化学竞赛辅导资料(精编版).docx
《化学竞赛辅导资料(精编版).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化学竞赛辅导资料(精编版).docx(15页珍藏版)》请在淘文阁 - 分享文档赚钱的网站上搜索。
1、化学竞赛辅导资料( 全 国 初 赛 专 辑 ) 试验中学 李瑞华第一节原子构造与化学键一原子核外电子的排布 现代原子构造理论认为,电子在原子核外高速运动,而且没有肯定的轨道,所以,电子在核外运动时就像一团带负电荷的云雾覆盖着带正电荷的原子核,因此,通常把核外电子的运动比方为电子云。原子构造理论进一步指出,核外电子是在不同层上运动,这些层叫做电子层;电子层又分为若干亚层;亚层还有不同的轨道;而在每个轨道中运动的电子还有两种不同的自旋。电子层、亚层、轨道、自旋四个方面确定了一个核外电子的运动状态。 不同元素的原子核外有不同数目的电子,这些电子是怎样在原子核外不同的电子层、亚层和轨道中排布的?原子构
2、造理论指出,电子在原子核外的排布遵循三条规律,即泡利不相容原理、能量最低原理和洪特规则三条规律可以写出不同元素的电子排布式。 以上是对核外电子运动和排布的概括叙述。这一局部内容还应着重理解以下几点: 1关于电子云的含义 电子云是一个形象的比方,是用宏观的现象去想象微观世界的情景,电扇通常只有三个叶片,但高速转起来,看到的却是一团云雾,像是叶片化成了云雾;电子在核外运动速度极高,而且没有肯定的轨迹,因此可以在想象中“看”到电子的运动“化”成了云雾,一团带负电荷的云雾。因此电子云不是本质性的云雾,不能理解为由多数电子组成的云雾。应当指出,氢原子核外只有一个电子,也仍可以用电子云来描绘。 电子云常用
3、由很多小黑点组成的图形表示。小黑点密集的地方表示在该处的单位体积内,电子出现时机较多(或称为几率密度较大)。电子云图中单独一个小黑点没有任何意义。 2关于电子层、亚层、轨道的意义 电子层表示两方面意义:一方面表示电子到原子核的平均间隔 不同,另一方面表示电子能量不同。K、L、M、N、O、P电子到原子核的平均间隔 依次增大,电子的能量依次增高。 亚层也表示两方面意义:一方面表示电子云形态不同,s电子云是以原子核为中心的球形,p电子云是以原子核为中心的无柄哑铃形,d和f电子云形态更困难一些;另一方面,表示能量不同,s、p、d、f电子能量依次增高。轨道在肯定的电子层上,具有肯定的形态和伸展方向的电子
4、云所占据的空间,称为一个轨道。关于轨道的含义可以这样理解。轨道是指一个立体的空间;是原子核外电子云所占据的特定的空间;这个空间的大小、形态分别由电子层、亚层确定。除了s电子云是球形外,其余亚层的电子云都有方向,有几个方向就有几个特定空间,即有几个轨道。所以,轨道可以说是原子核外每个s亚层和其余亚层的每个方向上的电子云所占据的特定的空间。每一个原子核外都有很多电子层、亚层,因此,每个原子核外都有很多轨道。 p、d、f亚层的电子云分别有3个、5个和7个伸展方向。因此分别有3、5、7个轨道:3个p轨道 、5个 d轨道和7个f轨道。它们的能量完全一样;电子云形态也根本一样。 3能级的概念 在电子层、亚
5、层、轨道和自旋这四个方面中,与电子能量有关的是电子层和亚层。因此,将电子层和亚层结合起来,就可以表示核外电子的能量。核外电子的能量是不连续的,而是由低到高象阶梯一样,每一个能量台阶称为一个能级。因此,1s、2s、2p分别表示一个能级。 4氢原子和多电子原子核外的能级 有同学认为,氢原子只有一个电子,因此只能有一个电子层。其实,正确的说法是,氢原子像其它全部原子一样,可以有很多电子层,电子层又分为若干亚层和轨道。只是在通常条件下,氢原子的这一个电子处于能量是低的1s轨道,这种状态叫基态;当电子从外界汲取能量以后,氢原子的这一个电子可以跃迁到能量较高的能级。氢原子核外能级由低到高的依次是:1s2s
6、2p3s3p3d 4s4p4d4f5s 但是,对核外有多个电子的原子来说,核外能级的依次就与氢原子不同了。一般来说,多电子原子核外能级由低到高的依次是:1s2s2p3s3p4s3d4p5s4d5p这种现象叫做能级交织现象。 5电子排布式和轨道表示式 根据原子核外排布电子的三条规律,可以写出各种元素核外电子的排布状况。核外电子排布状况有两种表示方法:电子排布式和轨道表示式。 写电子排布式时,先按由低到高的依次排列出核外电子的能级,然后根据泡利不相容原理和能量最低原理向各个能级填充电子。错误的电子排布式不是违反了泡利不相容原理,就是违反了能量还低原理。例如将某元素原子的电子排布式写为1s22s22
7、p33s1就是违反了能量最低原理,写成1s22s32p3就是违反了泡利不相容原理。 电子排布式中最有意义的是外层电子的排布,内层可以用所谓“原子实”代替。原子实是该元素电子排布式中相当于上周期惰性气体原子的局部。例如:Cl元素的电子排布式的略写式为Ne3s23p5。连原子实也不写的电子排布式叫做原子的特征电子排布或价电子排布。对个副族元素来说,特征电子排布就是最外层电子排布加上外层d电子(或f电子)排布。中学课本上称为外围电子排布。 轨道表示式是用方框或圆圈表示轨道,在每个轨道内用向上、向下的箭头表示自旋不同的电子。写轨道表示式要特殊留意不要违反洪待规则。 6关于洪特规则的特例 洪待规则是电子
8、在等能量轨道上排布时遵循的规律。它指出电子在等能量轨道(如三个p轨道)上排布时,将尽可能占满全部轨道,并且自旋方向一样。这样排布的缘由是这种排布使整个原子的能量最低。将洪特规则推广开来,人们总结出,当等能量轨道半满(p3、d5、f7)、全满(p6、d10、f14)以及全空(p0、d0、f0)时,都可使原子整体能量处于相对较低的状态。这是洪特规则的特例。正因为如此,铬的特征电子排布变为3d54s1(而不是3d44s2)。二周期表中元素性质的递变规律中学化学课本中对元素的金属性和非金属性,元素的化合价,原子半径等的递变规律作了较为具体的说明,这里再补充几个元素的性质。1电离势对于多电子原子,使处于
9、基态的气态原子变成1价气态阳离子所须要的能量,称为第一电离势,常用符号I1表示。以1价的气态阳离子再失去一个电子变成2价的气态阳离子所须要的能量称为第电离势,用I2表示,依次类推,有第电离势I3等等。电离势特殊是第一电离势反映了单个原子失去电子实力的大小。元素的原子电离势越小,说明它越简洁失去电子,其金属性越强。对于多电子原子来说,各级电离势的大小依次是I1I2I3,这是因为离子的电荷正值越大,离子半径越小,失去电子越困难,须要的能量越高。电离势数值的大小,主要取决于原子的核电荷数、原子半径以及原子的电子层构造。因此在周期表中,各元素的电离势,特殊是第一电离势I1必定也呈周期性变更。一般说来,
10、同一周期的元素电子层数一样,从左到右核电荷数增大,原子半径减小,核对外层电子的引力增大,因此越靠右的元素,越不易失去电子,电离势也就越大。对于同一族来说,最外层的电子数一样,但自上而下,电子层数增多,原子半径增大起主要作用,半径越大,核对外层电子的引力越小,越简洁失去电子,电离势就越小。因此元素第一电离能的周期性变更也是元素原子构造周期性变更的必定结果。在同一周期里,从左到右元素的第一电离势虽然从总体上讲是增大趋势,但却不是直线增大的。例如,第三周期的镁、磷、氮的第一电离势就显得“反常”的高,这分别与3p0、3p3、3P6的稳定构造相联络。2一个基态的气态原子获得一个电子成为负一价气态阴离子时
11、所放出的能量称为该元素的电子亲核势(即第一电子亲核势)。用符号E表示。一般的说,在同一周期中,从左到右电子亲核势增大;在同一族中,从上到下电子亲核势减小。3电负性电离能可表达中性原子对外层电子的限制实力,电子亲和势可表达中性原子对外加电子的吸引实力。有些化学家结合分子的性质来探讨这两个值,而导出一种用来说明原子对它和其它原子间形成化学键的共用电子的引力大小的标度,称它为电负性。电负性高说明此原子对共用电子的吸引力强;电负性低说明这种引力弱。运用电负性的观点可以看出:金属的电负性低,电负性越低金属越活泼。由此可见最低电负性的元素在周期表的左下角。周期表向左,向下则元素的电负性渐低。非金属的电负性
12、高,最高电负性的元素应出如今周期表的右上方(未计稀有气体),氟的电负性最高。在主族元素中同族元素越向下电负性越低。在副族元素中电负性的变动不大。在同周期内,电负性按由左至有渐高。在长周期的过渡元素的中部有上升趋势,其后反有降低(但至p区的A升至很高)。电负性差与成键两元素原子间单键的离子性百分率有关,电负性差越大成键时离子性越强,反之越弱。因此周期表里左下与右上的元素间化合物一般是离子化合物。非金属间电负性差不大而形成共价化合物。非金属元素的化合物中,电负性也可说明元素氧化值的正、负。电负性大的元素氧化值为负;电负性小的元素氧化值为正。这给推断价态的正、负也带来了便利。三路易斯构造与共振理论早
13、在19世纪50年头,Frankland在考察元素互相化合的原子比时就提出了最原始的化合价的概念。把氢的化合价定为1,则和氢形成HCl,H2O,NH3,CH4的氯,氧,氮,碳的化合价便为1,2,3,4。它们彼此互相化合时,也会呈现这种化合价的互相关系,例如,碳和氯的化合物(CCl4)里的原子比为1:4,因为氯和氢化合价一样,所以CH4和CCl4符合同一个通式AB4;而碳和氧的化合物(CO2)里的原子比为1:2;因为氧的化合价是2,一个氧原子可以相当2个氢原子等等。当时的化学家们并不清晰化合价的本质,说明不了为什么不同的元素有不同的化合价,也说明不了为什么有变价。但却发觉,化合价是元素性质的异同性
14、以及分类的重要根据之一。例如,碱金属都表现1价,碱土金属都表现2价等等。以化合价等概念为根底的对元素的分类考察后来形成了门捷列夫发觉元素周期律的动身点。原始的化学键概念是为了形象地表达原始的化合价的概念提出的,没有任何构造上的实在含义。例如,为了表达化合价,可以用一根线段表示一价,把互相化合的原子连接起来,并把“”、“”和“”分别称为单键、双健和叁键。到本世纪初,在原子构造模型的根底上,路易斯(1916年,GCLewis,美国化学家)提出了化学键的电子对理论。他认为,原子互相化合形成化学键的过程可以简洁地归结为未成对电子的配对活动。当A原子的一个未成对电子和B原子的一个未成对电子配成一对被双方
15、共用的电子对,就形成一个化学健,这种化学键称为“共价键”。这样,就可以把表示化学健的“”。改成“:”,以表示一对电子。这种化学符号就是所谓共价键的“电子构造式”。路易斯的共用电子对理论说明了化学键的本质。至今仍有重要的意义。几乎与提出共价键的同时;人们还建立了配价键和电价键(即离子键)的概念。当A原子和B原子化合,A原子供出一对电子对而B原子承受这对电子对,形成一对共用电子对,所形成的化学键就称为“配价键”。当A原子和B原子形成化学键时,A原子的未成对电子和B原子的未成对电子配成对,但这对电子并不是共用电子对而是为一方所独有,这样,一方失去电子,变成正离子,另一方得到电子,变成负离子,正负离子
16、以静电引力互相吸引,形成的化学键称为“电价键”或称为“离子键”。所谓“路易斯构造式”,通常是指如下所示的化学符号:在路易斯构造式中,线段的意义,如前所述,代表共用电子对,仍称“单键”、“双键”和“叁键”(代表1,2,3对共用电子对)。成对的小黑点则代表未用来形成化学键的“价层电子对”,叫做“孤对电子对”(有时分子里有单个的非共用电子,如NO2)。对于大多数有机化合物,通过视察便可写出他们的路易斯构造式。这是因为,在大多数有机化合物里,C、H、O、N、S、卤素等元素的化合价是稳定的,只要驾驭它们的化合价,留意到在化合物里每个原子四周的价层电子的总数等于8(所谓“八偶律”),就可以写出它们的路易斯
17、构造式。对于无机物,写路易所构造式就要困难得多。但大多数状况下,“八偶律”仍是起作用的。从上面已经写出的路易斯构造式里我们很简洁发觉这一点。但有时八偶律不起作用。主要有两种例外。缺电子构造价电子,包括形成共价键的共用电子对之内,少于8电子的,称为缺电子构造。例如,第3主族的硼和铝,中性原子只有3个价电子,若一个硼原子和其它原予形成3个共用电子对,也只有6个电子,这就是缺电子构造。典型的例子有BCl3、AlCl3(这些化学式是分子式,即代表一个分子的构造)。缺电子构造的分子有承受其它原子的孤对电予形成配价键的实力。例如:BCl3:NH3Cl3BNH3可以承受电子对的分子称为“路易斯酸”,可以给出
18、电子对的分子称为“路易斯碱”。路易斯酸和路易斯碱以配价键互相结合形成的化合物叫做“路易斯酸碱对”。多电子构造例如,PCl5里的磷呈5价,氯呈1价。中性磷原予的价电子数为5。在PCl5磷原子的四周的电子数为10,超过8。这种例外只有第3周期或更高周期的元素的原子才有可能出现。有时,一个分子在不变更其中的原子的排列的状况下,可以写出一个以上合理的路易斯构造式,为解决这一问题,鲍林提出所谓的“共振”的概念,认为该分予的构造是全部该些正确的路易斯构造式的总和,真实的分子构造是这些构造式的“共振混合体”。四杂化轨道理论电子配对法说明了共价键的本质、特征和类型,但在说明多原子分子的几何形态(或空间构型)方
19、面遇到了困难。例如C原子只有两个成单电子,但能形成稳定的CH4分子,所以电子配对法不能说明甲烷分子为什么是正四面体构型的分子。1931年鲍林提出杂化轨道理论,满足地说明了很多多原子分子的空间构型。杂化轨道理论认为:形成分子时,由于原子间的互相作用,使同一原子中能量相近的不同类型原子轨道,例如ns轨道与np轨道,发生混合,重新组合为一组新轨道这些新轨道称为杂化轨道。杂化轨道的数目等于参与杂化的原子轨道数目。如一个2s轨道与三个2p轨道混合,可组合成四个sp3杂化轨道;一个2s轨道与二个2p轨道混合,可得三个sp2杂化轨道;一个2s轨道与一个2p轨道混合,可得二个sp杂化轨道。杂化轨道的电子云一头
20、大,一头小,成键时利用大的一头,可以使电子云重叠程度更大,从而形成稳定的化学键。即杂化轨道增加了成键实力。杂化轨道可以分为等性杂化和不等性杂化。等性杂化是所组合的一组杂化轨道的成分都一样的杂化。如甲烷中的C原子所生成的四个sp3杂化轨道,每个杂化轨道各含1/4的s轨道成分,3/4的p轨道成分。不等性杂化是所组合的一组杂化轨道的成分不全一样的杂化,如氨分子中的N原子所生成的四个sp3杂化轨道中,一个杂化轨道含0.3274的s轨道成分,0.6726的p轨道成分;其余三个杂化轨道各含0.2242的s轨道成分,0.7758的p轨道成分。 杂化有多种方式,视参与杂化的原子以及形成的分子不同而不同。 sp
21、3杂化这是原子最外层的1个s轨道和3个p轨道发生的杂化。杂化以后形成四个等价的sp3杂化轨道。碳原子在与氢原子形成甲烷分子时就发生了sp3杂化。发生杂化时,碳原子的2s轨道和3个2p轨道发生混杂,形成4个能量相等的杂化轨道,碳原子最外层的4个电子分别占据1个杂化轨道。每一个sp3杂化轨道的能量高于2s轨道能量而低于2p轨道能量;杂化轨道的形态也可以说介于s轨道和p轨道之间。四个sp3杂化轨道在空间匀称对称地分布以碳原子核为中心,伸向正四面体的四个顶点。这四个杂化轨道的未成对电子分别与氢原子的1s电子配对成键,这就形成了甲烷分子。 杂化轨道理论不仅说明了碳原子最外层虽然只有2个未成对电子却可以与
22、4个氢原子形成共价键,而且很好地说明了甲烷分子的正四面体构造。在形成H2O、NH3分子时,O、N原子事实上也发生了sp3杂化。与C原子杂化不同的是N、O原子最外层电子数分别为5个和6个,因此四个sp3杂化轨道里必定分别有1个和2个轨道排布了两个电子。这种已经自配对的电子被称为孤对电子。N和O的未成对电子分别与H原子的1s电子结合就形成了NH3分子和H2O分子。 孤对电子相对来说带有较多的负电荷。受孤对电子云的排挤,NH3分子中NH键间的夹角被压缩为107,H2O分子中OH键间的夹角被压缩到10440。 含有孤对电子的杂化被称为不等性杂化。NH3和H2O分子中N和O都发生了不等性sp3杂化。 s
23、p2杂化碳原子在形成乙烯(C2H4)分子时,每个碳原子的2S轨道与两个2p轨道发生杂化,称为sp2杂化。杂化后形成3个杂化轨道。它们的形态与sp3杂化轨道相像,在空间以碳原子梭为中心指向平面正三角形的三个顶点。未杂化的l个2p轨道则垂直于杂化轨道所在的平面。3个sp2杂化轨道与未杂化的 1个2p轨道各有1个未成对电子。两个碳原子分别以1个sp2杂化轨道互相重叠形成键,两个碳原子的另外4个sp2杂化轨道分别与氢原子结合。全部碳原子和氢原子处于同一平面上,而两个碳原子未杂化的2p轨道垂直于这个平面。它们互相平行,彼此肩并肩重叠形成键。所以,在乙烯分子中两个碳原子是以双键相结合,双键由一个和一个键构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化学 竞赛 辅导资料 精编
限制150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