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下册科学知识总结.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一下册科学知识总结.docx(13页珍藏版)》请在淘文阁 - 分享文档赚钱的网站上搜索。
1、初一下册科学知识总结第一章 对环境的发觉 第一节 感觉世界 1人的感觉。 (1)人体具有多种感觉器官,可以感受外界环境的各种刺激。如温度、气味、颜色、 声音,等等。 (2)人的感觉器官包括:眼、耳、舌、鼻及皮肤等。 人类具有不同的感觉器官,所以可以感受外界环境的不同刺激,并产生不同的感觉。各种生物也有自己的感觉器官,这对于生物的生存、繁衍具有重要的作用。 (3)生物的感觉器官能够感受不同刺激的缘由在于:感觉器官中有不同的感谢的缘由在于:感觉器官中有不同的感受器。 2皮肤的感觉功能。 (1)皮肤是人体最大的感觉器官,它具有冷觉、热觉、触觉、痛觉等多种感觉功能。 (2)冷、热觉:感觉环境温度的变化
2、。 (3)触觉:感觉外界物体及人体的触碰以及强弱程度。 (4)痛觉:是触觉的过强反响,痛觉能感受对身体损伤性的刺激,它对人的安康生活有重要的主动意义;皮肤的各个部位对各种刺激的敏感程度是不同的。 3嗅觉的形成过程。 环境中物质的气味刺激鼻腔中的嗅神经末梢(嗅觉感受器),嗅神经将物质的气 味刺激传到大脑皮层的嗅觉中枢,从而形成嗅觉。 嗅觉特点:嗅疲惫;嗅适应;嗅觉敏感度因年龄、动物种类和气味种类等的不同而不 同。 4舌和味觉。 (1)舌具有味觉功能,可以感知酸、甜、苦、咸等各种味道。舌感觉的过程是:舌乳 头一味蕾一味觉细胞。 (2)舌的不同部位对酸、甜、苦、咸等各种刺激的敏感程度不同:对苦味最敏
3、感的区 域是舌根,甜味是舌尖,酸味在舌两侧的中间部位,咸味那么在舌两侧的前部。 (3)味觉感受器对液态物质的刺激特殊敏感;麻、辣、涩等味觉是多种刺激综合后 产生的感觉;味觉、嗅觉等各种感觉亲密相关。 第二节 声音的发生和传播 1声音的产生。 , 声音是因物体的振动而产生的,正在发声的物体叫声源。 2声音的传播。 传播须要介质:固体、液体和气体。 传播形式:声波。 传播速度:声音的传播速度及温度、传播介质有关。温度越高,声音的传播速度越 快;声音在固态物质中传播得最快,液态其次,气态最慢。在空气中(150C),传播速度 为340m/s。 声音不能在真空中传播。 传播实质:把声源的振动传播出去。遇
4、到障碍物,声波将发生反射,形成回声。 第三节 耳和听觉 1耳的构造和功能。 构造 功 能 外 耳廓 收集声波 耳 外耳道 声波进入外耳道后撞击鼓膜 构造 功 能 鼓膜 产生振动 中 鼓室 及咽鼓管连通 耳 听小骨 骨性传导、放大振动 内 耳蜗 内有听觉感受器,把振动转化为声音信号 耳 前庭 内有位觉感受器 半规管 内有位觉感受器 2听觉的根本知识。 (1)听觉的形成:声波通过耳廓一外耳道一鼓膜一听小骨一耳蜗一听神经一大脑皮层听觉中枢形成听觉。 (2)听觉的减弱及丢失:人的听觉及人的年龄有关,年龄越大,听觉实力越弱,直到丢失。 鼓膜、听小骨受到损伤或发生障碍会造成传导性耳聋;耳蜗、听觉中枢和及听
5、觉有 关的神经损伤会造成神经性耳聋。 (3)人的听觉:人类的听觉实力是有肯定限度的,可以听到频率在20赫到20 000赫之间的声音。据此,人们将低于20赫的声音称为次声,超过20 000赫的声音称为超声。 物体在1秒内振动的次数称为频率,其单位为赫兹。 不同的动物,能够听到的声音的频率范围不同。 3声音的三个特性。 音调:我们感觉到的声音的上下叫音调。物体振动越快(频率越大),音调越高。 响度:人们主观上感觉到的声音强弱叫响度。距离声源越近,振幅越大,响度越大。 声音的响度用分贝来表示,分贝是声音大小的单位。 音色:曾叫音品,是人们对声音质的感觉。音色及发声体的性质、形态以及发声的方法等有关。
6、 4噪声。 狭义上讲凡无规那么的、杂乱无章的振动所发出的声音,均属于噪声;从声波对人的干扰讲,但凡环境中不须要的声音都可判定为噪声。 预防噪声:在声源处减弱、在传播过程中减弱、在耳朵处减弱。 第四节光和颜色 1光源。 正在发光的物体。 2光传播的特点。 光的传播不须要介质。 光在同一种匀称物质(固体、液体、气体)中是沿直线传播的。传播速度:在真空中最快,空气中次之,水中最慢;在真空中的速度为310千米秒。 3光的色散。 白光是复色光,由红、橙、黄、绿、蓝、靛、紫等多种单色光组成。 物体的颜色:透亮物体的颜色是由透过的色光的颜色确定的。(其他色光被汲取) 不透亮物体的颜色是由它反射的色光的颜色确
7、定的。(其他色光被汲取) 白色物体可反射全部颜色的光,黑色物体那么能汲取全部颜色的光。 4光线。 在科学上,人们往往用一条带箭头的直线表示光传播的路线及方向,称为光线,其中箭头表示光的传播方向。 第五节光的反射和折射 1光的反射。 (1)定义:光从一种匀称的物质射向另一种匀称的物质时,光会在两种物质的分界面上发生传播方向的改变,从而又返回到原先的物质中的现象。 (2)特点光的反射定律。 光反射时,反射光线及入射光线、法线在同一平面上;反射光线和入射光线分居在法线两侧;反射角等于入射角。 (3)分类:依据反射面的状况不同,分为镜面反射和漫反射。漫反射使我们从不同的方向都能看到物体。光在反射时间路
8、可逆。 (4)应用平面镜成像规律:像和物等大,像和物的连线和镜面垂直,像和物到镜面的距离相等。平面镜成的是虚像,不能用光屏承接。 生活中的应用:一是成像,二是改变光路。 2光的折射。 (1)定义:光从一种透亮介质射向另一种透亮介质时,光的传播方向发生改变的现象。 (2)特点折射定律:光从空气斜射入水或其他透亮物质时,折射光线、入射光 线、法线在同一平面上;折射光线和入射光线分居在法线两侧,折射角小于入射角。 当光从其他透亮物质斜射人空气时,折射角大于入射角。当入射角增大或减小时,折射角也随之增大或减小。 第六节眼和视觉 1凸透镜和凹透镜。 凸透镜中间厚,边缘薄对光线有会聚作用 老花镜 放大镜
9、凹透镜 中间薄,边缘厚 对光线有发散作用 近视镜 2焦点和焦距。 (1)主光轴:透镜两个球面球心的连线。 (2)光心:位于透镜的中心,光通过它时传播方向不变。 (3)焦点:凸透镜能使平行于主光轴的光线会聚在一点,这个点叫焦点(F)。 凸透镜有2个焦点。 (4)焦距:焦点到光心的距离叫焦距 (5)每个凸透镜的焦距是肯定的。 3凸透镜成像规律。:物距U:物体到凸透镜的距离;像距V:像到凸透镜的距离 物距U 像距V 像的性质 (倒立或正立实像或虚象放大或缩小) 应用P24 U2f fv2f 倒立实像缩小 照相机 U=2f V=2f 倒立实像等大 / fu2f 倒立实像放大 幻灯机、投影机 U=f 无
10、 无无无 / Uf 正立虚象放大 放大镜 4眼的构造和功能。 构造 功能 眼睑 随时闭合,爱护眼睛 附 睫毛 遮挡雨水、灰尘 属 泪腺、鼻泪管 分泌泪液,润滑,除尘杀菌;及鼻子相通 结 构 眼肌 使眼球敏捷转动 眼 眼球壁 外 角膜 和房水、晶状体、玻璃体一起形成折光系统 膜 膜 巩膜 坚韧外壳,爱护眼球 虹膜 中央是瞳孔,可依据光线强弱调整瞳孔的大小 内 脉络膜 给眼球供应养分 膜 视网膜 上有感光细胞,承受光刺激,产生兴奋 睫状体 睫状肌调整晶状体的曲度,改变眼球的焦距 球 内容物 由房水、晶状体、玻璃体 和角膜一起形成折光系统 5视觉的形成。 光线通过角膜、房水、晶状体和玻璃体,在视网膜
11、上成像,视网膜上的感光细胞承受光的刺激产生兴奋,通过视神经传到大脑皮层视觉中枢,形成视觉。 6人类的视觉限制。 (1)近视:视网膜距晶状体过远,或晶状体曲度过大,远处物体的光线经折光系统折射后成像于视网膜前,需佩戴凹透镜矫正。 (2)远视:远处物体的光线经折光系统折射后成像于视网膜后,需佩戴凸透镜矫正。 (3)色盲:人类不能区分颜色的现象,它是由先天遗传确定的。 依据不能区分的颜色种类,色盲可以分为红色盲、红绿色盲、黄蓝色盲和全色盲。 (4)爱护眼睛:近视大多数是因为长期用眼不科学造成的。青少年正处于身体的发育期,应当养成正确的用眼习惯。 第七节信息的获得和利用 1信息的含义及重要性。 信息反
12、映的是事物的状态、特性和变化,人类总是依据所获得的信息来确定自己的行为及行为方式。 2信息获得、利用的途径及技术。 信息的获得、处理和储存等都有很多方法。 通过人类的感觉器官可以直接获得信息,借助各种工具可以获得更加精确、全面的间接信息。 用于获得、传递、处理和利用信息的技术称为信息技术。 3信息传播的重要载体电磁波。 电磁波包括无线电波、微波、红外线、可见光、紫外线、x射线、y射线等,除了在信息传播中广泛应用外,还有很多其他用途。 光也是电磁波中的一员。 第二章 运动和力 第一节 运动和能的形式 1运动的多种形式。 物质有很多不同的运动方式,如机械运动、声运动、光运动、电运动、热运动、生命运
13、 动等。 2能的多种形式。 动能:物体运动时所具有的能称为动能。 势能:物体被举高或发生弹性形变时所具有的能称为势能。 机械能:动能和势能统称为机械能。 会推断各种形式的能,如动能、势能、化学能、电能、声能、光能等,并知道它们的应用。 第二节机械运动 1机械运动。 一个物体相对于另一个物体位置的变化称为机械运动。机械运动的特点是物体位置发生变化。 2参照物。 探讨某物体的运动状况时,假定为不动的物体。参照物不同,物体的运动状况不同。 3机械运动的分类。 直线运动和曲线运动。直线运动又可分为匀速直线运动和变速直线运动。 4限制变量法。 在探讨某物理量是否及某个因素有关时,限制其他因素,使其保持不
14、变,以解除其他因素的影响和干扰。这种试验方法就叫限制变量法。 5速度和平均速度。 (1)速度。 物体在单位时间内通过的路程,计算公式为V=S/t (2)平均速度。 当物体做变速直线运动时,由公式V=(S1+S2+SN)/(t1+t2+tN)算出来的速度。 第三节力的存在 1力的作用效果。 (1)改变物体的形态。 (2)改变物体的运动状态,包括改变物体速度的大小和物体运动的方向。 2力的作用是相互的。 当甲物体对乙物体有力的作用时,乙物体也会对甲物体产生力的作用。 3弹力。 物体发生弹性形变时产生的力。 4力的单位。 力的单位是牛顿,单位符号是N。 5测力计。 测量力的大小的工具叫测力计。常用的
15、测力计是弹簧秤。 第四节力的图示 1力的三要素。 力的大小、方向、作用点。 2力的图示。 用一根带箭头的线段表示力的三要素。 第五节物体为什么会下落 1重力。 (1)定义:物体由于地球的吸引而受到的力。 (2)方向:竖直向下。 2重力及质量的关系。 重力及质量成正比,计算公式为G=mg 第六节摩擦的利和弊 1摩擦力。 相互接触的物体发生相对运动或有相对运动趋势时,在接触面产生的阻碍物体发生相对运动的力。 2增大摩擦的方法。 (1)增大压力。 (2)增大接触面的粗糙程度。 3减小摩擦的方法。 (1)减小压力。 (2)减小接触面的粗糙程度。 (3)变滑动摩擦为滚动摩擦。 第七节牛顿第肯定律 1牛顿第肯定律。 一切物体在不受外力作用时,原来静止的将保持静止状态;原来运动的将保持匀速直线运动状态。 2惯性。 一切物体都具有的保持原有速度的大小和运动方向的性质。 第八节二力平衡的条件 1二力平衡。 物体在两个力的作用下,假如保持静止状态或匀速直线运动状态,那么这两个力是平衡的。 2二力平衡条件。 大小相等;方向相反,作用在同始终线上;作用在同一物体上。
限制150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