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五年级语文下册第一组课文教案.docx
《人教版五年级语文下册第一组课文教案.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人教版五年级语文下册第一组课文教案.docx(31页珍藏版)》请在淘文阁 - 分享文档赚钱的网站上搜索。
1、1.草原教学目的1理解课文内容,体会汉蒙情深、民族团结的思想感情,激发学生酷爱草原、酷爱草原人民的感情。2学习本课生字、新词,着重理解书后读读写写中的词语。练惯用关联词语造句。3领悟课文中对事物静态和动态的描写。4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第1自然段。教学重点、难点1通过语言文字绽开想象,在脑海中再现课文所描写的生活情景。2详细体会课文中的静态、动态描写。教学时间三课时教学设计第一课时一、教学目的(一)初读课文,理解课文内容。(二)学习生字、新词,着重理解课后读读写写的词语。(三)弄清课文记叙依次,给课文分段。二、教学重点、难点(一)学习生字、新词,着重理解课后读读写写的词语。(二)弄清课文记
2、叙依次,探讨如何给课文分段。三、教学过程(一)提醒课题,启发谈话。在我国内蒙古、新疆等地有宽阔的草原。作家老舍访问内蒙时,身临其境,处在草原这一特定环境之中,油然产生了特殊的感情,目睹了蒙族人民待人接物的风俗习惯,又感受到了民族团结的深沉情意。作者把这些内容都栩栩如生地写下来了。我们学习的这组课文读写训练的重点是:事物的静态和动态。我们前面学的鸟的天堂和今日要学习的课文草原都是本组课文的示范文。学习闻名作家老舍先生的这篇访问记,不仅要理解课文内容。而且要仔细学习作者是如何依据自己的视察和感受对事物进展静态和动态的描写的,使我们读后觉得又详细又生动。(二)学生听录音,理解主要内容。学生听配乐朗读
3、录音,想象一下:1草原的风光是怎样的?2草原人民是怎样待客的?(三)学生自学生字、新词。(四)检查自学状况。1教师出示下面生字、新词:“渲染、勾画、迂回、鄂温克、天际”,先正音、正形、再讲词义。(渲染:中国画的一种画法。用水墨或淡的色调潮湿物象,使它分出阴阳向背。以加强艺术效果,引申为文学创作中通过对环境、景物或人物行为、心理描写来突出形象的一种手法。勾画:是绘画时用线条勾出的轮廓。迂回:曲曲折折,来来回回地环绕。迂,曲曲折折绕弯;回,旋转、环绕。鄂温克:我国少数民族之一,聚居在内蒙古自治区的东北部。天际:形容极远的地方。涯,水边。)2让学生自己提出不懂的生字、新词。(有些词让学生互学互帮,教
4、师赐予适当的指引;有些词语留到讲读时解决;有些词语课后个别解决。)(五)弄清课文记叙依次,探讨分段。1这篇访问记按什么依次记叙了访问的过程?(这篇访问记按地点转换的依次写了访问的过程:初入草原接近公社蒙古包外蒙古包里辞行草原。)2按访问的过程。课文可以分为几段?为什么?(可以有三种分法:(1)按自然段和前面的分析可分为5段;(2)按初见草原风光访问陈巴尔虎旗公社,可分为2段;(3)按初入草原途中见闻蒙古包外、内,可分为3段。学生按其中哪一种方法来分段,都可以。)(六)指名分段朗读课文,并说说每一段段意。同时检查字词驾驭的状况。(第1段:看到了草原的漂亮风光。绿毯、勾画、骏马、秀丽、美丽、渲染、
5、回味、茫茫、一碧千里、翠色欲流。第2段:初入草原,快到公社时看到的风光。奔驰、迂回、潇洒、襟飘带舞。第3段:蒙古包外的握手欢送。第4段:蒙古包内的盛情款待。拘谨、羞怯、鄂温克。第5段:斜阳下的话别。天际、斜阳。)(七)作业。1在作业本上练习课后读读写写中的词语。2熟读课文第1段。第二课时一、教学目的(一)学习课文第1、2段,体会草原静态的美和主人欢送客人时的热情欢跃场面,加深对事物的静态和动态的理解。(二)体会文中比方句的内容及作用。(三)理解文中关联词语的运用。(四)背诵课文第1段。二、教学重点、难点(一)体会草原静态的美和主人欢送客人时的热情欢跃场面,加深对事物的静态和动态的理解。(二)背
6、诵课文第1段。三、教学过程(一)讲读第1段。1默读,分层次。思索:课文第一段写了什么?分几层?先写什么?后写什么?(课文第1段写作者初入草原看到草原的景象。课文分两层写。先写看到草原的景象,后写产生的感想。)2再读,思索:作者初入草原,看到的风光怎样?作者是抓住哪些风光来写的?为什么抓住这些景物写?(读后探讨。作者初入草原,看到草原的秀丽风光,他抓住天空、空气、小丘、平地、羊群这些景物来写的。因为这些景物显示了草原的特色。)3细读、思索:(1)作者是按什么依次写这些景物的?(从天空到地面,按从上到下的依次写。)(2)作者是怎样从天空到地面,抓住这些景物的特点,运用生动的语言来描绘草原的漂亮风光
7、的?(让学生边读边画出重点语句。)(3)体会重点句子的含义。(让学生自己出声读第1段第1层,要求学生细心体会,仔细想象。重点说说下面三个句子:“在天底下,一碧千里,而并不茫茫。”“羊群一会儿上了小丘,一会儿又下来,走在哪里都像给无边的绿毯绣上了白色的大花。”“那些小丘的线条是那么美丽,就像只用绿色渲染,不用墨线勾画的中国画那样,到处翠色欲流,轻轻流入云际。”)4默读、思索、朗读:在这种境界里,作者产生了什么样的感情?最终一句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感受?(说一说“境界”一词的意思。读时留意理解“既又”的并列关系;可用“漂亮”或“壮美”及“秀丽”作比拟,理解“秀丽”一词用得恰到好处。指导学生有表情地朗读
8、表达作者感受的两个句子。)5指导学生背诵第1段课文。(让学生按课文描写依次和景物特点,边读边想象,把这段课文熟读成诵。)小结:祖国的草原这么美。这段课文思路清楚,从看到的到感受到的,按从上到下的视察依次描写景物。作者第一次见到草原,就能抓住风光的特点来写,把景物和感受联络在一起,即景抒情,情景交融。作者在描写初见草原的景物时主要运用了静态描写,为我们展示一幅草原静态美的图画,但静中又有动,例如写羊群。(二)讲读第2段。1指名读第2段。(教师提示:学习课文第2段,我们要学习作者如何依据地点的转换,抓住事物及环境的联络、改变的特点,运用动态的描写方法,把文章写得又形象又生动。)2阅读、思索:写作者
9、访问陈巴尔虎旗牧业公社途中,这段课文可分为几层?(可分为两层:初入草原看到的漂亮风光;快到公社,主人到几十里外迎接客人。)3讲读第1层课文。(1)作者乘汽车进入草原,最初有什么感觉?(草原非常宽阔。)从课文哪些语句看出草原非常宽阔?(“汽车走了一百五十里才到达目的地。一百五十里全是草原。再走一百五十里,也还是草原。草原上行车非常潇洒。”)“潇洒”是什么意思?(不受拘谨。课文指行动自由,不受限制。)(2)“初入草原,听不到一点声音,也看不见什么东西,除了一些忽飞忽落的小鸟。”这些描写说明草原环境有什么特点?(非常清寂。)(3)初入草原,环境的特点是宽阔、清寂。后来呢?草原环境有什么改变?从什么地
10、方开场改变的?(草原的环境有了改变,从见到一条河开场改变。)(4)看到了河,环境有什么改变?隐隐有鞭子的轻响说明了什么?(说明有人了。)(5)为什么有了河,草原的环境就有了改变?(有了河流、水草长得茂密,蒙族人民就会把牛、羊、马群赶到这儿来放牧。)4讲读第2层。(1)指名学生读第2层。(2)“奔驰”、“襟飘带舞”是什么意思?(3)作者为什么用一条彩虹比方来欢送远客的蒙族男女老少?(因为他们突然出如今远处的山丘上,而且都穿着颜色艳丽的衣裳,这样既恰切又形象地表现了蒙族人民欢送客人的热忱。)(4)当主人见到客人时,草原的环境有什么改变?从课文中哪些语句可以看出来?(“清寂的草原喧闹起来:欢呼声,车
11、声,马蹄声,响成一片。”)小结:作者初入草原,看不见什么东西,听不见一点声音,处在这种环境使人产生一种宽阔、清寂的感受,接着作者快到公社时,看到了牛羊成群,主人热忱迎客,听到了各种声响,自然引起一种兴盛、喧闹的感受。作者的感受由静到动,是因为他所处的环境在改变的结果,这说明,环境变了,事物也在改变。(三)作业。1背诵课文第1段。2练习课后作业第1、3题。第三课时一、教学目的(一)学习课文第3、4、5段。使学生相识到祖国的草原不仅风光美,而且草原的人更美。(二)体会课文结尾的含义。(三)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二、教学重点、难点(一)学习课文第3、4、5段。相识到祖国的草原不仅风光美,而且草原的人更美
12、。(二)体会课文结尾的含义。三、教学过程(一)导入。课文第1、2自然段,作者抓住访问的经过和草原环境的改变,让我们读了觉得祖国草原的景物是多么美。如今学习课文后三个自然段,我们会进一步知道草原的人更好。(二)讲读3、4、5自然段。1让三名学生各朗读一段课文,要求其他同学边听边思索。(1)这三个自然段各写了什么内容?(2)主人热忱好客表如今哪些地方?画出表现蒙族人民热忱好客的词句。2读后探讨沟通。(1)主客是怎样见面的?作者运用哪几个动词来表现激情洋溢的气氛?手是怎么握的?怎么笑的?怎么说的?这些表现什么?你体会到主客见面时大家的心情怎么样?用快乐、热忱的感情朗读这一节课文。(2)好客的主人是怎
13、样款待客人的?从这节中哪些地方可以看出蒙汉两族人民情意很深?为什么“不管唱的是什么,听者总会露出会心的微笑”?(3)客人辞行时的情景怎样?“蒙汉情深何忍别,天际碧草话斜阳!”诗句中的“何忍别”是什么意思?第1句怎么讲?(蒙汉两族人民的情意如此深沉,怎么舍得分别呢?)第2句中的“话”是什么意思?这句话怎么讲?(“话”是相互攀谈,送别的意思。这句话的意思是:在遥远的一望无际的草原上,直到夕阳西下,人们还在相互攀谈,恋恋不舍地辞行。)用在诗句结尾的作用是什么?(这两句诗表达了蒙汉两族人民之间的深沉情意和依依惜别的感情。)(4)哪些地方表达了蒙族人民的风俗习惯?这些风俗习惯表现了什么?这样写有什么好处
14、?(穿着各色的民族服装到几十里外欢送远客;用手抓羊肉和奶酒款待客人,席间姑娘们还要唱民歌;饭后表演套马、摔跤和民族舞蹈。以上这三方面表现了蒙古人民的风俗习惯。)(三)总结全文。1从全文看,前面两段主要是写什么?后面三段主要是写什么?(课文前两段主要讲草原景物的美,后三段主要讲草原人民的美,说明蒙汉两族人民感情深沉。)2这篇课文的主要内容是写作者的一次访问活动,但为什么要以草原为题呢?小结:这篇课文主要写作者的一次访问活动,中心是表现蒙汉人民的友好情意,歌颂各民族的团结。作者以写草原之美衬托蒙族人民的心灵之美,民族团结的精神之美。同时,也写出了草原的独特的风光形成了蒙族人民独特的风俗,独特的民族
15、气质热忱豪爽。作者描写了草原的漂亮风光和蒙古族人民热忱好客、远道迎接、盛情款待客人的情景。草原的静态美和蒙族人民欢送客人的热情欢跃场面给我们留下了深入的印象。(四)作业。1找出课文中的比方句,读一读,想一想把什么比作什么,然后抄写在摘抄本上。2练习课后练习题第4题。2.丝绸之路学习目的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理解“丝绸之路”的历史意义,激发学生憧憬古代文明,酷爱祖国西部的情感。2.相识本课9个生字,积累新词和美丽的句子,搜集、沟通有关丝绸之路的故事。课时支配1课时A案课前打算带着自己感爱好的问题,通过上网或者去图书馆等方式,查询丝绸之路名称的由来、历史变迁或人物故事等相关信息。课时支配1课时教学
16、过程一、激情导入出示丝绸之路的相关风景图片,配乐介绍:丝绸之路在大慈恩寺三藏法师传中被称为是“上无飞鸟,下无走兽,复无水草”的蛮荒之路,可是自汉代张骞冒死开拓之后,这条坎坷荒僻的道路上却出现了队队商旅,悠悠驼铃。从今,东方的文明古国和西方的很多国家便开场了不绝如缕的联络。结合国教科文组织近年来发起的“丝绸之路探讨支配”,把丝绸之路意味深长地称作“对话之路”, 当代的中国人称它为“开放之路”。为什么称它是“对话之路”“开放之路”呢?今日,我们就沿着这条丝绸之路,观察一番,感受一番。二、再读课文,理清思路1.激疑:结合国教科文组织将丝绸之路称为“对话之路”,当代的中国人称它为“开放之路”,那么,文
17、中所写的中国使者称它为什么呢?2.学生寻读课文,答复教师的提问。3.齐读中国使者的话没想到,一条道路将远隔千里的我们联络在了一起,这真是一条宏大的路呀!4.进一步激疑:听了这句话,你有什么想问的吗?启发学生多层面追问:为什么说这条道路将远隔千里的我们联络在一起了?联络我们的仅仅是一条路吗?中国使者为什么称它为“宏大的路呢”?宏大表达在哪里?5.小组合作探讨。要求摆出观点,层次清楚地罗列事实以证明。6.激励各小组陈述自己的观点,教师在和学生的对话中相机梳理思路友情之路、商贸之路、文化之路、科学之路三、深化读文,把握主旨1.感受“友情之路”。(1)自由读课文描写大汉国和安眠国使节见面的局部,在原来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人教版五 年级 语文 下册 一组 课文 教案
限制150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