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学教育学和心理学复习资料.docx
![资源得分’ title=](/images/score_1.gif)
![资源得分’ title=](/images/score_1.gif)
![资源得分’ title=](/images/score_1.gif)
![资源得分’ title=](/images/score_1.gif)
![资源得分’ title=](/images/score_05.gif)
《中学教育学和心理学复习资料.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中学教育学和心理学复习资料.docx(27页珍藏版)》请在淘文阁 - 分享文档赚钱的网站上搜索。
1、中学教化心理学考核第一章 老师及教化心理学第一节 怎样才是合格的老师一, 专家型老师专家型老师主要指在教学工作中,具有丰富的组织化了的特地学问,能胜任某一学科教学任务,富有职业的敏锐洞察力,其教学效绩优于一般老师的一类老师。专家老师的一般特征主要有以下两方面:1有丰富的组织化的特地学问,并能有效运用2娴熟驾驭教学技能专家老师所娴熟驾驭的技能主要有:(1)课时方案简洁, 敏捷,具有预见性;(2)教学技能实现程序化, 自动化;(3)教学监控实力强;(4)采纳深化的方法针对班级纪律问题制订方案;(5)关于创建性地解决问题,有很强的洞察力。二, 从新老师到专家型老师(一)影响老师成长的因素Glatth
2、orn认为,影响老师成长的因素主要有:个人因素, 环境因素和系统过程。(二)老师成长的阶段福勒和布朗依据老师所关注的重点问题和他们的须要,将老师成长划分为3个阶段:1关注生存阶段;2关注情景阶段;3关注学生阶段。(三)老师成长的根本途径1教研组的教学探讨活动;2微型教学训练;3教学决策训练;4反思教学经验;5老师参及探讨。第二节 教化心理学对老师的作用一, 教化心理学的探讨对象和性质教化心理学是一门探讨学校情景中学及教的根本心理规律的科学。它探讨学生在学习活为中的心理现象及变更和开展规律。二, 教化心理学的探讨内容(一)学习及教学的要素主要构成有:学生, 老师, 教学内容, 教学媒体, 教学环
3、境等。(二)学习及教学的过程 主要包括有:学习过程, 教学过程, 评价反思过程。三, 教化心理学探讨的实践意义1为教化教学实践供应科学的理论指导;2扶植老师解决实际的课堂问题;3供应各种探讨方法和角度。四, 教化心理学的探讨方法教化心理学探讨主要采纳的探讨方法有三种:试验探讨, 描述性探讨, 相关探讨。第三节 教化心理学的开展概况一, 教化心理学的制度18世纪末到l9世纪,近代资产阶级教化思想家都特别重视在教化中运专心理学,并把心理学作为教化理论的根底。 另一方面,19世纪下半叶,随着自然科学的开展,很多原来从事物理, 数学, 生物等科学探讨的科学家把自然科学的试验法引人心理学,使心理学得以摆
4、脱哲学,成为一门能采纳自然科学试验方法进展探讨的学科。对教化心理学的创立有突出奉献的是美国心理学家桑代克。他在1905年著书教化心理学,这是西方第一本以“教化心理学来命名的专著,也是世界上公认的最早的, 比拟科学, 系统的教化心理学专著。它奠定了教化心理学开展的根底,西方教化心理学的体系也由此而开场确立。二, 教化心理学的开展20世纪20年头到50年头是教化心理学的开展时期。1924年,廖世承应师范教化的须要编写了我国的第一本教化心理学教科书。三, 走向成熟的教化心理学20世纪60年头以后,随着人本主义心理学和认知心理学的逐步兴起及影响,活泼了教化心理学的探讨,西方教化心理学也进入到了理论建立
5、时期。一些心理学家重新开场重视人性,关注人类的课堂学习探讨;留意结合教化实际,留意为学校教化效劳。第二章 中学教化学心理开展及教化第一节 中学生的心理开展概述一, 心理开展的含义所谓心理开展,是指个体从诞生, 成熟, 苍老直至死亡的整个生命进程中所发生的一系列的心理变更。探讨说明,学生心理开展有以下四个根本特征:1连续性及阶段性;2定向性及依次性;3不平衡性;4差异性。二, 心理开展阶段的划分及各阶段心理开展的主要特征 (一)心理开展阶段的划分个体的心理开展划分为8个阶段。1乳儿期(01岁);2婴儿期(13岁);3幼儿期(36, 7岁);4童年期(6, 7岁11, 12岁);5少年期(11,
6、12岁l4, 15岁);6青年期(14, 15岁25岁) 7成年期(2565岁);8老年期(65岁以后)。(二)青少年的主要心理特征1少年期又称学龄中期。这是个体从童年期向青年期过渡的时期,具有半成熟, 半无趣的特点。性格少年期充溢着独立性和依靠性:自觉性和无趣性错综的冲突。抽象逻辑思维已占主导地位但在确定程度上仍要以详细形象作支柱。心理活动的随意性显著增长,能随意调整自己的行动。成人感产生,独立性剧烈。2青年初期此时是个体在生理上, 心理上和社会卜-向成人接近的时期。智力接近成熟,抽象逻辑思维已从经验型向理论型转化,开场出现辩证思维。这时,及人生观相联系的情感成了中学生占主要地位的情感,道德
7、感, 美感, 理智感都有了深刻的开展。且能比拟客观地对待自我,明确地表现自我,敏感地防卫自我,珍重自我。但是志向自我及现实自我仍面临分裂的危机,自我确定自我否认常发生冲突。第二节 中学生认知的开展一, 皮亚杰的认知开展观瑞士儿童心理学家皮亚杰将婴儿到青春期的认知开展分为四个阶段:一感知运动阶段02岁(二)前运算阶段(27岁)这个阶段儿童的思维有如下主要特征:1单维思维(即思维的片面性);2思维的不行逆性;3自我中心。(三)详细运算阶段(711岁)这个阶段的儿童的思维主要有如下特征:1多维思维;2思维的可逆性;3去自我中心;4详细逻辑推理。(四)形式运算喻段(1115岁)二, 维果斯基论认知开展
8、维果斯基认为在个体心理(行为)的开展过程中,融合了两类心理机能:低级的心理机能和高级的心理机能,他提出强调学习社会文化性的最近开展区。维果斯基认为学生有两种开展水平:一是现有的水平,即由确定的已经完成的开展系统所形成的学生心理机能的水平;二是即将到达的开展水平。这两处水平之间的差异,就是最近开展区。三, 认知开展阶段及教学的关系(一)认知开展阶段制约教学的内容及方法在皮亚杰看来学习附属于开展,附属于主体的一般认知水平。所以,各门详细学科的教学都应探讨如何对不同开展阶段的学生提出既不超出当时的认知开展水平,又能促使他们向更高阶段开展的富有启迪作用的适当内容。(二)教学促进学生的认知开展大量的探讨
9、说明,通过适当的教化训练来加快各个认知开展阶段转化的速度是可能的。只要教学内容和方法得当,系统的学校教学确定可以起到加速认知开展的作用。第三节 中学生人格的开展一, 人格的含义 人格,又称特性,是指确定个体的外显行为和内隐行为并使其及他人的行为有稳定区分的综合心理特征。二, 埃里克森的人格开展理论1婴儿期:根本信任感对根本不信任感(0岁l岁);2幼儿期:自主感对羞愧感及疑心(1岁3岁);3儿童早期:主动感对内疚感(3岁6岁);4儿童晚期:勤奋感对自卑感(6岁l2岁);5青少年期:自我同一性对角色混乱(12岁l8岁)。其他三个阶段分别是:亲密感对孤独感(成年早期);繁殖感对停滞感(成年中期);自
10、我整合对无望感(成年晚期)三, 影响人格开展的社会化因素1家靡教养模式;2学校教化;3同辈群体。四, 安康人格的建构 1重视青少年人格的整体调整;2扶植青少年进展主动的自我评价,获得自尊感;3建立良好的人际交往环境;4引导青少年正确对待挫折;5引导青少年进展人格的自我教化。第四节 中学生自我意识的开展一, 含义自我意识是个体对自己以及自己及四周事物的关系的相识。一般认为,自我意识包括三种成分:一是自我相识,个体对自己的心理特点, 人格特征, 实力及自身社会价值的自我了解及自我评价;二是自我体验,个体对自己的自我体验,如自尊, 自爱, 骄傲, 自卑及自暴自弃等;三是自我监视,属于对自己的意志限制
11、,如自我检查, 自我监视, 自我调整和自我追求等。二, 自我意识的开展及自我认同感危机青少年时期是自我意识发生突变的时期,并构成青少年心理开展具有代表性的一个特点。埃里克森认为,自我认同感是关于个体是谁, 个体的价值和志向是什么的一种稳定的意识。青少年期面临的危机是自我认同感对角色混乱。此时,青少年迫切要求理解自我,以形成一个真正独立的自我。教化意义:老师应理解学生须要大量的时机来体验各种职业选择和社会角色,同时供应时机让学生寸解社会, 了解自我。并通过探讨的形式使他们解决自身所面临的问题。此外,埃里克森的开展理论指明白每个开展阶段的任务,给出了解决危机, 完成任务的详细教化方法,有助于老师理
12、解不同开展阶段的学生所面临冲突类型,从而实行相应的措施,因势利导,对症下药。三, 中学生自我意识开展指导依据青少年自我意识的开展特点及成熟自我意识的标准,对中学生自我意识开展的指导应当:(一)扶植中学生正确相识自己1教帅, 家长应对其做出适当的评价及期望;2扶植学生形成正确的自我评价。(二)扶植中学生获得主动的自我检验1敬重学生的人格;2扶植学生克制自卑感。三, 影响人格开展的社会化因素1家庭教养模式;2学校教化;3同辈群体。四, 安康人格的建构 1重视青少年人格的整体调整;2扶植青少年进展主动的自我评价,获得自尊感;3建立良好的人际交往环境;4引导青少年正确对待挫折;5引导青少年进展人格的自
13、我教化。(三)扶植学生提高自我限制力1扶植学生通过实践熬炼其自我限制实力;2教授自我限制的策略及方法。第五节 中学生的个别差异一, 中学生的认知差异及其教化含义认知过程是指学生借以获得信息, 做出方案和解决问题的心理过程。这个过程存在着个体之间的认知方式和认知实力等方面的个别差异。(一)认知方式的差异认知方式,又称认知风格,是个体在知觉, 记忆, 思维和解决问题等认知活动中加工和组织信息时所显示出来的独特而稳定的风格。及教化有明显关系的认知方式的差异主要表现在以下三方面:1场独立及场依存(这两个概念的提出者是赫尔曼威特金);2深思型及冲动型(这种认知方式是贾罗米凯冈提出的);3辐合型及发散型(
14、美国的吉尔福)。(二)智力差异1智力及智力测量智力是使人能顺当地从事某种活动所必需的各种认知实力的有机结合。为了对人的聪慧程度做定量分析,心理学家创建了很多测量工具。这些测量工具被称作智力气表,世界最闻名的智力气表是斯坦福一比纳量表(简称S-B量表)。智力测验中引进了一个重要概念-智商(IQ),智商是智力商数的简称,是用来表示智力上下的一种相对指标。IQ=智力年龄(MA)实际年龄(CA)x 1002智力的差异由于智力是个体先天禀赋和后天环境相互作用的结果,故个体智力的开展存在明显的差异,包括个体差异和群体差异。智力的个体差异反映在个体问和个体内。个体问的差异指个人及其同龄团体的稳定的平均数比拟
15、时所表现出来的差异。智力的群体差异是指不同群体之间的智力差异,包括智力的性别差异年龄差异, 种族差异等。(三)认知差异的教化含义教化工作者应当依据学生认知差异的特点及作用,不断改革教学,努力因材施教。1创设适应学生认知差异的教学组织形式;2采纳适应认知差异的教学方式,努力使教学方式个别化;3运用适应认知差异的教学手段。 二, 中学生的性格差异及其教化含义(一)性格的概念性格是指个体在生活过程中形成的对现实的稳定的看法以及及之相适应的习惯化的行为方式。性格也是指那些表现在恒常的行为方式上的特征。性格是人格的核心。(二)性格的差异性格的个别差异表现在性格特征差异和性格类型差异两个方面。1性格的特征
16、差异性格特征差异通常表现在四个方面:一是性格的看法特征;二是性格的理智特征;三是性格的心情特征;四是性格的意志特征。2性格的类型差异性格类型是指一类人身上所共有的性格特征的独特组合。很多心理学家都试图对性格进展分类,以以下举几种: 依据个人心理活动倾向于外部还是内部,把人的性格分为外倾型和内倾型两类。依据一个人独立或听从的程度,把人的性格分为独立型和听从型。依据性格的特征差异,将性格分为理智型, 心情型和意志型。(三)性格差异的教化含义性格影响学生的学习方式同时也作为动力因素影响学习的速度和质量。因此,为了促进学生的全面开展,学校教化更应重视性格因素的作用,使教化内容的选择和组织更好地适应学生
17、的性格差异。第三章学习的根本理论第一节 学习的实质及类型一, 学习的心理实质学习指人和动物在生活过程中,凭借经验而产牛的行为或行为潜能的变更。1学习表现为行为或行为潜能的变更;2学习引起的行为或行为潜能的变更是相对长久的;3学习是由反复经验引起的。由经验引起的学习主要有两种:一种是由有方案的练习或训练而产生的;一种是由偶然的生活经验而产生的随机学习。二, 人类学习及动物学习的区分1人的学习除了要获得个体经验外,还要驾驭人类世代积累起来的社会历史经验和科学文化学问;2人的学习是在及他人的交往过程中,通过语言的中介作用进展的;3人的学习是一种有目的的, 自觉的, 主动主动的过程。人的学习被定义为:
18、在社会生活实践中,以语言为中介,自觉地, 主动主动地驾驭社会的和个体的经验的过程。三, 学生的学习学生的学习是人类学习中的一种特殊形式。它是在老师的指导下,有目的, 有方案, 有组织, 有系统地进展的,让学生在较短的时间里承受前人所积累起来的科学文化学问。四, 学习的一般分类(一)加涅的学习层次分类1信号学习;2刺激一反响学习;3连锁学习;4言语联结学习区分学习;6概念学习;7规那么或原理学习;8解决问题学习。(二)加涅的学习结果分类的五种学习类型1才智技能;2认知策略;3言语信息;4动作技能;5看法。(三)我国心理学家的学习分类我国教化心理学家把学生的学习分为三类:学问, 技能和行为标准的学
19、习。第二节 联结学习理论一, 经典条件作用俄国闻名生理学农伊凡巴甫洛夫在探讨消化现象时,视察了狗的唾液分泌,发觉可以通过某种方式来限制狗的分泌唾液反响。并由此而提出了经典条件作用。巴甫洛夫的经典试验经典条件作用的产生有着某些共同的规律:(1)泛化。指对相像的刺激以同样的方式做出反响。(2)区分。指对相像但不同的刺激作出不同的反响。(3)消退。指刺激出现但反响不再出现或消逝的过程。二, 操作条件作用(一)桑代克的试误说桑代克是科学教化心理学的奠基人。1试验桑代克认为,学习的实质在于形成“刺激一反响联结。学习过程是通过盲目的尝试及错误而渐进的过程。2主要学习律(1)打算律。指学习者在学习开场时的预
20、备定势。(2)练习律。指一个学会了的反响的重复将增加刺激一反响之间的联结。(3)效果律。指刺激和反响之间的联结可以因导致满足的结果而加强,也可因导致苦恼的结果而减弱。(二)斯金纳的操作条件作用斯金纳(BFSkimer,19041990)是闻名的行为主义心理学家。学习实示上就是一种反响概率的变更,强化是增加概率的手段。斯金纳人为个体的行为分为两类:应答性行为和操作性行为。强化原里是斯金纳理论的最重要局部和根底,他认为行为之所以发生变更就是因为强化作用。强化可分为两种形式:正强化和负强化。惩处指呈现一个厌恶刺激使受罚者在承受这刺激时不得不短暂停顿正在进展的反响。三, 联结学习论在课堂中的应用(一)
21、塑造或促进良好行为1普雷马克原理;2行为塑造;3刚好表扬。(二)消退不良行为 1餍足2代价;3孤立。(三)程序教学第三节 认知学习理论认知学了理论认为,学习不是在外部环境的支配下被动地形成刺激一反响联结,而是主动地在头脑内部构造认知构造;学习不是通过练习及强化形成反响习惯,而是通过顿悟及理解获得期盼;有柳体当前的学习依靠于他原有的认知构造和当前的刺激情境,学习受主体的预期所, 引导,而不是受习惯所支配。一, 苛勒的完形一顿悟说(一)苛勒的经典试验德国心理学家苛勒曾在1913至1917年问,对黑猩猩的问题解决行为进展了一系列的试验探讨,从而提出了及尝试错误学习理论相对立的完形顿悟说。苛勒的试验主
22、要有两个系列:箱子问题及棒子问题。(二)完形一顿悟说的根本内容1学习是通过顿悟过程实现的;2学习的实质是在主体内部构造完形。二, 布鲁纳的认知一构造学习论布鲁纳是美国闻名的认知教化心理学家,他主见学习的目的在于以发觉学习的方式,使学科的根本构造转变为学生头脑中的认知构造。因此,他的理论常被称为认知发觉说或认知一构造论。(一)学习观1学习的实质是主动地形成认知构造;2学习包括获得, 转化和评价三个过程。(二)教学观由于布鲁纳强调学习的主动性和认知构造的重要性,所以他主见教学的最终目标是促进学生对学科构造的一般理解。他认为,学生理解了学科的根本构造,就简洁驾驭整个学科的详细内容,就简洁记忆学科学问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中学 教育学 心理学 复习资料
![提示](https://www.taowenge.com/images/bang_tan.gif)
限制150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