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五年级语文下册教案第一单元.docx





《人教版五年级语文下册教案第一单元.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人教版五年级语文下册教案第一单元.docx(45页珍藏版)》请在淘文阁 - 分享文档赚钱的网站上搜索。
1、1 草 原教材分析:草原这篇散文记叙了老舍第一次访问内蒙古大草原时的所见、所闻、所感,字里行间浸润着浓郁的草原风情:一碧千里的草原风光,骑马迎客、把酒联欢、依依话别的动人情景,赞美了草原的美丽风光,表现了蒙古族同胞的纯朴、热情好客,以及蒙汉两族人民团结互助的深情厚谊。学情分析:小学五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阅读和体会作者思想感情的能力,所以引导学生把握本课的主旨应该是比拟容易的。但对于生长在南方农村的孩子来说,草原虽是遥远的、陌生的,但学生身处农村,要使学生感受到草原风光美、人情美,也是容易的。教学目标:1、 认识本课的生字,会读写“高歌一曲、一碧千里、地毯、柔美、渲染、勾勒、翠色欲流、境
2、界、低吟、骏马、乐趣、洒脱、迂回、疾驰、襟飘带舞、静寂、马蹄、礼貌、拘束、羞涩、摔跤、偏西、天涯等词语。2、 有感情朗读课文,感受蒙古草原的美好风光和风土人情,体会蒙汉的民族情深,激起学生了解西部,热爱西部之情。3、 感受文章的语言特点,体会作者表达的方法,理解“蒙汉情深何忍别,天涯碧草话斜阳的含义。4、 背诵1、 2 自然段。重点难点:感受蒙古的美好风光和风土人情,体会作者的表达方法。感受作者对草原的热爱和依恋之情。教学准备:1、 课前要求同学们收集的有关草原的资料,以及作家老舍的有关情况。2、 有关美丽的草原的风光片和能抒发美丽辽阔草原歌曲。教学课时:二课时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谈话引入
3、,创设情境:1、 播放歌唱草原的歌曲,如美丽的草原我的家、蒙古人等能表达草原辽阔风光或民族特色的歌曲。2、 同学们,听了这首歌你的心情怎样,是不是有一种置身于草原的感觉呢?课前你们收集了有关草原的资料,能谈一谈草原在你们心目中的印象吗?学生尽情说一说,可以描绘草原的一碧千里 ,也可以描绘草原绿毯如毡,还可以说一说这里牛羊成群盛景、民族风俗等等。运用情景把学生带到美丽的大草原中,使他们对草原有个初步的认识,知道草原是辽阔美丽的,而且具有民族特色,这种初步的认知可以使很多的同学产生对草原的向往,也有利于进入文章的情景之中。3 、作家老舍是一位人民艺术家,也是一位文学产量较高的作家,深受人们的爱戴,
4、那么当我们的作家老舍第一次来到内蒙古大草原时,他看到的是一番怎样的情景呢?现在我们就随着老舍先生一起到美丽的草原看一看。 板书课题:草原。3、 即将来到草原的你,见了这个题目,最想了解草原的什么?预测:1草原的风光如何?2草原的人们怎么样?3作者第一次来到草原有何感受?二、初读课文,自学本课生字:1、同学们想知道的问题很多,现在就让我们带着对草原的好奇,一起来到草原。边读边想,课文描写了草原的什么?学生自学课文内容,教师及个别学生交流2、引导学生概括课文内容。3、学生自学课文生字,新词。以自己喜欢的方式进展学习,也可以和同座交流4、检查学生的自学结果:1读生字和词语。A、认读几个容易读错的字和
5、纠正几个易写错字:蒙的读音是“ mng ,“好客中的“好读作。“ho ,“同行中的“行读作“xng ,“似乎中的“似读作“s“毯的最后一笔为点,“吟“貌不要多一点“襟“涩不要少一点。B、理解以下几个词语:一碧千里-一眼望去全部都是绿色的意思,形容很大的范围内都是碧绿的颜色。柔美-优美,柔和且美好。渲染-画国画时用水墨或淡色涂抹画面以加强艺术效果。翠色欲流-翠绿的颜色就好似要流淌出来一样,形容绿到了极致,大多数说明草原翠绿的颜色好似要流淌出来一样。 境界-事物所到达的程度和表现的情况。文中指草原天空明朗,空气清新,一碧千里,翠色欲滴的那种如诗如画的情境。洒脱-本指言谈举止等自然,不拘束。文中指草
6、原辽阔平坦,在开车是可以随心所欲,而不必担忧有什么危害。迂回-盘旋,盘绕。文中指河向带子,弯弯曲曲的样子。疾驰-飞快的奔跑。拘束-过分约束自己,态度显得不自然。羞涩-心里害羞而举动拘束不自然。三、再读课文,理清行文线索:1、认真读读课文,看看作者是怎样写草原这篇文章的。读书时,一定要读准字音,把句子读通顺。2、和同学们交流一下,作者是怎样安排这篇文章的行文线索的。3、汇报交流结果,教师及时引导,概括内容如下:这篇文章作者按事情开展的先后顺序来写的。首先描述了一望无际的草原美景,使作者感到一种境界的美。 板书:风景之美 接着又展示了一幅人们欢送远方客人的隆重场面。 板书:欢送远客最后“蒙汉情深何
7、忍别,天涯碧草话斜阳 板书:把酒话别四、 精读细品,品味草原之美:1、 作者老舍初到草原的感受是独特的,你来读读课文的第一自然段,看看课文作者是从哪些方面描写了草原之美的?划出你认为描写优美的词句,印象深的地方多读几遍。 2、 学生自由读课文,自学并批注。 3、 汇报交流。 根据学生的汇报,教师归纳出草原的“得意之美,自然之美,意境之美。重点导读并理解以下语句: (1) 在天底下,一碧千里,而并不茫茫。 A能不能说一说“一碧千里在你脑海中是一幅怎样的画面? B“茫茫是什么意思?同是写草原,为什么有的说“天苍苍,野茫茫老舍先生却说“一碧千里,而并不茫茫呢? (2) 那些小丘的线条是那么柔美,就像
8、只用绿色渲染,不用墨线勾勒的中国画那样,到处翠色欲流,轻轻流入云际。 A翠色“欲流,为什么后面又说“轻轻流入云际,这不是很矛盾吗? B“翠是什么颜色?那为什么不说绿色要说“翠色呢?区别在哪里?学过国画的同学能给我们解释一下什么是“用绿色渲染吗? C轻声读读这句话,看看这“翠色欲流,轻轻流入云际在你眼前是一幅怎样的画面? (3) 这种境界,既使人惊叹。又叫人舒服,既愿久立四望,又想坐下低吟一首奇丽的小诗。 A是什么使人惊叹?是什么使人舒服?还能用别的词语来形容这样的境界吗? B“奇丽是什么意思?如果要你来吟诵一首奇丽的小诗,你会吟诵什么呢? (4) 在这境界里,连骏马和大牛都有时候静立不动,好似
9、回味着草原的无限乐趣。 A闭上眼睛想象一下这样的情景。B你认为有那些草原的乐趣?五、升华情感,滞留问题: 1、 同学们都谈出了真实的感受,教师也看出,你们对草原充满无比热爱之情,那么这篇课文,作者是怎样用生动的笔触表达情感的呢?我们下节课继续学习。 2、 找一些描写草原美景的文章,课后和同学们读一读。 六、课后反思:七、板书设计:第二课时 一 、复习引入 ,进入美丽的草原: 1、 复习有关词语:教师出示:高歌一曲、一碧千里、地毯、柔美、渲染、勾勒、翠色欲流、境界、低吟、骏马、乐趣、洒脱、迂回、疾驰、襟飘带舞、静寂、马蹄、礼貌、拘束、羞涩、摔跤、偏西、天涯。 学生正确朗读。 2、 指名背诵第一自
10、然段。 3、 初入草原,我们有一种强烈的心理感受,那就是草原的风景之美,请同学们回忆一下,作者是抓住哪些方面来写了草原的美景的? 【通过回忆,重温辽阔草原美丽风景,激发学习兴趣】 二 、由景及人,感受草原的另一番景象: 我们已经感受了草原的美景,其实最让人感动的不仅是草原的景美,这里的人们还非常的热情,现在就让我们再一次来到草原,感受那里的另一番景象。 自学课文的第二、三自然段,然后互相交流一下自己读后的感受。汇报:这两自然段,主要写了草原人民热情迎接:学生汇报,教师点拨 1、 一百五十里全是草原,再走一百五十里,也还是草原。草原上行车很洒脱,只要方向不错,怎么走都可以。 抓住这句话感受草原的
11、宽广和草原行车的洒脱。 2、 像一阵风吹来似的,男女老少穿着各色的衣服,群马疾驰,襟飘带舞,像一条彩虹向我们飞来。(身着盛装是蒙古人民的一种热情的待客方式,他们策马疾驰而来,充分看出他们的热情。) 3、 静寂的草原热闹起来,欢呼声、车声、马蹄声,响成一片。也不知是谁的手,总是热乎呼的握着,握住不散。握手再握手,笑了再笑。(声音的嘈杂,草原的热闹,手及手的握住不放,都可以看出草原人民的热情。) 板书:襟飘带舞 策马疾驰 握手不放 笑了再笑 4、 同学们:这种热情,真是让人感动不已,你体会到了吗?那么你能够带着蒙古人民的热情来读一读吗? 5、 指导背诵课文的第二自然段。 【以景激情 用情品读 情景
12、一致 】 三 、情感升华 体会蒙汉情深:1、 多么美丽的草原之景!多热情的草原人民呀!下面我们继续学习课文,感受他们把酒话别的冲动场面。 2、 让学生以小组为单位,合作学习,相互交流。 3、 全班汇报,教师相机点拨。 点拨:(1) 主客见面时热烈欢跃的场面。引导想象:如果你是其中一员,你会说什么,做什么? (2) 主人用富有草原特色的食物招待宾客。客人会怎样感谢?(3) 干部和老翁这些有身份的人给客人敬酒。说说你的祝酒辞。(4) 鄂温克姑娘给客人唱歌,小伙子表演赛马摔跤等。用自己的话去赞美他们。(5) 板书:蒙汉情深何忍别,天涯碧草话斜阳。你怎样理解这句话?你从这句话中又读出了什么? 4、 让
13、学生有感情地朗读自己喜欢的场面。要求读出自己的体验和个性的理解。师生评议朗读。 四、品味全篇,总结写法: 1 直抒胸臆: 2 精描细写: 3写实质朴 不加雕琢: 五、 回忆情境,置留作业:如果你就是随从老舍先生一同进入蒙古草原的其中一位,那么,步入此情此景的你,当时会有怎样的心情呢?拿出你心中的彩笔,尽情释放,写出你的感受,好吗?请课后认真完成。 六、课后反思:七、板书设计:作业设计:同步练习2 丝绸之路教学目标: 1、认识9个生字。读读记记“矗立、戎装、守侯、鸵鸟、匕首、贸易、芝麻等词语。 2、有感情的朗读课文。抓住主要内容,理解含义深刻的句子。了解西部的灿烂历史,体会丝绸之路的重要作用。
14、3、激发学生了解西部历史的兴趣,交流有关丝绸之路的故事。教学重点: 引导学生独立阅读课文,了解主要内容,体会丝绸之路的重大作用和作者的表达方法,激发了解丝绸之路和西部历史的兴趣。 教学难点: 1、学习过渡段以及文章前后照应的写作手法。 2、激发学生热爱西部的思想感情。 教学准备: 1、教师准备张骞及丝绸之路资料。 2、学生搜集有关张骞出使西域的资料。 教学时数:1课时 教学过程: 一、话说“丝绸之路 1.出示课题,阅读课后的“资料袋。 2.学生出示搜集的关于丝绸之路的资料,向大家介绍你所了解的丝绸之路。 二、走近“丝绸之路 1.自由朗读课文,读准生字,把文章读通顺。 2.默读课文,思考:“丝绸
15、之路是一条怎么样的路?在课文中寻找一句适宜的话来说明。 3.课堂交流。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理解,选择不同的句子来说明“丝绸之路,教学中可要求学生做到: 1把句子读通顺。 2简要说明理由。 学生可能会找到这些句子: 1“商人们在这个东方大都市开了眼界,正满载货物返回故土。这是一条运送货物的路。 2“望着这座群雕,就仿佛看到了当年丝绸之路上商旅不绝的景象,仿佛听到了飘忽在大漠中的悠悠驼铃声这是一条繁忙的路。 3“没想到,一条道路将远隔千里的我们联系在了一起,这真是一条伟大的路呀!这是一条伟大的路。 4“从那以后,一队队骆驼上对在这漫长的商贸大道上行进变得更加丰富多彩,美轮美奂。这是一条商品流通,文化
16、交流的路。 三、走进“丝绸之路 1.朗读课文第213自然段,思考:课文描写了一个怎么样的场景?用一两句话概括。 2.课堂交流,指导要点: 1时间:公元前115年。可以从现在推算时间,让学生感受年代的长远。 2地点:伊朗高原北部。出示“丝绸之路地图,让学生寻找到从西安到伊朗高原北部的路线和距离,感受到路途遥远。 3人物:安息国的将军、中国使者。重点介绍博望侯张骞,可以从课文中的一句话“张骞在此之前,已于公元前139年和119年两次历尽艰险出使西域。导入,联系课外搜集的资料向学生介绍张骞出使西域的经过和奉献。 4事情:安息国将军热情迎接中国使者,双方交换礼物。 5连成一两句话说一说。 3.默读课文
17、第213自然段,想象:安息国的将军和中国使者见面的时候,是怎样的场面?用一个词语来概括。并说说从那些地方可以看出来? 1隆重。 找出有关句子: “将军其在高头大马上,身后兵马不计其数 “列队欢送!将军发出命令。骑兵迅疾分列两队,一左一右,摆出夹道欢送的阵式。乐队奏起军乐,人群一片欢跃。 想象当时的情景,用自己的话说说。 有感情地朗读第37自然段。 2热情。 找出有关句子:课文第812自然段。 朗读这几个自然段。 说说当时双方为什么表现得这么热情? 因为这是在迎接远道而来的客人 因为双方交换了许多批次没有见过的东西,很快乐 因为他们把东西方连接起来了 分角色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第812自然段。 4.
18、说说“丝绸之路的历史意义。 1朗读:“从那以后,一队对骆驼商队在这漫长的商贸大道上行进变得更加丰富多彩,美轮美奂。 2用自己的话概括地说说。 四、延伸“丝绸之路 1.学完了课文丝绸之路,你有什么想说的吗?把你想说的写下来。 2.想想:现在的我们能为“丝绸之路做些什么? 五、作业同步练习。课后反思:词语解释【丝绸之路】古代由中国经古波斯国到欧洲的通商道路,因中国以产丝绸著称,所以被称作丝绸之路。长安(今西安)或东汉的首都洛阳,经陇西或固原西行至金城(今兰州),然后通过河西走廊的武威、张掖、酒泉、敦煌四郡,出玉门关或阳关,穿过白龙堆到罗布泊地区的楼兰.汉代西域分南道北道,南北两道的分岔点就在楼兰.
19、北道西行,经渠犁(今库尔勒)、龟兹(今库车)、姑墨(今阿克苏)至疏勒(今喀什).南道自鄯善(今假设羌),经且末、精绝(今民丰尼雅遗址)、于阗(今和田)、皮山、莎车至疏勒.从疏勒西行,越葱岭(今帕米尔)至大宛(今费尔干纳).由此西行可至大夏(在今阿富汗)、粟特(在今乌兹别克斯坦)、安息(今伊朗),最远到达大秦(罗马帝国东部)的犁靬(又作黎轩,在埃及的亚历山大城).另外一条道路是,从皮山西南行,越悬渡(今巴基斯坦达丽尔),经罽宾(今阿富汗喀布尔)、乌弋山离(今锡斯坦),西南行至条支(在今波斯湾头).如果从罽宾向南行,至印度河口(今巴基斯坦的卡拉奇),转海路也可以到达波斯和罗马等地.这是自汉武帝时张
20、骞两次出使西域以后形成的丝绸之路的根本干道,换句话说,狭义的丝绸之路指的就是上述这条道路.【矗立】高耸地立着。【栩栩如生】形容艺术形象非常生动逼真,像活的一样。文中指丝绸之路的巨型石雕,那一峰峰骆驼及高鼻凹眼的西域商人,精神饱满,姿态各异,非常生动逼真。【商旅不绝】来往的商人络绎不绝 【天高气爽】形容秋天天空高远明朗、气候凉爽宜人。【戎装】军装。【守候】等候。【浩浩荡荡】水势广阔的样子,形容声势壮阔广阔。文中指迎候中国使节的安息国兵马不计其数,显得极有声势。万余大军,边境守候,充分反映了安息国对中国来使的重视及尊重。【绫罗绸缎】泛指各种精巧的丝织品。【五彩缤纷】颜色繁多,非常好看。文中指中国赠
21、送的绫罗绸缎五颜六色,令人眼花缭乱。绫罗绸缎均为丝织品。丝绸之路的商品,以中国丝绸为主,在古代的中亚、西亚以至非洲、欧洲都被视为珍品。公元前世纪,希腊人克特西阿斯就称中国为“塞勒斯,意即丝国。公元世纪的一位罗马作家说:丝国人制造珍贵的花绸,它的色彩像野花一样美,它的质料像蛛丝一样纤细。【崇山峻岭】高大陡峭的山岭。丝绸之路横贯欧亚,所经之地,有白雪皑皑的崇山峻岭,有一望无垠的大漠荒野和盐碱沼泽。文中用此词意在说明路途遥远。【美轮美奂】轮,高大;奂,众多。形容房屋高大华美。文中用来形容我国的音乐、舞蹈、绘画、雕刻等艺术,由于汲取了西方文化的长处而变得更加丰富多彩,精巧绝伦。【遐想】漫无边际地想象。
22、有关丝绸之路的诗词歌赋1、 敕勒歌 北朝439-534斛律金 敕勒川,阴山下。天似穹庐,笼盖四野。 天苍苍,野茫茫,风吹草低 2、 送杜少府之任蜀州 王 勃 城阙辅三秦,风烟望五津。 及君离别意,同是宦游人。海内存知己,天涯假设比邻。 无为在歧路,儿女共沾巾。 3、 凉 州 词 王之涣 黄河远上白云间,一片孤城万仞山。羌笛何须怨杨柳,春风不度玉门关。 4、 参军行七首其四王昌龄 青海长云暗雪山,孤城遥望玉门关。 黄沙百战穿金甲,不破楼兰终不还。 5、 参军行七首其五 大漠风尘日色昏,红旗半卷出辕门。 前军夜战洮河北,已报生擒吐古浑。 6、 出塞 其一王昌龄 秦时明月汉时关, 万里长征人未还。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人教版五 年级 语文 下册 教案 第一 单元

限制150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