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五年级下册第一单元教案.docx
![资源得分’ title=](/images/score_1.gif)
![资源得分’ title=](/images/score_1.gif)
![资源得分’ title=](/images/score_1.gif)
![资源得分’ title=](/images/score_1.gif)
![资源得分’ title=](/images/score_05.gif)
《人教版五年级下册第一单元教案.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人教版五年级下册第一单元教案.docx(32页珍藏版)》请在淘文阁 - 分享文档赚钱的网站上搜索。
1、教学内容1.草 原课时1-2教学目标1.认识本课4个生字,理解新词。2.朗读课文,学习并背诵课文第一自然段,感受草原的风光美;品味积累优美的语言。教学重点感受草原的风光美。教学难点品味积累优美的语言。教学准备草原风光图;蒙古族音乐和民歌。教 学 流 程二次备课师 生 活 动设计意图一、出示课题,想象美丽的草原:1.出示课题:草原。介绍作者老舍。回忆曾经学过的老舍先生的作品。2.说说你印象中的草原。二、初读课文,走进文中的草原:1.自由朗读课文,把课文读通顺,同时划出生字新词,读准生字字音。2.说说老舍笔下的草原是怎么样的?从哪里看出来的?同时朗读相关的句段。学生可以自由表达初读课文后的感受,学
2、生的感受可能会是多种多样的,教师要让学生主要的和次要的,引导学生达成这样的共识:(1)课文中的草原是美丽的。(2)课文中的草原是热情的。朗读相关的句段时,一方面要关注学生的感受和课文的语言的一致性,另一方面要重点指导学生把课文读正确读通顺。三、再读课文,感受美丽的草原:1.自由朗读课文,找一找草原的美丽表现在哪些地方?画出有关的句子。2.课堂交流,随机指导。(1)“在天底下,一碧千里,而并不茫茫,四面都有小丘,平地是绿的,小丘也是绿的。羊群一会儿上了小丘,一会儿又下来,走到哪里都像给无边的绿毯绣上了白色的大花。那些小丘的线条是那么柔美,就像只用绿色渲染,不用墨线勾勒的中国画那样,到处翠色欲流,
3、轻轻流入云际。”理解草原的“绿”。说说“一碧千里”“翠色欲流”的意思。闭上眼睛想象“一碧千里”的草原,想象“到处翠色欲流,轻轻流入云际”,说说你好象看到了什么。出示草原风光图片,看看一碧千里、翠色欲流的草原。有感情地朗读这句话。想象草原上羊群奔跑的样子,理解“走到哪里都像给无边的绿毯绣上了白色的大花”。有感情地朗读这段话。(2)“这种境界,即使人惊叹,又叫人舒服好像回味着草原的无限乐趣。”“这种境界”是指什么?在这种境界里,作者为什么要惊叹,为什么又想低吟一首奇丽的小诗?草原的美丽深深地打动了作者的心。作者沉醉在草原的美景里了。作者也许是第一次看到草原,感到很新奇。如果你当时也在这美丽的草原上
4、,你会低音一首怎样的小诗?试着写一首小诗。3.有感情地朗读第一自然段。四、作业:1、背诵课文第一自然段。2、抄写第一自然段中优美的句子。温故知新,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教给学生一定的学习方法。不同的朗读要求,强调读书的目的性和层次性。读中感受草原的“绿”,让渡真正落到实处。以读促悟,激发学生的想象。抓重点词句,理解课文内容。板书设计风光美草原 美人情美教学反思教学亮点不足之处改进措施 教学内容1.草 原课时1-3教学目标1.学习课文其余部分,感受草原的人情美,体会蒙汉两族人民之间的深情厚谊,激发了解西部的兴趣。2.揣摩优美的语句,体会课文表达上的一些特点,学习作者抒发感情的方法。3.背诵课文第二自
5、然段。教学重点感受草原的人情美;品味积累优美的语言。教学难点通过此文学习,引起认识西部,了解西部的兴趣。教学准备草原风光图;蒙古族音乐和民歌。教 学 流 程二次备课师 生 活 动设计意图一、再读课文,感受热情的草原:1.自由朗读课文,找一找草原的热情表现在哪些地方?画出有关的句子。2.课堂交流,随机指导。(1)“忽然,像被一阵风吹来似的,远处的小丘上出现了一群马车跟着马飞过小丘,看见了几座蒙古包。”这段话描写了一个什么场景?(迎接客人)哪些词句特别能表现草原人民的热情?“像被一阵风吹来似的”来得真快,表现了草原人民迎接远方的客人急切心情。“像一条彩虹向我们飞来”为什么用“彩虹”来比喻?(一是因
6、为穿着各色的衣服,而是比喻一种热情。)“立刻拨转马头,欢呼着,飞驰着”想象当时车及马相遇的情景,说说如果你在场,你会有什么感受?(热闹、热烈、热情)有感情地朗读这段话。(2)“也不知道是谁的手,总是热乎乎地握着,握住不散。大家的语言不同,心可是一样。握手再握手,笑了再笑。”读句子,你看到了什么,听到了什么?看到不停地握手。听到不停的欢笑。通过朗读把当时的热情表现出来。(3)“干部向我们敬酒,七十岁的老翁向我们敬酒。我们回敬,主人再举杯,我们在回敬。”反复朗读这句话,体会其中洋溢的热情。想想大家在敬酒的时候会说些什么?(4)“这时候,鄂温克姑娘戴着尖尖的帽子我们同行的歌手也赶紧唱起来,歌声似乎比
7、什么语言都更响亮,都更感人,不管唱的是什么,听者总会露出会心的微笑。”有感情地朗读句子。理解“会心”,“会心的微笑”里包含着什么?3.播放草原民歌及舞蹈音乐,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的第二、三、四自然段。二、品读课文,感受深情的草原:1.香醇的奶酒、激跃的赛马、嘹亮的牧歌、狂欢的舞蹈,这是多么激动人心的场面呀!可是夕阳西下,主客要分别了。如果这时你也在场,心情将是如何呢?出示:“蒙汉情深何忍别,天涯碧草话斜阳。”逐句逐字地理解:“何忍别”是指不忍别离;“天涯”是指蒙古族所住的地区,那已经是我国北部的边陲了,所以叫它天涯;“碧草”指一片绿色的大草原;“话斜阳” 是指在夕阳中,在那天涯碧草之上,我们互相高
8、兴地、亲切地交谈着连起来说说这句话的意思:蒙族和汉族两族人民情深似海,哪里忍心离别呢?所以到了夕阳已经西落了,仍然谈兴正浓。如果当时你就在现场,你的心情是如何的?你想说什么?试着写一写自己的心情和想对草原人民说的话。三、回顾课文,感受热爱之情:1.讨论:课文的主要内容是写作者的一次访问活动,却为什么要以草原为题呢?文章前面写了草原的景色美,后面写了人情美,从风光美,从人情美,表现了他对草原的热爱和依恋。因此整体都是围绕着“草原”来展开的。)2.有感情地朗读自己喜欢的课文内容。四、作业:1.背诵课文第二自然段。2.抄写课文中优美的句子。有目的的勾画相关语句。创设情境,激发学生的想象,同时更加深入
9、的理解课文内容。读中体会,入情入境的读,加深体会。读,更好的帮助学生理解课文,积累语言 、体会情感,可以达到自己触摸文本,积累语言文字。说话练习,帮助学生积累语言,更好的调动学生兴趣。板书设计1.草 原风光美:空气清鲜 天空明朗 一碧千里 线条柔美 美人情美:迎接相见款待联欢话别教学反思教学亮点不足之处改进措施 教学内容2 丝绸之路课时1-4教学目标1.认识9个生字。读读记记“典雅、矗立、戎装、精神饱满、美轮美奂”等词语。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抓住主要内容,理解含义深刻的句子,了解西部灿烂的历史,体会丝绸之路的重要作用。教学重点引导学生独立阅读课文,了解主要内容,体会丝绸之路的重大作用和作者的
10、表达方法。教学难点激发了解丝绸之路和西部历史的兴趣。教学准备1.搜集关于“丝绸之路”的资料。教 学 流 程二次备课师 生 活 动设计意图一、谈话引入1导语:有一条路,东起我国的汉唐古都长安,向西一直延伸到罗马。这条路,承载了无数的骆驼及商旅;这条路,传播了东方的古老文化;这条路,传承了东西方的友谊及文明。它是东西方文明交往的通道。今天,让我们一起随着一座古朴典雅的巨型石雕,穿越时空的阻隔,一起走近丝绸之路。2齐读课题。3读了课题,你有什么疑问?(学生自由提问,板书比较主要的问题。如:为什么称作丝绸之路?丝绸之路有什么价值或意义?对于比较简单的问题可由学生互相解答)4带着同学们的问题,读一读课文
11、,看看能否在文中找到答案。二、检查预习情况1选择一种你最喜欢的方式读课文,把你特别喜欢的地方,或者读得不太通顺的地方多读一读。2和同学交流一下你最喜欢的部分,读给他听一听,如果能说说理由,就更好了。三、阅读课文,交流体会(一)体会丝绸之路东西方物质文化交流的价值。1出示句子:“没想到,一条道路将远隔千里的我们联系在了一起,这真是一条伟大的路。”2读读这个句子,你体会到了什么?3你是怎样理解“联系”这一词语的。文中描写“我们”是怎样“联系”的?4再读文章,用笔勾一勾你认为有价值的地方。5集体交流(二)体会丝绸之路在东西方精神文化交流方面的作用。1安息国及中国在进行交流的时候,两国人民都是怎样的心
12、情呢?小组内进行分角色朗读,注意模仿一些动作及表情,体会一下两国人民的心情。2小组汇报表演,再读文章。3通过分角色朗读,你体会到了两国人民怎样的心情?学生充分交流。(预设:学生通过文章对两国人民一些动作表情的描写,例如:安息国臣民等待时的“浩浩荡荡的大军在边境迎候”,刚出现骆驼队时人们的“欢呼”“奏乐”“欢腾”。中国使臣的”大跨步上前”“满面笑容”;安息国将军的“翻身下马”“高兴得连连点头”等地方可以看出两国的友好及融洽。)4引读:这一场景的实现,多亏了一条道路呀!一条道路将远隔千里的我们联系在了一起,这真是一条伟大的路。(三)结合资料,深入理解1其实,今天我们看到的这一幕,只是通过丝绸之路发
13、生的一个小小的故事。这样的故事还有好多好多。你还知道些什么呢?把你搜集的资料和大家一起交流交流吧。2交流小组内搜集到的有关丝绸之路的故事。3老师也有一个小小的资料和大家交流。由于公元前1世纪,古罗马执政官恺撒,穿着中国丝袍进入剧场,轰动一时,从而,出现了中国的丝绸热效应。从此以后罗马城内的豪华市区,就设有专售中国丝绸的店铺。而当时中国的丝绸,全部都是经过这一条道路进入罗马城内的,而这丝绸之路的开辟者就是著名的张骞。4齐读课文13自然段5你有什么体会?6再读13自然段。7回答课前两个问题(1)为什么称作丝绸之路?因为在这条道路上,主要的贸易物品是丝绸。(2)丝绸之路有什么价值或意义?丝绸之路是东
14、西方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交流的通道。同时板书。四、小结谈话激发学生的兴趣,让学生更快地投入到教学中。预设:学生会找出中国使者和安息国互相交流的地方。找到中国使者为安息国带去了“绫罗绸缎”,而安息国则将自已国家的”驼鸟蛋”,以及特色文化“魔术”、“杂技”等献给了中国。如果个人学生没有找到,可以再讨论。认识张骞,了解张骞。从而更好的了解丝绸之路的作用及意义。板书设计东西方友谊交流之路丝绸之路 东西方经济交流之路东西方文化交流之路 教学内容3 白 杨课时1-5教学目标1.学习生字,理解词语。2.朗读课文,认识白杨树,了解戈壁滩。教学重点了解白杨的外在特点和其生活的环境。教学难点了解白杨的外在特点和其生
15、活的环境。教学准备白杨图片;了解戈壁教 学 流 程二次备课师 生 活 动设计意图一、课前谈话,引入课文 1.今天,我们来学习当代作家袁鹰的文章白杨,(板书课题)。2.看插图,认识白杨树。二、自由读文,整体感知 1.借助字典学会本课生字、新词。 2.通读课文:联系课文中语句,想想大戈壁是什么样子的;把爸爸向孩子们介绍白杨的话划下来,想想这些话的意思。 3.检查自学情况 指名朗读课文,纠正读音,标点自然段。 注意:读准字音,记清字形,结合课文理解词义。字音易错的:清晰;字形易错的:新疆。“疆”字不要丢“土”,及“僵”区别。三、默读课文,初步感知 1.默读课文,说说大戈壁是什么样子的 荒凉、寸草不生
16、、贫瘠 2.读一读你刚才所划的爸爸向孩子们介绍白杨的话,想想其中的含义。 理解:不要求非常深入理解,只要学生能根据自己的理解,大致的说说从字面上体会到白杨的生长环境十分的恶劣,感受到白杨十分的坚强就可以了。 朗读:大戈壁这么荒凉,环境这么恶劣,白杨却长得那么高大挺秀,像卫士一样守卫着铁路。读到这里,你觉得白杨怎样应该用怎样的语气朗读爸爸说的话(赞美、骄傲的语气。) 3.指导学生有感情朗读爸爸的话。 四、再次朗读,深入体会 找自己最喜欢的句子,有感情地读一读、背一背。板书课题,引出课文,让学生更加深入的了解袁鹰,了解白杨树。默读课文,独立思考,及文本之间进行深层次的对话。通过提问,讨论,让学生在
17、思考中融会贯通,使学习更具有有效性。板书设计 枝干挺直 服从需要白杨 哪儿需要就在哪儿生长 扎根边疆 坚强 无私奉献 教学内容3 白 杨课时2-1教学目标1.抓住课文的重点词句,联系上下文,体会白杨特点和爸爸的心愿。2.体会借物喻人的写作特点。教学重点通过感悟白杨的内在品质体会借物喻人的写作特点。教学难点通过感悟白杨的内在品质体会借物喻人的写作特点。教学准备白杨图片;了解戈壁教 学 流 程二次备课师 生 活 动设计意图一、谈话引入新课 爸爸仅仅是在赞扬白杨吗他的话中似乎还有更深的含义,这节课我们就一起来研究研究吧。 二、品读课文,整体感知 1.让学生轻轻闭上眼睛听录音,看看在脑海中浮现了什么样
18、的画面(板书并理解:高大挺秀)。 2.为什么会感受到白杨是高大挺秀的 (戈壁的荒凉,寸草不生,而白杨在那里是如此的挺拔,在满眼没有绿意的戈壁上,白杨越加高大挺秀了。) 3.爸爸看到白杨,有什么感受引读第一段。(体会“高大挺秀”的感情色彩)4.当哥哥和妹妹在议论白杨时,什么问题使爸爸变得严肃起来(默读413节) 三、理解研读,深悟课文 1.找到爸爸说的话,弄清有几句,并想想这几句概括了白杨的什么特点(请一名学生朗读并一同归纳)教师板书: 枝干挺直 白杨 哪儿需要就在哪儿生长 坚强 2.默读,把表现白杨生命力强的词语勾划出来,理解这三句话怎么表现白杨生命力顽强的。 3.有感情地朗读,注意体会重点词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人教版五 年级 下册 第一 单元 教案
![提示](https://www.taowenge.com/images/bang_tan.gif)
限制150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