交,前后共一千六百多年。奴隶社会由于运用了青铜器,进一步提高了生产力,农业、手工业有了相当发展。在政治上,奴隶社会建立了比较严密的国家组织,设置了“百吏”管理政教,军事和农业等事,制定了法律和残酷的刑罚。周王朝时实行分封制与宗法制,武王、成王两世,共封立诸侯国七十一个。春秋初年,开始运用铁器和牛耕,社会经济基础和阶级关系发生了变化。鲁宜公十五年(前59年),实行“初税亩”,井田制瓦解,封建的生产关系开始出现,诸侯势力渐渐强大,王室因之衰微。公元前475年,田
4、氏代齐,这是封建制时代的开始。公元前403年;韩、赵、魏三家世卿分晋,历史进入了秦、楚、齐、燕、韩、赵、魏七雄对峙争霸的战国时代。 (三)战国时代,农业、手工业和商业空前发展,都市旺盛。七国间为适应常见的兼并战争,都相继进行了革新或变法。在思想文化方面,私人著述讲学,教化走向民间,“士”阶层活跃于政界和学界,处士横议,百家争鸣。这些都是这一时代的历史特点。秦国自商鞅变法后国力空前强大,最终在公元前211年用武力统一了中国,结束了战国纷争的局面。二、先秦文学概况 (一)诗歌和辞赋1、原始诗歌原始诗歌是中国文学的源头,它出现于原始社会,是在原始人类为求得生存发展的集体劳动中产生的,如弹歌和伊耆氏蜡
5、辞,反映了原始人类狩猎生活的情景和战胜自然的愿望。原始诗歌是集体的口头创作,它以劳动为主题,带有不同程度的原始宗教意识,是歌、乐、舞三者结合为用的综合性的艺术形式。2、诗经诗经是我国最早的诗歌总集,共收入自西周初年至春秋中叶大约五百多年间(前11世纪至前6世纪)的诗歌305篇,分为风、雅,颂三大类。它内容丰赡,全面地反映了周代的社会面貌,其中民歌最富于现实主义精神。诗经句式以整齐的四言为主,多用重章迭句与赋、比、兴的表现手法,语言丰富多采,朴实优美,音节自然谐和,富有艺术感染力。3、楚辞楚辞的代表作家是屈原。屈原是战国后期楚国人,我国文学史上第一个宏大的爱国诗人。他吸取民间文学养分,利用楚国民
6、歌的传统形式,创建了句式参差敏捷的“楚辞”体。他的作品有离骚,九章等二十多首光辉诗篇,这些诗篇构思奇妙,感情剧烈,想象丰富,夸张大胆,比方生动,词藻绚丽,为我国主动浪漫主义的创作方法树立了榜样。诗经和楚辞,形成了后世诗歌发展的风、骚传统。 (二)散文先秦散文从甲骨卜辞、易卦爻辞发展而来,从内容和表现形式上又可分为历史散文和诸子散文两大类。1、历史散文历史散文以记言、记事为主。殷周时代,开始以散文的形式记载历史事务,尚书是中国第一部古代文献资料汇编的散文总集。尚书之后开始以散文写史,春秋即是我国第一部编年体的历史提纲。春秋战国之际,产生了左传、国语和战国策三部重要的历史散文著作,它们在体例、叙事
7、和文辞上各具显明的艺术特色,显示出先秦散文的卓越成就。2、诸子散文诸子散文是一种带有剧烈的政治性、哲理性的论辩性散文。它是伴随春秋战国百家争鸣局面的出现而产生发展起来的。其代表作有论语、孟子、荀子、老子、庄子、商君书、韩非子、墨子、吕氏春秋、孙子兵法、孙膑兵法、公孙龙子等。诸子散文在思想内容、语言艺术和文体发展上,具有共同的时代特色,取得了前所未有的辉煌成就。其中以庄子和孟子文学成就最高。(三)寓言和神话传闻1、先秦寓言寓言是用虚构假托的故事来寄寓某种事理的一种文学体裁。在先秦散文中保存有大量寓言,这些寓言故事生动,短小精悍,寓说明书深远,具有很高的文学价值。2、神话传闻远古神话传闻是在原始人
8、类说明自然折服自然的愿望中产生的,如女娲补天、鲧禹治水等。一些部族间的战争,也在黄帝杀尤、共工与颛顼争帝等神话传闻中生动反映出来。神话传闻和原始诗歌一样,是集体的口头创作。第一章 上古歌谣与神话课程名称:古代文学本课内容:上古歌谣与神话授课对象:汉语言文学专业本科生授课时间:4课时一、教学目的1、了解上古歌谣与神话的发展概貌;2、驾驭上古神话的主要内容和内在意蕴;3、了解上古神话对后世中国文化的巨大影响。二、教学意义上古歌谣与神话是中国文学与文化的源头,内容丰富、特色明显,对后世产生了极大的影响。学习这部分内容,对以后课程内容的理解有特别重要的意义。三、教学重点1、上古歌谣与神话的主要内容和分
9、类;2、上古神话的艺术特色。四、教学难点1、上古神话的体系性;2、中国是否存在“史诗”的争议。五、教学方式以电子课件为主,进行课堂讲授。六、讲授过程(内容、方法、步骤)一、 上古歌谣上古歌谣是在生产力极为低下、没有文字记录的原始时代产生的,是出现最早的文学样式,是上古先民集体的口头创作。上古歌谣最初起源于劳动,是先民在劳动过程中,为协调劳动节奏、减轻疲惫、激发劳动热忱,而喊出的“杭育杭育”之类的劳动号子。后来随着劳动对先民思维实力、发音器官和语言实力的熬炼发展,有节奏的呼喊渐渐为有意义的语言所代替。这样,一种富于韵调和节奏感的真正诗歌便产生了。再后来作为一种有节奏的语言形式渐渐固定下来,成为先
10、民反映生活、抒发情感的一种特有形式。于是,即便不在劳动场合,它也同样运用,从而显示出上古歌谣的丰富多样性。上古歌谣尽管比较丰富,但因为是口头创作,没有文字记录,绝大部分没有保存下来,古籍里偶有记载,也多是后人的伪托,如南风歌(孔子家语辩乐)、卿云歌、大唐歌(尚书大传)等。比较接近原始形态或较为可信的上古歌谣,只有弹歌(吴越春秋)、伊耆氏蜡辞(礼记郊特牲)、神北行(山海经大荒北经)、候人歌(吕氏春秋音初)及甲骨卜辞和周易里的一些卦爻辞所保存的歌谣。另外,尚有一些目存辞亡的上古乐舞,如葛天氏之乐(吕氏春秋古乐)、黄帝云门(周礼大司乐)、清角(韩非子十过)、舜乐大韶(尚书益稷)、禹乐大夏(左传襄公二
11、十九年)等,代表着先民的重要文化活动,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 (一)上古歌谣的内容我国现存上古歌谣,从题材内容看,大致可分为以下几类:1、劳动歌谣。这类歌谣是最早出现的上古诗歌,它们对劳动行为的再演和生产阅历的总结,是先民有意识创作出来的,带有明显的功利目的。相传为黄帝时代的弹歌,是现存上古歌谣中一首最典型的劳动歌谣:“断竹,续竹,飞土,逐肉。”从内容和形式看,都是一首比较古老的猎歌。它反映了我国渔猎时代先民的劳动生活,再现了他们制造弓箭和射猎的整个过程。它不仅描绘和歌颂了劳动本身和劳动者,还洋溢着先民对自己学会制造猎具及获得成功的骄傲和喜悦,也表现着他们对获得更多猎物的无限渴望。同时,短歌本身
12、还兼有总结劳动效率的目的和功用。2、祭祀歌谣。这类歌谣表现了上古先民幻想祈神降福或指挥自然听从自己的愿望,带有较浓的原始宗教意识。又可分两种:一种是祈祷式的祭歌,表现的是先民对神的畏惧、屈从、祈求和献媚,目的在求神降福;一种是咒语式祭歌,表现了先民抗拒和折服的意愿,他们信任可以凭借语言的力气喝令、胁迫神祗听从人的意愿,让神保佑人类免受自然灾难的侵扰。前一种如:“癸卯卜,今日雨。其自西来雨?其自东来雨?其自北来雨?其自南来雨?”(卜辞通纂375片)。后一种最突出的是伊耆氏蜡辞:“土,反其宅!水,归其壑!昆虫,毋作!草木,归其泽!”这是一首祷祝丰收腊祭百神时的咒语式祭歌,它句句是命令,喝令神化的土
13、、水、昆虫、草木各归其位,各尽其职,以爱护农作物的生长,不要危害人类。语辞坚决,声威凌厉,全无顶礼膜拜的祈求色调,表现了先民折服自然的志向和信念。与此性质相同的,还有神北行:“神,北行!先除水道,决通沟渎!”这是首驱除旱神魃的咒语祭歌。它以幻想的祭歌语言,驱除旱神,以维护生存,为劳动生产创建有利条件。与祈求式的祭歌相比,这类祭歌更能显示出先民折服自然的主动性及同自然斗争的剧烈意愿。3、图腾歌谣。这类歌谣是先民在图腾崇拜基础上创作的诗歌。图腾是上古先民在探究生命本源过程中误认的部族始祖,是部族的爱护神兼祖先,倍受部族成员的崇拜与颂扬。流传至今的上古图腾歌谣已寥寥无几,典籍上保存的大都是有关图腾乐
14、舞的记载,而歌词均不可考,如玄鸟歌颂的是葛天部氏族的图腾玄鸟(燕子),云门歌颂的是黄帝氏族的早期图腾云等等。现今保存下来的此类诗歌,仅有吕氏春秋音初所载的一首燕燕往飞。虽然歌词只有“燕燕往飞”一句,但有关状况记载较详:“有娀氏有二佚女,为之九成之台,饮食必以鼓。帝令燕往视之,鸣若谥谥。二女爱而争博之,覆以玉筐。少选,发而视之,燕遗二卵,北飞,遂不反。二女作歌一终曰:燕燕往飞!实始作为北音。”关于商氏族的始祖契为玄鸟所生的神话,诗经商颂玄鸟及史记殷本纪都有大体相同的记述。玄鸟即燕,是商族的图腾。这句歌辞在如醉如狂的图腾崇拜中,正表现了商族先民对祖先的无限依恋和憧憬的深情。这类歌谣对先秦诗歌的抒情
15、表意及比兴手法的运用发展有着重要影响。 4、婚恋歌谣。上古时代的最初婚恋不同于文明时代的含情脉脉,多表现出粗犷、野蛮的特点。这在周易爻辞所保存的较古老的短歌中有所体现。如屯六二:“屯如,邅如;乘马,班如;匪寇,婚媾。”这是写野蛮抢夺婚的诗,反映了上古确实存在过的抢夺婚习俗。另外如咸卦卦爻辞,是记录一对夫妇新婚之夜生活的诗,洋溢着一片自然的生命热忱和冲动。到了氏族社会末期及私有制时代,作为两性之间稳定长久的爱情应时而生。上古婚恋歌谣中对此也有所反映,最出名的是被誉为我国文学史上最古老情歌的候人歌。它只有“候人兮猗”四字。传闻大禹治水,娶涂山氏女为妻。接着他省视南方,女久盼未归,便唱出了这支歌。诗
16、的前两个字是实词,后面两个字是感叹词,剧烈表现出涂山氏女悠远缠绵的思念和焦灼急迫的心情,表达明朗、真挚,没有丝毫的矫饰。与候人歌不同,上古歌谣也有表现宛转含蓄、微妙情趣的情歌,如周易归妹上六:“女承筐,无实;士刲羊,无血。”这首诗虽仅十字,但它却是一首漂亮的牧场情歌。小伙子拿着刀杀羊,却不见血;姑娘承筐而装,篮子却是空的。时人唱出这支戏谑性的短歌,来打趣两人因情有所钟而心不在焉的情景。短诗没有言语表明和信物示意,但把两人无言相契的爱情表现得含蓄有致,生动好玩。5、战争歌谣。战争是上古社会各部族生存和扩大领土的第一手段,其时的歌谣也记录了当时战争的各种状况。如周易中孚六二:“得敌。或鼓,或罢,或
17、泣,或歌。”诗是写战争结束成功归来情景的。有的仍擂鼓示勇,有的在坐卧休息,有的因失去亲人而伤痛哭泣,有的在引吭高歌。短短十字,音节顿挫地写出了一个动人的场面。再如周易同人爻辞经整理后为:“同人于门,同人于宗。伏戎于莽,升其高陵,三岁不兴。乘其墉,弗克敌。同人先号咷而后笑。同人于郊。”此诗记录了一次完整的战斗过程。战前兴兵,拜祭宗庙;战斗中,先伏后攻,先失利而后得胜;凯旋归来后在郊外庆祝成功。由这些绘声绘色的描摹中,令人仿佛听到了古老的杀伐声,看到了上古战争的礼仪、部族成员奋勇作战的身影及失败的哀痛和成功的欢欣。 (二)上古歌谣的艺术特征1它是集体性、综合性的艺术形式。上古歌谣绝大部分是与上古音
18、乐、舞蹈在劳动中三位一体同时出现的。吕氏春秋古乐记载了葛天氏之民的乐舞情形:“昔葛天氏之乐,三人持牛尾,投足以歌八阕。”“三人”说明是集体演唱,“牛尾”是以猎物为道具,“投足”是小步为节拍的舞姿,“八阕”是八支原始歌曲名。八阕的唱辞已亡,但从曲名看,与原始宗教、图腾崇拜和生产劳动有关。多人挥牛尾投足而歌的情形,形象说明白上古歌谣多具综合性艺术形式。 2再现生活的直接性。上古歌谣源于生活,又直接表现生活。它对生活的再现是直接的,即兴的,生活是什么就是什么,纯任自然,坦白直率。这与诗经选择典型的生活现象和富于特征的细微环节呈现现实和抒发情感的现实主义创作方法虽有所不同,但它明显是诗经现实主义精神的
19、源头。 3语言简朴、节奏流畅。我国上古歌谣语言都极为简朴,大都是二言、三言或四言,困难一点的句子很少见。这首先是因为当时生产、艺术落后,劳动动作简单,劳动节奏短促、显明、整齐,因而与之相伴的诗歌也就自然简短。其次与先民的思想实力和语言水平较低有关。简单的思维表现为简单的语言,发为诗歌,自然也简短质朴。再次是当时艺术表现手法不成熟,单一的叙述手法,没有雕琢,没有夸饰,质朴无华。上古时歌谣虽然简朴,但并不平淡寡味,我们读上文所举的短歌,总感到它们的语言极为精练生动,节奏韵律畅快流淌,朗朗爽口。 4以赋为主的表现手法。汉代文人曾把诗经的艺术表现手法概括为“赋、比、兴”三种。三种之中,上古歌谣最常用的
20、是赋的艺术表现手法,“比兴”极其少见。这是因为“比兴”的形成有一个历史和艺术的长期积累过程,而赋是一种即兴式的直接铺陈事物的艺术方法,不须要这个过程,因而它成为我国上古歌谣的基本表现手法。如弹歌用赋法叙述整个过程,候人歌直陈涂山氏女候禹不归的焦灼、惆怅之情。不过,在上古歌谣中的直陈中也包含着描写成分,随着直陈中描写成分的增加,有些客观描写便积演成“有意味的形式”,从而具有了艺术意象的“比兴”意义。如周易明夷初九以“明夷于飞,垂其翼”起兴,来比方君子在旅途多日无食,这已和诗经里的比兴基本相同。可见,上古歌谣的“赋”的手法,也是后世诗歌创作中比兴等艺术手法的基础与源头。 二、神话神话是上古先民通过
21、幻想以一种不自觉的艺术方式对自然现象和社会生活所作的形象描述和说明,用虚幻的想象表现了先民们折服自然、战胜自然的剧烈愿望和乐观主义、英雄主义精神,是人类早期不自觉的主动浪漫主义艺术创作。它的产生,首先与远古时代生产力和相识水平低下有关。先民们对各种自然现象、世界和社会文化生活的起源及变化,无法作出科学的说明,只能借助想象和幻想把自然力和客观世界拟人化。其次,与上古先民说明自然、抗争自然和提高自身实力的剧烈渴望有关。这种渴望,促使先民们对自然和社会的种种现象及问题进行思索,并力图对它们作出自己的说明与描述。再次,与先民们的原始宇宙观和原始思维有关。原始先民信任万物有灵,信任有超自然的主宰,信任灵
22、魂和神灵的存在,他们崇拜图腾、信仰巫术、崇拜自然崇拜、祖先,与此相联系,原始思维也以万物有灵为核心内容,以人与自然互渗为原则,以直观感性、充溢情感和富于想象力为特点。因而在神话中,一切自然现象和某些社会存在都被看成是有生命的,赐予以人的特点和超自然的实力。 (一 )神话的保存、分类和基本内容我国神话具有多族多源的特点。一般所说的神话主要指唐宋以前汉族经籍所记载的古代神话。这些典籍主要有诗经、庄子、韩非子、山海经、楚辞、吕氏春秋、淮南子、风俗通义、三五历记、列子等。其中,以山海经、楚辞和淮南子保存的神话较多,尤以山海经最多,而且接近上古神话的原貌。我国神话原本应是很丰富的,惋惜由于我国文字繁难,
23、记录不便;由于以孔子为代表的儒家,崇尚好用,罢黜玄想,不语怪力乱神和远古的荒唐之说;由于神话演化过程中的历史化、文学化和宗教化等因素,没有得到完整系统的记录和保存,只剩下零碎的很少一部分。 我国现存神话,按表现内容可分以下几类: 1、开拓神话。这类神话是探究天地创始、万物生成和人类起源奇异的,最有代表性的是盘古、女娲神话。盘古是南方神话的开拓神,女娲则是北方神话的开拓神。盘古神话起源甚古,但记录较晚,现知最先记录此神话的是三国人徐整,他在三五历记中记载了盘古开拓天地和化生万物的神话。这则神话表现了南方上古先民对天地开拓的相识,其天地创生前混沌宇宙观,是原始思维混沌性、象征性、奇妙性和重直觉、感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中国古代文学 课程 教案
限制150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