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织行为学教案1.docx
《组织行为学教案1.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组织行为学教案1.docx(88页珍藏版)》请在淘文阁 - 分享文档赚钱的网站上搜索。
1、组织行为学教案(精品课程)第一章 概述 目的和要求本章概括介绍了组织行为学的讨论对象、内容以及讨论方法,作为全课程的引论与向导。 通过本章的教学使学生对组织行为学有一个或许的理解和相识,并理解组织行为学的讨论对象及讨论方法,为将来进一步学习和讨论打下根底。 重点和难点重点是理解有关概念,术语;组织行为学讨论的对象;组织行为学的开展。难点是学生刚刚接触这门学科,因此在理解学科术语时,应结合实际生活事例,在感性相识的根底上增加理性相识。同时逐步驾驭讨论这门学科的方法。 教学内容学习一门课程,首先要理解这门课是讨论什么的,是怎样的一个学科。因此我们首先要理解组织行为学的一些根本概念。组织行为学是综合
2、运用与人有关的各种学问,采纳系统分析的方法,讨论确定组织中人的行为规律,从而进步各级主管人员对人的行为的预料和引导实力,以便更有效的实现组织目的的一门科学。一、组织与组织行为的根本概念(一)组织行为学的讨论对象 组织行为学是讨论确定组织中人的心理和行为规律性的科学。 组织行为学既讨论人的心理活动的规律性,又讨论人的行为活动的规律性。(二)组织行为学讨论的内容 组织行为学的讨论对象规定了组织行为学的讨论内容为以下四个方面: 1、个体心理与行为 2、群体心理与行为 3、指导心理与行为 4、组织心理与行为 二、组织行为学的学科特征1多学科的穿插性。组织行为学是一门综合运专心理学、社会学、人类学、政治
3、学、生物学、伦理学等学科的学问,在组织管理的理论中来说明组织中人的行为的学科。也就是说组织行为学具有以上这些学科的一些特点,由于组织行为学是多种学科相融的产物,因此它同时具有原有学科所不具备的一些新的特点。2情景性强调的是权变的方法,即不存在那种对任何组织在任何状况下都适用的最佳管理形式。3系统性组织是一个大系统,讨论组织行为必需从整体动身,既反映人的行为一般规律的自然属性,又反映人的社会生活规律的社会属性。4好用性组织行为学属于应用性的学科。组织行为学讨论的核心问题是如何调动人的主动性和创建性,将组织行为学的理论应用于管理理论,进步我们的管理程度和实力才是我们学习组织行为学的目的。那么如何进
4、步我们的实力和程度呢,我认为学习组织行为学为我们在纷繁的管理活动中供应了一个新的视角,以前我们可能是这样考虑问题,学了组织行为学之后,对于管理中人的行为我们就有一些理性的学问,它会扶植我们正确的处理管理中的问题。因此同学们确定要勤于思索,这样才会有真正的收获。5科学性力求严格的科学调查和试验,用客观事实进展论证。多层次性组织行为学是一门讨论组织中个体、群体和整个组织的行为开展规律,以及与之相应社会环境的关系的学问系统。我们刚刚谈到组织行为学是讨论人的行为规律的科学,一般来讲,讨论人的行为可以分为三个层次。这就是个体行为、群体行为和组织行为三个方面,组织行为里包含指导行为。由于在管理活动中指导者
5、的行为有着重要的意义和作用,因此很多教材将指导行为单独列为一部分。(1)个体第一个层次是个体。个体行为是组织行为学讨论的根底和动身点。这一部分主要讨论影响个体行为的因素是什么;一个人会把个人的哪些特征带入组织中;有哪些因素影响个人的看法、价值观和主动性等;人的特性如何影响人的行为和工作绩效。包括人的特性心理特征、人的社会知觉、人的需要和动机、人的看法、价值观等。(2)群体第二个层次是人的群体。我们知道人不是孤立存在的,他总是生活在确定的群体当中,他的行为受到群体环境的影响和制约。我们通常说:1+1+1等于3。但在群体环境中1+1+1决不等于3。要么大于3,即三个臭皮匠等于诸葛亮。要么小于3,即
6、三个和尚没水喝。这就是群体对人行为的影响。这一部分主要讨论群体和群体构造;形成群体的过程。主要内容包括影响群体的主要因素、群体标准、正式群体非正式群体、群体决策等。(3)组织第三个层次是组织。全部的组织都是由个体与群体组成的。全部的个体既是群体的一员,也是组织的一员。组织行为学既是讨论讨论确定组织中人的行为规律的科学,就要讨论某个特定组织的特征构造等。主要包括指导行为、组织构造、工作压力、组织文化、组织的变革与开展等。我们还可以有一个层次,称为第四层,这就是组织的外部环境。任何个人、群体和组织都是处在组织外部的环境中,他们是社会环境的成员。他们的行为均要受到外部环境的影响。为了真正驾驭组织中人
7、的行为规律,还必需讨论组织与环境的互相关系。三、组织行为学形成的理论根底1、心理学一般来讲,人的行为是外显的,人的心理活动是内省的,而人的全部行为是受心理活动支配的,要讨论组织中人的行为规律,就必需以心理学作为理论根据,因为心理活动和心理特征是人们产生行为的重要缘由和内动力。心理学是讨论人的心理现象及其规律的科学。所谓心理现象的规律包括心理活动的规律和心理特征的规律两部分。2、社会学和人类学人的心理既是脑的机能的反映,又是客观现实的反映,人的心理活动既受个体生理因素的影响,更受社会环境的制约和影响,因此个体心理学和社会心理学构成了心理学的两大支柱,在此根底上,根据心理学讨论的理论领域和具体内容
8、的不同,派生了心理学的各个分支如:工业心理学、军事心理学、教化心理学等,在心理学讨论比拟兴旺的国家,心理学的分支有40多个。3、管理学现代管理高度重视对人的管理,而对人的管理主要是对人的心理和行为的管理。从学科讨论的对象、任务和内容来区分,心理与行为管理正是组织行为学讨论的课题和核心内容。所以,心理与行为的管理这个核心问题,既是组织行为学与管理学的学科穿插点,又是组织行为学的生长点。4、政治学、伦理学、生物学、生理学政治学中的权利与冲突;伦理学中的道德标准;生物学、生理学中的生物节律、体力、智力与心情等都会影响人的行为。组织行为学需要运用上述学科的学问来进一步讨论组织中人的心理和行为。四、组织
9、行为学的讨论方法 (一)视察法 是在自然条件下,有支配、有目的地视察记录被试的行为表现,并根据结果来分析、推断被试的心理活动的特点和规律。 (二)试验法 即有支配地限制各种条件,特殊引起或变更某一条件,以视察被试心理变更的方法。 1、试验室试验法。 2、自然试验法。 3、现场试验法。 (三)测验法 是采纳标准的测验量表,对被试心理与行为进展测试与分析的方法。 (四)调查法 1、访谈法:运用口头的信息沟通方式,传递与沟通,分析人的心理与行为。 2、问卷法:根据讨论的课题与目的,预先设置一系列问题,编制问卷,对人的心理与行为进展分析与调查,然后统计处理,得出结论。 (五)个案分析法运用个案调查、综
10、合分析、案例讨论等手段,对人们的心理与行为作出全面分析与评估。五、组织行为学的产生与开展 (一)组织行为学的产生 最早讨论工业心理的是美国心理学家雨果芒斯特伯格。1892年,他在哈佛高校创立了讨论工业心理学的试验室。1912年,他出版了心理学与经济生活一书。1913年,该书翻译为心理学与工业效率。 乔治埃尔顿梅奥(George Elton Mayol8801949)在美国芝加哥西部工业区的霍桑工厂指导了闻名的“霍桑试验”(19241932)。霍桑试验是人际关系试验讨论的开端,在此根底上创立了人际关系学说和社会人的理论。 美国管理学家莉莲吉尔布雷斯(L.Gilbreth)在1914年出版了一本名
11、为管理心理学的著作,首次运用了管理心理学这个名称。 美国斯坦福高校闻名的心理学家莱维特(HJLeavitt)教授用“管理”二字代替了“工业心理学”的“工业”二字 ,1958年起正式开场用“管理心理学 ”这个名称。 “组织心理学”这个名称是20世纪6O年头初,莱维特教授为心理学年鉴所写的一篇文章的标题中首先运用的。 五十年头末,教学和科研的队伍中所列出的科研工程开场取名为“组织行为学”。 闻名的权变理论家卢桑斯(FLutnans)提出其更加侧重于社会学和心理学的观点时,组织行为学才被认为是一个适宜的名称,从今“组织行为学”的概念才根本上被公认。 20世纪60年头,权变观点进入管理领域,加速和标记
12、着组织行为学的形成。权变观点有一个根本的命题:一个组织与其他组织的关系,以及与总的环境的关系“依靠于具体状况”。 (二)组织行为学的开展美国管理学家托马斯J彼得斯和罗伯特H沃特曼1982年出版的追求卓越一书中的分析,组织行为学的开展历史可以分为四个阶段,与之相适应的有四种类型。为了从整体上便于把握,下面以图表示: 第二章 组织行为学中的人性观第二节 人性假设及相应的管理措施一、经济人假设 麦克雷戈将这种人性的假设概括为x理论。(一)根本观点1、一般人天性不宠爱工作;2、对大多数人要用强迫限制、嘉奖等措施促使目的的达成;3、一般人不愿担责任,宁愿承受指导;4、多数人工作是为了满足生理需要和平安需
13、要;5、除多数符合上述设想的人之外的是可以抑制感情冲动的人,他们应负起管理的责任。(二)相应的管理措施1、重视完成任务,不考虑人的感情;2、管理工作只是少数人的事;3、用金钱来刺激工人的消费主动性。二、社会人假设(一)根本观点1、人工作的主要动机是社会需要而不是经济需要。2、人们必需从工作的社会关系中去找寻工作的意义。3、人受“非正式”组织的社会影响比受正式组织的经济诱因影响更大。4、工作主动性取决于管理者对下属社会需要的满足程度。(二)相应的管理措施 1、把留意重点放在关切人、满足人的需要上; 2、应重视职工间的关系,培育和形成职工的归属感和整体感; 3、提倡集体嘉奖制度; 4、管理者应理解
14、职工的需要,敬重职工的情感。三、自我实现人假设 麦克雷戈将这种人性的假设概括为y理论。(一) 根本观点1、一般人并不是天生就厌恶工作。2、外来限制和惩处不是促使人们为实现组织目的而努力的唯一手段,人们情愿实行自我管理。3、对目的的参与是同获得成就的酬劳干脆相关的,这些酬劳中最重要的是自我意识和自我实现的需要得到满足。4、一般人在适当条件下,不但能承受,而且能主动担当责任。5、在现代工业化社会的条件下,一般人智能潜力只得到了部分的发挥。(二)相应的管理措施 1、管理重点的变更。创建一种相宜的工作环境,使人们能在这种条件下充分挖掘自己的潜力,也就是充分的自我实现。 2、管理人员职能的变更。主要任务
15、在于削减职工所遇障碍。 3、嘉奖方式的变更。留意内在嘉奖。 4、管理制度的变更。保证职工能充分地表露自己的才能,到达自己所盼望的成就。四、困难人假设 雪恩提出了困难人的概念。即z理论,也称为超Y理论或权变理论。 (一)根本观点1、人的需要多种多样,随着人的开展和生活条件变更而变更;2、人在同一时间内有各种需要和动机,需要和动时机彼此互相作用,形成困难的动机形式;3、在人生活的某一特定时期,动机形式的形成是内部需要和外界环境互相作用的结果。4、一个人在不同单位或同一单位不同部门工作,会产生不同的需要。5、人可以依自己的动机实力及工作性质对不同的管理方式作出不同的反响。 (二)相应的管理措施1、管
16、理者要有权变的观点,要根据企业所处的内外环境的变更确定管理的组织形式、指导方式。2、管理者要擅长觉察员工需要和动机的差异,要根据具体的人的不同状况,敏捷实行不同的管理措施。3、管理者的管理策略与措施不能过于简洁化和一般化,而是要具体分析,根据状况实行敏捷多变的管理方法。五、学习人性假设理论对管理者的意义1、理解员工的工作特点、恰当运用人性假设 2、营造自我实现的环境 3、提倡人性化管理 第三章 社会认知与行为 教学目的要求1、驾驭社会认知的定义和特征。 2、驾驭社会认知的根本范围及影响社会认知的因素。 3、理解印象形成的一般规则和形式。 4、驾驭社会认知的归因理论。 教学重点、难点重点:社会认
17、知的概念、范围及影响社会认知的因素。难点:归因理论及其运用 教学内容人们生活在社会中,必需要相识其别人,与别人打交道。讨论对人的认知及其规律的这部分内容,称为社会认知,也称为社会知觉。 第一节 社会认知概述一、社会认知的定义 社会认知是人们在相识别人时,对人所形成的初步印象。如你在路上遇到一个生疏人,或在社交场合遇到一个相识不久的人,通过初步交往形成了印象,但对他的本质特征(如实力、性格)还缺乏理解,只有在今后的进一步交往中,随着接触增多,才能形成较深的印象。 社会认知是指个人在与别人交往接触时,根据别人的外现行为,推想与推断别人的心理状态、动机和意向的过程。二、社会认知的特征 社会认知具有如
18、下几个根本特征。(一)选择性 每个人都要常常面临外界刺激,但对同样的刺激,人们所作出的反响程度却不完全一样。因为每个人都有自己的阅历和认知构造,并依此对外界刺激作出自己的反响:选择某些信息,无视或躲避其他信息。(二)认知反响的显著性 认知反响的显著性是指刺激物对个体的意义越重大,那么认知反响就越显著。(三)防卫性当代社会心理学家普遍认为社会认知和自我防卫机能休戚相关。当刺激物的出现破坏了个体与外界环境的平衡时,个体可能实行的自我防卫方式是避开刺激物或是消极抗拒。(四)认知的完形特性人们在社会认知过程中,自觉或不自觉地贯彻了完形原则(或格式塔原则)。即把认知对象作为一个整体来相识。假设对刺激物理
19、解的不完好时,倾向于从主观上根据自己的阅历,给认知对象添补细微环节,形成完好的印象。德国格式塔学派讨论觉察,知觉对象的组合听从下述原则:1接近原则。两种刺激若在空间上彼此接近,则具有被看成属于一个组织单位的倾向。例如,下列的图形简洁被认知为三个圆圈一组的。 2相像原则两种刺激的性质相像,简洁被感知为一个整体,如在企业中销售人员、管理人员、消费人员各被视为不同的群体。3闭锁原则。几个知觉对象包围一个空间,则易被知觉为一个整体。4连续原则。当知觉对象在时间上、空间上具有连续性时,易被知觉为一个整体。知觉对象组合的连续性原则对企业有重要意义。三、社会认知的类型(一) 别人认知(二) 自我认知(三)
20、人际认知(四) 角色认知四、社会认知的信息范围 从动态上看,社会知觉是一个由表及里的过程。最初,认知者只能接收到有关对象外部特征的信息。在这个根底上,认知者不断拓展认知范围,开场涉及对象的内在属性。与此同时,在认知过程中,人们总是有意无意地将认知对象与四周的人加以比照,试图理解他们之间的互相关系。另一方面,认知者并不无视对自己的认知,他们往往把自己同确定的认知对象置于某种关系网络之中,并形成对这种关系的推断。按照上述分析,社会认知信息范围根本上有如下几个方面。(一)外部特征一个人的外部特征常常是人们最先看到的信息。通过一个人的相貌、高矮、胖瘦、肤色、穿着、发型,我们可以看出他(她)是男还是女,
21、大约有多大年纪,是时髦还是朴实,通过一系列特征的整合,我们可以对这个人心理状态作出某种推断。1、相貌相貌具有生物性,这是毫无疑义的;但是人的相貌也即五官不仅具有生物性的功能,同时也具有表现情感的功能,这同样不容无视。相貌不等于表情,但表情是通过相貌来表现的,表情本身又是个体心理的反映。因此,人的相貌就如人的生理需要一样,不仅具有生物性而且具有社会性。人的表情的多样性可以掩饰相貌,对人的相貌的推断还有很多主观方面的偏见因素,所以这只能作为一种参考,是社会认知信息的一个方面而不是唯一的方面。2、体型体型同人的相貌一样,不仅具有审美的价值,而且能在确定程度上反映人的心理特点。从统计数字来看,体型确实
22、同特性有确定的关系。在现代社会的压力下,有些人因无法应付而变更了自己的饮食习惯,造成内分泌失调,可能使体型发生较大的变更。由于过量进食造成脂肪积累或由于多虑苦恼而不想吃东西变得骨瘦如柴。这说明,体型的变更同人的社会性有特别亲密的联络。但是假设把体型看作人的心理状态的标记,而排挤其他因素,那也是不正确的,和相貌一样,体型也只是一种参考的因素。3、发型、服饰发型和服饰,在现代社会中是表现自我的重要手段,是对相貌、体型进展加工、掩饰、衬托的最一般、最简洁的方法。相宜而得体的服饰,不仅可以展示人的内在魅力,而且也能表现一个人的文化修养。因此通过一个人的发型和服饰推断其心理特征和心理倾向性,是认知人的心
23、理的一个重要因素。(二)言语、动作言语是说出来的话,动作是肢体或面部的活动,人的外部特征是静态的,而言语和动作是动态的,因此言语和动作更可以反映个体当时的心理状态。这样说当然并不含有外部特征只反映一般心理状态、言语和动作只反映当时心理状态的意思,人的某些特性心理特征例如实力恰恰在言语和动作中才能更充分地显示,人的气质、性格在言语和动作中也能对外部特征作进一步的补充。另一方面,人的外部特征只可以用眼睛来视察,而他的言语和动作需要眼、耳并用,需要“听其言而观其行”。正是从这个意义上说,个体的言语和动作为我们认知其的个体心理供应更牢靠的凭据。 一般来说,一样的面部表情通常表达一样的心情状态,各民族大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组织 行为学 教案
限制150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