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四首教案.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诗四首教案.docx(7页珍藏版)》请在淘文阁 - 分享文档赚钱的网站上搜索。
1、诗四首教案【教学目的】 1熟读背诵四首诗,形成积累。2品尝诗歌的语言,体会诗歌的内涵,受到美的熏陶和感染。 3培育学生酷爱祖国古代文化的思想感情,进步文化品尝和审美情趣。 【教学重难点】 1背诵四首诗。 2理解诗歌的内涵 。 【教学时数】二课时 【教学流程】第一课时一、谈话,激情入题同学们,一个人的性情的修养和想象力的培植主要是凭借什么?是诗歌。 “文章合为时而著,诗歌合为事而发。”朗读诗歌,我们可以接触诗人的所思、所感,朗读诗歌可以培植我们更多的修养。读熟一首诗,在休闲时间里吟诵一下,就像唱歌一样,心灵上能补益无限。今日我们来感受这四位诗人的诗歌吧。二、粗读感知第一、二首诗歌,把握思想感情1
2、朗读中感受形象。2指导朗读,培育语感。3师范朗读,把握停顿和感情基调。4师生合作,扫除字词障碍。5比照注释,理解大意。 三、赏析归园田居1导入。由学生沟通陶渊明及其诗歌的事迹入手,理解课文的背景及作者的性格,加深对本诗的理解。如:陶的刚正不阿,又适情任性,使得他与勾心斗角、互相倾轧的官场格格不入。不为五斗米折腰使他辞别官场,归隐田园。在桃花源记一文中,我们已感受到了作者对和平、安静、美妙的生活的憧憬。今日我们再来学习陶的归园田居一诗,进一步理解作者的思想感情。2整体感知。(1)学生自读诗文,理解这首诗的大意。诗中写了哪些景物?描绘了一幅怎样的图画?侧重写诗人对什么的体验? 为什么写这些景物?围
3、绕这些景物写了什么事?“但使愿无违”的“愿”详细指什么?“但使愿无违”的“愿”详细指什么? 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师生沟通明确:全诗写了南山下的豆田杂草众生,豆苗稀有,诗人不得不早早起来劳作,直到很晚才能伴月而归。回家的路上,杂草茂密,露水沾湿了衣裳,诗人也不在意。诗人觉得可以依据自己的意愿生活,心里就很满意了。诗人农艺不精,却不很在意,这是因为诗人可以依据自己的意愿,过这种逍遥自由逍遥自由的田园生活,与他在官场的勾心斗角来比,诗人更宠爱前者。(2)读出情境。自由背诵。3赏析与拓展。(1)品出意味。 找出并有感情地读出你宠爱的诗句,说说自己宠爱的理由。或者谈谈诗人为什么这样写。引导学生赏析
4、沟通感受较深、值得玩味的诗句,提示学生留意归纳、升华和积累。(2)想出余地。说说你心中的田园生活。引导学生想象、联想,创建性地阅读诗歌,进一步把握作品的意境、形象和主旨。4全班齐背。四、赏析使至塞上1导入。举荐几首“边塞诗”,如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雁门太守行等,初步感知“边塞诗”那种豪放壮丽的气概。2整体感知。(1)配乐朗读,初步理解大意。出访的人是谁?在什么状况下出访?出访的目的是什么?结果如何?(2)自由诵读,互评沟通。(3)探究赏析。你感受到的是怎样的景象?沙漠、“孤烟”、黄河有什么特点?由此种景象诗人联想到了什么? 如何赏析本文能表达“诗中有画”的“千古奇观”的“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
5、。”一句?说说“征蓬”、“归雁”意在写什么?表达了诗人怎样的心情 你认为哪些诗句最精彩,你最宠爱,理由是什么?有感情地读出来。 学生分组讨论沟通。明确:苏轼说:“味摩诘之诗,诗中有画;观摩诘之诗,画中有诗。” 摩诘即王维,从这首诗中看出如画的景致:第一,大漠无穷无尽(大、金黄)、黄河杳无终点(长、混浊),“长河”之上只有那一轮圆圆的落日(红艳)。“孤烟”的苍白与“直”都显得单纯简净。作者将自己的孤寂心情奇妙地溶化在对广袤的自然风光的描写中。第二,边塞将士战功赫赫,也感受到了斗争平静后的安静气氛。第三,“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一联,构图丰富,线条简洁,色调多样,抓住了大漠的特色,以传神的笔墨刻
6、画了奇妙而壮丽的塞外风光。笔力苍劲,意境雄浑,视野开阔。王国维先生称这一句为“千古壮丽”,确实名副其实。 3使至塞上怎样将叙事、写景相结合的点明:一切景语皆情语。表达诗人被排斥朝廷之外的抑郁孤寂之心。诗中叙事,则事中见景,事中见情,诗中写景,则景中寓事,景中含情。全诗“状难描之景如在眼前,含不尽之意见于言外”。4积累名句,背诵诗歌。5结合这首诗,用自己的巧手画出心中最美的大漠图景。第二课时一、复习稳固1背诵第一、二首诗歌。 2填写句子。(1)(),带月荷锄归。 (2)大漠孤烟直,()。 二、熟读第三、四首诗歌,把握其中的思想感情 1学生示范朗读,把握感情基调。2师生合作扫除文字障碍。3比照注释
7、理解大意。三、精读 1赏析 渡荆门送别(1)导入:送别是古今文人墨客常写常新的题材。你知道有哪些送别诗?(高适的别董大, 李白的赠汪伦、送孟浩然之广陵,王维的送元二使安西等。)这些诗饱含浓浓的离别之情。李白的渡荆门送别也是一首送别诗,他又写了什么呢?(2)整体感知。老师范读,学生自读、跟读。留意字音、节奏。(3)再读,思索。说说这首诗的主要内容 。抒发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留恋家乡)明确:者行踪。(离别蜀地,遨游楚地) 所见的是什么景象?壮丽。探究阅读:讨论沟通品尝写景的句子。如:“山随平野尽,江入大荒流”写了什么样的景象? A.山慢慢远去、消逝,眼前出现一望无际的平野。B.水也仿佛流入碧空
8、,流入荒漠,流入宽阔的原野,流入大海之外。(4)作者如何将叙事、写景、抒情融为一体的?(5)延长作业:课外摘抄一些边塞诗和表现乡愁的诗歌。2游山西村 (1)导入。南宋闻名诗人陆游,曾任隆兴府通判,因竭力推助北伐,被罢官。诗人回来故里,内心郁闷。比照官场的伪诈,他更感到乡间生活的纯朴自然。但他并未丢失信念,坚信有一天会重新为国出力。这种心境与游境相吻合,产生了流传千古的游山西村。(2)整体感知。试读,读正确、读流畅。A.以什么为线索?围绕哪个字绽开?(诗人行踪) B.哪些景物 ?描绘了一幅怎样的画面?(农村生活) C.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 这首诗中写景句,你认为哪些句子写得最好,说说理由。如:
9、 流传最广的两句诗“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写山西村山环水绕,柳暗花明,一派花团锦簇的景象,用来说明逆境中仍旧蕴含盼望这一生活哲理。 (3)探究。游山西村中哪些地方表现了人情美? 像诗人再访山西村时的情景,写一段文字。(4)拓展延长。归园田居和游山西村都反映乡间生活,抒发的感情有什么不同之处?我们还学过哪些反映乡间生活的古代诗歌?四、背诵这四首诗五、作业设计 试从这几首诗中任选一首,依据你的理解,用文字或绘画的形式,把你的阅读感受描绘出来。【资料宝藏】1作者简介陶潜(365427),字元亮,一说名潜,字渊明,世称靖节先生,浔阳柴桑人。他少年时代既好读六经,有大济苍生的宏愿,又厌恶世俗,
10、酷爱纯静的自然。他自29岁入仕,作过州祭酒、参军一类小官。后因仕途坎坷,又不耐烦“为五斗米折腰向乡里小人”,41岁辞去彭泽县令,回柴桑归隐。他的田园诗主要见于他的饮酒、归园田居等。 陆游(11251210),南宋诗人,字务观,号放翁,山阴人。少年时即深受家庭中爱国思想的熏陶。乾道八年,入四川宣抚使王炎幕府,投身军旅生活。在政治上主见坚决抗战。晚年退居家乡,但收复中原的信念始终不渝。一生创作诗歌许多,内容极为丰富。抒发政治志向,反映人民疾苦,批判当时统治集团的屈辱倒戈,风格雄浑豪放,表现出渴望复原国家统一的剧烈爱国热忱。关山月、书愤、示儿等,均为世人所传诵。 王维(702761),字摩诘,原籍山
11、西祁县,后随父迁居蒲州。21岁中进士,任大乐丞。后因事贬济司库参军。安史之乱中,在安禄山部下被迫受任给事中。平乱后,一度遭贬,后又做尚书右丞,故世称王右丞。晚年过着亦官亦隐的生活。他通音律,工书画,诗与孟浩然齐名,世称“王孟”。前期写过一些边塞诗,但其作品主要是山水诗,这类诗有很高的艺术成就和艺术风格。 苏轼赞其“诗中有画,画中有诗”。 李白(701762),太白,号青莲居士,祖籍陇西,先代于隋末流寓中亚碎叶城,他诞生于此。五岁时随父移居锦州昌隆青莲乡。25岁出蜀,长期在各地遨游,天宝元年,供奉翰林。后授权贵谄毁,不久分开长安。晚年漂泊困苦,客死当涂。李白是我国唐代继屈原之后又一位出色的浪漫主
12、义诗人,人称“诗仙”。诗风雄奇豪放,想象丰富,语言流转自然,韵律和谐多变。其诗追求志向,憧憬光明;鞭挞时弊,揭露奸佞;歌颂祖国大好河山,内容非常广袤。 2写法举要归园田居这首诗用语非常平淡自然。“种豆南山下”“夕露沾我衣” ,朴实如随口而出,不见丝毫修饰。这自然平淡的诗句融入全诗醇美的意境中,则使口语上升为诗句,使口语的平淡和诗意的醇美和谐的统一起来,形成陶诗平淡醇美的艺术特色。“带月荷锄归”,劳动归来的诗人虽然单独一身,却有一轮明月作伴。月下的诗人,肩扛一把锄头,穿行在齐腰深的草丛里,这是多么美妙的月夜归耕图啊!洋溢着诗人心情的开心和归隐的骄傲。“种豆南山下”平淡之语,“带月荷锄归”。 幽美
13、之句,前句实,后句虚。全诗在平淡与幽美,实景与虚景的互相补衬下相映成辉,柔软完备。使至塞上这首诗从构造上看,前后叙事,中间写景。叙事、写景各具特色。诗人叙事借用典故以古喻今,虚中有实;写景有实有虚,寓情于景。例如,“征蓬”两句,蓬草飘飞是秋天的景象,大雁北飞是春天的景象,诗人出塞的时间不管是春还是秋天,都不行能同时看见这两种风光,为了表现自己漂泊天际的悲壮情怀,故而采纳了虚实相映、情景比兴的表现手法。此外 ,“大漠”两句,“孤烟直”和“长河落日”的景象使人们联想到了唐军大破吐蕃之事及边塞的赫赫战功,感受到了斗争的平静后的安静气氛。总之,诗中叙事,则事中见景,事中见情,诗中写景,则景中寓事,景中
14、含情。全诗“状难描之景如在眼前,含不尽之意见于言外” 。 渡荆门送别这首诗意境高远,风格雄健,形象奇伟,想象奇丽。“山随平野尽,江入大荒流”,写得逼真如画,有如一幅长江出峡渡荆门的长轴山水图,是喜闻乐见的佳句。这联诗句以小见大,以一当十,容量丰富,包含长江中游万里山势与水流的风光,具有高度集中的艺术概括力。 游山西村 (1)主线突出,层次清楚。陆游七律最工。这首七律构造严谨,主线突出,全诗八句无一“游”字,而到处切“游”字,游兴十足,游意不尽;又层次清楚,“以游村情事作起,徐言境地之幽,风俗之美,愿为频来之约”。尤其中间两联,对仗工整,善写难状之景,如珠落玉盘,圆润流转,到达了很高的艺术程度。
15、 (2)写景中寓含哲理。诗中颔联写山间水畔的风光:“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诗句流畅绚丽,开朗明快,仿佛可以看到诗人在青翠可掬的山间闲逛,山泉溪流曲折穿行,蜿蜒的山径也依稀难辨,正在迷惘之际,突然看见柳暗花明中,有几间农家茅舍隐现于花木扶疏之间,诗人视野和心胸顿觉豁然开朗。钱钟书说:“陆游这一联才把它写得题无剩义”。人们在讨论学问,讨论问题时,也会遇到山回路转、扑朔迷离之境,顿生茫茫之感,便假如锲而不舍,接着前行,也会发觉一个前所未有的新天地。这就是此联给人的启示,也是宋诗特有的理趣。 3归园田居的其他两首诗归园田居其一 少无适俗韵,性本爱丘山。误落尘网中,一去三十年。羁鸟恋旧林,池
16、鱼思故渊。开荒南野际,守拙归园田。方宅十余亩,草屋八九间。榆柳荫后檐,桃李罗堂前。嗳嗳远人村,依依墟里烟。狗吠深巷中,鸡鸣桑树颠。户庭无尘杂,虚室有余闲。又在樊笼里,复得返自然。 本篇先叙归隐缘由,以及自己的禀性与世俗不相适应,后写安静幽美的田园风光,以及归田后的开心心情。 归园田居其二 野外罕人事,穷巷寡轮鞅。白日掩荆扉,虚室绝尘想。时复墟曲中,披草共来往。相见无杂言,但道桑麻长。桑麻日已长,我土日已广。常恐霜霰至,零落同草莽。 本篇写归田后悠然自得的劳动生活。诗人归隐后谢绝世俗的人事交往,和农夫在思想感情上已有肯定程度的接近。但由于当时浔阳一带仍有战乱,所以结尾隐含着对田园生活前景的忧虑。
17、 4诗歌今译使至塞上 我只身轻车简从赴西北出访边塞,经过居延属国始终向前。像随风而去的蓬草飘出汉塞,似振翮北飞的大雁进入胡天。荒漠深处一缕烽烟直上云霄,黄河岸边一轮落日又大又圆。在萧关下遇到骑马的侦察兵,打听到都护正在燕然山前线。 渡荆门送别 我乘舟远渡荆门外,到那古时的楚国之地游历。高山慢慢隐去,现出空旷的平原,迢迢江水,仿佛流进广袤的荒原。波中月影,犹如天上飞来的明镜,空中云霞 ,犹如绮丽的空中楼阁。我更加宠爱家乡的江水,不辞万里送我远行。 游山西村 不要讪笑农家里的腊酒浑浊,丰收年景,款留客人的鸡猪却非常丰足。山峦重重叠叠,清碧的小溪曲曲折折,仿佛已经无路可走了,突然之间我又看见前面柳绿桃红,茅舍隐现于花木扶疏之间。箫声鼓声此起彼伏,非常喧闹,原来是春社日快要到了。人们穿的戴的都很简洁朴实,古老风俗在这里依旧保存。但愿从今以后,我能时常地趁着夜色,拄着拐杖,轻叩农家柴扉,与老农议论桑麻。 归园田居(其三) 在南山下种豆,野草长得很茂密,豆苗却稀有。早晨起来就到田里去除杂草,月亮出来以后才扛着锄头回家。田间小道很狭窄,两旁草木丛生,黄昏的露水打湿了我的衣裳。衣服被打湿了并不值得惋惜,只要不违反自己的意愿就行了。
限制150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