环境化学期末考试复习资料.docx
![资源得分’ title=](/images/score_1.gif)
![资源得分’ title=](/images/score_1.gif)
![资源得分’ title=](/images/score_1.gif)
![资源得分’ title=](/images/score_1.gif)
![资源得分’ title=](/images/score_05.gif)
《环境化学期末考试复习资料.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环境化学期末考试复习资料.docx(32页珍藏版)》请在淘文阁 - 分享文档赚钱的网站上搜索。
1、环境化学期末考试复习资料一、名词说明:1、安排系数:非离子性有机化合物可以通过溶解作用安排到土壤有机质中,并经过一段时间到达安排平衡,此时有机化合物在土壤有机质和水中的含量的比值称为安排系数。2、标化安排系数:达安排平衡后,有机毒物在沉积物中和水中的平衡浓度之比称为标化安排系数。3、辛醇-水安排系数:达安排平衡时,有机物在辛醇中的浓度和在水中的浓度之比称为有机物的辛醇-水安排系数。4、生物浓缩因子:某种元素或难降解物质在机体中的浓度及其在机体四周环境中的浓度之比称为生物浓缩因子。5、亨利定律常数:化学物质在气液相达平衡时,该化学物质在水面大气中的平衡分压和其在水中的平衡浓度之比。6、水解常数:
2、有机物在水中水解速率及其在水中浓度之比称为水解常数。7、干脆光解:有机物干脆汲取太阳能进展的分解反响8、敏化光解:水体中自然有机物质腐殖质、微生物等,汲取太阳光后,被太阳光激发,又将其激发态的过剩能量转移给承受体分子,导致承受体分子的分解反响,称为敏化光解,也称间接光解。9、光量子产率:进展光化学反响的光子占汲取总光子数之比称为光量子产率。10、生长代谢:有机毒物作为微生物培育的唯一碳源,使有机毒物进展彻底的降解或矿化的过程。11、共代谢:某些有机物不能作为微生物培育的唯一碳源,必需有另外的化合物供应微生物培育的碳源或能源时,该有机物才能降解,这类现象称为共代谢12、生物富集:指生物通过非吞食
3、方式汲取、吸附等,从四周环境中蓄积某种元素或难降解的物质,使其在机体内的浓度超过四周环境中浓度的现象。又称为生物浓缩。13、生物放大:同一食物链上的高养分级生物,通过吞食低养分级生物富集某种元素或难降解物质,使其在机体内的浓度随养分级数进步而增大的现象。14、生物积累:指生物在其整个代谢活泼期内通过汲取、吸附、吞食等方式从四周环境和食物链蓄积某种元素或难降解物质,使其在机体中的浓度超过四周环境中浓度的现象。15、基因突变:指中碱基对的排列依次发生变更。包括碱基对的转换、颠换、插入和缺失四种类型。16、遗传致癌物:1干脆致癌物:干脆及反响引起基因突变的致癌物,如双氯甲醚。 2间接致癌物前致癌物:
4、不能干脆及反响,须要机体代谢活化转变后才能及反响导致遗传密码变更。如二甲基亚硝胺、苯并(a)芘等。17、半数有效剂量:50和50分别是毒物引起一群受试生物的半数产生同一毒作用所需的毒物剂量和毒物浓度。18、阈剂量:是指长期暴露在毒物下,引起机体受损害的最低剂量。19、硫化:硫化氢、硫在微生物作用下,经有氧氧化转化为硫酸的过程。20、反硫化:硫酸盐、亚硫酸盐等在微生物作用下,经无氧复原转化为H2S的过程。21、汞的甲基化:在好氧或厌氧条件下,某些微生物将二价无机汞盐转变为一甲基汞和二甲基汞的过程称汞的甲基化。22、同化:绿色植物通过微生物作用汲取硝态氮和铵态氮组成机体中的蛋白质和核酸的过程。其及
5、光合作用、糖类物质代谢过程相伴随。23、氨化:生物残体中的有机氮通过微生物作用分解为铵态氮3的过程。24、硝化:氨在有氧条件下通过微生物作用,氧化为硝酸盐的过程。25、反硝化:硝酸盐在厌氧环境中通过微生物作用,复原为2、N2、3等产物的过程。26、固氮:通过固氮菌的作用把分子N2转变为3的过程。27、促癌物:可使已经癌变细胞不断增殖而形成瘤块的物质。如巴豆油中的巴豆醇二酯、雌性激素乙烯雌酚,免疫抑制剂硝基咪唑硫嘌呤等。28、助致癌物:可加速细胞癌变和已癌变细胞增殖成瘤块的物质。如二氧化硫、乙醇、儿茶酚、十二烷等,促癌物巴豆醇二酯同时也是助致癌物。29、:长久性有机污染物,指通过各种环境介质大气
6、、水、生物体等能长间隔 迁移并长期存在于环境,具有长期残留性、生物蓄积性、半挥发性和高毒性,对人类安康和环境具有严峻危害的自然或人工合成的有机污染物质。30、:多环芳烃,是指两个以上苯环连在一起的化合物。31、环境激素:指环境中存在的具有动物和人激素活性的一些自然和人工合成的环境污染物进入机体内,及激素起一样作用,扰乱机体正常激素的分泌,使生殖系统、神经系统和免疫系统功能发生障碍的物质总称。32、:多氯代二苯并二恶英33、:多氯代二苯并呋喃34、:2,3,7,8-四氯二苯并二恶英,是目前的有机物中毒性最强的物质。二、简答题:1、长久性有机污染物的重要特性是什么?答:1能在环境中长久存在;2能蓄
7、积在食物链中对较高养分等级的生物造成影响;3可以经过长间隔 迁移到达偏远的极地地区;4在相应环境浓度下会对接触该物质的生物造成有害或有害效应。2、简述多氯联苯()在环境中的主要分布、迁移及转化规律。答:分布:多氯联苯在大气和水中含量极少。因其易被沉积物所吸附,所以在废水流入河口旁边的沉积物中,含量较高。迁移:水生植物通常可从水中快速汲取,并发生富集,通过食物链的传递,可到达水生生物和人体。在运用和处理过程中,主要通过挥发进入大气,然后经干湿沉降转入湖泊、海洋;转入水体后被沉积物吸附,因此沉积物中的多氯联苯仍是今后假设干年内食物链污染的主要来源。转化:属于环境中的长久性污染物,其在环境中的转化途
8、径主要是光化学分解和生物降解。 3、简述多环芳烃()的污染来源及在环境中的迁移及转化。答:来源:自然来源:陆地和水生植物、微生物的生物合成;森林、草原的自然火灾,火山活动等。人为来源: 主要是矿物燃料、木材、纸张等含碳氢化合物的不完全燃烧或在复原气氛中的热解;工业锅炉和家用炉灶排放的烟气;垃圾燃烧;烟草焦油中;机动车辆尾气;此外,食品经炸、烟熏、烘烤等加工后也会生成 。迁移及转化:由不完全燃烧、热解等高温过程产生的大多数随烟尘、废气排放到大气中,而释放到大气中的 存在于固体颗粒物和气溶胶中。大气中的通过干、湿沉降进入土壤和水体及沉积物中,并进入生物圈。进入水体或土壤中的 可被光化学降解和微生物
9、降解。在沉积物中的消退途径主要靠微生物降解。4、简述汞在环境中的分布、迁移转化及其生物学效应。答:分布:汞在自然界的丰度不大,但是分布很广,分布于环境各圈层中。迁移:大气中的汞就是由汞的化合物挥发产生的,并且大部分吸附在颗粒物上。气相汞的最终归趋是进入土壤和海底沉积物中。在自然水体中,汞主要及水中存在的悬浮颗粒相结合,最终沉降进入水底沉积物。在土壤中由于假单细胞菌属的某菌种可以将()复原为(0),所以这一过程被认为是汞从土壤中挥发的根底。转化:及生物体内的高分子结合形成稳定的有机汞协作物 ;假如存在亲和力更强或者浓度很大的配位体如,汞的难溶盐如()2 、就会发生转化,生成42-,使溶解度增大。
10、汞的生物效应:由于烷基汞具有高脂溶性,且在生物体内分解速度缓慢分解半衰期约为70d,所以烷基汞比可溶性无机汞化合物的毒性大10100倍。水生生物富集烷基汞的实力比非烷基汞大许多。5、植物对重金属污染产生耐性的主要机制是什么?答:植物根系的作用 ;重金属及植物的细胞壁结合;酶系统的作用;形成重金属硫蛋白或植物络合素。6、比较和林丹在环境中的迁移转化的主要途径。答: 土壤中的的降解主要靠微生物作用 - 生物降解。在土壤缺氧浇灌后和温度较高时,的降解速度较快。南方土壤中的降解速度较快,而北方土壤中降解较慢。的生物降解主要按复原、氧化、脱氯化氢等机理进展。 的另一降解途径是光解。林丹易溶于水,可从土壤
11、进入水体,但其挥发性强,可随水蒸发,进入大气,从而在水、土壤中积累较少。林丹能在土壤生物(如蚯蚓)体内积累。植物能从土壤中汲取积累六六六,且不同植物积累量不同。7、用光化学烟雾的简化链反响机制说明其概念、特征、日变更曲线?答:早晨,大气中有污染源及汽车排放的和烃类化合物,强光照耀后2光解产生O.,随后一系列反响相继发生,产生O3及.、O.、O3,而.可以使烃类氧化为新的自由基,大部分生成2.、2. 、(O)O2.,这些具有强氧化性的自由基将氧化为2,代替了O3的氧化,这样O3愈积愈多,同时在反响过程中,生成了一系列二次污染物如醛类、等,及一次污染物、烃类化合物混合形成了光化学烟雾。下午,随着日
12、光的减弱, 2光解受到抑制,光化学反响趋于缓慢,产物浓度相继下降,光化学烟雾现象消逝。8、试述大气中2等气体浓度上升,引起温室效应的缘由。答:大气中的2等气体起单向过滤器作用,允许太阳光中可见光照耀到地面,阻挡地面重新辐射的红外光返回外空间,汲取了地面辐射出来的红外光,把能量截留于大气之中,从而使大气温度上升的现象称为温室效应。9、影响污染物在大气中迁移的主要因素有哪些?答:空气的机械运动,如风和湍流; 由于天气形势和地理地势造成的逆温现象; 污染源本身的特性。10、试述水体中有机污染物的迁移转化途径。答:安排作用;挥发作用;水解作用;光解作用;生物富集和降解作用土壤环境化学重点习题及参考答案
13、1什么是土壤的活性酸度及潜性酸度?试用它们二者的关系探讨我国南方土壤酸度偏高的缘由。依据土壤中的存在方式,土壤酸度可分为活性酸度及潜性酸度两大类。1活性酸度:土壤的活性酸度是土壤溶液中氢离子浓度的干脆反映,又称有效酸度,通常用表示。2潜性酸度:土壤潜性酸度的来源是土壤胶体吸附的可代换性和3+。当这些离子处于吸附状态时,是不显酸性的,但当它们经离子交换作用进入土壤溶液后,即可增加土壤溶液的浓度,使土壤值降低。南方土壤中岩石或成土母质的晶格被不同程度破坏,导致晶格中3+释放出来,变成代换性3+,增加了土壤的潜性酸度,在肯定条件下转化为土壤活性酸度,表现为值减小,酸度偏高。2土壤的缓冲作用有哪几种?
14、举例说明其作用原理。土壤缓冲性能包括土壤溶液的缓冲性能和土壤胶体的缓冲性能:1土壤溶液的缓冲性能:土壤溶液中H23、H34、H44、腐殖酸和其他有机酸等弱酸及其盐类具有缓冲作用。以碳酸及其钠盐为例说明。向土壤参与盐酸,碳酸钠及它生成中性盐和碳酸,大大抑制了土壤酸度的进步。23 + 22 + H23当参与()2时,碳酸及它作用生成难溶碳酸钙,也限制了土壤碱度的变更范围。H23 + ()23 + 2H2O土壤中的某些有机酸如氨基酸、胡敏酸等是两性物质,具有缓冲作用,如氨基酸既有氨基,又有羧基,对酸碱均有缓冲作用。2土壤胶体的缓冲作用:土壤胶体吸附有各种阳离子,其中盐基离子和氢离子能分别对酸和碱起缓
15、冲作用。对酸缓冲M盐基离子:对碱缓冲:3+对碱的缓冲作用:在小于5的酸性土壤中,土壤溶液中3+有6个水分子围绕,当增多时,3+四周的6个水分子中有一、二个水分子离解出,中和:2(H2O)63 + 2 2()2(H2O)84+ + 4H2O3植物对重金属污染产生耐性作用的主要机制是什么?不同种类的植物对重金属的耐性不同,同种植物由于其分布和生长的环境各异可能表现出对某种重金属有明显的耐性。1植物根系通过变更根系化学性状、原生质泌溢等作用限制重金属离子的跨膜汲取。2重金属及植物的细胞壁结合,而不能进入细胞质影响细胞代谢活动,使植物对重金属表现出耐性。3酶系统的作用。耐性植物中酶活性在重金属含量增加
16、时仍能维持正常程度,此外在耐性植物中还发觉另一些酶可被激活,从而使耐性植物在受重金属污染时保持正常代谢过程。4形成重金属硫蛋白或植物络合素,使重金属以不具生物活性的无毒螯合物形式存在,降低了重金属离子活性,从而减轻或解除其毒害作用。4举例说明影响农药在土壤中进展扩散和质体流淌的因素有哪些?1影响农药在土壤中扩散的因素主要是土壤水分含量、吸附、孔隙度、温度及农药本身的性质等:土壤水分含量:探讨说明林丹的汽态和非汽态扩散状况随土壤水分含量增加而变更。吸附:土壤对农药的吸附变更了其扩散的状况,如土壤对2,4的化学吸附,使其有效扩散系数降低了,两者呈负相关关系。土壤紧实度:土壤紧实度对农药的扩散的状况
17、有影响是因为对于以蒸汽形式进展扩散的化合物来说,增加紧实度就降低了土壤孔隙率,扩散系数就自然降低了。如二溴乙烷、林丹等农药在土壤中的扩散系数随紧实度增加而降低。温度:温度增高的总效应是使扩散系数增大。气流速度:气流速度可干脆或间接地影响农药的挥发。假如空气的相对湿度不是100%,那么增加气流就促进土壤外表水分含量降低,可以使农药蒸汽更快地分开土壤外表,同时使农药蒸汽向土壤外表运动的速度加快。农药种类:不同农药的扩散行为不同。如有机磷农药乐果和乙拌磷在粉砂壤土中的扩散行为就是不同的。2影响农药在土壤中质体流淌的因素有农药及土壤的吸附、土壤种类和农药种类等。农药及土壤吸附:非草隆、灭草隆、敌草隆、
18、草不隆四种农药吸附最强者挪动最困难,反之亦然。土壤种类:土壤有机质含量增加,农药在土壤中浸透深度减小;增加土壤中粘土矿物的含量,农药的浸透深度也减小。农药种类:不同农药在土壤中通过质体流淌转移的深度不同。如林丹和。5比较和林丹在环境中的迁移、转化及归趋的主要途径及特点。和林丹迁移转化、归趋主要途径及特点比较如下表所示:迁移转化、归趋途径特点1在土壤中挪动不明显,易被吸附2通过根系渗入植物体3在土壤中按复原、氧化和脱氯化氢等机理被微生物降解4光解1) 不溶于水,高亲脂性,易通过食物链放大,积累性强2挥发性小,长久性高3在缺氧和高温时降解速度快4南方水田里降解快于北方林丹1从土壤和空气转入水体2挥
19、发而进入大气3在土壤生物体内积累4植物积累1) 易溶于水2) 挥发性强,长久性低3) 在生物体内积累性较低6试述有机磷农药在环境中的主要转化途径,并举例说明其原理。有机磷农药在环境中转化途径有非生物降解和生物降解。1有机磷农药的非生物降解吸附催化水解:吸附催化水解是有机磷农药在土壤中降解的主要途径。如地亚农等硫代硫酸酯的水解反响如下光降解:有机磷农药可发生光降解反响,如辛硫磷在253.7的紫外光下照耀30小时,其光解产物如下2有机磷农药的生物降解有机磷农药在土壤中被微生物降解是它们转化的另一条重要途径。化学农药对土壤微生物有抑制作用。同时,土壤微生物也会利用有机农药为能源,在体内酶或分泌酶的作
20、用下,使农药发生降解作用,彻底分解为2和H2O。环境化学第一章 绪论1、环境:环境是指及某一中心事物有关相适应的四周客观事物的总和,中心事物是指被探讨的对象。对人类社会而言,环境就是影响人类生存和开展的物质、能量、社会、自然因素的总和。1972年,结合国在瑞典斯德哥尔摩召开了人类环境会议,通过了人类环境宣言。2、构成环境的四个自然圈层包括土壤、岩石圈、大气圈和水圈3、为爱护人类生存环境,结合国将每年的4月22定位 世界地球日 ,6月5日定位 世界环境日。4、环境爱护的主要对象是由于人类消费、生活活动所引起的次生环境问题,主要包括:环境污染 和生态破环 两个方面。5、环境问题:全球环境或区域环境
21、中出现不利于人类生存和开展的各种现象,称为环境问题。原生环境问题:自然力引发,也称第一类环境问题,火山喷发、地震、洪灾等。次生环境问题:人类消费、生活引起生态破坏和环境污染,反过来危及人类生存和开展的现象,也称第二类环境问题。目前的环境问题一般都是次生环境问题。生态破坏:人类活动干脆作用于自然生态系统,造成生态系统的消费实力显著削减和构造显著该变,如草原退化、物种灭亡、水土流失等。当今世界上最引人注目的几个环境问题 温室效应 、臭氧空洞 、酸雨 等是由大气污染所引起的。6、环境污染:由于人为因素使环境的构成状态发生变更,环境素养下降,从而扰乱和破坏了生态系统和人们的正常生活和消费条件。造成环境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环境 化学 期末考试 复习资料
![提示](https://www.taowenge.com/images/bang_tan.gif)
限制150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