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三物理总复习各单元教案人教版.docx
![资源得分’ title=](/images/score_1.gif)
![资源得分’ title=](/images/score_1.gif)
![资源得分’ title=](/images/score_1.gif)
![资源得分’ title=](/images/score_1.gif)
![资源得分’ title=](/images/score_05.gif)
《初三物理总复习各单元教案人教版.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初三物理总复习各单元教案人教版.docx(30页珍藏版)》请在淘文阁 - 分享文档赚钱的网站上搜索。
1、一、宇宙和微观世界1.宁宙是由物质组成的“物体”与“物质”的区分和联络:物体是指具有肯定形态、占据肯定空间,有体积和质量的实体。而物质则是指构成物体的材料。比方桌子这个物体是由木头这种物质组成的,窗棱这个物体是由铁这种物质组成的。2.物质是由分子组成的,分子是由原子组成的(1)分子的大小:假如把分子看成球形,一般分子的大小只有百亿分之几米,通常用10-10m做单位来量度。(2)原子的构造:原子由原子核和电子组成,原子核由中子和质子组成。3.固态、液态、气态的微观模型(1)固态物质中,分子的排列非常严密,分子具有非常强大的作用力。因此,固体具有肯定的体积和形态,但不具有流淌性。(2)液体物质中,
2、分子没有固定的位置,运动比拟自由,粒子间的作用力比固体的小。因此,液体没有确定的形态,但有肯定的体积,具有流淌性。(3)气体物质中,分子极度散乱,间距很大,并以高速度向四面八方运动,粒子间的作用力微小,简洁被压缩。因此,气体具有很强的流淌性,但没有肯定的形态和体积。4.纳米技术(1)纳米是长度的单位。1nm=10-9m。(2)纳米科学技术是指纳米尺度内(0.1100nm)的科学技术,探讨对象是一小堆分子或单个的原子、分子。(3)纳米技术是现代科学技术的前沿,它在电子和通信方面、医疗方面、制造业方面等都有应用。二、质量l.质量(1)定义:物体中所含物质的多少叫质量,用字母m表示。(2)质量的单位
3、:国际上通用的质量单位有千克(kg)、吨(t)、克(g)、毫克(mg),其中千克是质量的国际单位。(3)换算关系:1t=1000kg;1kg=1000g;1g=1000mg。(4)质量是物质的一种属性,它不随物体的形态、状态、温度和地理位置的变更而变更。2.质量的测量:用天平(1)构造:托盘天平由横梁、指针、分度盘、标尺、游码、托盘、平衡螺母构成,每架天平配制一盒砝码。盒中每个砝码上都标明了质量大小,以“克”为单位,用符号“g”表示。(2)运用:先将天平放程度;后将游码左移零;再调螺母反指针;左放物体右放码;四点留意要记清。调整平衡后不得挪动天平的位置,也不得挪动平衡螺母;左盘放被测物体,右盘
4、中放砝码;物体的质量=盘中砝码总质量+游码在标尺上所对的刻度值(俗称游码质量)。四点留意:被测物体的质量不能超过量程;向盘中加减砝码时要用镊子,不能用手接触砝码,不能把砝码弄湿、弄脏;潮湿的物体和化学药品不能干脆放到天平的盘中;砝码要轻拿轻放。三、密度1.物质的质量与体积的关系:同种物质的质量和体积成正比,其比值为定值。2.密度(1)定义:单位体积某种物质的质量叫做这种物质的密度,用符号表示。(2)公式:=m/V。式中,表示密度;m表示质量;V表示体积。(3)单位:国际单位是千克/米3(kg/m3),读做千克每立方米;常用单位还有:克/厘米3(g/cm3),读做克每立方厘米。换算关系:1g/c
5、m3=1x103kg/m3。(4)密度是物质的一种特性,它只与物质种类和温度有关,与物体的质量、体积无关。(5)混合物质的密度应由其混合物质的总质量与总体积的比值确定,而不是等于构成这种混合物的各种物质的密度的算术平均值。四、测量物质的密度1.体积的测量(1)体积的单位:m3、dm3(L)、cm3(mL)、mm3。(2)换算关系:1m3=103dm3;1dm3=10cm3;lcm3=103mm3;1L=1dm3;1mL=1mm3。(3)测量工具:量筒或量杯、刻度尺(4)测量体积的方法对形态规则的固体:可用刻度尺测出其尺寸,求出其体积。对形态不规则的固体:运用量筒或量杯采纳“溢水法”测体积。若固
6、体不沉于液体中,可用“针压法”用针把固体压入量筒浸没入水中,或“沉锤法”用金属块或石块拴住被测固体一起浸没入量筒的液体中测出其体积。(5)量筒的运用留意事项要认清量筒、量杯的最大刻度是多少它的每小格代表多少cm3(毫升)测量时量筒或量杯应放平稳。读数时,视线要与筒内或杯内液体液面相平(凹底凸顶)。2.密度的测量(1)原理:=m/V(2)方法:测出物体质量m和物体体积V,然后利用公式=m/V计算得到。(3)密度测量的几种常见方法测沉于水中固体(如石块)的密度器材:天平(含砝码)、量筒、石块、水、细线。步骤:用天平称出石块的质量m;倒适量的水入量筒中,记录水面的刻度V1;用细线拴住石块浸没入量筒的
7、水中,记录此时水面的刻度V2;用公式=m/(V2V1)算出密度。测量不沉于水的固体(如木块)的密度器材:天平(含砝码)、量筒、木块、铁块、水、细线。步骤:用天平称出木块的质量m;倒适量的水入量筒中,用细线拴住铁块浸没入量筒的水中,记录水面的刻度V1;将木块取出,用细线把木块与铁块拴在一起全部没入量筒的水中,记录此时水面的刻度V2;用公式=m/(V2V1)算出密度。留意:在测固体的密度时,在试验的步骤支配上,都是先测物体的质量再用排液法测体积。如若倒过来,则会造成固体因先沾到液体而使得质量难以精确测量。测量液体(如盐水)的密度器材:天平(含砝码)、量筒、烧杯、盐水。步骤:用天平称出烧杯和盐水的质
8、量m1,将烧杯中的盐水倒一局部入量筒中,记录量筒中液面的刻度V;用天平称出剩余盐水和烧杯的质量m2;用公式=(m1m2)/V算出密度。五、密度与社会生活1.密度作为物质的一个重要属性,在科学探讨和消费生活中有着广泛的应用(1)农业用来推断土壤的肥力,土壤越肥沃,它的密度越小。播种前选种也用到密度,把要选的种子放在水里,饱满强健的种子由于密度大而沉到水底,瘪壳和杂草种由于密度小而浮在水面上。(2)工业有些工厂用的原料往往也依据密度来推断它的优劣。例如:有的淀粉制造厂以土豆为原料,土豆含淀粉量的多少干脆影响淀粉的产量。一般来说含淀粉量多的土豆密度较大,所以通过测定土豆的密度不仅能推断出土豆的质量,
9、还可以由此估计淀粉的产量。在铸造厂的消费中也用到密度,工厂在铸造金属物体前,须要估计熔化多少金属注入仿型的模子里比拟适宜,这时就须要依据模子的容积和金属的密度,计算出需熔化的金属量,以避开造成奢侈。2.密度与温度:温度能变更物质的密度。(1)气体的热胀冷缩最为显著,它的密度受温度的影响也最大。(2)一般固体、液体的热胀冷缩不像气体那样明显,因此密度受温度的影响比拟小。(3)并不是全部的物质都遵循“热胀冷缩”的规律。如:4的水密度最大。3.密度的应用(1)鉴别物质。(2)计算不能干脆称量的浩大物体的质量,m=V。(3)计算不便于干脆测量的较大物体的体积,V=m/。(4)推断物体是否是实心或空心。
10、推断的方法通常有三种:利用密度进展比拟;利用质量进展比拟;利用体积进展比拟。六、运动的描绘1.机械运动:物理学中把物体位置的变更叫做机械运动,简称为运动。机械运动是宇宙中最普遍的运动。2.参照物(1)探讨机械运动,推断一个物体是运动的还是静止的,要看是以哪个物体作为标准。这个被选作标准的物体叫做参照物。(2)推断一个物体是运动的还是静止的,要看这个物体与参照物的位置关系。当一个物体相对于参照物位置发生了变更,我们就说这个物体是运动的,假如位置没有变更,我们就说这个物体是静止的。(3)参照物的选择是随意的,选择不同的参照物来视察同一物体的运动,其结果可能不一样。例如:坐在行使的火车上的乘客,选择
11、地面作为参照物时,他是运动的,若选择他坐的座椅为参照物,他则是静止的。对于参照物的选择,应当遵循有利于探讨问题的简化这一原则。一般在探讨地面上运动的物体时,常选择地面或者相对地面静止的物体(如房屋、树木等)作为参照物。3.运动和静止的相对性:宇宙中的一切物体都在运动,也就是说,运动是肯定的。而一个物体是运动还是静止则是相对于参照物而言的,这就是运动的相对性。4.推断一个物体是运动的还是静止的,一般按以下三个步骤进展:(1)选择恰当的参照物。(2)看被探讨物体相对于参照物的位置是否变更。(3)若被探讨物体相对于参照物的位置发生了变更,我们就说这个物体是运动的。若位置没有变更,我们就说这个物体是静
12、止的。七、运动的快慢1.知道比拟快慢的两种方法(1)通过一样的间隔 比拟时间的大小。(2)一样时间内比拟通过路程的多少。2.速度(1)物理意义:速度是描绘物体运动快慢的物理量。(2)定义:速度是指运动物体在单位时间内通过的路程。(3)速度计算公式:v=s/t。留意公式中各个物理物理量的含义及单位以及路程和时间的计算。(4)速度的单位国际单位:米/秒,读做米每秒,符号为m/s或ms-l。常用单位:千米/小时,读做千米每小时,符号为km/h。单位的换算关系:1m/s=3.6km/h。(5)匀速直线运动和变速直线运动物体沿着直线快慢不变的运动叫做匀速直线运动。对于匀速直线运动,虽然速度等于路程与时间
13、的比值,但速度的大小却与路程和时间无关,因为物体的速度是恒定不变的,无论通过多远的路程,也不管运动多长时间。运动方向不变、速度大小变更的直线运动叫做变速直线运动。对于变速直线运动可以用平均速度来粗略的地描绘物体在某段路程或某段时间的运动快慢。平均速度的计算公式:v=s/t,式中,t为总时间,s为路程。正确理解平均速度:A.平均速度只是粗略地描绘变速运动的平均的快慢程度,它实际是把困难的变速运动当作简洁的匀速运动来处理,把困难的问题简洁化。B.由于变速直线运动的物体的速度在不断变更,因此在不同的时间、不同的路程,物体的平均速度不同。所以,谈到平均速度,必需指明是哪一段路程,或哪一段时间的平均速度
14、,否则,平均速度便失去意义。八、长度时间的及其测量1.长度的测量(1)长度的单位:在国际单位制中,长度的单位是“米(m)”。常用的还有“千米(km)”、“分米(dm)”、“厘米(cm)”、“毫米(mm)”、“微米(m)”、“纳米(nm)”等。它们之间的关系为:1km=103m;1m=10dm;1dm=10cm;1cm=10mm;1mm=103m;1m=103nm。(2)长度的测量工具:刻度尺、游标卡尺、螺旋测微器、卷尺等。(3)正确运用刻度尺:为了便于记亿,这里将刻度尺的运用总结为六个字:认、放、看、读、记、算。“认”清刻度尺的零刻度线、量程和分度值。“放”尺要沿着所测直线、刻度局部贴近被测长
15、度放置。“看”读数看尺视线要与尺面要垂直。“读”估读出分度值的下一位。“记”正确记录测量结果。“算”屡次测量取平均值。(4)长度的估测:受条件的限制,有时须要对长度进展估测,此时可以借助身边的物品进展估测,比方指头的宽度大约为1cm,拳头的宽度大约为10cm等。2.时间的测量(1)时间的单位:在国际单位制中,时问的单位是“秒(s)”。其他的单位还有“时(h)、”“分(min)”、“毫秒(ms)”、“微秒(s)”等。它们之间的关系为:1h=60min;1min=60s;1s=103ms;1ms=103s。(2)时间的测量工具:秒表、停表、时钟等。(3)时间的估测:可以借助脉搏的跳动次数等对时间进
16、展估测。3.误差(1)测量值与真实值之间的差异叫做误差。在测量中误差总是存在的。误差不是错误,误差不行避开,只能想方法尽可能减小误差,但不行能消退误差。(2)减小误差的方法:屡次测量取平均值。九、力1.力的作用效果:(1)力可以变更物体的运动状态。(2)力可以使物体发生形变。注:物体运动状态的变更指物体的运动方向或速度大小的变更或二者同时变更,或者物体由静止到运动或由运动到静止。形变是指形态发生变更。2.力的概念(1)力是物体对物体的作用,力不能脱离物体而存在。一切物体都受力的作用。(2)有的力必需是物体之间互相接触才能产生,比方物体间的推、拉、提、压等力,但有的力物体不接触也能产生,比方重力
17、、磁极间、电荷间的互相作用力等。(3)力的单位:牛顿,简称:牛,符号是N。(4)力的三要素:力的大小、方向、作用点叫做力的三要素。力的三要素都会影响力的作用效果。3.力的示意图(1)用力的示意图可以把力的三要素表示出来。(2)作力的示意图的要领:确定受力物体、力的作用点和力的方向;从力的作用点沿力的方向画力的作用线,用箭头表示力的方向;力的作用点可用线段的起点,也可用线段的终点来表示;表示力的方向的箭头,必需画在线段的末端。4.力的作用是互相的:物体间力的作用是互相的,比方甲、乙两个物体间产生了力的作用,那么甲对乙施加一个力的同时,乙也对甲施加了一个力。由此我们相识到:力总是成对出现的;互相作
18、用的两个物体互为施力物体和受力物体。十、牛顿第肯定律1.牛顿第肯定律(1)内容:一切物体在没有受到外力作用时,总保持匀速直线运动状态或静止状态。这就是牛顿第肯定律。(2)牛顿第肯定律不行能简洁从试验中得出,它是通过试验为根底、通过分析和科学推理得到的。(3)力是变更物体运动状态的缘由,而不是维持运动的缘由。 (4)探究牛顿第肯定律中,每次都要让小车从斜面上同一高度滑下,其目的是使小车滑至程度面上的初速度相等。(5)牛顿第肯定律的意义:提醒运动和力的关系。证明了力的作用效果:力是变更物体运动状态的缘由。相识到惯性也是物体的一种特性。2.惯性(1)惯性:一切物体保持原有运动状态不变的性质叫做惯性。
19、(2)对“惯性”的理解需留意的地方:“一切物体”包括受力或不受力、运动或静止的全部固体、液体气体。惯性是物体本身所固有的一种属性,不是一种力,所以说“物体受到惯性”或“物体受到惯性力”等,都是错误的。要把“牛顿第肯定律”和物体的“惯性”区分开来,前者提醒了物体不受外力时遵循的运动规律,后者说明的是物体的属性。惯性有有利的一面,也有有害的一面,我们有时要利用惯性,有时要防止惯性带来的危害,但并不是“产生”惯性或“歼灭”惯性。同一个物体不管是静止还是运动、运动快还是运动慢,不管受力还是不受力,都具有惯性,而且惯性大小是不变的。惯性只与物体的质量有关,质量大的物体惯性大,而与物体的运动状态无关。(3
20、)在说明一些常见的惯性现象时,可以按以下来分析作答:确定探讨对象。弄清探讨对象原来处于什么样的运动状态。发生了什么样的状况变更。由于惯性探讨对象保持原来的运动状态于是出现了什么现象。十一、二力平衡1.力的平衡 (1)平衡状态:物体受到两个力(或多个力)作用时,假如能保持静止或匀速直线运动状态,我们就说物体处于平衡状态。(2)平衡力:使物体处于平衡状态的两个力(或多个力)叫做平衡力。(3)二力平衡的条件:作用在同一物体上的两个力,假如大小相等,方向相反,并且作用在同始终线上,这两个力就彼此平衡。二力平衡的条件可以简洁记为:等大、反向、共线、同体。物体受到两个力的作用时,假如保持静止状态或匀速直线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初三 物理 复习 单元 教案 人教版
![提示](https://www.taowenge.com/images/bang_tan.gif)
限制150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