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育原理自考复习资料打印版.docx
《德育原理自考复习资料打印版.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德育原理自考复习资料打印版.docx(10页珍藏版)》请在淘文阁 - 分享文档赚钱的网站上搜索。
1、【0468】德育原理自考复习资料第一章 绪论题型:选择、简答分值分布:2-6分重要程度: 第一节 探讨对象和任务德育学科性质: 德育原理是探讨德育一般问题,提示德育一般规律的教化科学。一、探讨对象一般问题 德育一般问题是德育原理的探讨对象。 德育科学产生和发端于德育问题。p3 考点提示:特别问题、普遍问题、现象二、德育原理的探讨任务 (一)探讨任务p3 根本任务提示德育规律 最终目的指导理论、解决德育问题 (二)德育原理与德育一般规律 1.德育规律的特点: 客观性、内在性、必定性、稳定性 2.德育科学规律与德育客观规律 被提示出的客观规律是科学规律第二节 德育原理的开展历史一、形成开展历史过程
2、1.萌芽阶段 论语、志向国 高校:三纲领、八条目2.独立科学阶段 1632大教学论 洛克教化漫画、绅士教化思想 德育原理在20世纪初从教化学中分化出来,成为独立学科3.真正科学阶段 标记马克思德育原理的产生二、前苏联的德育理论和理论(一)马卡连柯 教化诗、论共产主义教化等 思想: 1.敬重信任与严格要求结合 2.集体教化思想(核心)前景教化原则、平行教化原则 3.劳动教化和纪律教化思想 (二)苏霍姆林斯基 给教师的一百条建议把整个心灵献给孩子等 最高目的:道德信念 方法:自我教化三、20世纪西方的道德教化思想 (一)杜德海姆 道德教化论 道德内化:价值观标准行为习惯 道德过程:他律到自律 (二
3、)杜威 教化中的道德原理 1.道德价值”好用主义“标准 2.道德教化目的促进儿童生长 3.内容道德推断、道德选择实力、宗教 4.方法三位一体(学校生活、教材、教法)(三)班杜拉社会学习理论 主要探讨:仿照学习、抗拒诱惑、言行一样 主要方法:试验法 1.社会学习和典范影响道德推断 2.典范起到“替代强化”作用 3.成人和同伴对儿童有重要影响 (四)柯尔伯格 1.认知开展阶段 前世俗程度、世俗程度、后世俗程度 2.学校德育目的:道德推断实力培育 方法:道德两难法第三节 德育原理的探讨方法一、方法论根底马克思主义哲学世界观 坚持历史唯物和辩证唯物主义为指导二、原则 客观性、全面系统性、理论联络实际三
4、、详细探讨方法 视察、调查、阅历总结、试验、历史法、 比拟法第二章 德育的概念学问体系德育定义品德定义品德的构造和要素本章出题趋势题型:选择、简答分值分布:3-7分重要程度: 第一节 德育的定义一、语源和词义道处理人与人之间和人与社会自然之间关系的行为标准(规律的综合)德符合道的思想和行为二、德育 定义构造 条件+人+教学内容+目的 简要定义:德育是培育人的品德的活动。p22(一)本质是育德 1. 品德 小德(道德品质)、大德(政治品质) 狭义(道德品质)和广义(思想品质、政治品质、法纪品质、道德品质) 2.本质培育人的品德 3.德育的主要冲突教化要求与受教化者已有品德程度之间的冲突 (二)德
5、育是施教传道与受教修德的统一 德育恒久是施教者施教传道和受教者修德的统一活动、冲突运动。道德行(三)德育共性和特性的统一1.共性培育人的品德 2.特性 *社会差异(历史性、阶级性和民族性) *内容 *对象方法 *形式(四)学校德育的定义p26 学校德育是教化者根据确定社会或阶级的要求和受教化者品德形成开展的规律及须要, 教化者和受教化者通过有目的、有支配、有组织的传、修确定的社会或阶级的思想道德,形成受教化者品德的活动。 学校德育的特征: 1.教化者和受教化者 2.过程的组织性 3.内容系统性稳定性 4.方法的合理科学 三、德智体美的关系1.区分本质不同2.联络 统一于人的培育中 德智体美互相
6、浸透(内容浸透) 德智体美互相制约和促进(互相作用)第二节 品德的定义一、社会意识、社会标准及其形式社会意识是社会存在的反映。社会标准是调整人、自然、社会关系的行为准则。社会标准的详细形式 哲学 政治思想 法权思想 道德 宗教二、品德的定义 品德是个人根据确定社会的思想政治准则和法纪道德标准以及宗教戒律行动时变现出来的稳定特征和倾向。 1. 个表达象、社会意识和标准在个体身上的表达 2.品德表现内在思想情感和外在行为统一 3.品德开展依次 道德品质法纪品质政治品质世界观 三、品德与社会意识、社会标准的关系联络:意识、标准是个人品德前提和根底区分:意识标准是社会现象品德是个表达象第三节 品德的构
7、造和要素(一)品德的“三维构造”品德内容思想、政治、法纪、道德品德形式认知、情感、意志、行为品德实力相识实力、理论实力和修养实力(二)层次构造品德内部动机、品德外部行为(内外式层次构造)第三章 现代德育和我国德育现代化学问框架德育开展历史现代德育我国德育特点我国古代德育的传统批判和继承本章出题趋势题型:选择、简答分值分布:1-7分重要程度:第一节 德育的产生和历史开展一、德育产生德育起源于社会生活的须要、归根原委起源于消费劳动原始德育的特点 原始交融性、简洁化、没有阶级性二、学校德育产生和古代学校德育学校德育产生于奴隶社会。古代学校德育包含奴隶社会和封建社会的特点1.学校化组织2.阶级性和等级
8、性3.内容丰富,根本目的是“名人伦”三、现代德育 资本主义德育、社会主义德育现代德育存在的根底机器化的工业大消费 原始社会奴隶社会、封建社会现代社会 原始形态德育古代学校德育现代德育第二节 现代德育的根本特点一、德育目的的全面开展性 开展性德育二、功能的全面性三、构造多样综合和开放四、内容方法的科学性和民主性五、德育社会地位的主体独立性六、本性和存在形式的变革性第三节 我国德育的性质和特点一、性质:社会主义初级性二、特点社会主义方向科学民主性变革性开放性统一多样和层次性全面开展和兼容性第四节 我国古代德育的批判和继承一、动身点和原则 1. 动身点建立中国社会主义的现代德育体系 2.批判继承的标
9、准和原则 科学性和民主性二、批判继承主要内容 德育思想和传统 人本主义、人道主义、和为贵、责任思想 民本思想和刚健有为思想 全民性、利民性思想 科学性的概念、原则和方法三、我国新时期德育批判继承中的借鉴与创新方法:继承、变革、借鉴、创新意义:保持优良传统、建立社会主义现代德育第四章 德育与品德开展的关系学问提要品德开展的涵义和根本条件德育与品德开展的内因及量变质变的关系德育要遵循人的品德开展年龄阶段特征规律本章出题趋势题型:选择、简答分值分布:3-7分重要程度: 第一节 品德开展的含义和根本条件一、品德开展的含义 品德开展是指个体随着生活年龄的推移,其品德遵循着确定规律而发生和变更的过程。 本
10、质:简洁到困难、量变到质变、旧质到新质 广义:诞生到苍老 狭义:诞生到成熟 品德开展是品德内容、形式和实力的统一 。二、品德开展的根本条件 *影响因素和条件: 生物因素、社会因素和理论因素(一)生物因素 最重要最关键因素遗传素养和生理成熟 1.生物因素是生物前提 2.生理成熟制过程和阶段 3.差异性气质、智力和性别 4.生物因素不能确定人的开展(二)社会因素环境和教化 1.社会生活条件的影响 社会生活条件:物质生活条件和精神生活条件 *生物因素从可能性到现实性 *影响方向、程度、速度和差异 2. 消费方式根本性影响(制约) 消费力、消费关系 3.社会精神文化重要干脆作用 程度和内容/评价原则/
11、速度/传媒作用 4.社区生活环境(家庭环境、邻里社区) 5.学校起到主导作用如何理解学校在品德开展中的主导作用?第一,特地的社会组织机构,特别的生活条件和形式。第二,学校德育是一种特别的交往活动。第三,有特地培训的教师第四,现代学校成为社会教化的重要形式。 环境、活动、教化者、地位大环境: 社会生活条件、消费方式、社会精神文化小环境: 家庭、邻里、社区、学校三、理论活动确定人的品德开展 社会理论是干脆现实的根底 人的社会理论确定人的品德开展第二节 德育与品德开展的内因及量变质变的关系一、品德开展的内因 内因或内部冲突是品德开展的动力。 品德开展的动力人在主动活动中引起的品德开展须要与现实品德程
12、度的冲突二、德育与内部冲突的关系 内因是根据和动力,环境教化是条件。 人的品德开展是由适宜人的品德开展的教化条件和德育条件确定的。 德育与品德开展的辩证关系:p69 德育主导品德开展 德育要遵循品德开展规律三、德育和品德开展的量变与质变关系(一)领悟和驾驭是德育与品德开展的中间环节(二)从领悟驾驭到品德开展是比拟明显的质变过程p70第三节 品德开展的年龄特征规律一、品德开展的年龄特征规律(一)依次和阶段性: 品德内容、志向、道德品质、评价标准 (他律到自律)(二)稳定和可变性(突变和渐变)(三)不平衡和差异性 关键期 /内容的差异/个体间差异二、德育要遵循人的品德开展年龄特征规律第四节 德育和
13、儿童品德开展年龄阶段一、儿童年龄特征 年龄特征在确定的社会和教化条件下,儿童身心开展各个年龄阶段中的一般的、典型的、本质的特征。 六个时期:乳、婴、幼、童、少、青二、儿童品德开展年龄特征 1.乳儿期适应性 2.婴儿期两义性 (品德开场发生) 3.幼儿期从他和情景性 4.童年期协调性(好孩子) 5.少年期动乱性(两极分化) 6.青年初期成熟性(自律) 品德开展“关键期”和成熟期 4个关键期第五章德育与社会开展的关系本章出题趋势题型:简答、选择分值分布:2-7分重要程度: 学问提要德育和社会消费、科学技术、商品经济的关系德育与政治经济制度关系德育和社会意识的关系德育的相对独立和继承性第一节 德育和
14、社会消费、科学技术、商品经济的关系一、社会消费、科学技术、商品经济对德育的制约和影响作用制约德育目的制约德育内容更新和扩展德育形式规模和构造(经费、物质条件、人口、时间)德育方法二、德育对社会消费、科学技术、商品经济的影响(一)对社会消费的影响 精神力气转化为物质力气(二)对科学技术的影响(三、四)对社会经济的开展和管理的影响作用(五)环境和人类平安(六)消费出新的思想道德第二节 德育与政治经济制度关系一、政治经济制度对德育的制约作用制约德育的阶级性质制约德育的支配权利(政策、经济、文化)制约德育的目的制约德育的内容(内容的选择性)制约德育方法的性质和特点二、德育对政治经济制度的影响作用(一)
15、培育符合社会政治经济制度要求的人的品德(二)培育社会政治指导人才(三)传播社会制度观念和制造社会言论第三节 德育和社会意识的关系一、社会意识对德育的制约和影响(一)哲学制约根本观点和方法(二)政治思想制约目的和施行内容(三)社会意识制约德育内容(最干脆)(四)社会意识关系制约施行的精神文化环境二、德育对社会意识的制约影响作用(一)传递社会意识(首要作用)(二)优化和升华社会意识(三)创立和开展社会意识第四节 德育的相对独立和继承性 理解第六章 德育的目的和德育内容本章出题趋势题型:简答、选择分值分布:3-8分重要程度: 第一节 德育目的和德育内容一、德育目的概述(一)概念 受教化者品德开展所要
16、到达的规格要求。预期结果的标准 作用指导、选择、协调、鼓励(二)形式主观性、内容客观性、理论性(三)社会历史性、阶级性和民族性二、确定德育目的的根据(一)根据社会须要 社会生活和理论一般要求 消费力和政治制度特定内容和阶级性质 经济、社会构造和教化制度详细目的 精神文化重要影响 (二)根据对象的须要和可能身心开展规律、特点、程度和须要 品德开展年龄特征是详细根据(三)根据教化目的及理论三、我国中小学的德育目的(一)目的演化1952年(二)新时期中小学一般目的及其组成局部1.道德法纪和品质和良好行为习惯。2.为不断进步政治觉悟打根底。3.为科学人生观世界观奠基。4.初步品德相识、理论和修养实力。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德育 原理 自考 复习资料 打印
限制150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