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2016学年高二语文版选修唐诗宋词鉴赏 驱山走海置眼前山水声色 学案 Word版含答案doc.docx
《20152016学年高二语文版选修唐诗宋词鉴赏 驱山走海置眼前山水声色 学案 Word版含答案doc.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20152016学年高二语文版选修唐诗宋词鉴赏 驱山走海置眼前山水声色 学案 Word版含答案doc.docx(19页珍藏版)》请在淘文阁 - 分享文档赚钱的网站上搜索。
1、课前导语中国山水田园诗源远流长,诗人众多,异彩纷呈。诗人们以山水田园为审美对象,把细腻的笔触投向静谧的山林、悠然的田野,创建出一种田园牧歌式的生活,借以表达对现实的不满,对安静平和生活的憧憬。学习本课,要理解唐宋两代山水田园诗的特点,初步驾驭鉴赏写景诗的方法,并理解诗歌中平仄的一些根本常识。宿桐庐江寄广陵旧游一、诗人名片孟浩然(689740),唐代诗人,字浩然,名不详,襄州襄阳(今湖北襄樊)人。早年隐居鹿门山。四十岁时,游长安,应进士不第。后为张九龄荆州长史府从事,患疽卒。诗与王维齐名,合称“王孟”。有孟浩然集四卷。全唐诗录存其诗267首。其诗作不事雕饰,擅长开掘自然和生活之美,即景会心,写出
2、一时真实的感受,自然浑成,而意境清迥,韵致流溢。孟浩然在长安落第之后,为了排遣苦闷,出游吴越,宿桐庐江寄广陵旧游即写于途中,是孟浩然乘舟停宿桐庐江的时候,思念扬州(即广陵)友人之作。他内心的忧愁苦恼是不难理解的。二、诗词故事飘逸的隐士孟浩然是个名副其实的隐士,他终生没有做官,一辈子生活在大自然的怀抱中。其实孟浩然并不是没有做过当官的梦,只不过不像别人那样沉迷不醒罢了。40岁那年,他从家乡湖北襄阳鹿门山进京参与科举考试,谁知没考上,于是他又回到了家乡,仍旧过他那优哉游哉的田园生活。在他46岁那一年,唐玄宗吩咐各地官员向朝廷推荐人才,襄州刺史韩朝宗准备推举孟浩然,便约他一同去长安。当时恰恰来了一个
3、老挚友探望孟浩然,两人喝酒正在兴头上,有人提示他别忘了去长安的事,他发起火来:“你没看见我们正在喝酒吗?什么长安不长安的!”就这样,他又失去了一次做官的时机。孟浩然晚年曾在张九龄的幕府中当过几个月幕僚,很快便感到不耐烦,便辞职回家了。所以闻一多先生说:“隐居在旁人仅仅是一个期望,至多也只是短暂的调剂或过期的赔偿,而在孟浩然却是一个完完好整的事实。”因为孟浩然一生未入官场,他留给人们的是一个飘逸的隐士形象。三、文题背景宿桐庐江寄广陵旧游是一首五言律诗。诗题点明是乘舟停宿桐庐江的时候,思念扬州(即广陵)友人之作。桐庐江是浙江流经桐庐县境一段的别称,又名桐江。广陵,即扬州,又称维扬。旧游,老挚友。一
4、、诵读,整体感知1根据所标出的节拍、韵脚字诵读该诗,感知诗的内容。山暝/听猿/,沧江/急夜/。风鸣/两/岸叶,月照/一/孤。建德/非/吾土,维扬/忆/旧。还将/两行/泪,遥寄/海西/。(“/”为节拍,“”为韵脚字)2同桌互读,互相订正,进一步熟识诗句,把握感情。提示这首诗在意境上显得清寂或清峭,心情上则带着比拟重的孤独感。朗读时肯定要留意对感情基调的把握。二、悟读,诗情画境“山暝听猿愁,沧江急夜流。”首句写日暮、山深、猿啼。诗人伫立而听,感觉猿啼似乎声声都带着愁情。环境的清寥,心情的黯淡,于一开场就显露了出来。次句写沧江夜流,原来已给舟宿之人一种不安静的感受,再加上一个“急”字,这种不安静的感
5、情,便简直要激荡起来了,它似乎无法限制,而像江水一样急于找寻它的归宿。接下来“风鸣两岸叶,月照一孤舟”语势趋向自然平缓了。但风不是徐吹轻拂,而是吹得木叶发出鸣声,其急也应当是犹如江水的。有月,照说也还是一种安慰,但月光所照,惟沧江中之一叶孤舟,诗人的孤寂感,就要被触动得更加厉害了。假如将后两句和前两句联络起来,则可以进一步想象风声伴着猿声是作用于听觉的,月涌江流不仅作用于视觉,同时还有置身于舟上的动乱不定之感。这就构成了一个深远清峭的意境,而一种孤独感和心情的动乱不宁,都蕴含其中了。三、品读,鉴赏评析1结合前两联谈谈作者是如何通过渲染寂寥的环境来表现孤寂之感的。答案前两联通过日暮、山深、猿啼、
6、沧江夜流、风吹木叶、月照孤舟等景象,渲染出清峭孤寂的环境,借景抒情,从而表现了黯淡悲凉的心情,突出了孤独寂寥之感。2后四句侧重写“寄广陵旧游”,试揣摩作者的思想感情。答案后四句作者向挚友倾诉客居异乡的惆怅和孤独之感,抒发了思念故土和思念友人的真挚感情。3在本诗中,作者孟浩然表现了凄凉孤独的心情,诗人何以在宿桐庐江时有这样的感受呢?答案“建德非吾土,维扬忆旧游。”建德当时为桐庐邻县,这里即指桐庐江流域。维扬,扬州的古称。根据诗人的述说,一方面是因为此地不是自己的家乡,“虽信美而非吾土”,有独客异乡的惆怅;另一方面,是思念扬州的老挚友。这种思乡怀友的心情,在眼前这特定的环境下,相当剧烈,让人不由得
7、潸然泪下。他梦想靠着沧江夜流,把自己的两行热泪带给大海,带给在海西头的扬州旧友。这种凄恻的感情,假如说只是为了思乡和怀友,唯恐是不够的。孟浩然出游吴越,是他四十岁去长安应试失败后,为了排遣苦闷而作长途跋涉的。“山水寻吴越,风尘厌洛京”(自洛之越),这种遨游,就不免被罩上一种悒悒不欢的心情。然而诗人只淡淡地把“愁”说成是怀友之愁,而没有往更深处去提醒。这可以看做孟浩然写诗“淡”的地方。孟浩然作诗,原是“遇思入咏”,不习惯于攻苦着力。然而,这样淡一点着笔,对于这首诗却是有好处的。一方面,只要点到这个地步,挚友自会理解。另一方面,假如真把那种求仕失败的心情,说得过于刻露,反而会带来尘俗乃至寒伧的气息
8、,破坏这首诗给人的清远印象。汉江临眺一、诗人名片王维(701761),字摩诘,祖籍太原(今山西祁县),迁居蒲州(今山西永济县)。开元九年(721)进士。仕途颇为坎坷,好佛,后来过着半官半隐的生活。是盛唐山水田园诗派的出色代表。前期写过一些以边塞、妇女为题材的诗篇,其主要成就是山水诗。通过田园山水的描绘,宣扬隐士生活和佛教禅理。其诗意境清幽,色调显明,状物传神,极见功力。诗中多佛家理趣,故有“诗佛”之称。又兼通音乐,精于绘画,熔诗歌、绘画、音乐、禅理于一炉。苏轼称他“诗中有画,画中有诗”。有王右丞集。二、诗词故事王维半官半隐的生活出仕后,王维利用官僚生活的空余时间,在京城南蓝田山麓修建了一所别墅
9、,以修养身心。该别墅原为初唐诗人宋之问全部,那是一座很宽敞的去处,有山有湖,有林子也有溪谷,其间分布着若干馆舍。王维在这时和他的知心好友过着悠然自由的生活。这就是他半官半隐的生活状况。始终过着舒适生活的王维,到了晚年却被卷入意外的波澜当中。玄宗天宝十四年(755)爆发了安史之乱。在战乱中他被贼军捕获,被迫当了伪官。而这在战乱安静后却成了严峻问题,他因此被交付有司审讯。按理投效叛军当斩,幸其在乱中曾写过思慕天子的诗,加受骗时任刑部侍郎的弟弟(曾跟随皇帝出逃)的求情,恳请将其官职等换其兄性命,王维才得免于难,仅受贬官处分。其后,又升至尚书右丞之职。三、文题背景汉江临眺这首诗是开元二十八年(740)
10、王维任殿中侍御史知南选(负责岭南、黔中地区六品以下地方官的选拔),途经湖北襄阳时所作。汉江,即汉水,发源于陕西省宁强县,经湖北襄阳至汉阳流入长江。临眺,登高望远。“临眺”一作“临泛”,则是“临流泛舟”之意。一、诵读,整体感知1根据所标出的节拍、韵脚字诵读该诗,感知诗的内容。楚塞/三湘/接,荆门/九派/。江流/天地/外,山色/有无/。郡邑/浮/前浦,波澜/动/远。襄阳/好/风日,留醉/与/山。2在前面的根底上,有感情地诵读该诗,并背诵默写其中的名句。提示全诗风格清爽,意境美丽,在描绘风光中,充溢了乐观心情,给人以美的享受。“江流天地外,山色有无中”历来为人们所传诵,不愧为千古佳句。二、悟读,诗情
11、画境汉江与楚国的边塞及湘水连接,与荆门山和支流众多的长江相通。江水奔流不息像流到天地之外,远望山色若隐若现。郡邑像是漂移在前面的水边,波涛像在远空中翻滚。襄阳的风光真正美妙,我情愿像山翁(晋代山简,曾镇守襄阳)一样,在这里酣饮。三、品读,鉴赏评析1三、四两句写出了景物怎样的特点?答案写出了江水的流长邈远和两岸青山迷迷漫蒙、时隐时现的特点。2颈联中有两个词用得极妙,找出来并简析。答案“浮”和“动”。“浮”外表上写城郭在水面上漂动,实写所乘之舟上下波动;“动”外表上写天空在摇荡,实言波涛汹涌,浪拍云天。(意思对即可)3作者运用“山翁”这一典故的用意是什么?从整首诗看,作者流露出的感情是怎样的?答案
12、山翁,即山简,晋人。晋书山简传说他曾任征南将军,镇守襄阳。当地习氏的园林,风景很好,山简常到习家园林豪饮,大醉而归。诗人要与山简共谋一醉,流露出对襄阳风物的酷爱之情。此情也交融在前面的风光描绘之中,充溢了主动乐观的感情。庐山谣寄卢侍御虚舟一、诗人名片李白(701762),字太白,号青莲居士。祖籍陇西成纪(今甘安静宁西南),唐中宗神龙元年(705)随家迁居绵州昌隆(今四川江油)青莲乡。二十五岁离蜀,长期在各地遨游。天宝初供奉翰林,授权贵排斥出京。安史之乱中为永王李璘幕僚,因王室内讧受连累外放夜郎,途中遇赦东还。诗风雄奇豪放,飘逸多致,感情奔放,形象显明,语言流转自然,音律和谐多变,富有浪漫主义色
13、调。同杜甫合称“李杜”,有李太白全集。二、诗词故事斗酒诗百篇一日,宫廷中牡丹花竞相开放,唐玄宗与杨贵妃月夜赏花,又诏令16名精彩的乐工演奏助兴。闻名乐师李龟年正准备演唱。玄宗觉得不能再唱旧词,于是命李龟年速召翰林学士李白进宫,填写新词。等李龟年来到翰林院,发觉李白又喝得烂醉如泥,伏桌睡着了。李龟年推也推不醒,无奈,只得用马驮着李白去见玄宗。李白到了宫中,又折腾了好久,最终被人用清水洒在脸上,才算醒悟,醒来忙向玄宗谢罪,并请玄宗赐他美酒。玄宗说:“你酒醉刚醒,再喝岂不误了填新词之事?”李白说:“臣无酒不能写诗,喝斗酒便能作诗百篇,越醉,诗写得越快越好。”玄宗于是赐大杯美酒,李白一饮而尽,然后奋笔
14、疾书,三首闻名的清平调顷刻而成。于是,李白斗酒诗百篇的美谈便传开了。三、文题背景李白流放夜郎途中遇赦后,于上元元年(760)从江夏(今湖北武昌)往浔阳(今江西九江)游庐山时作了庐山谣寄卢侍御虚舟这首诗。卢虚舟,字幼真,范阳(今北京西南)人,唐肃宗时任殿中侍御史,相传“操持有清廉之誉”(见清王琦注引李华三贤论),曾与李白同游庐山。一、诵读,整体感知1根据所标出的节拍、韵脚字诵读该诗,感知诗的内容。我本/楚/狂,凤歌/笑/孔。手持/绿玉杖,朝别/黄鹤。五岳/寻仙/不辞远,一生/好入/名山。庐山/秀出/南斗,屏风/九叠/云锦,影落/明湖/青黛。金阙/前开/二峰,银河/倒挂/三石。香炉/瀑布/遥相,回
15、崖/沓嶂/凌苍。翠影/红霞/映/朝日,鸟飞/不到/吴天/。登高/壮丽/天地,大江/茫茫/去不。黄云/万里/动风色,白波/九道/流雪。好为/庐山,兴因/庐山闲窥/石镜/清我,谢公/行处/苍苔。早服/还丹/无世,琴心/三叠/道初。遥见/仙人/彩云里,手把/芙蓉/朝玉。,先期/汗漫/九垓上,愿接/卢敖/游太。2在前面的根底上,有感情地诵读该诗,体会诗歌的感情,把握诗的韵律。提示诗的感情豪迈开朗,有着一种震撼山岳的磅礴气概。想象丰富,境界开阔,给人雄奇的美感享受。诗的韵律随诗情改变而显得跌宕多姿。开头一段抒怀述志,用尤侯韵,自由伸展,音调平稳徐缓。第二段描写庐山风景,转唐阳韵,音韵较前进步,昂扬而圆润
16、。写长江壮景则又换删山韵,音响大方高亢。随后,调子陡然降低,变为入声月没韵,表达归隐求仙的闲情逸致,声音柔弱急促,和前面的昂扬调子恰好构成显明的比照,极富抑扬顿挫之妙。最终一段表现漂亮的神仙世界,转换庚清韵,音调又上升,悠长而安逸,余音袅袅,令人神往。二、悟读,诗情画境我原是楚国的狂人,高唱凤歌嘲笑孔丘。手执神仙的绿玉杖,早晨我辞别黄鹤楼。为着寻仙,我遍访五岳不辞遥远,平生中,我最爱好到名山去遨游。庐山高耸,与天上的南斗星靠近,五老峰的九叠屏,似乎云霞绽开,山影湖光相衬托,青黑绮丽俊秀。金阙前香炉峰和双剑峰,高耸对峙;三石梁的瀑布,恰似银河倒挂飞流。香炉峰的瀑布,与此遥遥相望,峻崖环绕,峰峦重
17、叠直至天上。青翠的山色映着朝阳,红霞更加绚丽,在鸟飞不到的峰顶,俯视吴天真宽广。登上庐山纵览天地,才领会天地壮丽,俯瞰茫茫长江永去不还,流向东方。万里黄云起伏,两岸的风光不断变化,长江九条支流,翻滚着雪山般的白浪。爱作赞美庐山的歌谣,诗兴都因庐山所触发。闲对石镜峰窥看,我更加心清意畅,谢灵运当年游处,早已被青苔掩藏。我早就服了还丹,对世俗毫无情念,心神安静了,就觉得仙道已经初成。向远处看去,仙人们正驾驭着彩云,手捧芙蓉到玉京山,去朝拜天尊神。我早与汗漫仙人,相约在九天之顶,心想着接你这个卢敖,一起同游太清。三、品读,鉴赏评析1诗人开篇运用“我本楚狂人,凤歌笑孔丘”典故的用意是什么?答案起句即用
18、典,开宗明义表达胸襟:我原来就像楚狂接舆,高唱凤歌讪笑孔丘。孔子曾去楚国,游说楚王。接舆在他车旁唱道:“凤兮凤兮!何德之衰?往者不行谏,来者犹可追。已而,已而!今之从政者殆而!”(论语微子)讪笑孔子迷于做官。李白以楚狂自比,表示了对政治前途的悲观,示意出要像楚狂那样游诸名山去过隐居生活。“凤歌”一典,用语精警,内容深入,饱含身世之感。2结合本诗,谈谈怎样理解李白的“一生好入名山游”。答案观其前半生,动机主要在培育性情和扬名,以求一朝为君王所重,顺当走上仕途,实现自己的政治志向。因此,他在探访名山大川的同时,又四处干谒地方官,渴望他们能推荐自己,上安州裴长史书与韩荆州书等,其实都是李白干谒求仕途
19、之作。观其后半生,李白常借寻仙和尽情山水的方式,来解脱自身由于志向不能实现和特性受到束缚的愤懑。他是把神仙世界当成没有权贵和黑暗腐败现象的美妙境界来追寻的,所以他一生遨游了多数的名山大川,尽情于山水之中,寄意于现实之外。3此诗表达了诗人什么样的思想感情?答案此诗思想内容比拟困难,既有对儒家孔子的嘲弄,又有对道家的崇信;一面渴望摆脱世情,追求神仙生活,另一面又留恋现实,酷爱人间风物。诗中既写了庐山的秀丽雄奇,又表现了诗人狂放不羁的性格。那时诗人已经验尽磨难,始终不愿向熬煎他的现实低头,求仙学道的心情更加迫切了。扩展阅读导思助读一、阅读峨眉山月歌,思索:1“影入平羌江水流”中的“影”指的是什么?这
20、一句话既有明写又有暗写,明写的是什么,暗写的又是什么?答案“影”指月影。此句明写月映清江的美景,暗写秋夜行船之事。2有人说“月”是此诗的关键,你是否同意这种说法?试加以说明。答案同意。全诗以“月”为线索抒发了思友之情。凡咏月处,皆抒发江行思友之情,令人沉醉。3用生动的语言描绘“峨眉山月半轮秋,影入平羌江水流”所呈现的画面。答案峨眉山宏伟屹立,半轮明月悬挂山间,有如青山吐月;皎洁的月影倒映在平羌江面上,江水流淌,月影也随着江水前行。4这首诗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答案此诗真实地描摹出诗人仗剑出蜀时,对将来生活的美妙憧憬和辞亲远游时对亲人、家乡的恋恋不舍之情。二、阅读渔翁,思索:5此诗描写了一个
21、什么样的人物形象,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答案此诗描写了一个在山青水绿之处自遣自歌,独往独来的“渔翁”形象,借以透露作者寄情山水的思想和寓寄政治失意的孤愤。6“欸乃一声山水绿”一句,历来为诗人所赏玩赞扬。请赏析本句的妙处。答案此诗三、四句为怪奇,写“烟销日出”,却“不见人”了,突然“欸乃一声”,人在远方“山水绿”中。“绿”虽是一字之微,然而全境俱活。这种奇趣的造语,勾画出了悦耳怡情的神奇境界,从而可以透视诗人宦途坎坷的孤寂心境。7后世评论者认为最终两句应当删去,请谈谈你的看法。答案观点一:不能删。古人写诗肯定要表达某种情感。柳宗元早年参与政治运动,参与变革,后来因为变革失败,王叔文失宠而被贬
22、官,所以心情压抑。最终两句就表达了作者对官场的感受:官场就像相逐的云,人们为了追逐功名,勾心斗角,勾心斗角;“我”厌倦了这种生活,所以“无心云相逐”。从诗歌的意境上来看也不能删。因为它是对前几句诗的扩展,渔翁夜晚住在西岩下,早上打水燃竹。太阳出来,又驾船打鱼。我们看不见他的长相。而“回看天际下中流”就是空间上的延长,“岩上无心云相逐”又是时间上的持续。是从晚上写到白天的。而且,整首诗境界超远。所以,才有人评论说“这首诗清幽超远”。观点二:可以删。前几句为我们描绘了一幅朦胧的、隐隐隐约的图画。我们不知道渔翁的长相,也不知道他心境如何。我们只看到袅袅炊烟、人的背影,只听到悠远的渔歌。但正因为我们看
23、不清晰他的样子,才引起我们的丰富联想,为我们营造了一个回味无穷的诗意天地。根据中国人的审美观点,最终两句是画蛇添足。从诗的表达的最高境界来看,含蓄才是最美的。即使要倾诉,也没必要大喊大叫。所以,最终两句可以删去。三、阅读题李疑幽居,思索:8据说,贾岛骑驴入城,仍搜寻枯肠,忽得“鸟宿池边树,僧敲月下门”二句,初拟用“推”,又改为“敲”,不觉撞上了京兆尹韩愈的车骑。韩愈细问后不仅没有指责他,反而帮他分析,确认“敲”字佳。那么佳在何处呢?答案诗人寻访友人,是在月光皎洁的晚上,友人外出未归,柴扉紧闭。诗人上前轻敲门扉,惊动了树上栖息的鸟儿,引起一阵热闹。正由于月光皎洁,万籁俱寂,因此老僧(或许即指作者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20152016学年高二语文版选修唐诗宋词鉴赏 驱山走海置眼前山水声色 学案 Word版含答案doc 20152016 学年 语文版 选修 唐诗宋词 鉴赏 驱山走海置 眼前 山水 声色 Word 答案
链接地址:https://www.taowenge.com/p-34908015.html
限制150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