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年级物理下册全套教案(教科版).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八年级物理下册全套教案(教科版).docx(134页珍藏版)》请在淘文阁 - 分享文档赚钱的网站上搜索。
1、第七章力一、什么是力授课时间 月 日 总课第 节授课时间:1课时【仪器材料】磁铁、铁钉、铜条、握力计、小球、弹簧、钩码、橡皮筋、木板、玻璃棒、纸屑、小车等【教学目的】1.学问与技能 (1)理解力是一个物体 对另一个物体的作用,能分析简洁状况下受力物体和施力物体; (2)知道物体间力的作用是互相的; (3)知道力的两种作用效果; (4)培育学生的视察实力和初步分析概括实力。2.过程与方法经验试验分析、演示、讲解、探讨与分析过程。3.情感、看法和价值观 通过教学活动,使学生具有对科学的求知欲,乐于探究自然现象和日常生活中的物理学的道理 【教学重点】力的概念【教学难点】力的概念以及物体间力的互相性。
2、【教学过程】教师活动设计 学生活动设计 一、力的概念演示试验:手握握力计、折弯铜条、棒击小球、弹簧拉钩码。以上试验可用投影仪展示,以利于学生视察。引导学生记录,分析状况。提问:以上试验都有哪些特点?你们还能举出哪些这样的例子? 视察教师演示试验,视察投影仪展示试验状况。引导学生探讨得出结果:以上试验都是一个物体对另一个物体的作用,它们有的外形发生了变更,有的运动状态发生了变更。 学生再举出一些力的作用的例子:运发动举重、踢足球、拉车、折树枝 通过观看试验与学生探讨发言,使学生明白:力是物体对物体的作用。学生明白力的概念。 二、力的作用效果 带着学生总结上面试验,对试验结果以及学生举例结果进展归
3、类。学生对上面试验结果进展总结归类,最终归于两类:一种是物体的外形发生了变更,另一种是物体的运动状态发生了变更。教师对学生的结果进展总结:力可以使物体发生形变(伸长、缩短、弯曲、改变等),也可以使物体的运动状态发生变更(动到静、静到动、 快到慢、慢到快、方向变更等)。提问:你们还能举出哪些形变的例子,以及运动状态发生变更的例子?形变例子:挤压气球(变扁)、拉长弹簧(伸长)、折弯铜条(弯曲)、改变塑料尺(改变) 运动状态变更:踢球(静到动)、守门员扑球(动到静)、火车刹车(快到慢)、火车启动(慢到快)、打乒乓球(方向变更) 演示试验:带有橡胶塞,塞上有玻璃管的玻璃瓶,装满水,手握,水上升。提问:
4、瓶子是不是发生了形变?引导学生探讨分析。 学生视察试验,探讨得出结论:瓶子发生了形变。 教师总结:生活中有很多形变很微小,用肉眼视察不到。学生对形变有了进一步的理解。三、演示、思索 演示试验:(1)磁铁吸引铁钉; (2)丝绸摩擦过的玻璃棒吸引纸屑。 请学生视察,思索探讨。提问:以上两个试验有什么共同特点? 学生视察试验,探讨分析得出结果: 以上试验中两物体之间都没有接触。 教师总结:互相接触的物体间能发生力的作用,不互相接触的物体间也能发生力的作用。 提问:你们还能举出哪些这样的例子? 学生举例:有些衣服吸引毛发,在毛发上摩擦过的塑料尺同样吸引纸屑 四、施力物体与受力物体 教师演示试验:木板上
5、有一铁钉,木板后有一磁铁(隐藏),挪动磁铁,铁钉运动。提问:铁钉为什么会运动? 学生视察试验,探讨分析得出结果:铁钉运动是因为它受到力的作用,揣测 ( 木板后有磁铁 )。 教师确定学生的揣测,总结:当有物体受到力的作用时,必定有物体对它施加了这个作用。学生知道施力物体与受力物体的概念。 让学生分析教材图811中谁是受力物体?谁是施力物体? 学生通过分析,对施力物体及受力物体有了进一步的理解 。 五、力的作用是互相的 教师做试验: (1) 弹簧拉钩码。 多媒体放映: (2) 小车撞击绷紧的橡皮筋。 (3) 两人站在冰上,一人用力推另一人。 带着学生探讨、分析。提问:谁是施力物体?谁是受力物体?
6、观看试验:弹簧拉钩码时自身也被拉长;小车撞击橡皮筋时自身运动方向变更;一人推另一人自身也被向后推。分析:当弹簧是施力物体时,钩码是受力物体,反之,当钩码是施力物体时,弹簧是受力物体。其他也是这样。 教师通过大量实例使学生明白:两物体发生力的作用时,每一个物体即是受力物,同时又是施力物。它们的力是互相的,是成对出现的。 学生明白力的作用是互相的概念 六、课堂小结 通过观看试验、思索、探讨、沟通。使学生驾驭:力的概念;力的作用是互相的;力的两种作用效果。七、课堂作业“开展空间”中的练习【理论活动】让学生对生活中常见的力的作用的现象做一个调查。通过调查,使学生相识到身边力的现象的普遍,同时将自己在课
7、堂学到的物理学问在生活中应用,增加其对物理科学的爱好。【教学反思】 二、力的描绘授课时间 月 日 总课第 节授课时间:1课时【 教学目的 】1.学问与技能 (1)理解力的三要素; (2)会画力的图示和力的示意图; (3)知道力的单位; (4)培育学生的学习实力,初步分析问题的实力。2.过程与方法 经验试验、讲解、探讨、练习与比照过程。3.情感、看法和价值观 通过教学活动,使学生相识到科学的严谨,培育学生对科学的爱好。 【 教学重点 】力的三要素【 教学难点 】力的图示【 教学过程 】教师活动设计 学生活动设计 一、力的三要素 展示各种力的作用的例子:踢足球、抬木头、拉箱子、扳手腕 请学生思索、
8、探讨:力作用在物体上所产生的不同效果,与力的哪些因素有关? 踢足球用力大小不同,球运动不同;方向不同,球运动不同;踢球时所踢的位置不同,球的运动也不同;同样抬木头时 教师演示试验:分别用不同的力推门,效果不同。 引导学生分析,总结:作用力的大小不同,效果不同;方向不同,效果不同;作用的点不同,效果不同。 学生明白力的概念;学生可在课后尝试。 引导学生做教材19页图821的试验。总结:力的作用效果不但与力的大小、方向有关,而且还与力的作用点有关。 力的三要素:力的大小,方向和作用点。 学生自己动手做试验,对以上学问有了进一步的理解。明白力的三要素的定义。 二、力的单位 教师给出力的单位、力的符号
9、,简洁介绍牛顿。 学生知道力的单位,同时对牛顿有确定理解,激发学生爱好。教师对一牛的力原委有多大做一个形容:两个鸡蛋 一袋便利面 所受的重力。学生举起两个鸡蛋、一袋便利面对一牛的大小有一个理解,对力的单位有了进一步的相识。三、力的图示 演示一个人推或拉一辆车(力的大小一样,且在一条直线上);举或提一个木箱 ( 力的大小一样,且在一条直线上 ) 设问:我们怎样来表示力对物体的作用,而不必说明是什么样的力?学生思索。 教师假设人拉车的力为100N, 演示如何用力的图示法作图。强调在作图时,如何规定一个适宜的长度,如何选择起点、线段的长度、箭头的画法、意义等。 学生在教师指导下作图,驾驭如何用力的图
10、示法作图。展示:力的作用点一样、方向一样、但大小不同的力作用于同一物体,效果不同,并作图;力的作用点一样、大小一样、但方向不同的力作用于同一物体,效果不同,作图;力的大小一样、方向一样、但作用点不同的力作用于同一物体,效果不同,作图。 学生通过比拟对力的三要素,以及如何用力的图示法作图有了进一步理解。 对学生做进一步指导,订正。 练习:教材22页图824作图。 四、力的示意图 讲解力的示意图,将力的示意图与力的图示比拟。知道力的示意图画法,并理解力的示意图与力的图示的区分,联络。举例作图: (1) 一木箱放在地上,对地面的压力为100N ,画出它的力的图示,力的示意图。 (2)一钩码竖直挂在弹
11、簧上,钩码对弹簧的拉力为12N,画出力的图示,力的示意图。 学生作图,对力的图示、力的示意图进一步理解,驾驭力的图示、力的示意图画法。五、课堂小结 通过思索,探讨,讲解,使学生理解力的三要素。会画力的图示和力的示意图。知道力的单位。六、课堂作业课后开展空间中的练习【 理论活动 】观看足球竞赛,视察运发动踢球,激发学生爱好,让学生体会力的三要素在生活中的应用。运发动在长传和短传时用力有何不同?搜集相关资料,做一个小报告。【 教学反思 】三、弹力力的描绘授课时间 月 日 总课第 节授课时间:12课时【 仪器材料 】弹簧、弹簧测力计、钩码、钢尺、学生也可自己准备圆珠笔上的小弹簧【 教学目的 】1.学
12、问与技能 (1)理解什么是弹力; (2)知道弹簧测力计的原理;(3)会正确运用弹簧测力计;(4)培育学生的视察实力和初步分析概括实力以及实际动手操作实力。2.过程与方法 经验试验分析过程。3.情感、看法和价值观 通过教学活动,使学生具有对科学的求知欲,乐于探究自然现象和日常生活中的物理学的道理。 【 教学重点 】力的测量原理。【 教学难点 】会用弹簧测力计测量力的大小。【 教学过程 】教师活动设计 学生活动设计 一、弹力 教师展示:跳水,蹦床,蹦极,射箭 学生视察试验,对弹力有了初步相识。引导学生自己动手试验: (1)钢尺压弯反弹;(2)拉伸或压缩弹簧。学生自己动手做试验,对弹力进一步理解。教
13、师引导学生得出弹力概念。 回忆力的作用效果,悟动身生形变的物体会对施力物体产生作用力,即弹力。二、测力计及其运用 教师引导学生做试验。 学生试验:拉伸弹簧,拉力越大,弹簧伸长越长。说明弹簧测力计原理:在确定范围内,受到拉力越大,弹簧的伸长就越长。学生知道弹簧测力计原理。投影仪展示弹簧测力计,请学生视察,介绍弹簧测力计构造: (1)最大刻度的意义; (2)最小刻度的概念;(3)零刻度的调整。学生理解弹簧测力计构造。 展示各种弹簧测力计。 教师讲解如何运用弹簧测力计及其留意事项:(1)如何调零;(2)测量范围;(3)测量方法(伸长方向与测量方向一样,弹簧不要靠在刻度板上)。教师引导学生做试验,并对
14、学生进展指导,订正。 学生试验: 用弹簧测力计测钩码重量;用弹簧测力计测自己的一根头发所能承受的最大拉力,并与同学进展比拟。三、试验探究 教师展示拔河,牛拉车 等图片;提问:以上两边的力相等吗? 学生视察,思索。引导学生做教材25页图838试验并填空。 学生做书上试验,补全结论。引导学生对拔河、牛拉车进展分析。学生分析探讨总结:只要一个物体对另一个物体施加了力,受力物体反过来也确定会给施力物体一个力。这两个力大小相等,方向相反,且在同一条直线上。四、课堂小结 通过展示,教师讲解,以及学生自己动手试验,使学生知道了什么是弹力,驾驭了弹簧测力计的原理以及用法;通过试验探究对互相作用力的关系有确定理
15、解。五、课堂作业课后开展空间中的练习【 理论活动 】课后“开展空间”中的自制橡皮筋测力计。【 教学反思 】四、重力授课时间 月 日 总课第 节授课时间:2课时【 仪器材料 】弹簧测力计、50g钩码4个、铁架台一个、带有细线的小球、程度仪、一把直尺【 教学目的 】1.学问与技能 (1)通过视察分析日常生活的现象,知道重力是由于地球的吸引而产生的,培育学生视察、思维、联络生活实际等实力; (2)知道重力的方向、重心,并学会找规则物体的重心; (3)通过试验探究,理解重力与质量的正比关系,有初步的信息处理实力和初步的分析概括实力; (4)能用公式 G = 计算有关的问题。 2.过程与方法 (1)通过
16、参与探究活动,让学生学会制定简洁的科学探究支配,能利用表格的形式搜集试验数据; (2)通过分析试验数据,让学生学会用比值处理数据的方法。3.情感看法和价值观 (1)通过视察和试验,使学生树立以视察和试验的方法来探讨物理问题的思想; (2)通过联络生活实际,使学生体会到物理学问在生活中的价值;(3)通过物理学问与自然、生活现象的关系,使学生乐于探究自然现象和日常生活中的物理学原理。【 教学重点 】 重力的大小、方向和作用点。【 教学难点 】理解重力的方向和作用点。【 教学过程 】教师活动设计 学生活动设计 一、什么是重力导入(由日常生活现象和自然现象引出重力的概念,学生感觉自然熟识,易于理解承受
17、) 教师:在讲新课前,我们来看几个生活实例,请同学们思索两个问题:你视察到了什么现象?这些物体的运动有什么共同特点? 学生听讲、细致视察并思索。 教师:运发动高台跳水、踢飞的足球最终落到地面、飞流直下的瀑布、树上的苹果落向地面、放射出去的炮弹等。教师:你们视察到了什么现象?找到它们运动的共同点了吗? 学生的可能答复: 运发动跳进水里; 足球(炮弹)在空中飞行一段时间后落到了地面; 苹果掉到地上; 它们的共同点是最终都回到了地面,并且静止了; 等等。 教师:不管这些物体在空中运动的时间是长还是短,最终它们都回到了地面,因为它们都受到了地球的吸引力,重力就是由于地球的吸引力而产生的。在日常生活中,
18、有许很多多与重力有关的现象,你们能举出这些现象吗?大家先不要探讨,自己好好想一想,可以在纸上写出来。 学生思索,在纸上写出所能想起的生活中与重力有关的现象。 教师走下讲台,视察学生思索和记录。 教师:同学们都想出了很多在日常生活中遇到的现象,有些同学还想到了一些好玩的现象,哪位同学情愿说说自己留意到了什么现象呢? 学生踊跃发言: 向上跳起会落回地面; 教室里的桌子、椅子静止在地面; 篮球投进篮框后会落回地面; 跳伞运发动从高空跳下后,落到地面; 飞机着陆;等等。教师:由此可见,重力在我们四周时时刻刻存在着。地球四周的一切物体时时刻刻都受到重力的作用。 二、重力的大小:探究重力与质量的关系 1.
19、 提出问题、进展猜测 教师:大家说从树上掉下的苹果受到什么力的作用? 学生答复:重力。教师:大家分析一下施力物体和受力物体分别是什么?学生答复:施力物体是地球,受力物体是苹果。教师:对的。苹果受到重力的作用,这个力的施力物体是地球,受力物体是苹果。重力也是一种力。我们学过力有三要素,同学们还记得力的三要素是什么吗? 学生:大小、方向、作用点。教师:正确。重力是一种力,所以重力也应当有大小、方向和作用点。教师拿出一厚一薄两本书,一个大钩码(或砝码)和一个小钩码(或砝码)。教师:日常生活阅历告知我们,重力是有大有小的。根据你的生活阅历,比拟这两本书,哪本书的重力大呢?比拟这两个钩码(或砝码),哪个
20、更重呢? 学生:厚的书比薄的书重;大的钩码(砝码)比小的重。 教师:为什么呢?学生:质量大的,受重力大;质量小的,受重力小。 教师:大家可以用手掂掂各自桌上不同质量的物体,比方厚度不同的书、铅笔盒、书包等,想一想,物体受到的重力与质量的大小是不是真的有关系呢?假设有,那么它们的定量关系是什么? 学生用手掂身边的物体,不同质量的物体,手上所感觉到压力不一样;学生进展思索、探讨,揣测重力和质量有确定的关系。 2. 进展试验 教师:我们如何探讨它们的关系? 教师:对。我们可以利用试验来找出重力与质量的关系。如今我们以小组为单位,用你们桌上的试验仪器进展试验。 学生:进展试验,由试验数据找出它们之间的
21、关系。 教师巡察,指导学生进展试验;指导学生对试验数据进展分析、探讨,说明学生的疑难问题。 学生分为小组(2人一组) 制定简洁的试验支配,设计表格; 进展试验,搜集数据:用弹簧测力计分别测出一个或多个钩码的重力;把数据填入表中;分析数据。 分析数据,采纳比值法处理数据: m 1 : m 2 = G 1 : G 2 或 G : m = 常量 小组成员间进展探讨,得出本小组的结论。 3. 沟通探讨 教师:你们的试验结果怎样?得到了什么样的结论?每个小组选一个代表来汇报你们的试验结果。 教师指导学生进展沟通探讨,扶植学生解决问题。在学生沟通探讨后,教师给出 g 的含义,写出物理公式。 沟通探讨:小组
22、选出代表汇报试验结果和结论,提出各组在试验中遇到的问题。 结论:重力和质量成正比关系;或重力和质量的比值是常数。 补充一个例题,让学生利用公式进展相关计算后,再进展讲解。 学生利用公式 G = 进展计算。 三、重力的方向(利用直观的小试验,给学生直观的印象,易于理解承受) 教师:重力的方向是怎样的呢?大家根据日常的生活阅历和我们上课时录像的现象猜测一下。 学生答复: 向下的; 指向地面; 垂直于程度面。 教师演示试验:从空中释放粉笔,粉笔由静止开场自由下落。学生视察,分析得出重力的方向和粉笔下落的方向一样。 教师:重力的方向会发生变更吗?大家利用桌上的铁架台做个小试验,看看在铁架台抬起的过程中
23、,重力的方向是否发生了变更。 学生进展试验: 把带细线的小球系在程度放置的铁架台上,让学生视察细线的方向; 把铁架台底座的一侧轻轻抬起(模拟在不平地面上的状况),在抬起的过程中视察细线的方向。 教师提问:各种状况下视察的方向是否一样呢?重力的方向是否与地面状况有关?是与当地地面垂直呢,还是与程度面垂直? 学生答复:在铁架台抬起的过程中,细线的方向没有发生变更;重力的方向不确定垂直于地面等等。 教师:我们视察到的细线的方向与重力方向一样,它垂直于程度面,而不是垂直于地面,我们称这个方向为“竖直向下”。 视察图8-4-3到8-4-4,联络生活实际向学生讲解,介绍重垂线的运用。 简洁介绍程度仪,让学
24、生简洁分析程度仪的原理。 学生思索并答复问题。 四、重力的作用点重心 教师干脆给出重心的概念,告知学生假设有其他物体支持着重心,物体就能保持平衡。 带着学生一起做个小试验:用手指支在直尺的中心,直尺可以保持平衡。 学生在教师的带着下,用手指支撑直尺的中心,发觉直尺平衡。有爱好的学生接着用同样的方法找寻钢笔、圆珠笔、课本等的重心。教师介绍重心与物体形态、质量分布是否匀称的关系,让学生知道质地匀称、形态规则的物体的重心,在它的几何中心上。并且向学生介绍重心位置在工程中的作用。 五、开展空间 教师:通过本节课的学习,我们知道了重力在我们的生活中是无处不在的。大家想一想,假设地球对物体没有了重力作用,
25、我们的生活会变成什么样呢?思索、探讨,得出了形形色色的答案: 人会漂移在空中; 踢飞的足球不会回到地面; 水不会往低处流,看不到漂亮壮丽的瀑布; 炮弹打击不到地面的目的; 不能玩滑梯; 秋天的落叶不会飘落到地上; 等等 六、课堂小结 1. 重力产生的缘由; 2. 重力的大小、方向和作用点; 3. 重力和质量的关系: G = 。 七、课堂练习小明的质量是40 ,他的体重是多少?小聪的体重为441N ,他的质量是多少? 【 理论活动 】1. 根据重垂线的原理,制作一个简洁的程度仪,检查家中的家具是否放置程度。2. 制作不倒的“小丑”。3 假设没有重力,生活中会出现什么现象?写出你能想到的状况,越多
26、越好。【 课后练习 】学生活动手册的练习.教学反思:五、摩擦力授课时间 月 日 总课第 节授课时间:1课时【 仪器材料 】弹簧测力计、木块、砝码(或钩码)、木板、毛巾、棉布、装米的杯子、筷子等【 教学目的 】1.学问与技能 (1)通过视察日常生活中的现象,知道滑动摩擦、滚动摩擦和静摩擦的存在,培育学生初步的视察实力; (2)知道在一般状况下,滚动摩擦比滑动摩擦小; (3)通过试验探究,理解影响滑动摩擦力大小的因素,培育学生的试验探究实力; (4)知道摩擦力的利和弊,培育学生初步应用物理学问解决实际问题的实力;(5)能举例说出增大有益摩擦和减小有害摩擦的方法,及摩擦在实际生活中的意义。2.过程与
27、方法 通过试验探究影响摩擦力大小的因素,学习科学探讨的根本方法限制变量法,体会探究过程和科学方法的重要性。3.情感、看法和价值观 (1)通过试验探究,培育学生实事求是的科学看法和敢于创新的探究精神,激发学习物理学问的爱好; (2)通过沟通探讨,使学生学会与人沟通自己的见解,学会倾听别人的见解,有与别人合作的意识,相识到沟通合作的重要性; (3)通过联络生活实际,养成探究日常生活相关现象中的物理规律的习惯,具有把物理学问用于说明自然现象和日常生活现象的意识。【 教学重点 】 相识摩擦现象,知道影响滑动摩擦力的大小的因素,知道增大和减小摩擦的方法。【 教学难点 】知道影响滑动摩擦力的大小的因素。【
28、 教学过程 】教师活动设计 学生活动设计 一、滑动摩擦力 导入新课: 从滑梯上滑下的儿童,在程度面上滑行一段间隔 后,渐渐停下来; 滑雪运发动停顿动作后滑行一段停下来; 推出的沙壶球,在轨道上渐渐停下来。 教师:它们的运动最终都会停下来,这是为什么? 学生细致视察并思索。 学生细致思索教师提出的问题,揣测到这些物体在运动过程中受到一个起阻碍作用的力。 教师引导学生进展探讨,使学生相识互相接触的两个物体,当它们做相对运动时,接触面间就产生阻碍相对运动的摩擦力。教师引导学生得出滑动摩擦力的概念。教师:你们是否感受到过滑动摩擦力的存在? 学生可能答复的状况: 推动桌子需要很大的力气,感觉到有阻碍,因
29、为桌子和地面间有滑动摩擦力; 用手搓桌面,感觉到用了力气,手和桌面间有滑动摩擦力; 磨刀时,手需要用劲,是因为滑动摩擦力的存在;也可能有人会说,没有留意过,没有感受过滑动摩擦力的存在。 对于学生给出的正确答案,教师要赐予确定和表扬;对于不正确的答案,教师要引导学生去感受滑动摩擦力。 教师:同学们提出了很多生活中常见的与滑动摩擦力有关的现象。如今,请同学们参与以下的活动。在活动中,细心体会手或脚的感觉。 用手按在桌面上滑动; 变更手按在桌面的力的大小,再在桌面上滑动,体会与 有什么不同; 用手在衣服或者头发上滑动,体会看看与在桌面上滑动的感觉有什么不同; 用脚在地上蹭一蹭;变更脚蹭地的力的大小,
30、体会有什么不同的感觉。 学生进展活动,用手按着桌面滑动或用脚蹭地。学生们都感觉到手或脚吃力,变更手按桌面的力或变更脚压地面的力时,会感觉到受到阻碍的力的大小不一样;手在衣服或头发上滑动和在桌面上滑动时相比,感觉受到的摩擦力不一样。经过这些小活动,使每位学生都感受到了身边存在的滑动摩擦力的现象。 二、试验探究:滑动摩擦力的大小与什么有关? 1. 提出问题,进展猜测 教师:同学们在刚做过的小活动中,体会到了摩擦力的大小是不一样的。请同学们根据自己的生活阅历和所理解的有关学问,猜测一下滑动摩擦力的大小可能与哪些因素有关?请把你的猜测写下来,然后与组员探讨,提出共同猜测的影响滑动摩擦力大小的因素。 学
31、生猜测假设: 与接触面的粗糙程度有关; 与物体所受重力的大小有关; 与接触面的大小有关; 与物体的形态有关; 与接触面受到的压力有关。 教师在教室里巡察,催促每个学生都主动细致思索,写下自己的猜测。教师要留意引导学生进展猜测,避开学生盲目猜测。在必要时,可以启发学生根据以下现象来感知滑动摩擦力大小可能与哪些因素有关: 手在衣服上、桌面上、头发上滑动的感觉; 手按桌面的力不一样,手的感觉不同; 分别拉动重力不同的两个物体,感觉会不一样。 学生各自猜测后,与小组成员进展探讨,提出小组成员共同赞成的猜测,在班级里进展沟通,每个小组选出一位代表与全班同学沟通本组的猜测。教师将学生主要提出的猜测列在黑板
32、上。扶植学生解除掉一些不必要的因素,确定出需要探究的猜测。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确定出三个可能影响滑动摩擦力大小的因素: 与接触面的粗糙程度有关; 与接触面的大小有关; 与接触面受到的压力有关。 2. 设计试验方案,进展试验教师:以小组为单位进展探讨,设计一个验证我们提出的猜测的试验方案。 学生思索探讨,设计试验方案,各小组内进展方案沟通。教师进展巡察,指导学生。教师:每组派代表与大家沟通你们小组的试验方案。 教师指导学生进展沟通,根据沟通状况,适时提出可以在探讨过程中采纳限制变量法。 学生代表汇报各组探讨结果,全班沟通试验设计,师生共同探讨,制定出最佳方案。 试验方案: 保证接触面的大小、压力
33、的大小不变,变更接触面粗糙程度,比拟摩擦力大小; 保证接触面粗糙程度、压力大小不变,变更接触面的大小,比拟摩擦力大小; 保证接触面粗糙程度、接触面的大小不变,变更压力的大小,比拟摩擦力大小。 教师:根据试验方案,选择试验仪器,分小组进展试验。 教师巡察,指导学生解决试验中出现的临时问题。 学生根据需要,选择试验仪器进展试验,根据试验要求限制操作条件: 可以利用毛巾、棉布、沙子等变更接触面的粗糙程度; 为变更接触面的大小,可选用长方体形态的木块; 要变更压力的大小,可以通过将木板由程度放置变为倾斜放置来实现,或在木块上加砝码(钩码)。 3. 搜集数据、分析数据教师:设计表格,记录试验数据,并且进
34、展分析。教师对学生进展适时指导。 学生设计表格,搜集数据,进展分析,得出小组结论。 4. 沟通探讨 教师组织、指导学生沟通探讨试验结果。教师进展小结。小组选出代表汇报试验结果,全班进展沟通探讨,得到结论: 滑动摩擦力与接触面的大小无关。 滑动摩擦力与压力有关,压力越大,滑动摩擦力越大。 滑动摩擦力与接触面粗糙程度有关,接触面越粗糙,滑动摩擦力越大。 三、静摩擦与滚动摩擦 教师:生活中除了滑动摩擦力,还有另外两种摩擦现象。我们先来看两个小试验。 演示: “筷子提米”的试验; 用力推讲台,讲台没有动。 学生视察,惊异之情流露于脸上。学生能相识到这也是一种摩擦现象。教师说明,这种摩擦叫做静摩擦。 教
35、师指导学生动手活动,利用圆铅笔代替滚木,把圆铅笔垫在木块下,拉动木块,比拟干脆在桌面上拉动木块。 教师给出滚动摩擦的概念,进展说明。并告知学生,在一般状况下滚动摩擦比滑动摩擦阻碍作用小得多。所以在古代,人们常用树木当作滚轮搬运巨石。给学生介绍滚动轴承。 用幻灯给学生展示图8-5-6和滚动轴承。 学生动手做一做,发觉木块下垫铅笔比干脆拉动木块要省力,但是木块还是受到了摩擦力的作用。四、摩擦的利弊 教师:生活中摩擦现象普遍存在,这些摩擦都是有害的吗? 学生进展探讨,举出例子说明并不是全部的摩擦都是有害的,生活中也存在有益的摩擦,如:鞋底摩擦大可防滑等。 教师:可见,生活中存在有益摩擦和有害摩擦。我
36、们要增大有益的摩擦,减小有害摩擦。谁能提出增大摩擦或减小摩擦都有什么方法。 学生探讨沟通,提出各种各样的方法和实例。如: 轮胎印上花纹,增大摩擦; 用手握紧瓶子,可以增大手与瓶子间的摩擦; 用滚动摩擦代替滑动摩擦,可以减小摩擦; 在自行车轮的轴承中加光滑剂可以减小摩擦。等等。教师总结。 增大摩擦的方法: 增加压力; 使接触面更粗糙。 减小摩擦的方法: 减小压力; 减小接触面的粗糙程度; 用滚动摩擦代替滑动摩擦; 使摩擦面分别。 教师利用音像资料,向学生简洁介绍“气垫船”和“磁悬浮列车”等,还可以给学生讲解气垫导轨的原理。 五、课堂小结 1. 生活中存在三种摩擦现象:滑动摩擦、静摩擦和滚动摩擦;
37、 2. 滑动摩擦力的概念; 3. 影响滑动摩擦力大小的因素; 4. 增大摩擦和减小摩擦的方法。 六、课堂练习 根据需要进展支配。 七、课后练习 活动手册中的练习。【 理论活动 】1. 视察自行车,理解自行车上的摩擦,哪些部位是需要增大摩擦的?哪些部位是需要减小摩擦的?写出简洁的报告。2. 自己做一做“筷子提米”的试验。3. 想一想,假设我们生活的世界中没有了摩擦,会是怎样的呢?写一篇 300 字的短文。【 教学反思 】第八章力与运动一、力的合成授课时间 月 日 总课第 节授课时间:1课时 【 仪器材料 】橡皮条一个、弹簧测力计两个、刻度尺等【 教学目的 】1.学问与技能 (1)理解合力、分力和
38、力的合成的概念;(2)学会同始终线上二力合成试验的探究方法;(3)理解同始终线上二力合成的试验结论;(4)会用同始终线上二力合成的试验结论进展简洁计算。 2.过程与方法 经过试验探究,学会怎样求同始终线上二力合成。3.情感、看法和价值观 理解等效的物理思想。【 教学过程 】教师活动设计 学生活动设计 一、新课引入 由一个力和几个力的作用效果一样引出。 举例: (1)两个小孩一同提一桶水,一个大人就可以提起来(课本图9-1-1)。 (2)汽车陷进泥泞的路上时,很多人努力可以将它推出来,而拖拉机也能单独把汽车从泥泞的路上拉出来(课本图9-1-2)。 还可举些其他例子。 例如:两个女生一起搬动一个桌
39、子,一个男生也可以单独搬动。 由这些例子引出合力、分力和力的合成的定义。 找出他们的共同点:结果一样。并找诞生活当中的例子。 二、合力与分力 我们可以看到: 一个力作用在物体上产生的效果可以与两个力或几个力同时作用在这个物体上产生的效果一样。 从而引出定义: 一个力对物体的作用与几个力对物体的作用,假设产生的效果一样,这个力就叫做那几个力的合力,那几个力就叫做这个力的分力。 已知分力求合力,就叫做力的合成。 力的合成,是一个比拟困难的问题,我们探讨简洁的状况,在同始终线上两个力的合成。 三、试验探究:同始终线上二力的合成 (一)提出问题并进展猜测 怎样求出两个力的合力: 1. 小车同时受推力F
40、1 和拉力F2 的作用,这两个力在同一条直线上,且方向一样(课本图9-1-3)。2. 张伞下落的运发动受到重力G和拉力T的作用,这两个力在同始终线上且方向相反(课本图9-1-4)。 学生思索并提出猜测:(1)F1与F2的共同作用效果应与一个大小为F12的力的作用效果一样。(2)G与T的共同作用效果应与一个大小为的力的作用效果一样。(二)制定方案1 1. 用两个弹簧测力计同时竖直向上拉下端固定的橡皮条S,使它伸长到一个恰好的位置,登记这时橡皮条S上端的位置A和两个弹簧测力计的示数F1和F2。 2. 用一个弹簧测力计竖直向上拉橡皮条S,使它的上端仍到达位置A,登记这时弹簧测力计的示数F。 参与探讨
41、并提出自己的方案。 设计记录数据表格。(三)留意事项1 1. 两个弹簧测力计的作用点应在一点上。2. 为保证橡皮条S的上端到达的位置A在两次操作中为同一点,应在A点位置程度固定一标尺。 屡次测量,将数据填入制定的表格。 弹簧测力计的作用方式和怎样保证两次操作中A点为同一位置,由学生自己思索,教师进展引导和订正。 (四)分析论证1通过分析所得数据,引导学生得出以下结论:沿同始终线上两个方向一样的力的合力,其大小等于这两个力的大小 ,其方向跟这两个力的方向相。 学生:之和;同。 (五)制定方案21. 一个弹簧测力计和橡皮条S的下端固定,他们的上端共同作用于另一弹簧测力计,另一弹簧测力计竖直向上拉它们的上端。登记这时橡皮条S上端的位置A和两个弹簧测力计的示数F1和F2。 2. 用个弹簧测力计竖直向上拉橡皮条S,使它的上端仍到达位置A ,登记这时弹簧测力计的示数F 。 试验2中的全部步骤,全由学生完成。 (六)留意事项21. 下端的弹簧测力计和橡皮条应程度,并且其上端的作用点应为同一点。2. 为保证橡皮条S的上端位置A在两次操作中为同一点,应在A点位置程度固定一标尺。 3. 屡次测量,将数据填入制定的表格。 (七)分析论证2沿同始终线上两个方向相反的力的合力,其大小等于这两个力的大小 ,其方向跟这两个力中较大的力的方向相 。 学生:之差的确定值、同。 (八)解决问
限制150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