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考物理总复习课教案05.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中考物理总复习课教案05.docx(19页珍藏版)》请在淘文阁 - 分享文档赚钱的网站上搜索。
1、中考物理总复习课教案5第十一章 多彩的物质世界 第十二章 运动和力 第十章 多彩的物质世界一、单元复习目的1、学问与技能目的:(1)知道宇宙是由物质组成的,物质是由分子和原子组成的。原子的构造。(2)理解纳米科学技术及纳米材料的应用和开展前景。(3)知道质量的初步概念及其单位。驾驭天平的运用方法。(4)理解密度的物理意义,能用密度公式进展简洁计算,记住水的密度。(5)尝试用密度学问解决简洁的问题。能说明生活中一些与密度有关的物理现象。(6)学会量筒的运用方法。一是用量筒测量液体体积的方法;二是用量筒测量不规则形态物体体积的方法。2、过程与方法目的:(1)会调整天平,会运用天平测质量。(2)会用
2、量筒、天平测固体和液体的密度。3、情感、看法与价值观目的:培育学生对物理美的观赏实力。二、复习的重点和难点重点:质量、天平的运用、密度的测定及应用。难点:密度的概念。三、学问梳理 a、定义:物体所含物质的多少 1、质量 b、特点:不随形态、状态、位置而变更c、单位:kg、g、mg概念d、测量:天平、案称、杆称、台称、电子称 a、定义: 单位体积某种物质的质量 2、密度b、特点: 密度是物质的一种特性c、 公式:=m/vd、单位:kg /m3 、 g /cm3 质 量 和 密 度 e、物理意义:1、天平 a、构造:横梁、平衡螺母、指针、标尺、游码、分度盘b、运用:a、测固体质量试验2、测质量b、
3、测液体质量c、特别测量3、测密度a、测固体密度b、测液体密度 1、推断是什么物质,实、空心应用 2、质量计算3、体积计算四、教学课时:三课时第一课时一、根底练习1物质存在有三种状态,这三种状态中分子间距最大的是 。2 银河系只是我们人类观测到的宇宙中数十亿个星系中的一个,但也异样宏大,要表示银河系的大小运用长度单位 最便利3物质从液态变为固态时,体积变大还是变小你能举出两种现象支持你的说法吗4我们知道:“当物质从液态变为气态时,体积会显著增大”请你从构成物质的分子在排列方式上的不同谈谈产生此现象的缘由二、复习内容1、物质:(1)组成:分子、原子(2)原子构造:原子核、和外电子(3)固、液、气宏
4、观及微观特点2、质量:(1)、定义:物体所含物质的多少叫质量。物体和物质是不同的概念。一切物体由物质构成;物体有质量物质有密度。(2)、单位:国际单位制:主单位kg ,常用单位:t g mg 对质量的感性相识:一枚大头针约80mg 一个苹果约 150g 一头大象约 6t 一只鸡约2kg (3)、质量的理解:固体的质量不随物体的形态、状态、位置、温度 而变更,所以质量是物体本身的一种属性。(4)、测量:在测量物体质量时小质量的物体要用测多知少法。 日常生活中常用的测量工具:案秤、台秤、杆秤,试验室常用的测量工具托盘天平,也可用弹簧测力计测出物重,再通过公式m=G/g计算出物体质量。 托盘天平的运
5、用方法:“看”:视察天平的称量以及游码在标尺上的分度值。“放”:把天平放在程度台上,把游码放在标尺左端的零刻度线处。“调”:调整天平横梁右端的平衡螺母使指针指在分度盘的中线处,这时横梁平衡。“称”:把被测物体放在左盘里,用镊子向右盘里加减砝码,并调整游码在标尺上的位置,直到横梁复原平衡。“记”:被测物体的质量=盘中砝码总质量+游码在标尺上所对的刻度值留意事项:A 不能超过天平的称量 B 保持天平枯燥、清洁。 方法:A、干脆测量:固体的质量B、特别测量:液体的质量、微小质量。【质量的测量】(1)干脆测量质量:对于枯燥的、颗粒状的且没有腐蚀性的固体,可干脆测量。如:铁、铜、木、蜡块等。(2)间接测
6、量质量:对于潮湿的物体(包括固体、液体等)、粉末状的固体粉末以及有腐蚀性的物体,应借助容器或有关器皿进展间接称量。详细步骤: 先测量m器 。 再测量m总。 求m待。测量次序能倒过来吗?缘由:假如先将液体倒入容器测m总,再将液体倒出测容器质量梳,由于容器中必定会有剩余液滴即液体质量的一小局部留在容器内,所以这样测量误差较大。【天平运用时的留意事项】 1、 不能超出天平的秤量。 (天平可以称的最大质量叫天平的最大秤量) 2 、砝码要用镊子夹取,并轻拿轻放。 3、 天平要保持枯燥清洁。 4 、不要把潮湿的物体或化学药品干脆放在天平盘内 5 、不要把砝码弄脏弄湿,以免锈蚀。3、体积测体积量筒(量杯)用
7、处:测量液体体积(间接地可测固体体积)。运用方法:“看”:单位:毫升(ml)=厘米3 ( cm3 ) 量程、分度值。“放”:放在程度台上。“读”:量筒里地水面是凹形的,读数时,视线要和凹面的底部相平。体积的测量方法:A:对于有规则的几何形态外形的固体,可依据其几何模型的体积公式测出有关量求出其体积。B:对于没有肯定几何形态的物体,可设法把物体完全浸入某种液体中,得出其体积变更,则该体积变更就是该物体的体积。(排水法求体积,指不溶于液体或不发生化学反响,留意处理气泡、物体孔隙、化学反响、溶解等现象的问题)物液 可完全浸入;物乙(6)、密度表提醒了大局部常用物质的密度。 气体的密度比固体和液体的密
8、度小1000倍左右。 不同物质的密度一般不同,这说明密度是每种物质自身的特征。不随物体的大小、轻重等因素变更。 同种物质的状态发生变更的时候,它的密度也将发生变更。例如:水凝固成冰。 不同物质的密度也有一样的状况。例如:冰和蜡;煤油和酒精。但是这并不影响鉴别物质,因为密度虽然是物质的特性,但不是唯一的特性。 对密度,并不能认为固体的密度肯定比液体的密度大。例如:液体水银的密度就大于固体铜、铁、铝等密度。2、关于质量和密度两个概念的区分 质量是物体的属性,而密度是物质的特性。如一瓶汽油用去一半,剩下一半的质量只是原来的二分之一,但密度却不变。一个物体的质量不随环境温度变更,但密度却随温度变更,如
9、一瓶水,温度从O升到4,体积变小,质量不变,密度要变大,由4升到100,体积变大,质量不变,密度变小,故4的水密度最大。一个物体的状态发生变更时,质量不变,因为体积要发生变更,所以密度要发生变更,如一块冰化成水后,密度由O91护kgm3变成1O103kgm3,但质量不发生变更,所以体积要变小。3、密度的计算和应用利用密度学问解答计算题肯定要仔细审题,弄清题中哪些量是已知的,所求的物理量与已知的物理量之间的关系,当题目中出现多个未知量时,最好列方程组求解,并留意单位的统一。三、复习过程例1(攀枝花市2006年)三个一样的杯子中装有局部水,把质量一样的实心铜块、铁块、铝块依次放入甲、乙、丙三个杯中
10、,水面恰好相平,则原来装水最多的杯子是(P铜P铁P铝)( ) A甲杯 B乙杯 C丙杯 D原来装水一样多例2. (衡阳市2006年)伊利牌盒装牛奶的体积是25 x 10-4m3,若测得该盒牛奶的质量是O3kg,则该牛奶的密度为 Kg/m3。喝掉一半后,牛奶的密度将 (选填“变大”“变小”或“不变”)例3 (徐州市2006年)为了推断一件实心金属模型是由哪种材料制成的,小玫用天平和量筒进展了测量,结果如图4所示,模型的质量是g,体积是cm3。它可能是制成的.例4 (湖北襄樊2006)小可妈买了一箱牛奶,放在程度地板上,箱与地板的接触面积是0.025m2,箱和牛奶的总质量是5kg,箱中每一小袋牛奶的
11、包装上标有“净含量220ml、231g”字样(g取10N/kg)。求这种牛奶的密度是多少g/cm3.例5 (白银市2006)一个能装满500g水的瓶子,能装满多少g的酒精?四、堂上练习1、为探究物质的某种特性,某同学测得四组数据如下表,质量/ g体积/cm3质量/体积(g /cm3)铝块1542027铝块21084027松木110821605松木21020(1)将上表填完好(2)比拟1、2两次数据,可得到的结论是:同种物质,它的质量与它的体积成_(3)比拟2、3两次数据,可得到的结论是:质量一样的不同物质,它们的体积是_(4)比拟1、4两次数据,可得到的结论是:_2、镇江市2006)现代宇宙学
12、告知我们,恒星在演化过程中,会形成密度很大的天体,如白矮星、中子星或黑洞据推想,1cm3中子星物质的质量是1.5109t,则中子星的密度约( )A1.51012kgm3 B1.51015 kgm3 C1.51018 kgm3 D1.51021 kgm33、(2006年桂林市)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A液体密度肯定比固体密度小 B一种物质的密度不会随物态变更而变更C物质的密度与体积的大小无关 D纯水的密度与盐水的密度一样4(2006年玉林市、防城港市)把质量为lkg的冰块放在烧杯里,熔化成水后,没有变更的是它的 A体积 B质量 C密度 D内能五、教学反思第三课时一、复习重点测量密度的根本原理及用特
13、别方法测量密度二、复习内容1、密度有四个方面的应用:(1)依据密度鉴别物质。 (2)依据密度要求选择材料。(3)计算不便干脆测量的物体的质量。(4)计算不便干脆测量的物体的体积。2、物质的密度可以用试验测定。原理:=m/V用天平称出物体的质量,对于形态不规则的物体,可利用量筒和水测出它的体积,对于液体,可用量筒干脆测它的体积,利用密度公式即可算出组成该物体的物质密度。浮在水面:工具(量筒、水、细线)方法:1、在量筒中倒入适量的水,读出体积V1;2、用细线系好物体,浸没在量筒中,读出总体积V2,物体体积V=V2-V1A、针压法(工具:量筒、水、大头针)B、沉坠法:(工具:量筒、水、细线、石块)沉
14、入水中:形状不规则形态规则工具:刻度尺体积质量工具天平说明:在测不规则固体体积时,采纳排液法测量,这里采纳了一种科学方法等效代替法。(1)测固体的密度、测密度大于水的固体的密度。其试验步骤是:调整天平,用天平测出被测物体的质量m。先在量筒中倒入体积为的水,再将用细线拴牢的固体浸没水中,读出这时的总体积,那么固体的体积(该方法称之为排液法)。用公式计算出物质密度。若要知道该物质是由什么材料构成的,可查密度表与标准值比照即可。、测密度小于水的固体的密度(如木块,蜡块等)。试验步骤如下:调整天平测物体的质量。用沉锤法测出它的体积。详细做法是:在量筒内盛有肯定量的水,放入铁块如图1A所示,登记水面到达
15、的刻度线,再将物体和铁块一起沉入水中,登记此时水面到达的刻度位置,如图1B所示,则,用公式计算出被测物质的密度。(2)测液体的密度 原理:=m/V试验步骤如下:用天平测液体和烧杯的总质量m1 ;把烧杯中的液体倒入量筒中一局部,读出量筒内液体的体积V;称出烧杯和杯中剩余液体的质量m2 ;锝出液体的密度=(m1-m2)/ V 3、密度的应用:鉴别物质:密度是物质的特性之一,不同物质密度一般不同,可用密度鉴别物质。(=m/v)求质量:由于条件限制,有些物体体积简洁测量但不便测量质量用公式m=V算出它的质量。求体积:由于条件限制,有些物体质量简洁测量但不便测量体积用公式V=m/算出它的体积。推断空心、
16、实心问题(三种比拟法)。测量物体中所含各种物质的成分(列方程求解)。要学会查密度表及其意义,并要记住常见物质的密度。依据须要,可对不同密度的材料进展选择,同时也可以人为地制造出所需的密度。三、复习过程提问:测量密度依据什么原理? 提问:会选用以下那些器材测量密度? 天平质量,弹簧称重力,量筒和水体积,密度计密度密度的几种特别测量:例1 (临沂市2006年)张磊同学在河边拣到一精致的小石块,想粗略知道小石块的密度,于是他从学校借来一架天平,用纸杯改装了一只溢水杯,再借助于水,就奇妙地估测出了小石块的密度。请你也用这些器材设计估测小石块密度的试验方案,并得出和试验方案相一样的密度表达式。例2 (陕
17、西理化) (每空1分,共6分)教师激励小明在缺少砝码的条件下测出大理石密度。现有器材:天平、量筒、两个完全一样的烧杯、水、一小块大理石、细线和滴管等。小明稍加思索,确定用以下方法进展试验:(1)试验过程: 将天平放在程度台上,游码拨至 ,调整 使天平平衡。在天平左右两盘各放一只烧杯,将大理石放在左盘的烧杯里,在右盘的烧杯中加水,快平衡时用滴管调整水的多少,直至天平平衡(如图一1). 将烧杯中的水倒入量筒中(液面位置如图一2,读出体积并记录, 用量筒和水测得大理石的体积为20cm3 (2)搜集与处理试验数据:请你将试验数据填入下表并计算.例3 (广州市2006年) (2)下表是两位同学测量水的密
18、度时不同的试验操作过程,哪位同学的试验误差会相对较小?简要说明理由小芳的试验过程小明的试验过程用天平测出装了适量水的烧杯的总质量m 1把烧杯中的水倒入量筒用天平测出倒水后烧杯的质量m 2求出倒入量筒中水的质量mm 1m 2登记量筒中水的体积V依据公式求出水的密度用天平测出枯燥的空烧杯的质量m 1把适量的水倒入烧杯用天平测出装了水的烧杯总质量m 2求出烧杯中水的质量m m 2m 1把烧杯中的水倒入量简登记量筒中水的体积V依据公式求出水的密度四、堂上练习1、(福建省厦门市2006年)小东同学在测定盐水密度的试验中,其方法和步骤完全正确,如图14甲显示的是他将烧杯中的局部盐水倒入量筒后,天平重新平衡
19、时的情景,乙显示的是倒入盐水后量筒的读数。(1)依据图中相关数据帮小东将下表填写完好。烧杯和盐水的总质量m/g倒出局部盐水后烧杯和盐水的总质量m1/g倒出盐水的质量m2/g盐水的密度kg/m333(1) 另一位同学的试验方法是:先测出空烧杯质量,并在量筒中倒入盐水,测出盐水的体积,再把量筒内盐水全部倒入烧杯,测出烧杯和盐水的总质量,然后计算盐水的密度,用这种方法测出盐水的密度与小东测出盐水的密度相比拟,则_(选填“”、“”或“”)2、(泰安市2006)在一次地理理论活动中,小明在河边发觉了一小块不知名的固体矿石,他身边有下列器材:量筒,小厚底玻璃杯(直径小于量筒)。小明把空玻璃杯放在水面上时发
20、觉玻璃杯能直立漂移在水面上,当他把小矿石放在玻璃杯中时玻璃杯仍能直立漂移在水面上。小明利用以上器材测量出了小矿石的密度。(1)请你写出小明试验测量的步骤并用字母表示测得的物理量:(2) 矿石密度表达式(用测得的物理量和已知量表示):矿石= 。3、(2006年福州市)有两个大小一样、外表涂有一样防护漆的实心立方体,已知其中一个是铁块,另一个是木块,你能在不损坏防护漆的前提下鉴别出它们吗请你写出两种鉴别方法。 方法一: ;方法二: 。五、教学反思 第十一章 运动和力一、单元复习目的1、学问与技能目的:(1)理解速度的定义、速度的单位、公式及其意义。(2) 能用速度公式简洁计算速度和平均速度。 (3
21、) 知道如何用科学的语言描绘物体的运动和静止;理解参照物的概念及其选取的方法;知道运动的物体具有动能。(4)知道力和运动的关系。(5)知道物体的惯性,能表述牛顿第肯定律。(6)通过构建学问框架和网络,使学生牢记根底学问,驾驭分析问题的方法。2、过程与方法目的:(1)培育学生的视察实力、试验探究实力、分析概括实力和应用物理学问解决简洁问题的实力。(2)让学生能懂得“变更”物体运动状态与受到外力之间关系,在获得感性相识的根底上,通过理性分析以及科学的推理从而获得规律。让学生感受“科学家”探讨问题的方法,使他们能建立如何进展科学试验的根本思路。3、情感、看法与价值观目的:(1)通过运动和静止的相对性
22、的学习让学生承受辨证唯物主义教化。(2)通过作力的图示的训练,培育仔细、细致严谨的学习看法。引导学生从视察生活动身,探求科学真知,培育学生酷爱科学,勇于发觉问题,提出问题的科学质疑精神。二、复习的重点和难点学生在学习本章时,经常把牛顿第肯定律这个定律和惯性这个概念搞混了。事实上这是由于我们在教授这些学问时,没有仔细加以区分所造成的。 惯性是物体的一种性质,是指物体保持运动状态不变的性质。牛顿第一运动定律,是物体运动的客观规律,是说一切物体都有惯性。假如一开场讲授时就留意加以区分,就不在于造成学生在思维上的混淆不清了。 本章在前章所学力学学问的根底上,进一步学习力和运动的初步学问。内容包括:牛顿
23、第肯定律,惯性,二力平衡,摩擦力。其中二力平衡的学问是本章的重点。 三、学问梳理机械运动简洁的运动运动和静止直线运动运动和静止相对性参照物除自身以外的任何物体运动是肯定的静止是相对的定义选择匀速直线运动变速直线运动两层含义公式:V=S/t单位:米/秒(m/s)、千米/时(km/h)定义:平均快慢程度公式:v=s总/t总一旦选定,认为静止快慢不变经过的路途是直线运动和力常见的运动力运动和静止的相对性,参照物匀速直线运动、变速直线运动力的概念、力的测量、力的三要素力和运动的关系牛顿第肯定律、惯性公式:V=S/t二力平衡、二力平衡的条件物体在平衡力、非平衡力作用下的运动力的种类、力的效果、力的合成四
24、、教学课时:三课时第一课时一、复习内容及过程1、参照物(1)定义:为探讨物体的运动假定不动的物体叫做参照物。(2)任何物体都可做参照物,通常选择参照物以探讨问题的便利而定。如探讨地面上的物体的运动,常选地面或固定于地面上的物体为参照物,在这种状况下参照物可以不提。(3)选择不同的参照物来视察同一个物体结论可能不同。同一个物体是运动还是静止取决于所选的参照物,这就是运动和静止的相对性。(4)不能选择所探讨的对象本身作为参照物那样探讨对象总是静止的。例1、坐在向南行驶的列车里的乘客,看到路旁的树木向后退。若同时又看到汽车也在向后退,以地面为参照物,汽车的运动状态可能是 、 、 。例2、随着航天技术
25、的飞速开展,我国已胜利实现两次载入航天飞行。在火箭推动飞船上升阶段,航天员是被固定在飞船座舱内的。在这一阶段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以飞船为参照物航天员是静止的 B以地面为参照物航天员是静止的C以火箭为参照物航天员是运动的 D以火箭为参照物飞船是运动的2、机械运动(1)定义:物理学里把物体位置变更叫做机械运动。(2)特点:机械运动是宇宙中最普遍的现象。(3)比拟物体运动快慢的方法:比拟同时启程的步行人和骑车人的快慢采纳:时间一样路程长则运动快比拟百米运发动快慢采纳:路程一样时间短则运动快百米赛跑运发动同万米运发动比拟快慢,采纳:比拟单位时间内通过的路程。实际问题中多用这种方法比拟物体运动快慢
26、,物理学中也采纳这种方法描绘运动快慢。例3、在北京和杭州之间对开着一对特快列车T31和T32,表中所列是这两次列车的时刻表,请答复下列问题:(1)T31和T32列车全程运行的时间是 h min。(2)除去停站时间,列车运动的平均速度是 km/h。例4目前一般列车的速度约为100km/h,而磁悬浮列车设计速度为400kmh,南京到上海的间隔 约为300km,按以上速度计算,磁悬浮列车从南京到上海比一般列车缩短了 h。T31车次T32北京杭州特快自北京起公里站名杭州北京特快15:500北京13:2020:21 29497济南418:331:16 24979蚌埠 543:465:45 531458上
27、海西 2423:167:30 1664杭州21:40(4)分类:(依据运动路途)曲线运动 直线运动 匀速直线运动:A、 定义:快慢不变,沿着直线的运动叫匀速直线运动。B、速 度 定义:在匀速直线运动中,速度等于运动物体在单位时间内通过的路程。 物理意义:速度是表示物体运动快慢的物理量vts=tsv=vst=计算公式: 变形 , 单位:国际单位制中 m/s 运输中单位km/h两单位中 m/s 单位大。换算:1m/s=3.6km/h 。人步行速度约1.2m/s 它表示的物理意义是:人匀速步行时1秒中运动1.2m 合4.32km/h 从图象中可以看出匀速运动的物体速度 v是个恒量与路程S时间t没关系
28、tS速度图象: 变速运动:A、 定义:运动速度变更的运动叫变速运动。B、 平均速度= 总路程总时间 (求某段路程上的平均速度,必需找出该路程及对应的时间)C、 物理意义:表示变速运动的平均快慢 v vst =D、 平均速度的测量:原理 方法:用刻度尺测路程,用停表测时间。从斜面上加速滑下的小车。设上半段,下半段,全程的平均速度为v1、v2、v 则 v2vv1 E、常识:人步行速度1.2m/s ,自行车速度4m/s ,大型喷气客机速度900km/h 客运火车速度140 km/h 高速小汽车速度108km/h 光速和无线电波 3108m/s 3、长度测量:(1)长度的测量是物理学最根本的测量,也是
29、进展科学探究的根本技能。长度测量的常用的工具是刻度尺。(2)国际单位制中,长度的主单位是 m ,常用单位有千米(km),分米(dm),厘米(cm),毫米(mm),微米 (m),纳米(nm)。(3)长度估测:黑板的长度2.5m、课桌高0.7m、篮球直径24cm、指甲宽度 1cm、铅笔芯的直径1mm 、一只新铅笔长度1.75dm、手掌宽度1dm 、墨水瓶高度6cm (4)刻度尺的运用规则:A、“选”:依据实际须要选择刻度尺。B、“观”:运用刻度尺前要视察它的零刻度线、量程分度值。C、“放”用刻度尺测长度时,尺要沿着所测直线(紧贴物体且不歪斜)。不利用磨损的零刻线。(用零刻线磨损的的刻度尺测物体时,
30、要从整刻度开场)D、“看”:读数时视线要与尺面垂直。E、“读”:在准确测量时,要估读到分度值的下一位。F、“记”:测量结果由数字和单位组成。(也可表达为:测量结果由准确值、估读值和单位组成)。4、时间测量:(1)时间测量的常用的工具是秒表。(2)国际单位制中,时间的主单位是秒 s ,常用单位有小时(h),分钟(min) 5、误差:(1)定义:测量值和真实值的差异叫误差。(2)产生缘由:测量工具 人为因素。(3)减小误差的方法:屡次测量求平均值。误差只能减小而不能 避开 ,而错误是由于不遵守测量仪器的运用规则和主观马虎造成的,是可以避开的。三、堂上练习1、双休日自驾车外出郊游,在行驶的过程中,擅
31、长视察的小唐同学看到汽车上有一个显示速度和路程的表盘,示数如图甲所示,则汽车此时行驶的速度为 ;该车匀速行驶了一段时间后,表盘示数变为图乙所示,那么这段时间为 h2、王刚同学在做了一些测量后忘了在记录的数据后面标明单位,请你帮他补上。某同学的身高是15.8 ;物理课本的长度是26 。3、坐在奔驰的列车里的乘客,若选 为参照物。他是静止的,若选 为参照物,他又是运动的。4、下列物体运动最快的是 ( )A4h内通过160km B10s内通过了100mC1h内通过1.2106cm D1min内通过1000m5、一个物体沿平直路运动,由静止起在10s内加速到20m/s,共运动了80m,该物体在10s内
32、平均速度是 ( )A20m/s B10m/sC8m/s D都不对6、空中加油机在空中给飞机加油时,两者在空中飞行的速度大小和方向必需,此时两者彼此处于相对状态。四、教学反思第二课时一、根底练习1、力是物体对物体的作用;力的作用是互相;力的单位是N。2、踢球时,球受到的力的施力物体是脚,这时脚也受到球的作用力。3、一切物体在没有受到外力作用时候,总保持静止状态状态或匀速直运动状态状态。叫做牛顿第肯定律,它是在大量阅历事实的进一步的推理根底上,通而概括出来的。 二、复习内容1、力(1)力的概念:力是物体对物体的作用。(2)力产生的条件:必需有两个或两个以上的物体。物体间必需有互相作用(可以不接触)
33、。(3)力的性质:物体间力的作用是互相的(互相作用力在任何状况下都是大小相等,方向相反,作用在不同物体上)。 两物体互相作用时,施力物体同时也是受力物体,反之,受力物体同时也是施力物体。(4)力的作用效果:力可以变更物体的运动状态和力可以变更物体的形态及大小。说明:物体的运动状态是否变更一般指:物体的运动快慢是否变更(速度大小的变更)和物体的运动方向是否变更(5)力的单位:国际单位制中力的单位是牛顿简称牛,用N 表示。 力的感性相识:拿两个鸡蛋所用的力大约1N。(6)力的三要素:力的大小、方向、和作用点。说明:力的作用效果与力的方向 和力的作用点有关。(7)力的表示法: 力的图示:A、定义:用
34、带箭头的线段把力的三要素表示出来的做法。B:详细做法:沿力的方向画一条线段,线段的长短表示力的大小,在线段的末端的画个箭头表示力的方向,用线段的起点或终点表示力的作用点。在图中附有标度。力的示意图:不须要严格的表示出力的大小,只表示出力的方向和作用点的简易图示叫力的示意图。2、伽利略斜面试验: 三次试验小车都从斜面顶端滑下的目的是:保证小车开场沿着平面运动的速度一样。试验得出得结论:在同样条件下,平面越光滑,小车前进地越远。伽利略的推论是:在志向状况下,假如外表肯定光滑,物体将以恒定不变的速度恒久运动下去。伽科略斜面试验的卓越之处不是试验本身,而是试验所运用的独特方法在试验的根底上,进展志向化
35、推理。(也称作志向化试验)它标记着物理学的真正开端。3、牛顿第肯定律:牛顿总结了伽利略、笛卡儿等人的探讨成果,得出了牛顿第肯定律,其内容是:一切物体在没有受到力的作用的时候,总保持静止状态或匀速直线运动状态。说明:A、牛顿第肯定律是在大量阅历事实的根底上,通过进一步推理而概括 出来的,且经受住了理论的检验 所以已成为大家公认的力学根本定律之一。但是 我们四周不受力是不行能的,因此不行能用试验来干脆证明牛顿第肯定律。B、牛顿第肯定律告知我们:物体不受力,可以做匀速直线运动,物体做匀速直线运动可以不须要力,即力与运动状态无关,所以力不是产生或维持运动的缘由。三、复习过程例1 下列关于力的说法中,正确的是 ( )A、人推车时,人也受到车给的推力B、两个物体不接触,就肯定不会发生力的作用C、用手捏一个易拉罐,易拉罐变瘪了,说明力可以使物体发生形变D、排球运发动扣球使球的运动方向发生了变更,说明力可以变更物体的运动状态例2 如图9所示,将一重4N的足球置于程度地面上静止,用力的图示法表示出足球受到的重力。 例3 (北京市朝阳区2006年)下列说法中错误的是 A物体间力的作用是互相的
限制150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