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章 透镜及其应用 教案.docx
《第五章 透镜及其应用 教案.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第五章 透镜及其应用 教案.docx(23页珍藏版)》请在淘文阁 - 分享文档赚钱的网站上搜索。
1、第五章透镜及其应用1理解什么是凸透镜,什么凹透镜。2理解凸透镜、凹透镜对光的作用。3理解透镜的焦点、焦距。4理解凸透镜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5理解凸透镜的成像规律。6理解眼睛的构造,知道眼睛是怎样看见物体的,理解眼镜是怎样矫正视力的。7理解显微镜、望远镜的根本构造。透镜及其应用本质上是前一章光的折射的一个应用实例。主要学习透镜的初步学问及透镜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探讨透镜对光的作用和凸透镜成像规律是本章的核心内容。透镜是照相机、投影仪、显微镜等光学仪器的重要组成局部,在消费和生活中有着极其广泛的应用。因此将它单列一章。本章中的重点考点是:1.透镜对光的作用;2.透镜中的三条特别光线;3.凸透镜的成
2、像规律;4.透镜的应用。中考中关于透镜的焦点、焦距、主光轴等一般不单独出题,常常浸透在其他问题中,透镜对光线的作用常以作图题形式出现,凸透镜的成像规律在中考卷中频频出现。生活中的透镜常以填空、选择题出现。1学生在小学科学课上及平常生活中已接触过透镜,并且通过上一章”光现象“的学习,对光的折射规律有了肯定的相识,为本章的学习奠定了学问和技能的根底。2八年级的学生新颖心强,求知欲旺盛,勇于探究自然现象及日常生活中的物理学问,有将自己的见解公开并与人沟通的愿望,有主动与人合作的精神,敢于提出与别人不同的观点,也勇于放弃或修正自己的观点,为透镜的学习做好了思想和心理打算。本章可由学生自主探究学习,加深
3、对学问点的理解。3照相机、投影仪、显微镜等在生活中应用比拟广泛,用途也比拟大,也是前面所学学问的应用和拓展。但初中生对其理解不是太简洁,尤其是显微镜和望远镜,因其成像原理比拟抽象,也难看到内部构造,教师可采纳渐进的模拟的方法使学生获得学习的根底,并通过试验应用和作图讲解使学生对显微镜和望远镜的原理有了初步理解。1为了降低学生理解凸透镜成像规律的难度,探究试验时可以提出问题开场,把主动权交给学生,由学生自主探究自己感爱好的问题,把难点实像和虚像放到探究试验之后,再以“想想议议”栏目让学生思索凸透镜成像规律。2照相机、投影仪等光学仪器与我们生活休戚相关,在学习时要留意体会课本上供应的简洁模型和分析
4、手段,理解它们的工作原理以及透镜在其中所起的作用。3眼睛是人体的重要器官,对眼睛的成像原理,眼疾的成因以及矫正方法,要留意结合实际去相识,学以致用。4本章在讲课时,尽量从日常生活现象引入,引导学生亲自动手去试验探究和完成一些教材上的理论性活动,以期培育学生的动手动脑习惯和用试验探讨问题的实力。第1节透镜学问与技能1能识别凸透镜和凹透镜。2理解凸透镜的会聚作用和凹透镜的发散作用。3知道什么是凸透镜的焦点和焦距。过程与方法1让学生进一步熟识探究式学习的一般程序和方法。2重点培育学生”提出问题“的实力。3让学生经验从感性到理性的思维飞跃过程。情感、看法与价值观1让学生保持对自然界的新颖,初步领会自然
5、界的奇妙与和谐。2激励学生探究凸透镜和凹透镜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培育他们将科学技术应用于日常生活、社会理论,效劳于人类的意识。3激励学生用毅力去战胜在探究学习过程中所遇到的怀疑、障碍、艰辛等阻力,逐步超越自我。重点探究凸透镜对光有会聚作用。探究凹透镜对光有发散作用。难点引导学生从真实的困难的物理试验情景中抽象概括出事物的本质和规律,从而实现从感性相识到理性相识的飞跃。教具:投影机、投影片、盛满水的酒瓶。学具:老花眼镜、近视眼镜、凸透镜、凹透镜、刻度尺、白纸板、盛满水的烧杯、废灯泡的玻璃罩(若干组)。教师活动学生活动设计意图复习提问1什么叫光的折射?2光的折射有什么规律?3请同学们画出光通过三棱
6、镜时的大致光路。思索后答复。一人上黑板作图,其余在作业本上做。让学生明白本节学问与前一章学问的关系,以及光通过玻璃仪器时总向厚的一边偏折。新课教学调动学生将自己见到过的各种各样的镜都写出来,并引导他们对这些镜进展分类。探讨2分钟,举手发言,举出各种各样的镜,越多越好。学生学习爱好浓,课堂气氛活泼。尽力发散学生的思维, 同时表达“从生活到物理”的新课程理念。进展新课一、透镜的根本学问让学生自由提出与“透镜”有关的问题,并进展猜测。【学生试验】1鉴别出桌上的两块透镜,是凸透镜还是凹透镜?2识别出桌上的两副眼镜,是老花镜还是近视眼镜?二、透镜对光的作用【学生试验】3探究透镜对光的作用。将教材中的图5
7、.14嬉戏设计为学生随堂试验。提示学生留意试验中的“正对太阳光”最小、最亮的光斑“等词,并要求学生还要将光斑形态画在学案上(或笔记本上)。(巡察、启发、指导)引导学生探讨后归纳得出试验结果:凸透镜对光有会聚作用;凹透镜对光有发散作用。指导学生将视察到的现象用简洁的图形表示出来。三、凸透镜的焦点和焦距用复合投影片模拟再现“凸透镜对光的会聚作用”的全景。小组探讨后将问题和猜测写在学案(或笔记本)上,同时查阅书中的相关段落。两人一组,动手试验,探讨后得出结论,举手答复。带上桌上的凸透镜、凹透镜、老花镜、笔、学案(或笔记本)。到室外有阳光的平台上,两人一组动手做试验:细致操作、细致视察、记录、分析。(
8、5分钟)小组探讨后举手发言。学生将简图绘制在“学案”或笔记本上。学生探讨、思索、视察。目的是进一步明确本节的“学问与技能目的”,同时用好教材,淡化概念教学。让学生体验学问,将学问活化。培育学生的动手习惯和用试验来探讨、解决问题的实力。让学生逐步学会从真实而又困难的物理实景中去粗取精,去伪存真,抽象概括出事物的本质和规律,从而实现从感性到理性的飞跃,而不是仅仅将视野和思维停留在一大堆材料和数据中。教师活动学生活动设计意图测评与小结1.课堂自评。2.课堂小测。(用投影将题打出)。3.请学生小结:a.这节课你学到了哪些学问?b.这节课你印象最深的学习过程、方法是什么?c.在本节课的探究试验过程中你体
9、验到了什么样的怀疑、惊慌、兴奋或喜悦?你又是怎样处理这些情感的?完成“学案”上每一项的自评得分,并算出自评总分。学生在5 min内笔试完成。(只写答案)对“学问与技能”的小结。对“过程与方法”的小结。组内探讨后举手答复。组间探讨、沟通后举手答复。每三个小组组成一个大组进展探讨、沟通,再举荐出典型的情感体验在全班沟通。打破本节难点:实现从感性相识到理性相识的飞跃。这是对“过程与方法目的”的检测。让学生对整个探究过程进展量化自评,便于学生学会自己同自己比,学会相识自己,逐步战胜自己,并最终超越自己。对“情感看法与价值观”的小结。布置作业第1节透镜1中间厚,边缘薄的透镜叫凸透镜。例如“老花镜”。中间
10、薄,边缘厚的透镜叫凹透镜。例如“近视眼镜”。2透镜都有主光轴和光心。3凸透镜对光有会聚作用,凹透镜对光有发散作用。4凸透镜的焦点和焦距。第2节生活中的透镜学问与技能理解透镜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过程与方法1通过动手制作照相机模型,理解照相机的成像原理。2凸透镜成像时,简洁比拟物到透镜的间隔 与像到透镜的间隔 。3能简洁描绘凸透镜成像的几种状况的主要特征。情感、看法与价值观1通过模拟照相机的制作和运用,获得胜利的愉悦。2具有对科学的求知欲,乐于探究自然现象和日常生活中的物理学道理。3初步建立科学技术应用于实际的意识。重点凸透镜成像的几种状况的主要特征,物距与像距的大小比拟。难点凸透镜成像的几种状况
11、的主要特征。大幅照相机挂图(或用多媒体室投影仪投影照相机实物)、制作照相机模型的材料多套【焦距为510 cm的放大镜(直径为35 cm)、两块约为20 cm20 cm的硬纸片、半透亮塑料薄膜、粘胶纸】、投影仪、画有带箭头的十字坐标的幻灯片、放大镜、一杯水、几个滴水管等。教师活动学生活动设计意图悬挂大幅照相机挂图(或投影照相机实物)。提问:照相机主要由哪几局部组成?悬挂教材插图5.21的照相机原理图(或用胶片投影)。讲解并描绘:照相机拍照原理。指导学生制作照相机模型,让学生视察照相机所成的像。学生出示一个照相机模型。指导学生制作照相机模型。指导学生视察所成的像。组织探讨:像比物体是变大了还是变小
12、了?像距与物距哪个大?像是正立的还是倒立的?让学生视察教室的投影仪(或挂图)。提问:投影仪主要由哪几局部组成?演示:把投影仪上的平面镜取下,把画有带箭头的十字坐标的投影片(或一支笔)放到载物台上,记住箭头的方向。组织探讨:像的大小、正倒及像距与物距的大小比拟。悬挂教材插图5.23的投影仪原理图(或用胶片投影)。讲解并描绘:投影仪的工作原理。指导探究:让学生两个人一组用凸透镜视察教材中的文字;水滴能把字放大吗?组织探讨:放大镜所成的像是怎样的?组织探讨:综合比拟照相机、投影仪和放大镜所成的像有什么区分。小结与测评通过生活中的实例答复问题。学生探究活动(两人一组)。制作照相机模型并分组探讨。学生答
13、复问题。学生分组探讨。学生探究活动并分组探讨。学生分组探讨。学生独立完成并穿插评估。让学生比照相机的构造有感性相识。创设情境,从生活走向物理,使学生对凸透镜成像产生爱好。通过动手制作照相机模型,并视察窗外物体在屏幕上所成的像,使学生感受照相的过程,并干脆感知照相机所成的像是缩小、倒立的实像。让学生对投影仪的构造有感性相识。让学生对利用凸透镜成放大、倒立的实像有感性相识。使学生进一步理解投影仪的成像原理。让学生对利用凸透镜成放大、正立的虚像有感性相识。能简洁描绘凸透镜成实像和虚像的主要特征。学问的应用、稳固与拓展。第2节生活中的透镜视察照相机、投影仪、放大镜所成的像的特征:镜头的作用像与物体比拟
14、像距与物距比拟照相机相当于一个凸透镜像缩小、倒立像距小于物距投影仪凸透镜像放大、倒立像距大于物距放大镜凸透镜像放大、正立第3节凸透镜成像的规律学问与技能1理解凸透镜的成像规律,知道凸透镜所成像的虚实、倒正、大小与物体位置的关系。2理解实像和虚像的区分。过程与方法1能在探究理论中初步获得提出问题的实力。2通过探究活动,体验科学探究的全过程和方法。3学习从物理现象中归纳科学规律的方法。情感、看法与价值观1具有对科学的求知欲,乐于探究自然现象和日常生活中的物理学道理,勇于探究日常用品中的物理学原理。2乐于参加视察、试验、制作等科学理论。重点1凸透镜成像规律。2使学生初步理解科学探究和方法。难点1凸透
15、镜成像的原理。2对凸透镜成像性质的描绘。投影设备,光具座,凸透镜,蜡烛,光屏,火柴。一、新课引入1回忆上节课生活中的透镜的内容。学生回忆生活中的透镜成像学问答复:照相机、投影仪里面都有凸透镜,放大镜本身就是凸透镜,照相机能使景物在相片上成倒立、缩小的像,投影仪能把小的胶片上的画面放大到屏幕上成倒立、放大的像,放大镜能成正立、放大的像等。2问题:你们知道凸透镜在什么条件下成正立的像,什么状况下成倒立的像?什么状况下成放大的像,什么状况下成缩小的像?什么状况下能用光屏接收到像,什么状况下在光屏上不成像?什么条件下像与物在凸透镜两侧,什么条件下在同侧?二、新课教学(一)探究凸透镜成像的规律1提出问题
16、:凸透镜所成像的大小、正倒跟什么因素有关系?大家想一想、大胆的猜一猜。2猜测与假设:给学生几分钟时间分组探讨、揣测,并相互指出一些猜测的不行行性或不合理性。教师将有价值的揣测记录在黑板上,便于分析整理。3设计试验说明猜测的正确与否必需用试验来证明,试验是探究物理学问最根本的一种方法,而试验方案的制定是一个试验胜利的前提。组织学生依据猜测设计试验方案;学生们分组探讨,教师巡回指导,学生举手答复本组设计的试验方案、选用的器材和器材在试验中所起的作用,其他小组学生对方案进展评估,选出最优的一到两种方案。教师依据学生所选方案来进展补充说明试验留意事项。4进展试验课件展示试验指导:凸透镜、蜡烛、光屏应当
17、如何放置?三者的高度有何要求?试验时,先固定透镜,然后使物距为一数值,固定好蜡烛,再来回挪动光屏,直到光屏上出现最清晰的像为止。视察像的特点并记录物距和像距。变更物距,重复以上过程。记录数据:当光屏上出现倒立、缩小的像时,读出物距(u)与像距(v)的值;焦距f物距u像距vfu1v1fu2v2fu3v3分析数据找出物距、像距和两倍焦距、一倍焦距的关系并得出结论:u2ffu2f时成倒立的缩小的实像。当光屏上出现倒立、放大的像时,读出物距(u)与像距(v)的值焦距f物距u像距vfu1v1fu2v2fu3v3分析数据并得出结论:fu2f,v2f成倒立的放大的实像。当物体放在焦点以内时,让学生在光屏上找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第五章 透镜及其应用 教案 第五 透镜 及其 应用
限制150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