环境科学概论复习资料[3].docx





《环境科学概论复习资料[3].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环境科学概论复习资料[3].docx(19页珍藏版)》请在淘文阁 - 分享文档赚钱的网站上搜索。
1、第一章绪论环境的概念: 广义的概念: 环境总是相对于某一中心事物而言,作为某一中心事物的对立面而存在。它因中心事物的不同而不同,随中心事物的变更而变更。及某一中心事物有关的四周事物,就是这个中心事物的环境。 狭义的概念 中心事物是人类,以人类为主体的外部世界,即人类生存, 繁衍所必需的相适应的环境,或物质条件的综合体,可分为自然环境及人工环境两种。 环境要素: 环境要素又称环境基质,是指构成人类环境整体的各个独立的, 性质不同的而又听从整体演化规律的根本物质组分。分自然环境要素及人工环境要素环境要素的属性 最差小限制律:整体环境的质量,不能由环境诸要素的平均状态确定,而是受环境诸要素中那个及最
2、优状态差距最大的要素所限制。 整体性大于个体和:是指环境诸要素相互联系, 相互作用产生的集体效应,是个体效应根底上质的飞跃。 出现先后,相互联系,相互依靠:是指环境诸要素在地球演化史上的出现,具有先后之别,但它们又是相互联系,相互依靠的。 环境质量 环境质量是指在一个详细的环境内,环境的总体或环境的某些要素,对人群的生存和繁衍以及社会经济开展的相宜程度,是反映人群的详细要求而形成的对环境评定的一种概念。环境的功能特性 人类环境系统是一个困难的, 有时, 空, 量, 序变更的动态系统和开放系统。由于存在连绵不断的, 巨大的和高速的物质, 能量和信息的流淌,表现出对人类活动的干扰和压力。. 依据环
3、境的概念界定,各种环境要素都是人类所须要的资源。o 环境的功能首先是为人类生存供应所须要的资源。o 环境具有调整功能。o 环境具有效劳功能。o 环境具有文化功能。整体性: 局部污染可以对其他地区造成影响和危害。有限性: 弱小的地球(背景值, 容量, 自净)不行逆性: 物质循环的可逆及能量流淌的不行逆隐显性: 后果的显现须要一个过程持续反响性: 灾难隐患和遗传隐患灾难放大性: 小的影响导致大的破坏环境问题 广义:由自然力或人力引起生态平衡破坏,最终干脆或间接影响人类的生存和开展的一切客观存在的问题。 狭义:使自然生态系统失去平衡,反过来影响人类生存和开展的一切问题。 依据环境问题的来源,可分为两
4、类。1, 由自然力引起的为原生环境问题,又称第一环境问题,它主要是指地震, 洪捞, 干旱, 滑坡等自然灾难问题;2, 由人类活动引起的为次生环境问题,也叫第二环境问题,它主要分为环境污染和生态环境破坏两类。 其中,环境污染又可分为环境污染如水污染, 大气污染, 土壤污染等和环境干扰噪声干扰, 热干扰和电磁干扰等。次生环境问题主要包括两大方面的问题:A 生态破坏:人类活动干脆作用及自然生态系统,造成生态系统的生产实力显著削减和构造显著变更,从而引起的环境问题。 森林植被破坏;沙漠化;土壤侵蚀;环境地质问题(人工爆破, 地下核试验, 采空区塌陷等);生物物种的歼灭等。B 环境污染 :人类活动的副产
5、品和废弃物进入物理环境后,对生态系统产生的一系列扰乱和侵害,特殊是当由此引起的环境质量恶化反过来又影响人类自己的生活质量。 大气区域性污染;水源及江河水污染;噪声污染;土地污染(废弃物);全球性污染等搞清全球环境问题第二章 大气环境干洁空气 除去水汽和杂质的空气称为干洁空气大气的组成 稳定组分和可变的不稳定组分 。 稳定组分:氮, 氧, 氩, 氖, 氦, 氪, 氙; 不稳定组分:二氧化碳, 臭氧, 水汽, 烟尘等大气成分中有些是可变的成分,主要包括CO2, O3, 水汽和杂质。这些可变成分如含量正常,那么对环境和生命有机体是有益而无害的,但含量变更后(过多或缺乏)都会造成不良影响及危害。 大气
6、的垂直分层:1, 对流层 气温随高度增加而降低,空气具有剧烈的对流运动。 大气密度大,占总质量的3/4以上。2, 平流层 温度先是随高度增加变更很小,到30-35公里温度约为-55,再向上温度那么随高度上升而上升。 这一层空气比拟枯燥,几乎没有水汽和尘埃,性质特别稳定,不存在雨, 雪等大气现象。3, 中间层 气温随高度的增加而快速降低; 再次出现较强的垂直对流运动。4, 热成层电离层 带电粒子密度较高; 气温随高度的增加而增加。 电离层能反射无线电波,对全球的无线电通讯具有重大意义。5, 散逸层 气温随高度增加而上升; 大气极为淡薄; 分子运动速度快。大气污染的定义 大气污染是指由于人类活动或
7、自然过程使得某些物质进入大气,呈现出足够的浓度,到达了足够的时间,并因此危害了人体的舒适, 安康和人们的福利,甚至危害了生态环境。大气污染的分类:局部地区污染, 地区性污染, 广域性污染和全球性污染。2, 分类1按污染物形成的方式分:一次污染物和二次污染物 一次污染物:又称原发性污染物,是指从污染源干脆排出且进入大气后其性状没有发生变更的污染物。 二次污染物:又称续发性污染物,是指不稳定的一次污染物及大气中原有的物质发生反响,或者污染物之间相互反响而生成的新的污染物。生成的及一次污染物性质不同的新污染物质。颗粒物:指固体粒子, 液体粒子或他们在气体介质中的悬物体。几个重要的指标a总悬浮颗粒物T
8、SP,Total Suspended Particulate :悬浮于空中,空气动力学当量粒径小于等于100微米的全部颗粒物;b可吸入颗粒物PM10:悬浮于空中,空气动力学当量粒径小于等于10微米的颗粒物;c:悬浮于空中,空气动力学当量粒径小于等于微米的颗粒物;大气污染类型 一复原型(煤烟型):主要污染物:SO2, NOx, CO和颗粒物,在低温, 高湿阴天, 小风, 逆温状况下,在当地地形条件的影响下,被封盖在城市上空,造成对人体安康极大的危害,致使上千人死亡 二氧化型(交通型):污染物主要来自于机动车和机动船。主要的一次污染物是CO, NOx, 碳氢化合物等。 这些污染物在太阳光的照耀下能
9、够引起光化学反响,生成二次污染物O3, 醛类,PAN等物质。这类物质具有极强的氧化性,对人的眼睛等粘膜有强刺激作用。洛杉矶光化学烟雾就属此型污染。最典型的当属1965年前后的洛杉矶光化学烟雾。 光化学烟雾是由汽车, 工厂等污染源排入大气的碳氢化合物HC和氮氧化物NOx等一次污染物,在剧烈的阳光紫外线照耀下,会汲取太阳光所具有的能量。这些物质的分子在汲取了太阳光的能量后,会变得不稳定起来,原有的化学链遭到破坏,形成新的物质,生成臭氧(O3), 醛, 酮, 酸, 过氧乙酰硝酸酯PAN等二次污染物,参及光化学反响过程的一次污染物和二次污染物的混合物所形成的含剧毒的烟雾污染现象叫做光化学烟雾。 主要成
10、分:臭氧O3, 过氧乙酸硝酸酯PAN, 酮类, 醛类等。 光化学烟雾的危害 光化学烟雾的成分特别困难,但是对动物, 植物和材料有害的是臭氧, 过氧乙酰硝酸酯PAN和丙烯醛, 甲醛等二次污染物。人和动物受到主要损害是眼睛和粘膜受刺激, 头痛, 呼吸障碍, 慢性呼吸道疾病恶化, 儿童肺功能异样等。 植物受到臭氧的损害,开场时表皮褪色,呈蜡质状,经过一段时间后色素发生变更,叶片上出现红褐色斑点。PAN使叶子反面呈银灰色或古铜色,影响植物的生长,降低植物对病虫害的反抗力。 臭氧, PAN等还能造成橡胶制品的老化, 脆裂,使染料褪色,并损害油漆涂料, 纺织纤维和塑料制品等。大气污染物的扩散及气象因子的关
11、系大气湍流:风的风向和速度经常变更,在主导方向的上下左右无规那么的摇摆,这种无规那么的阵发性摇摆叫大气的湍流。 大气湍流对空气污染的影响 当湍流的尺度比烟团小时 烟团向下风向移动,并进展缓慢的扩散。 当湍流的尺度比烟团大时 烟团被大尺度的大气湍流夹带,其本身截面尺度变更不大。 当湍流的尺度和烟团一样时 烟团简洁被湍流拉开, 撕裂,使烟团很快扩散。温度层结:是指地球外表上方大气在垂直于地表方向上的温度分布。 气温随高度的增加而递减,有利于污染物的扩散。 0 正常递减层结 1;中性层结=1 ; 气温不随高度变更,为等温层结。 0气温随高度增加而增加,称为逆温,不利于大气污染物的扩散。 0气温沿垂直
12、高度的分布可用曲线表示,称为温度层结曲线气温随高度的变更通常称为气温垂直递减率表示,它表示在垂直于地表方向上,每上升100m气温的减小值。逆温 定义:气温随高度增加而增加的现象称为逆温; 分类:依据逆温的生成过程,分为五类: 辐射逆温:因地面剧烈辐射而形成的逆温称为辐射逆温l 锋面逆温:锋面是冷暖气团之间狭窄的过渡带,暖气团位于锋面之上,冷气团在下。在冷暖气团之间的过渡带上,便形成逆温。l 下沉逆温 因整层空气下沉而形成的逆温称为下沉逆温。 l 湍流逆温:因低层空气的湍流混合作用而形成的逆温称为湍流逆温 。l 平流逆温:由于暖空气流到冷的地面上而形成的逆温称为平流逆温。 干绝热递减率d 干绝热
13、递减率,干空气块或未饱和的湿空气块在绝热条件下,每上升单位高度所造成的温度下降数值。通常取100米表示, rd=0.98 K /100m,一般取rd=1/100m大气稳定度概念:垂直方向大气的稳定程度。即是否易于发生对流。大气稳定度及气温垂直递减率和干绝热递减率的关系 当 d时,a0,大气处于不稳定状态; 当= d时, a=0大气处于中性平衡状态; 当0而且rrd(a0不稳定状态) 锥型:r=rd a=0中性状态 平展型:r0, rrd, 下层r0, rrd 漫烟型:上层r0, r0, rrd城市热岛环流:由城乡温度差引起的局地风城市热岛效应是指城市平均气温比四周乡村高的现象,造成的缘由有:城
14、市能耗高, 城市覆盖物热容量大, 城市上空覆盖一层烟雾和二氧化碳等。n 海陆界面海风和陆风;晚上白天山区地形山风和谷风酸雨(acid rain) 概念:pH低于的降水,包括雨, 雪, 霜, 雾雹及露等各种降水形式。酸雨的来源1自然排放的硫化合物和氮化合物2人为排放的硫化合物和氮化合物酸雨的危害1对水生生态系统的影响a使水体pH值降低,导致鱼类死亡;b浸渍了土壤,侵蚀了矿物,使Al等金属元素进入水体;c由于磷酸盐及Al等金属化合,使磷酸盐养分价值降低,影响水生生物的初级生产力。2对陆生生态系统的影响导致森林大面积死亡3损毁材料4间接影响人体安康:使原来固定在土壤矿化物中的有害重金属,如汞, 镉,
15、 铅等,再溶出,继而为粮食,蔬菜汲取和富集,人类摄取后,中毒,得病。氯氟烃CFCs类物质是臭氧层破坏的一个主要缘由臭氧层的变更对人类的影响1对人类安康的影响增加皮肤癌和白内障的发病率;2对植物的影响使农作物减产;3对水生系统的影响削减浮游生物的产量;4对城市大气质量和建筑材料的影响易发生光化学反响, 产生光化学烟雾;加速建筑材料的老化。应对措施1提高利用效率,降低操作损失;2回收和再循环;3改进CFCs产品;4非CFCs产品的替代品。全球变暖概念和缘由 指全球的平均气温渐渐上升的现象 1, 近百年来的全球气候1全球气温上升趋势明显,平均大约上升摄氏度;2全球气温的变更不呈直进式,而是呈现冷暖交
16、替的波动导致全球变暖的缘由是多方面的,主要缘由就是是人类在近一个世纪以来的工业化大量运用矿物燃料如煤, 石油等,排放出大量的CO2等多种温室气体。由于这些温室气体对来自太阳辐射的短波具有高度的透过性,而对地球反射出来的长波辐射具有高度的汲取性,也就是常说的温室效应,导致全球气候变暖。全球变暖对人类的影响1气候的灾难性变更2沿海地区的海岸线变更海平面上升;3气候带移动温度带北移和降水带的移动4传染性疾病的传播5引起臭氧层消耗对中国的影响:a使中国农业不稳定性增大;b海水平面上升使沿海经济开展受到威逼;c对生物多样化产生影响。大气污染限制及管理 1, 合理布局工业 2, 区域采温煦集中供热 3,
17、用高价烟囱和集合式烟冲排放 4, 变更燃料构成 5, 改革生产工艺, 综合利用废弃 6, 进展技术更新,改善燃烧过程 7, 开发新能源第三章水环境1.水的自然循环 : 水循环的根本动力是太阳辐射和重力作用。 地球的水循环可视为闭合系统,而局部地区的水循环那么通常是即有水输入又有水输出的开放系统. 水是一种可再生资源,但更替的周期有很大的差异。2.水体:指河流, 湖泊, 池塘, 水库, 沼泽, 海洋以及地下水等水的聚集体。:排入水体的污染物质使水和水体底泥的物理, 化学性质或生物群落组成发生变更,从而降低了水体的运用价值。4.悬浮固体(SS) Suspended solid 指1L水中不能通过特
18、定滤膜的, 非溶解性固体物重量,单位为mg/L 悬浮物的多少是及水体的浑浊度干脆相关的。5.耗氧有机物指标1化学需氧量(COD) (Chemical Oxygen Demand) 定义:指用化学氧化剂氧化水中有机污染物时所需的氧量(mg/L)。氧化剂: 重铬酸钾K2Cr2O7,在酸性条件下能将有机物转化为H2O和CO2 ,测出CODCr 高锰酸钾KMnO4,测出CODMn 特点:能比拟精确的表示有机物的含量,时间短, 不受水质限制,是重要的工业废水污染指标之一。2生化需氧量(BOD) (Bio-Chemical Oxygen Demand) 定义:指在好气条件下,微生物分解水中有机物质的生物化
19、学过程中所需溶解氧的量,是反映水体中有机污染程度的综合指标之一。(mg/L) 反映水中可生物降解的含碳有机物的含量的指标。3溶解氧(DO) (Dissolved Oxygen) 溶解于水中的分子氧,一般以每升所含氧的毫克数表示(mg/L)。水体中的溶解氧的含量大气压强, 水温以及水中的含盐量有关。4总需氧量TODtotal oxygen demand 指水中的复原性物质,主要是有机物质在燃烧中变成稳定的氧化物所须要的氧量,以O2 的mg/L计5总有机碳TOC:Total organic carbon,水中溶解性和悬浮性有机物中存在的全部碳量。 TOC的测定是通过化学燃烧氧化反响。测定结果以以碳
20、的含量表示。6.植物养分物 氮, 磷化合物7.水体富养分化:由于氮, 磷等植物养分物质含量过多而引起的水质污染现象称为水体富养分化自然富养分化:湖泊演化的自然过程,湖泊形成的幼年时期,均处于贫养分状态,随着时间的推移和环境的变更,渐渐使湖水中养分物质的浓度增加,其来源:为自然因素。人为富养分化:由于工农业生产的快速开展,使养分物质大量进入湖泊水体,加速了湖泊演化的过程,其来源:8.水体富养分化的机理 在地表淡水系统中,磷酸盐通常是植物生长的限制因素,而在海水系统中往往是氨氮和硝酸盐限制植物的生长以及总的生产量。在正常的淡水系统中磷含量通常是有限的,而在海水系统中氮含量却是有限的。 自然水体接纳
21、这些废水后,水中养分物质增多,促使自养型生物旺盛生长,特殊是蓝藻和红藻的个体数量快速增加,而其他藻类的种类那么渐渐削减。 藻类繁殖快速,生长周期短。藻类及其他浮游生物死亡后被需氧微生物分解,不断消耗水中的溶解氧,或被厌氧微生物分解,不断产生硫化氢等气体,从两个方面使水质恶化,造成鱼类和其他水生生物大量死亡。 藻类及其他浮游生物残体在腐烂过程中,又把大量的氮, 磷等养分物质释放入水中,供新的一代藻类等生物利用。因此,富养分化了的水体,即使切断外界养分物质的来源,水体也很难自净和复原到正常状态。 9.水体富养分化的危害 养分化会影响水体的水质,会造成水的透亮度降低,使得阳光难以穿透水层,从而影响水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环境 科学 概论 复习资料

限制150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