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七年级下册语文文言文复习试题复习资料.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人教版七年级下册语文文言文复习试题复习资料.docx(21页珍藏版)》请在淘文阁 - 分享文档赚钱的网站上搜索。
1、人教版七年级下册语文文言文复习试题答案伤仲永 一、常识积累: 王安石,字介甫,号半山,江西临川人,北宋政治家、思想家、文学家。著有王临川集王文公文集。他是唐宋八大家之一,诗歌遒劲清爽,散文雄健峭拔。文学常识:本文是一篇随笔,叙事局部采纳了见闻录的方式,然后进展争论,提醒道理。古代随笔的特点是形式多样,短小活泼,意境隽永。叙事成分较多,是抒情、争论的根底,不追求细微环节的生动性,力求简约。经常借一件事情来抒写作者的情感或阐述某种观点。二、通假字:日扳仲永环谒于邑人(“扳”通“攀”,牵,引) 贤于材人远矣(“材”通“才”,才能)三、一词多义自:1.并自为其名(自:名词,自己)2.自是指物作诗立就(
2、介词,从)闻:1、余闻之也久(动词,听说)2、不能称前时之闻(名词,名声)其:1、其诗以养父母(代词,这)2、稍稍来宾其父(代词,他的)然:1、父利其然也(代词,这样)2、泯然众人矣(形容词词尾.的样子)来宾:1、稍稍来宾其父(动词,以来宾之礼相待)2、于是来宾无不变色离席(名词,客人)四、古今异义1、自(是)指物作诗立就(古义:此,与“自”组合意为“从今”。今义:推断动词)2、(或)以钱币乞之(古义:不定代词,有的。今义:或许,或者。)3、其(文理)皆有可观者(古义:文采或道理。今义:表示文章,内容或语句方面的条理)4、(稍稍)来宾其父(古义:慢慢。今义:略微。)5、泯然(众人)矣(古义:平
3、常人。今义:很多人,大家。)五、重点句子翻译。自是指物作诗立就,其文理皆有可观者。从今,指定事物叫他作诗,他马上写成,文章的文采与道理都有值得观赏的地方邑人奇之,稍稍来宾其父,或以钱币乞之。同乡人对他感到惊异,慢慢地请他父亲去做客,有的人还用钱币求仲永题诗。父利其然也,日扳仲永环谒于邑人,不使学。他的)父亲以为这样有利可图,每天拉着仲永四处探望县里的人,不让他学习。其受之天也,贤于材人远矣。卒之为众人,则其受于人者不至也。他的天资,比一般有才能的人高的多。最终成为一个平凡的人,是因为他没有受到后天的教化。六、问题探究1、下列句子中,属于正面描写的有(A B C D F),属于侧面描写的有(E)
4、。A未尝识书具,忽啼求之。B即书诗四句,并自为其名C自是指物作诗立就。D其文理皆有可观者。E邑人奇之,稍稍来宾其父。F令作诗,不能称前时之闻。2、对“世隶耕”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D)A“世隶耕”的意思是“世代以种田为业”。B“世隶耕”铺垫“未尝识书具”,衬托方仲永天资非凡。C“世隶耕”示意了方仲永的父亲由于未受教化而眼界狭小,同时为下文的“不使学”埋下伏笔。D“世隶耕”示意了方仲永由于出身卑微而将“泯然众人”的可悲结局。 E.“世隶耕”:三字交代了方仲永的身份、家庭环境,既衬托了非凡天资,又示意了造成他命运的家庭背景。3联络上下文答复:方仲永的改变经验了哪几个阶段答:第一阶段:方仲永幼时天资聪
5、慧,极有作诗的才能;第二阶段:十二三岁的方仲永才能衰退,大不如前;第三阶段:方仲永又过了七年后完全变成了一个平凡的人。4方仲永变为常人的缘由有很多,其一从乡邻的“稍稍来宾其父,或以钱币乞之”;其二从其父的角度来看,“日扳仲永环谒于邑人,不使学”;其三从作者的看法来看,“受于人者不至”。(引号内填原文)5.方仲永具有怎样非凡的才能?(用原文答复)这样写的目的是什么? 答:“仲永生五年,未尝识书具,忽啼求之。”“借旁近与之,即书诗四句,并自为名。”“自是指物作诗立就,其文理皆有可观者。”这样写,示意仲永本应当前途无量,与后文章仲永变成平常人的情形形成比照,引人深思,深化主题。6.是什么缘由造成方仲
6、永最终“泯然众人矣”?从个人状况看:缘由是“父利其然也,日扳仲永环谒于邑人,不使学”(贪图小利,目光短浅,不让他学习)。 从道理上讲:是因为“其受于人者不至”(没有受到后天正常的教化)7我们可以从仲永身上汲取哪些教训?答:人的智力开展存在着某些差异,但这不是起确定作用的因素,起确定作用的因素是后天的教化与学习。青少年应正确相识自己:天资好的,加上勤奋学习,可能成为栋梁之材;反之,即使天资再好,如不学习,同样会无所作为。另一方面,即使天资差的人,如勤奋学习,也可以成为有用之才。8文章第一段前两句话中交代了方仲永的四个方面的状况,请各用两个字概括? 籍贯金溪 姓名方仲永 身世民家世世隶耕9“余闻之
7、也久”这句话在文中的作用?答:构造上起承上启下的作用;内容上转叙述为争论,将我对这件事的看法与结论写了出来。10“仲永之通悟,受之天也。其受之天也,贤于材人远矣。”这句话说明了什么观点?答:说明先天条件对一个人来说是很重要的。11从最终一段分析,人要成才,是先天的天资重要还是后天的教化重要?答:后者更重要,后天教化对一个人是否成才是至关重要的。七、句式积累1.推断句: 金溪民方仲永,世隶耕。 说明:金溪百姓方仲永,世代务农2.省略句:(1)省略宾语: “不使学”中省略宾语,可补充为“不使之学”;“令作诗”中也省略宾语,可补充为“令其作诗”。 (2)省略主语: “还自扬州中省略主语,可补充为“我
8、还自扬州”。(3)省略介词: “受之天”可补充为“受之于天”;“借旁近与之”可补充为“借于旁近与之”。3.倒装句: “还自扬州”是倒装句,正确的语序是“自扬州还”。八、解题: 本文用“伤”字点出作者的写作意图。“伤”是哀伤,痛惜的意思,表达了作者对方仲永这样的人才,”泯然众人”的哀伤,可惜之情。九、练习: 1、下列句中加点的词意思完全一样的一项是(C)A其诗以养父母、收族为意 其真不知马也 B自是指物作诗立就蒙乃始就学C卒之为众人,则其受于人者不至也 故余虽愚,卒获有所闻 D得为众人而已耶 今为所识穷乏者得我而为之2、下列句中停顿有误的一项是(B)A借旁近与之,即书诗四句B其诗以养父母、收族为
9、意 C父/利其然也 D余闻之也久3、说明下列句子中的词语。父异焉,借旁近与之(异,惊异,形容词作动词)即书诗四句,并自为其名(书写) 邑人奇之,稍稍来宾其父(对.感到惊异)(来宾,名词作动词。以来宾之礼相待) 明道中,从祖先还家(跟着)4、“受于天”指什么?“受于人”又指什么?答:“受于天”指人的先天条件好,即有天赋。指人后天学习与受到的教化。5、方仲永由神童沦为平凡之辈的缘由是什么?作者怎样对待?答:缘由是“父利其然”,“不使学”,把仲永当作赚钱的工具,荒废其学业,不能使其天赋用在学习上。作者认为仲永才能衰退的缘由是“受于人者不至”,即没有进展后天学习与教化,并由此引发天赋不如仲永的人假如不
10、留意后天教化,结果将更不行设想的感受。6、请你从方仲永的故事中提炼出一个观点(不与作者观点雷同)。答:吾生也有涯,而知无涯。活到老,学到老。“天才是百分之一的灵感加上百分之九十九的汗水”。木兰诗 1本文木兰诗选自宋代郭茂倩编的乐府诗集一书。这首诗是南北朝时期北方的一首乐府民歌。2给下列加点字注音: 可汗()()燕山()胡骑()辔头()3说明下列加点字的意思:但闻黄河流水鸣溅溅(但:只)万里赴戎机(赴:奔赴) 出郭相扶将(郭:外城) 策勋十二转(策:记功) 著我旧时裳(著:穿) 关山度若飞(度:度过,过)4指出下列句子中的通假字并说明其意思:当窗理云鬓,对镜帖花黄帖通贴,意思是粘贴出门看火伴,火
11、伴皆惊忙火 通伙,意思是伙伴5翻译下列句子。不闻爷娘唤女声,但闻燕山胡骑鸣啾啾。听不见父母呼喊女儿的声音,只听见燕山的春马嘶叫声。万里赴戎机,关山度若飞。 不远万里,奔赴战场,关塞山岭像飞一样地跨越。将军百战死,壮士十年归。 将军与战士身经百战,转战数载,有的为国而死,有的成功归来。策勋十二转,恩赐百千强。 记功很屡次,恩赐很多财物。6全诗详略得当,哪些是详写,哪些是略写,为什么这样支配?答:对木兰的参军缘由、离别、辞官与还乡都写得比拟详,对出征前的打算与军旅生活则写得比拟略。这是因为诗的中心在于颂扬木兰勇于献身、不图荣华富贵的高尚情操以及酷爱与平生活的精神。(后一问意近即可)7木兰代父参军的
12、缘由是什么?答:父亲年老无力参军,家中又无长兄,同时考虑到天子征兵是保卫国家的大计。(意近即可)8 “旦辞爷娘去但闻燕山胡骑鸣啾啾”一句从表现手法上看起了什么作用?答:借木兰的心理状态勾画征途中的景物,表达了木兰对亲人的思念,极大丰富了女英雄的形象。9木兰到家后的一系列动作表现了木兰怎样的心情?有哪些动词?答:通过“开、坐、脱、著、理、贴”等动作描写,表现了木兰与家人团聚,重温女孩生活的喜悦心情,以及伙伴惊诧的表情。10画线的第一句(东市买骏马,西市买鞍鞯 ,南市买辔头,北市买长鞭)运用的修辞方法是排比,写出了木兰急迫操办行装,而且井然有序的情景。11两组“旦辞暮宿(至)”写出了 征途遥远,行
13、军的神速与军情的紧急。12两组“不闻但闻”写什么景象?这样写有什么作用?答:宿营地空寂荒芜的景象,衬托木兰离家愈远思亲愈切的细腻情怀。13选出不是对偶句的一项(A) A万里赴戎机,关山度若飞。B策勋十二转,恩赐百千强。C当窗理云鬓,对镜帖花黄。D将军百战死,壮士十年归。14画线的第二句(开我东阁门,坐我西阁床,脱我战时袍,著我旧时裳,当窗理云鬓,对镜帖花黄。)是什么描写?表现木兰什么特点?答:动作描写。表现木兰归来后喜不自禁、复原女装的激情。15结尾一段吟唱附文,以兔为喻,赞颂了什么?答:赞颂木兰女扮男装代父参军长期征战的慎重与机敏。16 对木兰这一形象的意义,怎样贴切评价?答:木兰代父参军,
14、表现了古代北方劳动妇女的英雄气概与爱国主义精神。17答复下列问题:(1)结合全诗,你认为是木兰的形象特点是什么?答:木兰是一个少女,又是一金戈铁马的英雄。在国家须要的时候,她自告奋勇,驰骋沙场,立下丰功伟绩;成功归来后,又谢绝高官,返回家园,重新从事与平劳动。她爱亲人也爱国家,把对国家对亲人的责任感交融到了一起。木兰的形象集中表达了中华民族勤劳、和善、机灵、英勇、刚毅、淳朴的优秀品质。(2)这首诗的主题是什么? 答:赞颂劳动人民出身的妇女英雄,反映人民对与平生活的憧憬。(3)结合详细语句,说说木兰有哪些可敬、得意之处。答:木兰有很多可敬、得意之处。如“阿爷无大儿,木兰无长兄,愿为市鞍马,从今替
15、爷征”,一个女孩子看到家里没有兄长,父亲已年老体衰,决然替父参军,这种精神令人钦佩。又如“将军百战死,壮士十年归”,她与将士们一起拼死作战,十年驰骋于疆场,这种英雄气概也是可敬、得意。再如“可汗问所欲,木兰不用尚书郎;愿驰千里足,送儿还家乡”,这种高尚行为又是多么可敬、得意。18按要求默写:(1)木兰诗篇末四句,用生动而通俗的比方,道出全诗的主旨的句子:雄兔脚扑朔,雌兔眼迷离;双兔傍地走,安能辨我是雄雌?(2)出塞中,有“不教胡马度阴山”的诗句。木兰诗中也含有“胡”字,其意思与“不教胡马度阴山”中的“胡”字根本一样的诗句是:但闻燕山胡骑鸣啾啾。(3)木兰诗表现斗争旷日长久,战斗剧烈悲壮的诗句:
16、将军百战死,壮士十年归。(4)木兰诗中夸大地描写木兰矫捷雄姿的诗句是:万里赴戎机,关山度若飞;描写边塞夜景的诗句:朔气传金柝,寒光照铁衣。(5)王翰的凉州词“醉卧沙场君莫笑,古来征战几人回”木兰诗中含相像诗句:将军百战死,壮士十年归。孙权劝学初,权/谓/吕蒙曰:“卿/今/当涂掌事,不行/不学!”蒙/辞以/军中多务。权曰:“孤/岂欲卿/治经/为博士邪!但当/涉猎,见/往事耳。 卿言/多务,/孰/若/孤?孤常读书,自以为/大有所益。”蒙/乃始就学。及/鲁肃过寻阳,与蒙/论议,大惊曰:“卿/今者才略,非复/吴下阿蒙!”蒙曰:“士别三日,即更/刮目相待,大兄/何/见/事之晚乎!”肃/遂拜蒙母,结友/而
17、别。1孙权劝学选自资治通鉴,该书是北宋时期的政治家、史学家司马光主持编写的,它是我国第一部编年体通史。2下列说明有误的一项是(B)A 初(当时)当涂(当道,当权)多务(多事务) B 孤(古代王侯的自称)博士(学问高深的人) 辞(推托) C 涉猎(粗略地阅读)往事(历史)过(到)D. 见事(认清事物)及(到了的时候)非复(不再是)3说说下面加点的词表现了说话者怎样的语气(1)孤岂欲卿治经为博士邪(表反问语气,可译为“吗”。) (2)但当涉猎,见往事耳(表限制语气,可译为“罢了”。) (3)大兄何见事之晚乎(表感慨语气,可译为“啊”。)4翻译句子。 权谓吕蒙曰:“卿今当涂掌事,不行不学!”孙权对吕
18、蒙说:“如今你当权掌管军政大事,不行以不学习!”大惊曰:“卿今者才略,非复吴下阿蒙!”(鲁肃)很惊讶地说:“如今你的才能与谋略,不再是过去的吴县阿蒙了!”5.孙权指导吕蒙读书的方法与目的是什么(用原文答复) 方法:但当涉猎目的:见往事耳6.本文主要通过对话来刻画人物,表现人物显明的性格:孙权是睿智、关切下属;吕蒙是直率。7鲁肃的话表现他不由自主的赞美的感情,也从侧面写出了吕蒙学有所成;文末“肃遂拜蒙母,结友而别”更进一步表现了吕蒙才略的惊人进步。8孙权是如何劝吕蒙学习的? 答:孙权劝学,先一语破的,向吕蒙指出“学”的必要性,即因其“当涂掌事”的重要身份而“不行不学”;继而现身说法,指出“学”的
19、可能性,使吕蒙无可推辞,“乃始就学”。从结果看也可说明孙权善劝。(用自己的读书的体会现身说法。)9写出自本课的成语: 答:吴下阿蒙、刮目相待、士别三日、即更刮目相看(待)、开卷有益。10吕蒙的改变对你有什么启示? 答:要想让人刮目相看,肯定要自己擅长学习,并学有所成。11找出鲁肃赞扬吕蒙的语句,并指出这里是什么描写其作用是什么答:“卿今者才略,非复吴下阿蒙。这是侧面描写。作用是:突出表现吕蒙修业,学有所成。口技京中有/善/口技者。会/来宾大宴,于/厅事之/东北角,施/八尺/屏障,口技人/坐屏障中,一桌、一椅、一扇、一抚尺/而已。众宾团坐。少顷,但闻/屏障中抚尺一下,满坐寂然,无/敢哗者。遥闻深
20、巷中/犬吠,便有妇人/惊觉欠伸,其夫呓语/。既而儿/醒,大啼。夫/亦醒。妇/抚儿乳,儿/含乳啼,妇/拍而呜/之。又/一大儿醒,絮絮不止。当是时,妇手/拍儿声,口中/呜声,儿含乳啼/声,大儿/初醒声,夫/叱大儿声,一时齐发,众/妙毕备。满坐来宾无不/伸颈,侧目,微笑,默叹,以为/妙绝。未几,夫/齁声起,妇拍儿/亦渐拍渐止。微闻有鼠/作作索索,盆器/倾侧,妇/梦中咳嗽。来宾/意少舒,稍稍正坐。忽一人大呼/:“火起”,夫起/大呼,妇/亦起大呼。两儿/齐哭。俄而/百千人大呼,百千/儿哭,百千/犬吠。中间/力拉崩倒/之声,火爆声,呼呼风声,百千齐作;又夹百千求救声,曳屋/许许声,抢夺声,泼水声。凡所/应
21、有,无所/不有。虽人有百手,手/有百指,不能指其一端/;人有百口,口有/百舌,不能/名其一处也。于是/来宾无不/变色离席,奋袖/出臂,两股/战战,几欲/先走。突然/抚尺一下,群响/毕绝。撤屏/视之,一人、一桌、一椅、一扇、一抚尺/而已。一阅读全文答复: 1、本文节选自虞初新志秋声诗自序是清代张潮编选的笔记小说。作者林嗣环,字铁崖,明末清初人。2给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选择正确的说明。(1)会来宾大宴(A )A适逢,正赶上B会议C开会D会合(2)众妙毕备(C )A毕生B毕业C全、都D完了(3)来宾意少舒( B )A少量B略微C削减D年轻(4)不能名其一处也( D )A名字B名声C知名D说出3把下列两
22、句话译成现代汉语。(1)少顷,但闻屏障中抚尺一下,满坐寂然,无敢哗者。过了一会儿,只听得围幕里醒木一拍,全场都宁静下来,没有一个敢大声说话的。(2)于是来宾无不变色离席,奋袖出臂,两股战战,几欲先走。在这种状况下,客人们没有一个不吓得变了脸色,分开座位,扬起衣袖,露出手臂,两腿索索直抖,几乎都想争先恐后地逃跑。4“一时齐发”指文中妇手拍儿声,口中呜声,儿含乳啼声,大儿初醒声,夫叱大儿声。5.本文写到了口技艺人表演的哪几个场面,请用简洁的语言把它概括出来。本文写到了口技人表演的两个场面:一是一个四口之家在深夜由睡而醒、由醒复睡的情形;二是发生在这个家庭旁边的一场大火灾的情形。6.文中描写来宾听表
23、演后神态的句子是无不伸颈,侧目,微笑,默叹,以为妙绝,这样写的作用是衬托口技艺人技艺之“善”。7.文中用犬吠声写声之远,用妇人惊觉欠伸、妇抚儿乳与妇拍而呜之写声之近,用儿醒大啼写声之大,用有鼠作作索索写声之小、夜之静。8.文章正面描写了口技者表演的内容,侧面描写了观众的反映,都是为了突出“善”。9.在听口技表演时,本文尽然写道“来宾无不变色离席,奋袖出臂,两股战战,几欲先走”。你认为这可信吗谈谈你的独到见解。 答:我认为可信。因为口技人的表演技艺特别超群,他已完全把听众带入了火灾的情景之中,就如看电影、电视一样,明知是假的,我们的心情也常随着剧情的改变而改变。听众有这样的反响完全是情理之中的事
24、。10口技人在表演时,在客厅的东北角上安放了一个八尺宽的围幕,动动脑筋,想想看,这有什么作用呢 答:我认为安放围幕有增加口技表演效果的作用,这样围着,易把听众带人情景之中。假如不围,就达不到这样的表演效果。二阅读第二段答复:1说明下列加点字的意思。(1)妇抚儿乳(喂奶)(2既而儿醒(不久,紧跟着)(3)一时齐发(同时)(4)众妙毕备(全、都)2用“/”将本文段分成两层,并概括段意。(众妙毕备。满座来宾)第一层:夜阑人静,一家人惊醒后的热闹情景。 第二层:描绘了听众赞许沉醉的神情。3这段文字描绘一家人由睡到醒的状况,主要运用了正面、侧面的描写方法。4本文段描写听众的情态,有何作用? 答:在于反衬
25、与赞美艺人之技“善”。5本文段描写听众表现的文字中,说明听众入了神,生怕听漏,同时还想理解其中的微妙所在的词语是伸颈、侧目;表示听众心照不宣,感到满意的词语是微笑;说明听众为之折服,但又不便忘形叫好的词语是默叹,以为妙绝。6翻译:一时齐发,众妙毕备。各种声音同时响了起来,各种声音都表演得惟妙惟肖。三阅读第四段答复: 1说明下列加点字的意思。 (1)中间力拉崩倒之声 (夹杂)(2)虽人有百手(即使)(3)不能名其一处(说出)(4)两股战战(大腿)2干脆赞扬口技者的句子是凡所应有,无所不有。虽人有百手,手有百指,不能指其一端;人有百口,口有百舌,不能名其一处也;从侧面衬托口技者的句子是来宾无不变色
26、离席,奋袖出臂,两股战战,几欲先走。3干脆表现火势猛烈的句子是中间力拉崩倒之声,火爆声,呼呼风声,百千齐作。4表现大火中人们行动的声音是又夹百千求救声,曳屋许许声,抢夺声,泼水声。5描写听众表现的句子是来宾无不变色离席,奋袖出臂,两股战战,几欲先走。6翻译。凡所应有,无所不有但凡应当有的声音,没有一样没有。7.按要求填空:文中表示时间的词是忽、俄而;文中拟声的叠音词是呼呼、许许;文中表示不同声音的动词是呼、哭、吠、求救、抢夺、曳、泼。夸父逐日夸父与日逐走,入日;渴;欲得饮;饮于河、渭;河、渭缺乏,北饮大泽。未至,道渴而死。弃其杖,化为邓林。1补充文中空白处。2说明下列加点的词语。与日逐走(竞跑
27、、赛跑)河渭缺乏(黄河) 北饮大泽(向北) 弃其杖(他的,指夸父的)3翻译下列句子。夸父与日逐走,入日夸父与太阳竞跑,始终追到太阳落山的地方未至,道渴而死还没赶到大湖,在半路就口渴而死了弃其杖,化为邓林他遗弃的手杖,化成桃林4.怎么对待夸父敢于“与日逐走”?答:主动意义:表现夸父的宏大志向,宏大的力气与气魄,英勇的气概。 消极方面:比方自不量力。但这种理解不符合夸父逐日作为神话在本质上所具有的主动意义。5对于夸父临死时弃其杖,化为邓林(桃林)这个情节,你有何感想?答:此情节以富有诗意的高度想象力,丰富了夸父逐日这一神话的内涵,丰富了夸父的形象,表现了一种英勇追求、死而不以、甘为人类造福的精神,
28、使整个神话更具有浪漫主义魅力。6从夸父逐日这个古代神话中,你理解到我国古代劳动人民怎样的思想愿望与精神?答:这个神话故事反映了我国古代劳动人民探究、折服大自然的剧烈愿望与坚韧意志。7你认为夸父逐日以致于丧了命,这样做值得吗?请简述理由。答:从探究未知世界角度看,他的精神可嘉,值得。也可以从其他角度讲。8.夸父是怎样一个人物? 答:夸父是一个不怕困难,勇于探究;敢于挑战大自然;酷爱光明,憎恶黑暗;有志向、有志向、有牺牲精神的人。共工怒触不周山昔者,共工与颛顼争为帝,怒而触不周之山,天柱折,地维绝。天倾西北,故日月星辰移焉;地不满东南,故水潦尘埃归焉。 1.翻译下列句子。昔者,共工与颛顼争为帝,怒
29、而触不周之山。译:从前,共工与颛顼争夺部落领袖,(共工)生气地撞击不周山天柱折,地维绝 译:支撑着天的柱子折断了,拴系着地的大绳子也断了。天倾西北,故日月星辰移焉;地不满西南,故水潦尘埃归焉。译:(结果)天向西北方向倾斜,日月、星辰都向西北方向挪动了;大地的东南角陷塌了,所以江河积水泥沙都朝东南角流去了2.“怒而触不周之山”中的“怒”字表现了共工怎样的性格特点?答:“怒”字表现了共工的豪气、英勇;也反映出他性格的急躁、刚烈。3.如何理解共工怒触不周山中结尾的两句话? 答:共工怒触不周山是一个神话故事。它反映了远古部族间的斗争,同时涉及到古代天文学上的盖天说。远古的人类明显还不能说明日月星辰运动
30、改变的缘由,对这一现象的最好说明就是借助于神话,通过大胆的想象与夸大的手法,来说明“天倾西北”“地不满东南”的现象。奇妙的传闻中带有现实主义的色调。4.共工怒触不周山的缘由是什么?他为什么要这么做?答:共工怒触不周山的缘由是“争为帝”,即争夺部落领袖的位置。他的怒触好像包含有失败的生气与不甘心,而且,好像还夹杂着与对方同归于尽的想法。当然也表达了共工浩大的气概。5.对共工与颛顼为帝而“争”,你是怎么看的?答:共工与颛顼之间的斗争以颛顼成功而告终,是中国传闻时代最早的斗争。此时的斗争已超出氏族部落间的械斗,而主要是发生在两个部族集团或部落联盟之间,斗争已带有氏族酋长争夺统治权(联盟领袖地位)的性
31、质。从斗争指导上看,已开场留意战前打算,利用天气条件与争取同盟军等因素。从斗争结果看,还没有出现文明时代那种对战败者进展奴役的情形,而主要是成功的一方将失败一方赶出原住地或与失败一方结为联盟。从各部落联盟不断交往,发生冲突,而又不断交融的传闻中,说明各民族祖先在共同缔造中华文化的过程中都作出了奉献。6.你认为共工是一个什么样的人? 答:正面:英勇坚毅、敢于挑战、自我牺牲精神,大无畏的英雄气概。 反面:性格急躁、偏激任性、不计后果。7.夸父与共工共同的特点是什么?答:他们都是神话传闻中的华夏民族的英雄。 夸父与共工都很英勇、坚毅,敢于挑战权威,夸父敢于与太阳赛跑,共工敢于与颛顼争帝。 夸父与共工
32、情愿牺牲自己来改造山河,夸父死后弃其杖,化为桃林,为后人止渴;共工为了广阔人民的利益,兴修水利,开展农耕不惜自我牺牲。狼一屠/晚归,担中/肉尽,止有/剩骨。途中/两狼,缀行 甚远。屠惧,投/以骨。一狼/得骨止,一狼/仍从。复/投之,后狼止/而前狼又至。骨已尽/矣,而两狼之/并驱如故。屠大窘,恐前后受其敌。顾野/有麦场,场主/积薪其中,苫蔽成丘。屠乃/奔倚其下,弛担/持刀。狼不敢前,眈眈相向。少时,一狼/径去,其一/犬坐于前。久之,目/似瞑,意暇甚。屠暴起,以刀劈狼首,又/数刀毙之。方欲行,转视/积薪后,一狼/洞其中,意将隧入/以攻其后也。身已半入,止露尻尾。屠自后断其股,亦毙之。乃悟/前狼假寐
33、,盖以诱敌。狼亦黠矣,而顷刻两毙,禽兽之变诈/几何哉?止增笑耳。一第一组习题:1本文选自清代小说家蒲松龄写的短篇小说集聊斋志异。2说明下列加点字的意思。 (1)缀行甚远(紧跟) (2)恐前后受其敌(攻击)(3)其一犬坐于前(像狗一样)(4)一狼洞其中(打洞)1 下列“其”字均为代词,请选出“其”所指代对象一样的一项(D)A.B.C.D. 恐前后受其敌 意将隧入以及其后也 屠自后断其股 其一犬坐于前 4本文段表现狼贪欲、凶狠的本性的句子是“缀行甚远”“并驱如故”。5本文段反映屠户由畏避到醒的心理改变的句子是屠惧,屠大窘,乃悟前狼假寐。6翻译。 禽兽之变诈几何哉?止增笑耳。译文:禽兽的欺瞒手段能有
34、多少呢?只不过给人增加笑料罢了。一狼洞其中,意将隧入以攻其后也。译文:另一只狼正在柴草堆里打洞,想要钻过去从背后对屠户进展攻击。乃悟前狼假寐,盖以诱敌。译文这才明白前面的那只狼假装睡觉,原来是用来诱惑敌方的。7结尾一段是什么表达方式?争论 二第二组习题:1我能选出下列各句中加点词意义一样的一项(D )A屠大窘,恐前后受其敌 乃悟前狼假寐,盖以诱敌B狼不敢前,眈眈相向后狼止而前狼又至C目似瞑,意暇甚 意将隧入以攻其后也 D止增笑耳 止有剩骨2我能指出下列语句中的加点词归类正确的一项(D)久之,目似瞑又数刀毙之意将隧人以攻其后也盖以诱敌A与一样,与不同B与不同,与一样C与一样,与也一样D与不同,与
35、也不同3我能用“ ”线为下面两句话画出正确的朗读节奏。(1)其一犬坐于前。 (2)禽兽之变诈几何哉4我能指出对下列文句理解不精确的一项(B )A而两狼之并驱如故:而两只狼又像原来一样一起追逐(屠户)。B乃悟前狼假寐:才明白先走开的狼是假装睡觉。C弛担持刀:放下担子拿起屠刀。D屠自后断其股:屠户从后面砍断了狼的后腿。5我能依据题目要求填空。(1)狼一文中表现狼“黠”的本性的句子有其一犬坐于前,目似瞑,意暇甚、意将隧入以攻其后也(两句);表现屠户警觉性很高的句子是方欲行,转视积薪后。(2)写出四个带“狼”字的成语:狼子野心、引狼入室、狼心狗肺、狼狈为奸。声名狼藉6文章结尾一句话是对狼及像狼一样的恶权力的挖苦讪笑,但换个角度看,它又告知“人”什么呢我认为:对待像狼一样的恶权力,不能梦想妥协,必需敢于斗争,擅长斗争,才能获得成功。7阐述本文主旨。答:本文叙述了屠户与狼斗争的故事,揭露了狼贪欲、凶狠与狡诈要本性,赞扬了屠户的机灵、英勇。8文中是怎样写狼的狡猾的?答:文中表现狼狡猾的语句有:“缀行甚远”、“一狼得骨止,而两之并驱如故。”“狼不敢前,眈眈相向”、“一狼径去,其一犬坐于前意暇甚。”“一狼洞其中,意将隧入以攻其后也。”“前狼假寐,盖以诱敌”等。
限制150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