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会心理学期末试卷及答案全集.docx





《社会心理学期末试卷及答案全集.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社会心理学期末试卷及答案全集.docx(28页珍藏版)》请在淘文阁 - 分享文档赚钱的网站上搜索。
1、社会心理学期末试卷及答案全集社会心理学试题1一, 单选题: 1, 下列选项中,不属于良好人际关系原则的是(C)。(1.0分) P155 A, 相互性原则 B, 同等性原则 C, 强化原则 D, 交换性原则 2, 刻板印象具有(D)的意义,使人的社会知觉过程简化。(1.0分) P120 A, 消极B, 破坏性C, 概括定型D, 社会适应 3, 历史上最早的社会心理学探讨,是围绕(D)的哲学争论。(1.0分) P92 A, 社会分层B, 本能和教化C, 遗传和环境D, 人性 4, 首因效应的存在表明(B)很重要,个体对后续信息的说明往往是以其为依据来完成的。(1.0分) P119 A, 印象形成B
2、, 第一印象C, 信息加工D, 印象管 5, 霍兰德(E. P. Hollander,1976)认为社会心理学的历史按依次可划分为(B)等三个阶段。(1.0分) P91 A, 阅历描述, 实证分析与哲学思辨 B, 哲学思辨, 阅历描述与实证分析 C, 哲学思辨, 实证分析与阅历描述 D, 实证分析, 阅历描述与哲学思辨 6, 社会行为是人对(B)引起的并对社会产生影响的反应系统。(1.0分) P90 A, 四周环境B, 社会因素 C, 现实生活 D, 即时情境 7, 美国心理学家罗特(J. Rotter)关于个体归因倾向的理论是(A)理论。(1.0分) P123 A, 限制点B, 稳定性C,
3、可控性D, 内外因 8, 在斯坦伯格(R. Sternberg,1988)的爱情三角形中,一见钟情属于(C)。(1.0分) P170 A, 痴迷爱B, 愚蠢爱C, 浪漫爱D, 空洞爱 9, 我国的劳动教养和劳动改造制度是一种(C)的机制。(1.0分) P108 A, 终身社会化B, 接着社会化C, 再社会化D, 早期社会化 10, 受(A)的影响,个体记住的,往往是对他有意义的或者是以前知道的东西。(1.0分) P118 A, 图式B, 自我意识C, 遗忘曲线D, 印象 11, 对确定自我价值的他人,个体对其认同和接纳,并反过来予以确定与支持。这一现象说明白(B)。(1.0分) P155 A,
4、 人际关系的相互性原则 B, 人际关系的自我价值爱护原则 C, 人际关系的交换性原则 D, 人际关系的同等性原则 12, 在海德的P-O-X看法转变模型中,O代表(C)。(1.0分) P142 A, 个体 B, 环境C, 他人D, 另一对象 13, (B)是指在印象形成的过程中,最新获得的信息的影响比原来获得的信息的影响更大的现象。(1.0分) P A, 首因效应B, 近因效应C, 刻板印象 D, 光环效应 14, (B)被学术界认为是现代社会心理学之父。(1.0分) P96 A, F.H.奥尔波特B, 勒温C, 麦独孤D, 特里普力特 15, 看法的三成分说又称看法的(C)模型。(1.0分)
5、 P137 A, P-O-XB, TIROC, A-B-CD, B=f(P,E) 16, 社会交换论认为看法变更的关键是(A)。(1.0分) P144 A, 诱因的强 B, 趋向动机 C, 达到平衡状态D, 回避动机 17, 社交心情是人际交往中个体的一种(A),是个体的社会须要是否获得满足的反映。(1.0分) P135 A, 主观体验B, 社会动机C, 社会看法D, 社会知觉 18, 在行为的内因与外因中,一部分是可变的,另一部分是稳定的。如内因中人的(D)是易变性因素。(1.0分) A, 人格B, 智力 C, 实力D, 心情 19, 印象管理是一种(B)。在人际交往中,互动的双方都知道对方
6、在不断地视察, 评价自己,所以个体往往不断调整自己的言辞, 表情和行为等,以期给对方留下一个良好的印象。(1.0分) P121 A, 信息加工B, 社交技巧C, 情感过程D, 影响力 20, 人们通过自己的阅历形成对某类人或某类事较为固定的看法叫(B)。(1.0分) P120 A, 第一印象B, 刻板印象C, 印象形成D, 总体印象 21, 熟识能增加吸引的程度,但交往频率与喜爱程度的关系呈(C)。(1.0分) P158 A, 指数关系B, 线性关系C, 倒U型曲线D, U型曲线 22, 家长对儿童的自律训练的严格程度与儿童的成就动机之间是(C)的关系。(1.0分) P129 A, 负相关B,
7、 很困难C, 正相关D, 无关 23, 美国学者舒茨认为,(C)确定了个体与其社会情境的联系,如不能满足可能会导致心理障碍和其他严峻问题,如精神崩溃。(1.0分) P156 A, 社会赞同的须要B, 对自尊的须要C, 人际须要D, 成就的须要 24, 挫折-侵扰理论认为,侵扰强度同目标受阻强度之间是(A)的关系。(1.0分) P132 A, 正相关B, 负相关C, 无关D, 很困难 25, 舒茨用三维理论说明群体的形成与群体的解体,提出了(D)。(1.0分) P157 A, 六种人际关系原则B, 群体分解的限制原则C, 包涵原则和情感原则D, 群体整合原则 26, 引起, 推动, 维持与调整个
8、体行为,使之趋向确定目标的心理过程,称为(A)。 P126 A, 动机B, 须要C, 留意D, 爱好 27, 心理学家认为,在一般状况下,去特性化状态会使个体的侵扰性(C)。(1.0分) P133 A, 不确定B, 不变C, 增加D, 削减 28, 人际关系的三维理论是由(B)提出来的。(1.0分) P155 A, 奥斯古德B, 舒茨 C, 摩根D, 费斯廷格 29, 在社会心理学的探讨范围中,时尚属于(A)的探讨内容。(1.0分) P91 A, 社会层面B, 个体层面C, 人际层面D, 群体层面 30, 依据确定目的搜集大量(过去和现在的)资料,通过内容分析进行探讨的方法,叫(C). P10
9、1 A, 试验法B, 内容分析法C, 档案法D, 视察法 31, 恐惊是现实危急引起的心情体验,恐惊心情越剧烈,亲合倾向(D)。(1.0分) P128 A, 不变B, 越低C, 难预料D, 越高 32, 个体对情境中的客体通过看法来赐予其意义,这是看法的(C)功能。(1.0分) P139 A, 自我防卫B, 工具性 C, 认知D, 价值表现 33, 早在公元前328年,古希腊哲学家(B)就指出:人在本质上是社会性的动物。 P108 A, 柏拉图 B, 亚里士多德C, 马基雅维里D, 苏格拉底 34, 在很多情境中,行为与事务的发生并非由内因或外因单一因素引起,而兼有两者的影响。这种归因叫做(C
10、)。 A, 稳定归因 B, 成败归因C, 综合归因D, 不行控归因 35, 行动者(当事人)和视察者(局外人)对行动者行为缘由的看法有差别,对行为缘由的说明也会有明显的不同,这表明(D)影响归因过程和其结果。(1.0分) P125 A, 利益B, 限制点C, 看法D, 社会视角 36, 通过语言, 表情, 动作和其他方式引起众人相同的心情和行为,这种现象叫(A)。 P168 A, 社会感染B, 暗 C, 优势反应 D, 仿照 37, 身份的特点不包括(A)。(1.0分) P115 A, 系统性B, 稳定性C, 主观性D, 客观性 38, 依据凯利的三维理论,假如(C),就更可能做出内部缘由的归
11、因。(1.0分) P125 A, 特异性高, 共同性高和一样性低 B, 特异性低, 共同性高和一样性高 C, 特异性低, 共同性低和一样性高D, 特异性高, 共同性低和一样性低 39, 实证分析阶段始于(C)。(1.0分) P93 A, 19世纪中叶B, 19世纪末C, 20世纪20年头D, 19世纪初 40, (B)的看法与行为方式是符合社会期盼的。(1.0分) P123 A, 外控者B, 内控者C, 行动者 D, 视察者 41, 关于再社会化,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C)。(1.0分) P108 A, 教化社会成员树立生活目标B, 教化社会成员驾驭, 遵守社会规范 C, 对早期社会化和接着社会
12、化过程中没有取得合格社会成员资格的个体的再教化 D, 成年期的社会化 42, (A)不是问卷设计的基本原则。(1.0分) P101 A, 系统性原则B, 目的性原则 C, 全面性原则 D, 非示意性原则 43, 依据安德森的探讨,影响人际吸引的最重要的人格品质是(C)。(1.0分) P158 A, 才智 B, 热忱C, 真诚 D, 幽默 44, 性别与从众之间的关系是(B)。(1.0分) P163 A, 男性不简洁从众 B, 没有确定性的关系 C, 女性更不简洁从众D, 女性更简洁从众 45, “假如我怀疑我爱的人跟别人在一起,我的神经就惊慌。”这是(A)的爱。(1.0分) P171 A, 占
13、有式B, 好挚友式C, 浪漫式D, 痴迷式 46, “集体潜意识”理论是由(B)提出来的。(1.0分) P107 A, 霍尔 B, 荣格C, 弗洛伊德D, 沙利文 47, 人在(C)和身体接触时情感体验最为深刻。(1.0分) P151 A, 目光接触 B, 面部表情C, 触摸D, 身体运动 48, (C)是指个体认为自己对实际的或者想象的罪行或过失负有责任,而产生的剧烈的担心, 惭愧和负罪的心情体验。(1.0分) P136 A, 羞愧 B, 焦虑 C, 内疚D, 嫉妒 49, (D)信任自己能发挥作用,面对可能的失败也不怀疑将来可能会有所改善,面对困难情境,能付出更大努力,加大工作投入。(1.
14、0分) P123 A, 评价者B, 行动者C, 外控者D, 内控者 50, “我宁愿自己吃苦,也不让自己爱的人受苦。”这是一种(C)的爱情。(1.0分) A, 嬉戏式B, 激情式C, 利他式D, 逻辑式 51, 在形成总体印象时,将各个特征的分值加以平均,然后依据平均值的凹凸来形成对他人的好或不好的总体印象,被称为印象形成中的(A)。(1.0分) P120 A, 平均模式 B, 定型C, 加权平均模式D, 加法模式 52, 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A)。(1.0分) P99 A, 探讨者应严格按访谈问卷的依次以和原有问题提问 B, 间接访谈是指探讨者通过对某人亲戚挚友的访谈,得到他的资料 C, 假
15、如被访者拒绝访谈,访谈者应不再对其进行纠缠 D, 访谈法探讨气氛很轻松,探讨者和被访者闲聊就可以了 53, 在人际吸引的影响因素中,(A)可视为相像性的特别形式。(1.0分) P158 A, 互补B, 邻近C, 熟识D, 竞争 54, 霍尔(E. T Hall,1959)对美国白人中产阶级的探讨表明,公众距离为(C)。(1.0分) P153 A, 1.5英尺4英尺 B, 0英寸18英寸C, 12英尺25英尺D, 4英尺12英尺 55, (A)不是婚姻的主要动机。(1.0分) P174 A, 学习B, 繁衍 C, 爱情D, 经济 56, 阅历描述阶段,是从(A)到20世纪初。(1.0分) P92
16、 A, 19世纪中叶 B, 18世纪末 C, 19世纪初D, 19世纪末7, 对不行控因素的归因,使人们较可能对将来的行为做出(C)的预料。(1.0分) P123 A, 变更B, 不行控C, 较精确D, 可控 58, 阅历描述阶段的特点是在(B)的基础上,对人类的心理活动和行为方式进行客观的描述和分析。(1.0分) P92 A, 归纳B, 观擦 C, 思辨D, 试验 59, (C)是指存在于个体内部的缘由,如人格, 品质, 动机, 看法, 心情, 心境和努力程度等个人特征。(1.0分) P122 A, 内归因B, 稳定性缘由C, 行为内因D, 情境归因 60, (C)是指个体盼望影响和限制他人
17、的心理倾向。(1.0分) P130 A, 亲合动机B, 侵扰动机C, 权力动机D, 亲社会动机 61, 海德(F. Heider,1958)是归因思想的创始人,他认为人们归因时,首先运用(C)原则. P123 A, 协变性B, 特异性C, 不变性D, 易变性 62, 社会交换论形成于20世纪50年头末60年头初,创始人是美国社会学家(B)。 P104 A, 蒂博特B, 霍曼斯C, 布劳D, 埃莫森 63, 社会知觉是个体对他人, 群体以和对(A)的知觉。(1.0分) P117 A, 自己B, 自然C, 社会D, 环境 64, 个体与个体, 群体与群体之间争夺一个共同目标的行为,称为(B)。(1
18、.0分) P160 A, 妥协B, 竞争C, 合作D, 让步 65, 人脑中已有的学问阅历的网络称为(D)。(1.0分) P118 A, 内隐认知B, 核心学问C, 框架D, 图式 66, 个体追求自认为是重要的有价值的工作,并使之达到完善状态的动机叫(C)。 P128 A, 习得性动机B, 志向动机C, 成就动机D, 社会动机 67, 失眠者往往认为失眠是自己内部的缘由造成的,比如自己神经衰弱, 焦虑, 惊慌等等,因而可以通过变更他们的(B)模式来使失眠程度得到缓解。(1.0分) P125 A, 生活 B, 归因C, 睡眠D, 治疗 68, 人际沟通与大众沟通的最重要区分是(C)。(1.0分
19、) P146 A, 有无言语的出现B, 有无看法的沟通C, 有无媒体的中介D, 有无情感的沟通 69, 处于(D)中的人春风沉醉,心无旁骛,不能忍受爱人的冷落和背叛,盼望和对方融为一体。(1.0分) P171 A, 友情爱B, 嬉戏爱C, 伙伴爱D, 激情爱 70, 他人在场,会影响助人行为。一般状况下,在场人数越多,助人行为(A)。(1.0分) A, 越少B, 快速增加C, 越多D, 越难预料 71, 一般说来,动机强度与活动效率之间的关系大致呈(C)关系。(1.0分) P126 A, U型曲线B, 指数曲线C, 倒U型曲线D, 线性关系 72, 双方高度关怀对方的情感状态,觉得让对方欢乐和
20、华蜜是自己义不容辞的责任,这是(B)的特点。(1.0分) 169 A, 依恋B, 爱 C, 喜爱 D, 单相思 73, 已学习和驾驭得相当娴熟的动作,毫不犹豫即可做出的反应,称为(A)。(1.0分) P165 A, 优势反应 B, 社会惰化反应C, 弱势反应D, 社会促进反应 74, (D)是人际关系深度的一个敏感的“探测器”。(1.0分) P154 A, 亲密行为B, 好恶评价C, 情感卷入程度D, 自我暴露程度 75, 在印象管理中,为使他人对自己产生良好印象,建立良好人际关系,个体往往会承认自己的某些小的不足,以使自己在抬高某些重要方面时变得可信。这种做法被称为(B)。 P122 A,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社会 心理学 期末试卷 答案 全集

限制150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