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初中物理教案全集001.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人教版初中物理教案全集001.docx(191页珍藏版)》请在淘文阁 - 分享文档赚钱的网站上搜索。
1、义务教化课程标准试验教科书人教版八年级物理电子教案 第一章 声现象第一节 声音的产生和传播【教学目的】1、学问和技能目的 l 知道声波是振动在介质中以疏密相间的形式向外传播。l 知道常温下声音在空气中传播速度,理解不同介质中声速不同。l 理解不同介质的传声本事不同。l 知道声波的反射规律及其应用。2、过程和方法目的 l 体会根据“类比法”学习物理学问和探究性的试验方法。l 使学生具备运用物理语言归纳和表达观点的实力。3、情感、看法和价值观目的 l 通过对物理现象的分析,激发学生学习物理学问的热忱,正确理解生活中的物理学问。l 学会协作沟通,形成主动向上、主动学习的习惯,表达自我价值。【重点和难
2、点】声波的形成和传播;区分不同介质中声速不同和不同介质的传声本事不同。【教学设计思路】以学生的视察和试验为根底,通过讨论和沟通,理解声波的形成和传播;结合自己的理论和生活阅历,理解不同介质中声速不同和不同介质的传声本事不同;搜集有关资料和同学之间的信息沟通,知道声波的反射规律及其应用。首先通过试验视察,理解物体的发声缘由;采纳“类比法”和“比照法”,结合试验视察,理解声波的产生和传播声波条件。其次通过阅读课文知道不同介质中声速不同;完成学习活动卡上的活动内容,由学生体验和感受采纳不同方式听到的不同声音,理解不同介质的传声本事不同。同时通过阅读课文和同学之间的信息沟通,知道产生声波反射的条件、规
3、律及应用。最终以选择学习活动卡上的试验内容一样的学生分组沟通、课堂沟通,并由教师指导总结归纳结论。【教学准备】器材:钢锯条、音叉(小锤)、泡沫塑料小球、蒙有薄橡皮膜的杯子、软底塑料盆、音频发生器、低频扬声器、蜡烛、火柴、事先录制的学生的讲话等。【教学过程】(一)声波的产生1声音的发生让学生视察试验现象并找出共同点 演示试验:(1)将一根钢锯条固定后使其振动,并发出声音。(2)将用细悬挂的泡沫塑料小球靠在音叉臂上,用小锤敲击音叉。结论:任何声音都是由物体振动而产生的。2声波的产生 分组试验: 如图一所示,将薄橡皮膜绷紧在杯口上,在上面撒一些泡沫塑料屑,敲动盆子,视察所看到的现象并推想其中的缘由。
4、课堂沟通:由学生答复视察到的现象并叙述缘由。 (2)演示试验:如图二所示,视察和描绘 图一课堂提问:当低频扬声器发声时,纸盆前方的烛焰会有怎样 的反响?为什么?(3)发声体振动在空气中的传播 演示试验:弹簧形成的疏密波 提问:当用手推动长弹簧的一端时,请你叙述视察到的 现象。 当疏密相间的形态在弹簧中传播时,弹簧的每一 图二圈是否始终向另一端运动?分别提出问题后让同学们讨论答复。3作业:(1) 思索与练习2。 (2)预习声波的传播,搜集有关现代声纳技术的应用。(二)声波的传播1声波传播的条件(1)提问:只要有物体在振动就确定能听到声音吗?演示试验:如图三所示,将闹钟放入真空罩中,连续抽气。 结
5、论:声波无法在真空中传播,声波的传播须要通过介质。(2)由学生完成学习活动卡P271和2(其中2可当堂选择几名学生理论后当堂沟通) 图三由教师和学生一起完成学习活动卡P273,教师事先用录音机录一段本班学生的讲话,在班中播放,让同学们猜一猜是谁?结论:声波不仅可在气体中传播,而且可在固体和液体中传播。 阅读课文 2声速讲解与阅读课文相结合,阅读课文:P15(1)声波在不同介质中传播的速度不同。声波的传播速度(声速)物质速度(米/秒)与空气中声速的比拟空气34010倍水150044倍木材(松树)330097倍铁、玻璃5000147倍空气中的声速还与温度有关,空气的温度低,声速就小。(2)声波的反
6、射声波在遇到障碍物时一部分声波在障碍物外表反射;另一部分有可能进入障碍物,被障碍物汲取甚至穿过障碍物。坚硬光滑的外表反射声波的实力强,松软多孔的外表汲取声波的实力强。(3)回声介绍回声产生的缘由、回声的应用及防止和现代声纳的工作原理。让学生沟通搜集的有关现代声纳技术应用的信息,扩高校生的学问面。(4)声波的接收耳讲解与阅读课文相结合,阅读课文:3作业 思索与练习1、3、4、5。(三)组织学生沟通学习活动卡P28中的试验。1选择一样试验内容的学生分组沟通。2每组推选一名代表在课堂进展沟通。3教师根据课堂沟通状况作小结。4作业:学习指导“根本训练”。【教学反思】人们接收外界信息的一个重要途径是通过
7、声音的传播。各种声现象充溢了人们的生活,而对声现象的理解也易于通过好玩的、易操作的探究活动来进展,使学生在学习学问的同时,培育他们的视察实力、初步的探究实力以及运用物理规律说明物理现象的实力等。教师还要留意第一次对学生的作业指导。第二节 我们怎样听到声音的【教学目的】1、学问和技能 l 理解人耳感知声音传播的根本过程。 l 理解骨传导。 l 知道什么是“双耳效应”2、过程与方法 l 通过试验和社会生活,体验人是如何听到声音l 通过动手动脑中的两个问题培育学生的理论实力和搜集信息的方法3、情感、看法与价值观l 学会关切别人,特殊是关切残疾人 l 通过贝多芬耳聋后接着进展创作等例子来鼓励学生努力学
8、习的意志。【重点和难点】重点:人耳听到声音的道理;骨传声。 难点:骨传声。 【教学过程】一、复习提问、引入新课 声音是如何产生的?声音的传播是靠哪种形式?声波进入人耳后,经过哪条途径,最终感觉到声音?今日我们就来讨论这个问题。二、新课教学1、人耳的构造 声波 鼓膜振动 听小骨及其他组织 听觉神经 大 脑 在整个过程中,任何部分发生障碍,人都会失去听觉。假设仅只是传导障碍,但能通过其他途径传给听觉神经,人仍能听到声音。2、骨传声 “想想做做”:(1)将振动的音叉放在耳旁,听音叉的声音。(2)用手指堵住耳朵,听音叉的声音。(3)请同学用手指堵住自己的耳朵,将振动的音叉的尾部抵在前额、耳后的骨头和牙
9、齿上,听音叉的声音。分析得出:骨头能传声。失去听觉的人能靠骨传导来听到声音。介绍贝多芬的故事。3、双耳效应由学生自习完成。利用声音传到两只耳朵的时间、强弱及其他特征不同来确定声音的位置。三、作业布置 教材第18-19页“动手动脑学物理”【课后反思】 本节课,教师要作充分的准备,多做试验,让学生经验科学全探究过程。立体声首先,立体声是什么?你应当理解一下。一般立体声(2.0),从声音来源开场。录音时,由两个麦克风同时在声源两边进展录音,录出来的音乐信息是同时进展的双声道。播放音乐时,由双声道进展复原,分别到两个扬声器中(音箱就为两组)(左,右)。利用人的双耳效应,人听到的音乐就会富有立体感。当然
10、两个音箱的摆放要有确定间隔 。到如今的信息时代,记录音乐已经不用磁带了,改为用电脑。同样的,电脑里的音乐文件一般是双声道立体声(大多数),所以平常(多数)用电脑,手机或MP3,MP4播放器,听到的都是(2.0)的立体声,(当然前提是耳机和音箱没问题)。还有更先进的环绕立体声(7.1),我就不说了,只不过多几个声道而尔(对音箱的要求更高)。第三节 声音的特性【教材分析】1本节教材的地位、作用和特点本节内容是声现象一章的重点和核心内容,通过本节的学习可以让学生驾驭声音三大特征,更主要的是让学生能懂得日常生活中的声现象。还可以培育学生的视察实力、动手试验实力和科学探究实力。2教学重、难点重点:表征声
11、音的三要素及其确定因素。难点:响度与音调的区分。3教学形式:自学阅读,讨论与探究,通过各种探究试验和自主试验完本钱节教学目的。【教学器材】1演示用:多媒体课件、音叉、乒乓球、细线、学生电源、发声齿轮、硬卡片。2学生用:鼓、碎纸屑、梳子、硬卡片、棉布。【学情分析】本节教材与学生的日常生活亲密有关,只是学生平常没有留意视察和缺少理论学问,但是学生们都积累了大量的素材和表象,很简洁联络到本节的学问中来,学生的学习情趣和爱好将会很深厚,激发学生的学习爱好。【教学目的】1学问与技能l 知道声音的响度与声源的振动幅度有关,声音的音调与声源的振动频率有关。l 知道不同声源发出声音的音色不同。2过程与方法通过
12、探究“响度与振幅的关系”和“音调与频率的关系”,进一步驾驭科学探究的方法。3情感、看法与价值观l 体会现实世界物体的发声是丰富多彩的,培育学习声乐根底学问的爱好,进步音乐审美实力。l 通过介绍我国在讨论声现象方面的成就,浸透中华民族文明史的教化。【教学方法】通过学生自己的听、看、想、做等探究活动,使学生体验声音的特征,并能在实际中区分这些特征。【教学过程】一、设置情境,引入新课通 过上节课的学习,我们知道了声音是什么,今日我们再次走进丰富多彩的声音世界,先来倾听一组音乐。(播放不同乐器的演奏声),学生讨论,这些声音有哪些特 点呢?指出这些声音是千差万别的,有强有弱,有高有低,那么声音有那些根本
13、特性呢?这些特性又与什么有关呢?如今我们就一起来探究这些问题。二、新课教学1响度我们先来探究声音的强弱与什么因素有关。(投影:活动1:探究声音的强弱与什么因素有关)(投影:物理学上声音的强弱叫做响度;很强的声音响彻云霄,我们说它响度大;微弱的声音几乎听不见,我们说它响度小。)同 学们桌上都有一只鼓,要使它发出声音,怎样做呢?要使鼓声更响些,又要怎样做呢?学生操作,你们认为鼓声的响度可能与什么因素有关呢?让学生思索,英勇说 出自己的猜测,根据猜测的科学性,找出有价值的猜测,进展检验。“鼓声的强弱可能与鼓面振动的幅度有关。”能设计出显示鼓面振动幅度大小的方法吗?让学生 讨论得出试验方法。鼓面上放些
14、碎纸屑,根据碎纸屑跳起的高度来显示鼓面振动幅度的大小。学生试验。轻敲鼓,听发出的声音,并视察鼓面上纸屑的振动状况,敲 击由轻渐渐加重,再听声音强弱的变更,并视察鼓面上纸屑的振动状况。试一试,引导学生得出结论。换个声源,状况又会怎样?我手上有音叉和乒乓料,怎样设计显示响度与振幅关系的试验呢?学生答复,教者演示。(投影:物理学上声音的振动幅度称为振幅)。(投影:声音的响度与声源振动的幅度有关,_越大,响度越大。)2音调播放小孩、大人唱歌声,投影“小孩、大人唱歌”图,让学生就图中提出的问题和学生的音乐学问,通过沟通和辨析,引入声音凹凸即音调的学习。(投影:活动2:探究确定声音凹凸的因素)同学们桌上都
15、有木梳,用一张硬卡片分别拨木梳的粗齿和细齿,你听到卡片发出的声音有什么不同?卡片拨动细齿听到的声音比拨动粗齿听到的声音高,以不同的速度撕棉布,听到的声音也有什么不同?由此你认为声音的凹凸可能与什么因素有关呢?设置问题,引起猜测。教师演示发声齿轮试验,检验猜测。使电动机的转速渐渐增大,留意塑料片发出声音凹凸的变更。启动电动机,使齿轮敲打塑料片,可听到塑料片的“轧轧”声;随着 转速渐渐增大,塑料片发出的声音就会变高;当转速到达确定程度时,塑料片还会尖叫起来。齿轮转速越快,塑料片振动越快,塑料片发出声音的音调越高。结论:齿轮转速越快,塑料片振动越快,塑料片发出声音的音调越高。(投影:音调部分信息快递
16、内容)(投影:声源振动的频率_,声音的音调高;声源振动的频率_,声音的音调低。声音音调的凹凸确定与声源振动的频率,)指导学生阅读课本P34一段文字。日常用语中声音的“高”“低”有时指音调,有时指响度,含义不是唯一的。(投影:例 如,合唱时有人说“那么高的音我唱不上去”或“那么低的音我唱不出来”,这里的“高”“低”指的是音调;而“引吭高歌”“低声细语”里的“高”“低”指的 却是声音的响度。物理学中的用语要求清晰精确,含义惟一,不能产生歧义,所以在物理语言中,声音的“高”“低”只用来描绘音调,而用声音的“大”“小”来 描绘响度。)练习:一个男低音放声歌颂,一位女高音轻声伴唱,谁的音调高?谁的响度大
17、?3音色(投影:活动3:区分声音)(听一听)、(辨一辨)播放用几种不同的乐器先后演奏的同一首歌曲,它们发出的声音有什么区分?“不同的物体发出的声音具有不同的特色。”你能否只凭听觉辨出声音是哪个乐器发出来的?(嬉戏)“闻其声,知其人”,找几位学生读一段文字,其别人闭上眼睛,能否说出读书人的名字?“正因为各各位同学发出的声音具有不同的音色,我们才可以区分出他们。”(投影:声音的另一特性音色)阅读课本 “不同乐器发声的波形图”。投影:不同乐器发声的波形图。阅读课本 “生活、物理、社会”,看编钟图片,对学生进展爱国主义教化。三、小节四、课堂练习1听力题:2填空题:课堂上答复问题时要大点声,自习课讨论问
18、题时要小点声,指的是( )A响度 B音调 C音色我市溪桥镇素有“小提琴之乡”的美誉。制作小提琴用的木板和弦线特别讲究,如弦线有羊肠线、尼龙线、钢线等,不同的弦线做出的弦在发音时()不同。A响度 B音调 C音色一个人从儿童到青年有一段变声期,经过边声期,发出声音的()变低了。A响度 B音调 C音色五、课后作业1课本24页1、2、3、42找四个一样的玻璃杯,往玻璃杯里装不同高度的水,如图所示:当用金属汤勺敲击玻璃杯时,听到的声音有高有低,试试看,并将音调按从高到低的依次排列。ABCD【教学反思】本节课的名词、术语较多,如音调、频率、响度、振幅等,因此对于本节内容的教学,应釆用多种教学方法,如探究、
19、讨论、阅读和沟通等,以进步教学效率。第四节 噪声的危害和限制【教学目的】1、学问与技能l 理解噪声的来源和危害l 知道防治噪声的途径,增加环境爱护的意识。2、过程与方法l 通过体验和视察,理解防治噪声的思路3、情感、看法和价值观l 通过学习,培育酷爱、爱护我们赖以生存的“地球村”的环境意识【教学重难点】重点:噪声限制的途径难点:噪声的危害以及进步学生的环保意识【教学器材】多媒体电脑、闹钟、纸盒【教法与学法】分组讨论法、阅读法【教学过程】放一段录像,先放出一段美丽的旋律,然后放出一段嘈杂的声音。然后引入课题:美丽的声音使人心情开心,而杂乱的声音则令人不安。那么,令人不安的声音是怎样产生的?它对人
20、有没有危害?怎样才能有效地防止这些声音的产生和或者减弱它呢?1、噪声的来源 学生活动(1)阅读课文,分别从物理角度和环境爱护的角度找出噪声的含义(2)分组讨论:在你的四周,有哪些是噪声?总结学生的分析,得出噪声的含义:发声体做无规则振动时发出的声音(物理角度)但凡阻碍人们正常休息、学习和工作的声音,以及对人们要听的声音产生干扰的声音。(环境爱护角度)2、噪声的等级和危害 学生活动(1)阅读课文,找出噪声的等级是按什么划分的(2)不同的噪声的等级对人们所产生的危害又是怎样的?(3)细致阅读P26的噪声分类表。总结学生的分析,得出三条界限:90dB,会破坏听力;70dB,会影响学习和工作;50dB
21、,会影响休息和睡眠。3、限制噪声复习人耳听到声音的过程:声源的振动产生声音空气等介质的传播引起鼓膜的振动(声源发生处) (声音的传播过程) (人耳)演示试验:让闹钟发出声音,过一段时间后,把纸盒将闹钟罩住,让学生比拟前后声音的不同。 学生活动(1)视察书本P 26图1.4-4,指出限制噪声的措施分别在哪里施行的;(2)分组讨论:生活中还有哪些治理噪声的实际例子综合试验和学生活动内容,总结得出限制噪声的途径:在声源处减弱噪声、在传播过程中减弱噪声、在人耳处减弱噪声。(3)观看录像。加深对噪声的理解课堂小结:噪声的来源和危害有哪些? 怎样防治噪声?布置作业:调查学校四周有哪些噪声源,学校应当实行哪
22、些合理的措施?【教学后记】这节课的教学内容不多,在强调一两个主要内容的同时,可以支配确定的课外练习让学生在课堂完成。第五节 声的利用【教学目的】1、学问与技能l 理解现代技术中与声有关的学问的应用。2、过程与方法l 通过视察、参观或看录像等有关的文字、图片、音像资料,获得社会生活中声的利用方面的学问。3、情感、看法和价值观l 通过学习,理解声在现代技术中的应用,进一步增加对科学的酷爱。【教学重点】生活中利用声的例子【教学器材】多媒体电脑【教法与学法】阅读自学法、讨论法【教学过程】 学生活动(1)自由说出所理解的利用声的现象;(2)观看相关的录像;(3)讨论对以上的应用例子怎样归类在此根底上,教
23、师综合学生所举的例子和初步的分类方法,进展总结性的讲解。1、声与信息计算:小明向较远的高山大喊一声,经过1.2s听到回声,请问:小明间隔 高山多远?(当时气温是15) 学生算出结果后,清晰回声可以测出间隔 。(1)介绍蝙蝠采纳回声定位来确定目的的位置(2)介绍声呐技术产生的背景以及现代声呐技术的应用方面(3)介绍B超在医学上的应用(4)超声波测出金属内部的伤痕2、声与能量介绍超声波清洗精细机械;超声振动除结石。课堂小结:声可以应用在哪些方面?【教学后记】本节内容与实际应用联络严密,有利于对学生进展STS教化。第二章 光现象第一节 光 的 传 播【教学目的】1、 学问与技能l 理解:光在匀称介质
24、中沿直线传播。l 知道:光在真空中的传播速度。l 能简洁说明常见的光沿直线传播的现象。2、过程与方法l 通过视察与试验,培育学生初步的视察实力和提出问题的实力。l 经验探究过程,有初步的探究意识。3、情感、看法与价值观l 具有对科学的求知欲,乐于探究自然现象。l 相识沟通与合作的重要性,有主动与别人合作的精神。【教学重点】通过试验,探究光在同种匀称介质中的传播特点。【教学难点】探究光在同种匀称介质中沿直线传播。【教学方法】自主探究式教学法。【教学媒体】激光手电、玻璃砖、白纸板、盛水的小烧杯、空烧杯、激光演示器【教学过程】一、引入新课、激发爱好展示光现象(搜集一些光现象图片)教师:光把世界装扮得
25、如此漂亮动人,同学们对光感爱好吗?二、进展新课1、光源同学们,我们要看清五彩缤纷的世界,必需有光射入我们的眼睛,那么,光是从哪里发出来的呢?思索、讨论 列举例子除了太阳、电灯之外,日常生活中,你还知道哪些物体可以发光?(板书):太阳、萤火虫、恒星、水母火柴、霓虹灯、蜡烛、电灯可以自然发光的物体,叫“自然光源”;由人类制造的发光物体,叫“人造光源”。讨论、沟通 反响练习 反响练习下列物体不属于光源的是:A月亮。 B萤火虫。 C水母。 D霓虹灯。提出问题2、光的传播教师:手里拿着一个激光手电,它可以发光,是一个光源。有一个问题:从光源发出的光是沿着怎样的途径传播出去的? 学生:视察、思索 猜测假设
26、请同学们根据学过的学问讨论并提出自己的猜测,让学生讨论答复。(光是沿直线传播的)教师:究竟猜测是否正确呢?我们就用桌子上这些简洁的器材去大胆设计试验,验证你们的猜测是否正确。 学生探究活动请同学们边讨论、边设计试验,比比看,哪个小组想出的方法多。小组试验 分析试验下面我们请各小组展示一下自己的试验,请把你们通过试验看到的现象和得出的结论,告知大家。 讨论、沟通让各组学生展示不同的试验组合:A光手电、水B激光手电、汽水瓶C激光手电、玻璃砖D激光手电、白纸E激光手电、平面镜 信息沟通 得出结论让学生讨论、归纳后,教师启发、引导学生补充完好光沿直线传播的条件:(板书:)光在匀称介质中沿直线传播;光在
27、不匀称介质中,传播路途是弯的。讨论、归纳 举例同学们,你们可以列举一些有关光的直线传播的例子吗?(让学生讨论答复)学生:影子、皮影戏、手影、日食、月食、小孔成像、排队看齐、激光准直、瞄准射击。讨论答复稳固 反响练习:开凿隧道时为什么要用激光引导掘进方向呢?练习贴近生活3、光速.同学们,喜庆节日放“响炮礼花”的时候,先看到礼花,还是先听到响声呢?你知道这是什么缘由?联络实际(讨论答复)光速大于声速。.讨论应用 日常生活中,你还见到了哪些现象是属于光速大于声速的例子?视察生活关于光速原委有多大呢?请自查课本。阅读比拟同学们,回想有关声的现象,想想两者之间有哪些不同的地方?小组讨论反响.反响练习下雨
28、打雷时为什么先看到闪电,然后才听到雷声呢?稳固练习三、本课小结1光源; 2光的直线传播; 3光速。四、作业设计1阅读课文有关牛郎织女的故事,想想有哪些学问? 2完成“动手动脑学物理”【课后反思】(1)学生学会了如何学习这节课的内容,在以往的教学中常常只是简洁介绍了事,但是笔者变更了旧的教学方式,供应大量器材,给学生适当的时间,让他们自己动手动脑,经验试验过程,并在其中去想,去说,去做,去表达,去感悟,去探究物理试验反映的物理本质。“发觉”了光在同种匀称介质中的传播特点。通过探究光的直线传播规律,学生初步体会到了“提出问题试验探究得出结论说明现象(产生问题的现象)应用结论”的科学讨论方法。这种探
29、究方法,将对今后的试验讨论起着不行估量的作用。(2)充分挖掘了学生的创新潜能整节课,学生始终处于主动参加探究的状态之中,他们在思索之后,自己能去选取仪器,设计试验,想到了一些特别有创意的方法。说明学生能独立地去探究、去理论。只要给他们充分发挥的时间和空间,就会激发起他们的创新潜能。第二节 光的反射【教学目的】1、学问和技能l 理解光在物体外表可以发生反射。l 相识光反射的规律,理解法线、入射角和反射角的含义。l 知道光路可逆。l 知道什么是镜面反射?什么是漫反射?2、过程和方法l 通过试验,视察光的反射现象。l 体验我们是如何看见不发光的物体的。l 探究光的反射规律。3、情感、看法、价值观l
30、在探究光的反射规律过程中培育学生的科学看法。l 亲密联络实际,进步应用实力。【重点难点】1、 理解光的反射规律的内容。2、 利用试验、现象探究光的反射规律。【教学器材】激光源、平面镜、纸、角度测量器【教学过程】一、复习提问请举出应用光在同一种物质中沿直线传播的实例。二、新课引入教师:我们能看见太阳、电灯,是由于它们能发光,光线进入了我们的眼睛。我们为什么又能看见人、教室、书本这些本身不发光的物体呢这是因为他们能反射太阳、电灯等光源发出的光,这些被反射的光进入了我们的眼睛。本节我们就讨论光的反射及其规律。三、进展新课1.光反射的规律教师:光传到两种不同物质的分界面时变更传播方向,又返回原来的物质
31、中的现象叫做光的反射。 演示一:用平面镜反射太阳光。 视察:墙上光斑及其变更。 演示二:用激光器演示光的反射。让学生视察入射光线、反射光线、入射点。并在黑板上画出图:教师向学生介绍以下名词:入射点(O):光线射到镜面上的点。法线(ON):通过入射点,垂直于镜面的直线(用虚线表示)。入射角(i):入射光线与法线的夹角。反射角(r):反射光线与法线的夹角。教师:通过演示视察到光的反射现象。那么光反射时遵从什么规律呢 试验一:1.根据课本图2.2-3,让从激光器射出的光沿纸板入射到镜面上的O点,视察反射光的位置。在白纸上画出法线、入射光线和反射光线的位置。用量角器量出入射角、反射角大小,并记录下来。
32、2.不变更入射点的位置,变更入射光线的位置,重复上面试验两次。3.把纸板的半面对前折或向后折,还能看见反射光线吗引导学生分析试验现象和数据得出:反射光线与入射光线、法线在同一平面上。反射光线和入射光线分居法线的两侧。反射角等于入板书:光的反射定律:反射光线与入射光线、法线在同一平面上,反射光线和入射光线分居法线的两侧,反射角等于入射角。板书:光的反射定律:反射光线与入射光线、法线在同一平面上,反射光线和入射光线分居法线的两侧,反射角等于入射角。 试验二:把入射光线沿原反射光线的位置射到镜面。视察反射光的位置。讨论得出:光在反射现象中,光路可逆。讲解并描绘反射光路图的画法:例:下图中已知入射光线
33、,请画出反射光线。画法:过入射点画法线;画反射光线(根据反射角等于入射角)。学生练习:投影仪胶片。(1)画出下图的入射光线。(2)如图,画出反射光线,并答复:入射角多大入射光线与反射光线的夹角多大2.镜面反射和漫反射 演示三:用镜子和白纸反射太阳光或灯光。问:为什么镜子反射的光很强,白纸反射的光很弱呢我们来讨论这两种状况。教师:平行光入射到光滑的物体外表上时的状况如图:引导学生分析得出镜面反射:每条光线都遵守反射定律。反射光向同一方向射出,在这个方向的反射光很强,而其余方向无反射光。 演示四:把几根大头针垂直插入硬纸条中表示“法线”,把硬纸条随意弯折后“法线”不再平行。(图略)强调:漫反射也遵
34、守反射定律。漫反射向各个方向反射光,所以能使我们从各个方向看到物体。教师分析实例:同学们看不到黑板反光部分的字,这是因为黑板上的反光部分发生镜面反射,光线强度比粉笔字漫反射的光线强。怎样避开这种状况让“反光”部分粗糙,这样就可以发生漫反射,减弱反光部分来的反射光,同学们就能从不同方向看清粉笔字反射来的光,也就是能看清晰字了。四、归纳总结1.光线传播到两种不同物质的分界面时,发生反射现象。2.反射光线、入射光线和法线在同一平面上;反射光线和入射光线分居在法线两侧;反射角等于入射角。五、课外作业【教学反思】在探究活动中,应给出较具体的指导,避开学生的盲目性。前、后的练习要补充第三节 平面镜成像【教
35、材分析】l 教材特点 平面镜成像是人教版物理试验教材八年级上册第二章第三节的教学内容。平面镜成像是光的反射的重要应用,是光现象中很重要的一部分内容。平面镜成像的现象在生活中常常见到,学生对此并不生疏,也很感爱好,但对成像规律和特点往往停留在感性相识的根底上,缺乏较理性的相识和科学的探究。教材在处理这部分内容时,突出了以下几点:1) 突出学生的自主探究。基于初二学生探究根底和学问储藏实际状况,教材干脆给出了定位像的方法,在此根底上,要求通过学生的自主学习,探究平面镜成像的位置和大小特点。并且通过课后作业的形式布置了探究凸面镜和凹面镜成像特点的任务,把课内探究和课外探究有机地结合在一起。2) 留意
36、联络实际,从生活到物理,从物理到社会。教材从生活中常见的照镜子引入课题,以生活中常用的蜡烛、玻璃板等物体作为探究成像特点的器材,讨论平面镜在检查视力时的作用,让学生感觉到物理就在身边,贴近生活。教材还特地设置一块“STS”(科学、技术、社会)的内容,通过视察汽车观后镜、街头拐弯处的反光镜、手电筒反光装置、太阳灶等日常生活和社会中常见东西来相识凸面镜和凹面镜在社会生活中的应用,符合初中学生的认知特点。3) 适当关注了物理根底与现代化的联络。实际的教学过程说明,学生对教材结尾处的反射式天文镜的介绍特别感爱好,渴望理解更多的与此相关的学问,也让他们感觉学好物理根底学问的重要性,消退对高科技的不必要的
37、奇妙感和遥远感。【教学目的】1、学问与技能l 理解平面镜成像的特点,并且能根据成像特点作图。l 理解日常生活中平面镜成像的现象。l 初步理解凸面镜和凹面镜及其应用。2、过程与方法l 经验“平面镜成像特点”的探究,学习对试验过程中信息的记录。l 通过定位平面镜的虚象的方法,理解替代法的含义和应用。3、情感看法价值观l 在探究“平面镜成像特点”中领会物理现象的奇妙与和谐,获得“发觉”胜利的喜悦。l 培育实事求是的科学看法和作风。l 通过对平面镜、凸面镜和凹面镜成像的应用的理解,初步相识科学技术对人类生活的影响。【教学重点和难点】重点:平面镜成像特点、试验探究的方法和合作学习。难点:平面镜成像原理、
38、虚像怎样形成的。【教学准备】分组:同样大的5号电池两节、金属块两个、或者蜡烛两根、白纸、刻度尺、笔、平面镜、玻璃板等。演示:“魔箱”道具、笔记本电脑、实物投影仪、凸面镜、凹面镜、平面镜、玻璃板等。【学情分析】 学生在生活中确定都视察或者留心过平面镜成像的现象,对平面镜成像的特点有确定相识,但根本停留在学习的感知和表象阶段,还没有进展过科学的探究,尚缺乏理性的思索,他们有进一步探究的欲望,但怎么探究,探究哪些方面,还迫切须要教师的扶植和启发。【教法设计和学法指导】主动性、独立性、体验性、问题性是现代学习方式的重要特征,根据教材要求和学生特点,本节课在明确探究主题方面,采纳学生在视察平面镜的根底上
39、,自主发觉问题,提出问题的形式。为了使探究更加符合初二学生实际,降低探究的难度,设置探究阶梯,把探究主题分解为三个小课题:怎么样确定像的位置像和物到镜面的间隔 相等吗?像的大小和物体到镜面的远近有关吗?探究形式采纳教师引导下的问题启发和讨论的方式,使学生既发挥自主性又不失盲目性,此外,学生可通过讨论、试验等手段来主动学习,体验探究过程并能解决根本问题并简洁应用。在此过程中渐渐培育问题意识和创新意识这两个超脱于学问载体以外的主要素养。【教学过程】一、设置悬念 引入课题:学习总是与确定的社会文化背景即“情境”相联络的,在实际或接近实际的情境下进展学习,可以利用生动、直观的形象有效地激发联想,唤醒长
40、期记忆中有关的学问、阅历或表象,激发求知欲,创设求知心理状态,有利于达成对新学问意义的建构。本节课设置以下情境引入:演示:上课前,教师先给大家表演一个小魔术,大家欢送不欢送啊?(出示魔箱)经过细致视察,大家发觉箱子里面空空如也。如今教师向这位同学借一样东西。哦!10元钱!通过箱子顶部的开口处把钱投入,细致视察!箱子里依旧空无一物,10元钱不见了!它到哪里去了呢?这只箱子的魔力来自何处呢?学习了今日的内容以后,或许你就会弄清其中的奇异,并且把丧失的钱找回来了。投影课题:2.3 平面镜成像二、 进展新课1 、细致视察 、激发问题(提出问题)物理问题来源于对生活现象的视察和体验,为了让学生更真实感知
41、平面镜成像的特点,可设置下列情境引入。教师:请同学们拿起桌面上的平面镜,细致视察。看看你有什么发觉?大家可以从平面镜的外形、材料、成像大小、远近等几个方面来进展视察。学生:开场视察半分钟。教师:(随意点一位学生)如今从这位同学开场,依次轮番答复,每个同学用一句话,说出你的一点发觉。后面同学留意倾听,尽量不要重复。学生开场依次答复。答复完后,可以让其他学生补充。启发:通过视察,你们产生了什么疑问吗?学生:提出自己的问题。教师梳理问题:教师把简洁的可以立刻解答的问题解答完毕,例如镜子后面镀的什么原料等等,把学生提问中有关成像特点的问题重点突出。过渡:刚刚很多同学提出了好玩和有价值的问题,其中有的同
42、学提到平面镜成的像为什么会左右相反,为什么会物近像大这些问题事实上就是和我们今日要学习的平面镜成像特点有关的,下面我们一起来讨论这个问题。投影:探究平面镜成像特点(通过以上活动,使学生理解如何去视察物体,如何提出问题,如何梳理归纳问题,如何确定探究主题,并且由于以上活动具有相当的开放性,使得学生的思维活动和教师教学策略也具有相当的敏捷性和发散性,使这部分教学活动真正成为思维的碰撞和互动过程。)2、各抒己见 提出猜测过渡:讨论之前,大家能猜测一下平面镜中成像的大小可能与什么有关吗?像的位置可能在什么地方?投影:猜测:像大小可能与_有关。像到镜面的间隔 可能与物体到镜面的间隔 _。过渡:同学们的猜
43、测是否精确呢?谁猜测得最符合实际状况呢?让我们一起通过试验来检验。 学生的猜测可能会超出教师的预先设想,例如有的学生会猜测像在镜子内外表,有的学生可能会猜测像的大小和镜子摆放角度和大小有关等等,不要干预他们的猜测,让他们自主想象,但最好请他们陈述猜测的根据,避开胡乱瞎想。3、设计讨论 探究规律启发:请大家拿出平面镜,看见你的像了吗?在镜子前面还是后面?它间隔 镜子多远?能干脆测量吗?为什么?(不能干脆测量,不知像在什么位置,无从测量起。)因此,我们要讨论成像特点,首先要弄清像在哪里?(手在镜背后作探索状),像究竟在平面镜后面什么位置呢?再启发:拿出玻璃板,请大家视察一下,和刚刚的平面镜相比,它们有什么共同之处?又有什么不同之处?一样:都是玻璃做的,都能成像。不同之处:玻璃板成像模糊、透亮的,可以看见后面物体,镜子成像清晰,看不见后面物体。追问:假设要让蜡烛在玻璃板中成的像比拟清晰,有什么方法?我们今日就用这块玻璃板来代替平面镜作试验。 探究1:利用桌上的器材,你能否设法找出玻璃板后面的像的位置?学生先讨论1分钟,然后动手尝试。沟通:随意请一组的两个同学上来演示定位像的方法。大家说他做的好不好?给点鼓励行不行?强调:象这种用真实的物体来替代无形物体的方法叫替代法,等会我们还会用到。 这里通过学生之间讨论等自主活动找到了定位像的方法,
限制150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