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 初三化学教案 上册全套.docx
![资源得分’ title=](/images/score_1.gif)
![资源得分’ title=](/images/score_1.gif)
![资源得分’ title=](/images/score_1.gif)
![资源得分’ title=](/images/score_1.gif)
![资源得分’ title=](/images/score_05.gif)
《人教版 初三化学教案 上册全套.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人教版 初三化学教案 上册全套.docx(38页珍藏版)》请在淘文阁 - 分享文档赚钱的网站上搜索。
1、绪 言【教学目的】1.相识化学所探讨的对象;2.初步理解物理变更和化学变更的概念及其本质区分,并能运用概念来推断一些常见的物理变更和化学变更;3.初步理解物质的物理性质和化学性质;4.通过演示试验培育学生视察、描绘试验现象的实力, 激发学生学习化学的爱好,增加学生学习化学的自觉性和主动性。【教学重点】物理变更和化学变更的概念及其应用【教学方法】试验探究、总结、应用【教学用时】1课时【教学用具】试管,铁架台,玻璃片,研钵和杵,酒精灯,坩埚钳,镊子,石棉网,单孔橡皮塞,导管,玻璃棒,烧杯,药匙,棉手帕,火柴,氢氧化钠溶液,酚酞试液,高锰酸钾,浓硫酸,70%的酒精溶液,胆矾,水,镁带,碱式碳酸铜,澄
2、清石灰水等。【教学过程】引入新课:(表演魔术)1.“顿变鲜血”(氢氧化钠溶液使无色的酚酞变成红);2.“魔棒点灯”;3.“烧不坏的手帕”学生对此会感到神奇、惊奇,然后引导学生去看书上提出的几个为什么。讲解并描绘:我们会在生活中发觉很多类似的问题,而这些有关物质及变更的问题在化学课里可以得到初步的说明,因为化学是一门探讨物质的组成、构造、性质以及变更规律的根底自然科学。强调:做以下试验时留意三个方面的视察:1.变更前的物质2.变更时发生的现象3.变更后产生的物质。演示试验1:水的沸腾讲解:水变成水蒸气只是存在状态的不同,并没有生成其它物质。演示试验2:胆矾的粉碎边演示时边介绍仪器名称、运用方法等
3、。讲解:蓝色块状的胆矾研碎后变成蓝色粉末状的胆矾,也只是存在状态的不同,并没有生成其它物质。演示试验3:镁带的燃烧讲解:镁带的颜色、状态,燃烧时发生的主要现象:放出大量的热,同时发出刺眼的白光。演示试验4:加热碱式碳酸铜讲解:碱式碳酸铜由绿色渐渐变黑,试管壁上有水珠,有能使石灰水变浑浊的无色气体产生。引导学生得出结论:从以上可以看出,试验1、2有一个共同的特征:就是物质的形态发生了变更,但没有生成其它物质。我们把这种没有生成其它物质的变更叫物理变更。叫学生举例日常生活中的一些物理变更;试验3、4有一个共同特征是变更时都生成了其它的物质,这种变更时生成了其它的物质的变更叫做化学变更。在化学变更中
4、除了生成其它物质外,还伴随发生一些现象,如发热、发光、变色放出气体、生成沉淀等等。叫学生举出日常生活中的一些常见的化学变更。小结:实行提问的方式引导学生小结物理变更、化学变更的概念,本质区分讲解:这两种变更唯一的区分是是否的新的物质生成,那么这两种变更有没有联络呢?小结:在化学变更过程中会同时发生物理变更。例如点燃蜡烛时,石蜡受热熔化是物理变更,同时石蜡燃烧生成二氧化碳和水却是化学变更。讲解:镁带能燃烧说明镁带具有可燃性,碱式碳酸铜受热由一种物质转化成三种新物质,说明碱式碳酸铜在加热条件下不稳定。而物质的颜色、状态、气味等不需要发生化学变更就能表现出来。小结:物理性质和化学性质阅读:学习化学的
5、意义、化学史及怎样学习化学当堂练习:1.指出下列变更是物理变更还是化学变更?人的呼吸打碎玻璃铁变成“铁水”木材燃烧水结冰镁带燃烧钢铁生锈2.指出下列物质的性质是物理性质还是化学性质?水的密度为1g/cm3 酒精具有挥发性碱式碳酸铜在加热条件下具有不稳定性镁带具有可燃性水在0以下就会结冰课堂小结:物理变更、化学变更,物理性质、化学性质及它们的区分与应用。布置作业:化学书1.2.3.第一章 空气11 空气【教学目的】1介绍科学家怎样进展科学探讨发觉空气成分,使学生理解发觉空气成分的科学家。2驾驭空气的主要成分以及防治空气污染的重要意义。3初步了稀有气体的性质和用处。【教学重点】空气的主要成分【教学
6、难点】空气的主要成分【教学用具】水槽、钟罩、燃烧匙、红磷、酒精灯、火柴、橡皮塞【教学方法】试验法【教学过程】空气是地球上一切动植物生命的支柱,也是一种重要的自然资源,我们每天都在空气的气氛中生活,它是既看不到踪影也闻不到气味的气体,所以人们长期把空气看做是一种单一的物质,空气原委是哪些物质组成的呢?演示:空气中氧气含量的测定现象:随着大量白烟的产生,钟罩内水面渐渐上升,待燃烧停顿,白烟消逝后,钟罩内水面上升了约15体积。结论:被消耗了15体积气体是空气中的氧气,剩余的气体主要是氮气,所以,在空气中氧气约占体积的15。一、探讨空气成分的科学家代表1制得氧气,瑞典化学家舍勒,英国化学家普得斯特里。
7、2发觉空气中有氧气和氮气,法国化学家拉瓦锡。十九世纪末,经过很多科学家探讨发觉,空气中除了氧气、氮气外,还含有氦、氖、氩、氪、氙等惰性气体。二、空气的成分及质量分数:三、空气污染的危害及防止矿物燃料的燃烧和工厂废气的排放,使一些有害气体和烟尘进入空气,使空气受到污染。大气污染从早期的英国伦敦的烟雾型开展到新型的美国洛杉矶的光化学烟雾,公害事务连绵起伏。污染的空气给人类和自然都造成很大的危害。随着今日工业的开展,防治和限制大气污染,为人类生活供应清洁的的空气,是关系到爱护和改善人们生活环境,促进社会开展的一件大事。排放到空气中的有害物质,大致可分为粉尘和气体两大类,从世界范围来看,排放在空气中的
8、气体污染物较多的是二氧化硫、一氧化碳、二氧化氮等。这些气体主要来自矿物燃料(煤和石油)的燃烧和工厂的废气。【小结】空气的主要成分是氮气和氧气,还含有少量的惰性气体,二氧化碳,水蒸气以及其他气体和杂质。【布置作业】P10 12 预习第二节内容 12 氧气的性质和用处(第一课时)【教学目的】1理解氧气的性质,驾驭化合反响的概念。2指导学生视察试验现象,培育学生视察实力。3初步让学生接触元素符号【教学重点】氧气的化学性质【教学难点】氧气的化学性质【教学用具】木炭、硫、细铁丝、石灰水、3瓶氧气、燃烧匙、火柴【教学方法】讲解并描绘法、试验法【教学过程】问:什么是物质的物理性质和化学物质?物理性质包括物质
9、的颜色、状态、气味、密度、沸点、硬度等,我们每天都生活在空气中,空气中有近20的氧气,请学生视察所搜集的氧气,答复氧气的物理性质?然后请学生阅读课文P11页第一、二自然段,总结氧气的物理性质。一、氧气(O2)的物理性质:无色、无味、气体、密度比空气略大,不易溶于水,液态,固态时呈淡蓝色。探讨:鱼类为什么能在水中生活?它们不需要氧气吗?通过探讨,使学生明确氧气不是完全不溶于水,而是不易溶于水,在水中只能溶解有少量氧气,水中溶解的氧气可以供鱼类生存。二、氧气的化学性质前一节我们学习了磷可以在空气中燃烧,生成一种白色的固体。1碳(C)与氧气的反响指导学生视察试验现象的方法,按反响前反响中反响后的依次
10、进展视察。演示:碳在氧气中燃烧反响前:木炭是黑色固体,反响中,在空气中点燃可以燃烧,伸入集气瓶中燃烧更旺,发出白色,放出热量。反响后,木炭消逝,往瓶中倒入澄清石灰水,石灰水变浑浊。问:假如木炭没有点燃在氧气中能燃烧吗?2硫(S)与氧气反响视察燃烧匙在加热过程中,硫状态的变更以及硫在空气中与在氧气中燃烧火焰的区分。并指导学生用飘闻的方法闻气味的方法。比拟两个演示试验的现象,碳在氧气中燃烧发出白光,没有火焰,硫在氧气中燃烧,呈蓝紫色火焰。为什么?物质燃烧是有的有火焰,有的没有火焰,只有气体或蒸气燃烧才有火焰。碳是固体燃烧没有火焰,硫在常温下是固体,但在加热时,硫从固体液体气体,所以硫燃烧是硫蒸气与
11、氧气反响,呈现火焰。问:木炭、硫、在空气中燃烧,能燃烧,在氧气中燃烧得比空气中更旺,为什么?可燃物在氧气中燃烧,比在空气中更猛烈,因为空气中氧气的含量被其它气体冲淡了,或者说在空气中氧气只占21%,而在纯洁的氧气中氧气占100% 所以木炭、硫、在空气中燃烧,能燃烧,在氧气中燃烧得比空气中更旺。3铁(Fe)与氧气反响1)瓶底为何要铺一层细沙或放少量水。2)铁在氧气中燃烧是否有火焰?演示:细铁丝在氧气中燃烧铁在空气中不能燃烧,在氧气中猛烈燃烧,火星四射,生成黑色四氧化三铁固体,放出大量的热。化合反响:同二种或二种以上物质生成另一种物质的反响。【小结】氧气是一种化学性质比拟活动的气体,可燃物在氧气中
12、燃烧更旺,在空气中不易燃烧的物质,如铁、铜、铝等也可以氧气中燃烧。【布置作业】P14 1212 氧气的性质和用处(第二课时)【教学目的】1通过氧气性质的学习,理解氧气的用处。2初步理解氧化反响的概念。【教学重点】氧气性质,氧气的用处【教学难点】氧气性质【教学用具】蜡烛、燃烧匙、一瓶氧气、玻璃片、石灰水【教学方法】试验法【教学过程】氧气是一种化学性质比拟活泼的气体,在肯定条件下,可以与很多物质发生化学反响。碳、硫、磷、铁可以氧气中燃烧,还有哪些物质可以在氧气反响呢?演示:蜡烛在氧气中燃烧(用枯燥的集气器,用排空气法搜集氧气,这样可视察到瓶壁上的水雾。)提示:留意视察试验现象,与在空气中燃烧现象进
13、展比拟,引导学生从(1)反响程度;(2)颜色变更;(3)生成产物;(4)放、吸热量等四个方面答复视察到的现象。现象:(1)比在空气中燃烧得更旺;(2)发出白光;(3)瓶壁上有出现水雾,生成使石灰水变浑浊的气体;(4)放出热量。4蜡烛与氧气反响这个试验说明蜡烛主要成分是含有碳和氢的。问:蜡烛与氧气反响是化合反响吗?为什么?答:不是,因为生成物有两种。氧化反响:物质与氧发生的化学反响。说明:氧化反响有的是化合反响,有的不是化合反响。要看详细反响来推断反响类型。三、氧气的用处氧气与人类关系亲密,是人类生命不行缺少的物质,指导学生阅读P14页课文氧气的用处图示,归纳氧气的用处。【小结】1从氧气可供应呼
14、吸,支持燃烧,驾驭氧气的用处。【布置作业】P1415 3413 氧气的试验室制法(第一课时)【教学目的】1驾驭试验室制取氧气的药品、反响原理、仪器装置、搜集方法、验满、检验及操作留意事项。2理解工业制氧气的方法和原理3理解催化剂、催化作用的概念4理解分解反响的概念及应用。【教学重点】1氧气的试验室制法2对催化剂、催化作用的理解【教学难点】对催化剂、催化作用的理解【教学用具】氯酸钾、二氧化锰、酒精灯、试管、集气瓶、水槽、导管、火柴、铁架台、细木条、玻璃片【教学方法】讲解并描绘法、试验法【教学过程】在前一节课,我们讲氧气的化学性质时,我们运用了氧气,试验室是如何制取并搜集氧气的呢?一、氧气的试验室
15、制法演示:演示试验16、17、18试验16可视察木条会复燃,说明有氧气生成,但其所需的试验条件较苛刻,需较高的温度。试验17无明显现象。试验18可视察到试验现象很明显,试验产生的氧气的速度快,条件较缓和。问:为什么会出现这种现象呢?答:我们通过比照可知:试验18比试验16在药品上,多出了MnO2,但我们通过试验16可知MnO2本身并不会产生O2,试验16产生O2的速度很慢,为什么再参加不能产生O2的MnO2会使氧气的产生速度大大加快呢?主要是因为二氧化锰在反响中起了我们今日所要学习的一个重要的概念催化作用。1、催化作用和催化剂:催化剂:在化学反响里能变更其它物质的化学反响速率而本身的质量和化学
16、性质在化学反响前后都没有变更的物质叫做催化剂,如在试验室用KClO3 制备氧气时所用于的MnO2。催化作用:催化剂在化学反响中所起的作用叫催化用。催化剂是一种物质,它是有催化作用是有专有性,如MnO2在试验室用KClO3 制备O2时是催化剂,但在其他反响中未必是催化剂。问:我们说“二氧化锰是催化剂”对吗?答:不对,应当说二氧化锰在用氯酸钾制备氧气中是催化剂,起催化作用。试验室用氯酸钾制备氧气,这个反响文字表达式为:(略)留意:在书写其文字表达式时,应当将催化剂二氧化锰写在的上方,表示该物质在反响过程中是催化剂,起催化作用。并且应当条件。加热可用“”表示,这个表达式是我们试验室制备氧气的一种试验
17、原理。13 氧气的试验室制法(第二课时)【教学目的】驾驭试验室制取氧气的药品、反响原理、仪器装置、搜集方法、验满、检验及操作留意事项。【教学重点】氧气的试验室制法【教学难点】氧气的试验室制法【教学用具】氯酸钾、二氧化锰、酒精灯、集气瓶、水槽、铁架台【教学方法】讲解并描绘法、试验法【教学过程】我们在试验室制备氧气时,还可用高锰酸钾来制备,这个试验教师已做过,这里我就不再重复,我只强调一下,试验应当留意的一些地方:留意事项:在安装试验仪器时,应遵循的试验步骤为从左到右,从上到下;应当要检查装置的气密性及如何检查;固体药品怎样装入试管中;试管口应当稍向下倾斜(为什么?);怎样用酒精灯给试管加热。(应
18、先挪动酒精灯,使整个试管匀称受热后,再固定加热,并用酒精灯外焰加热;用什么方法搜集(排水法),为什么可以用排水法搜集,还可用什么方法搜集,该在什么时候搜集;怎样检验搜集到的气体是氧气,并如何验证该气体是否已搜集满;试验完毕时,应先将导管移开,再熄酒精灯。(为什么?)该反响的文字表达式为:(略)大家视察一下,这两个反响的表达式,会发觉一个什么问题?反响物是一种物质,反响后,产物有多种,我们将这类反响统称为分解反响。分解反响:由一种物质生成两种或两种以上其他物质的反响。关键字眼:反响物是“一种”,产物有“两种或两种以上其他物质”前面我们学习了氧气的试验室制法,但在实际生活中,工业消费过程中,需大量
19、的氧气,不行能通过象试验室一样去制备,这们,产生的量既少,又奢侈,我们知道大气的组成中,氧气占21,这是一个很大的氧气仓库,于是人们就想是否可以从空气中获得氧气。理论证明,这种想法是行得通的,人们利用氧气和氮气的沸点不同,将空气在低温条件下加压,使其液化,然后蒸发,由于液态氮的沸点是196,比液态氧低,这们氮气就先蒸发出来,剩余的则主要是液态的氧。【小结】这一节主要讲了试验室制取氧气的装置,反响原理,介绍排水法搜集气体的方法的操作原理和过程。【布置作业】P1718 1214 燃烧和缓慢氧化【教学目的】1理解燃烧和燃烧的条件,理解灭火的原理2理解爆炸,缓慢氧化和自燃,以及它们与燃烧之间的区分和联
20、络。【教学重点】燃烧的条件【教学难点】燃烧的条件【教学用具】白磷、红磷、滤纸、火柴、镊子【教学方法】讲解并描绘法、试验法【教学过程】碳、硫、磷、蜡烛在空气中燃烧是发生了氧化反响,在日常生活中,食物的腐败,动植物的呼吸等也是与氧发生了氧化反响,只是条件不同,发生的现象不同,是不同性质的氧化反响。一、猛烈的氧化反响1安静的燃烧燃烧是可燃物空气中的氧所发生的一种发光发热的猛烈的氧化反响,演示:试验110问:为什么铜片的白磷开场燃烧,而热水中的白磷和铜片的红磷却没有燃烧呢?分析:因为白磷的着火点比红磷低,只有40,所以烧杯中的热水可以加热白磷到达着火点而燃烧。红磷则不行,水中的白磷虽然已到达着火点温度
21、,但由于隔绝了氧气,所以不能燃烧。燃烧的条件(1)可燃物质与氧气接触(2)要使可燃物到达燃烧时所需的最低温度着火点。问:水为什么可以灭火?着火范围不大时,为什么可用砂或湿布盖灭?答:水可以使可燃物温度降低到着火点以下,砂或湿布可以把可燃物和空气隔绝开,到达灭火的目的。2急速的燃烧爆炸急剧的燃烧发生在有限的空间里,就会在短时间内聚积大量的热,使气体体积膨胀而引起爆炸。二、缓慢氧化:氧化反响进展得很慢,甚至不易发觉,这种氧化叫缓慢氧化。动植物呼吸,食物的腐败,金属的锈蚀,酒和醋的酿造,农家肥料的腐熟等都是缓慢氧化。三、自燃(从缓慢氧化转化为猛烈氧化)演示:白磷的自燃将一片滤纸放在溶有白磷的二硫化碳
22、溶液中浸湿,然后用坩埚钳夹出,在空气中晃动几下。现象:滤纸发火燃烧结论:滤纸的燃烧是由于白磷的自燃引起的。四、常见易燃物和易爆物的平安学问问:哪些物质属于易燃物,易爆物,请举例说明?阅读课文P20页最终自然段,让学生举出常见的易燃、易爆物。问:易燃、易爆物的运输、贮存应留意什么?【小结】物质在空气里起氧化反响的时候是否有燃烧现象,确定于温度是否到达该物质的着火点。【布置作业】P21 13 复习这一章21 分子【教学目的】1使学生理解分子的根本性质驾驭分子的概念。2、学会运用分子观点区分:物理变更和化学变更,纯洁物和混合物。【教学重点】1、关于分子定义的建立以及对分子行为的微观现象的形成。2驾驭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人教版 初三化学教案 上册全套 初三化学 教案 上册 全套
![提示](https://www.taowenge.com/images/bang_tan.gif)
限制150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