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高中数学必修一教案2.docx
《人教版高中数学必修一教案2.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人教版高中数学必修一教案2.docx(56页珍藏版)》请在淘文阁 - 分享文档赚钱的网站上搜索。
1、课题:1.1 集合教材分析:集合概念及其根本理论,称为集合论,是近、现代数学的一个重要的根底。很多重要的数学分支,都是建立在集合理论的根底上。此外,集合理论的应用也变得更加广泛。课 型:新授课课 时:1课时教学目的:1.学问与技能(1) 通过实例,理解集合的含义,体会元素与集合的理解集合“属于”关系;(2) 牢记常用的数集及其专用的记号。(3) 理解集合中的元素具有确定性、互异性、无序性。(4) 能选择自然语言、图形语言、集合语言(列举法或描绘法)描绘不同的问题。2.过程与方法(1) 学生经验从集合实例中抽象概括出集合共同特征的过程,深化理解集合的含义。 (2) 学生自己归纳本节所学的学问点。
2、3.情感看法价值观 使学生感受学习集合的必要性和重要性,增加学生对数学学习的爱好。教学重点:集合的概念与表示方法。教学难点:对待不同问题,表示法的恰中选择。教学过程:一、 引入课题军训前学校通知:8月15日8点,高一年段在体育馆集合进展军训发动;试问这个通知的对象是全体的高一学生还是个别学生?在这里,集合是我们常用的一个词语,我们感爱好的是问题中某些特定(是高一而不是高二、高三)对象的总体,而不是个别的对象,为此,我们将学习一个新的概念集合(宣布课题),即是一些探讨对象的总体。阅读课本P2-P3内容二、 新课教学(一)集合的有关概念1. 集合理论创始人康托尔称集合为一些确定的、不同的东西的全体
3、,人们能意识到这些东西,并且能推断一个给定的东西是否属于这个总体。2. 一般地,我们把探讨对象统称为元素(element),把一些元素组成的总体叫做集合(set)(简称为集)。3. 关于集合的元素的特征(1) 确定性:设A是一个给定的集合,x是某一个详细对象,则或者是A的元素,或者不是A的元素,两种状况必有一种且只有一种成立。例:(2) 互异性:一个给定集合中的元素,指属于这个集合的互不一样的个体(对象),因此,同一集合中不应重复出现同一元素。例:(3) 无序性:只要构成两个集合的元素一样,我们称这两个集合是相等的。例:4. 思索1:课本P3的思索题,并再列举一些集合例子和不能构成集合的例子,
4、对学生的例子予以探讨、点评,进而讲解下面的问题。答案:(1)把3-11内的每一个偶数作为元数,这些偶数全体就构成一个集合。 (2)不能组成集合,因为组成它的元素是不确定的。 5. 元素与集合的关系;(1)假如a是集合A的元素,就说a属于(belong to)A,记作aA(2)假如a不是集合A的元素,就说a不属于(not belong to)A,记作aA 例:我们用A表示“120以内全部的素数”组成的集合,则6. 常用数集及其记法非负整数集(或自然数集),记作N正整数集,记作N*或N+;整数集,记作Z有理数集,记作Q实数集,记作R(二)集合的表示方法我们可以用自然语言来描绘一个集合,但这将给我们
5、带来很多不便,除此之外还常用列举法和描绘法来表示集合。(1) 列举法:把集合中的元素一一列举出来,并用花括号“”括起来表示集合的方法叫做列表法。如:1,2,3,4,5,x2,3x+2,5y3-x,x2+y2,;例1(课本例1)思索2,引入描绘法答案:(1)19内全部偶数组成 的集合(2)不能,因为集合中元素的个数是无穷多个。说明:集合中的元素具有无序性,所以用列举法表示集合时不必考虑元素的依次。(2) 描绘法:用集合所含元素的共同特征表示集合的方法称为描绘法。详细方法:在大括号内先写上表示这个集合元素的一般符号及取值(或改变)范围,再画一条竖线,在竖线后写出这个集合中元素所具有的共同特征。如:
6、x|x-32,(x,y)|y=x2+1,直角三角形,;例2(课本例2)说明:(课本P5最终一段)思索3:(课本P6思索)强调:描绘法表示集合应留意集合的代表元素(x,y)|y= x2+3x+2与 y|y= x2+3x+2不同,只要不引起误会,集合的代表元素也可省略,例如:整数,即代表整数集Z。辨析:这里的 已包含“全部”的意思,所以不必写全体整数。下列写法实数集,R也是错误的。假如写实数是正确的。说明:列举法与描绘法各有优点,应当根据详细问题确定采纳哪种表示法,要留意,一般集合中元素较多或有无限个元素时,不宜采纳列举法。(三)课堂练习(课本P6练习)三、 归纳小结本节课从实例入手,特别自然贴切
7、地引出集合与集合的概念,并且结合实例对集合的概念作了说明,然后介绍了集合的常用表示方法,包括列举法、描绘法。四、作业布置(书面作业:习题1.1,第1- 4题)课题:1.2集合间的根本关系教材分析:类比实数的大小关系引入集合的包含与相等关系理解空集的含义课 型:新授课课 时:1课时教学目的:1.学问与技能(1) 理解集合之间的包含与相等的含义;(2) 能用venn图表达集合之间的关系;(3) 理解子集、真子集和空集的概念。2.过程与方法(1) 通过比照实数的相等与不相等的关系,类比出集合之间的包含和相等关系。 (2) 体会运用集合语言,开展运用数学语言进展沟通的实力。3.情感看法价值观 感受集合
8、语言在描绘客观现实和数学问题中的意义。教学重点:子集与真子集的概念;用Venn图表达集合间的关系。教学难点:弄清晰元素与集合、集合与集合间的关系。教学过程:四、 引入课题1、 复习元素与集合的关系属于与不属于的关系,填以下空白:(1)0 N;(2) Q;(3)-1.5 R2、 类比实数的大小关系,如52,B=x|x5,并表示A、B的关系;(七) 课堂练习(八) 归纳小结,强化思想两个集合之间的根本关系只有“包含”与“相等”两种,可类比两个实数间的大小关系。同时还要留意区分“属于”与“包含”两种关系及其表示方法;(九) 作业布置1、 书面作业:习题1.1 第5题2、 进步作业: 已知集合,且满意
9、,务实数的取值范围。 设集合,试用Venn图表示它们之间的关系。课题:1.3集合的根本运算课 型:新授课课 时:1课时教学目的:1.学问与技能(1) 理解两个集合的并集与交集的的含义,会求两个简洁集合的并集与交集;(2) 理解在给定集合中一个子集的补集的含义,会求给定子集的补集;(3) 能用Venn图表达集合的关系及运算,体会直观图示对理解抽象概念的作用。 2.过程与方法 学生通过视察和类比,借助Veen图理解集合的根本运算。3.情感看法价值观 进一步树立属性数形结合的思想;体会类比的作用;感受集合作为一种语言,在表示数学内容时的简洁与准确。教学重点:交集与并集、全集与补集的概念。教学难点:理
10、解交接与并集的概念和符号之间的区分与联络。教学过程:六、 引入课题我们两个实数除了可以比拟大小外,还可以进展加法运算,类比实数的加法运算,两个集合是否也可以“相加”呢?思索(P9思索题),引入并集概念。答案:A和B都是C的子集;A中的元素和B中的元素合在一起组成的集合正好是集合C。七、 新课教学1. 并集一般地,由全部属于集合A或属于集合B的元素所组成的集合,称为集合A与B的并集(Union) ABABA记作:AB读作:“A并B”即: AB=x|xA,或xBVenn图表示:说明:两个集合求并集,结果还是一个集合,是由集合A与B的全部元素组成的集合(重复元素只看成一个元素)。例题(P9-10例4
11、、例5)说明:连续的(用不等式表示的)实数集合可以用数轴上的一段封闭曲线来表示。集合并的运算性质(思索):;问题:在上图中我们除了探讨集合A与B的并集外,它们的公共部分(即问号部分)还应是我们所关切的,我们称其为集合A与B的交集。2. 交集一般地,由属于集合A且属于集合B的元素所组成的集合,叫做集合A与B的交集(intersection)。记作:AB读作:“A交B”即: AB=x|A,且xB交集的Venn图表示说明:两个集合求交集,结果还是一个集合,是由集合A与B的公共元素组成的集合。问:假如A与B没有公共部分,他们的交接还是一个集合吗?答案:是,因为空集仍是一个集合。说明:当两个集合没有公共
12、元素时,两个集合的交集是空集,而不能说两个集合没有交集。交集的运算性质:;例题(P9-10例6、例7)拓展:求下列各图中集合A与B的并集与交集A BA(B)AB BAB A3. 补集全集:一般地,假如一个集合含有我们所探讨问题中所涉及的全部元素,那么就称这个集合为全集(Universe),通常记作U。补集:对于全集U的一个子集A,由全集U中全部不属于集合A的全部元素组成的集合称为集合A相对于全集U的补集(complementary set),简称为集合A的补集,记作:CUA 即:CUA=x|xU且xA补集的Venn图表示说明:补集的概念必需要有全集的限制;一个集合的补集仍旧是一个集合。例题(P
13、12例8、例9)4. 求集合的并、交、补是集合间的根本运算,运算结果仍旧还是集合,区分交集与并集的关键是“且”与“或”,在处理有关交集与并集的问题时,常常从这两个字眼动身去提醒、挖掘题设条件,结合Venn图或数轴进而用集合语言表达,增加数形结合的思想方法。5. 集合根本运算的一些性质:ABA,ABB,AA=A,A=,AB=BAAAB,BAB,AA=A,A=A,AB=BA(CUA)A=U,(CUA)A= 若AB=A,则AB,反之也成立若AB=B,则AB,反之也成立若x(AB),则xA且xB若x(AB),则xA,或xB6. 课堂练习(1)设A=奇数、B=偶数,则AZ=A,BZ=B,AB=(2)设A
14、=奇数、B=偶数,则AZ=Z,BZ=Z,AB=Z八、 归纳小结(略)九、 作业布置3、 书面作业:P13习题1.1,第6-12题4、 进步内容:(1) 已知X=x|x2+px+q=0,p2-4q0,A=1,3,5,7,9,B=1,4,7,10,且,试求p、q;(2) 集合A=x|x2+px-2=0,B=x|x2-x+q=0,若AB=-2,0,1,求p、q;(3) A=2,3,a2+4a+2,B=0,7,a2+4a-2,2-a,且AB =3,7,求B课题:1.2.1函数的概念教材分析:函数是描绘客观世界改变规律的重要数学模型高中阶段不仅把函数看成变量之间的依靠关系,同时还用集合与对应的语言刻画函
15、数,高中阶段更留意函数模型化的思想课 型:新授课课 时:1课时教学目的:1.学问与技能 函数是描绘客观世界改变规律的重要数学模型。高中阶段不仅要把函数看成变量之间的依靠关系,而且还要用集合的语言刻画函数,更加留意函数模型化的思想与意识。2.过程与方法(1) 通过实例,进一步体会函数是描绘变量之间的依靠关系的重要数学模型,在此根底上学会用集合的语言来刻画函数,体会对应关系在刻画函数概念中的作用。 (2) 理解函数的构成要素,学会求一些简洁函数的定义域和值域。3.情感看法价值观 使学生感受到学习函数的必要性和重要性,激发学习的主动性。教学重点:理解函数的模型化思想,用集合与对应的语言来刻画函数。教
16、学难点:符号“y=f(x)”的含义,函数定义域和值域的区间表示。教学过程:十、 引入课题1. 复习初中所学函数的概念,强调函数的模型化思想;2. 阅读课本引例,体会函数是描绘客观事物改变规律的数学模型的思想:(1)炮弹的射高与时间的改变关系问题;(2)南极臭氧空洞面积与时间的改变关系问题;(3)“八五”安排以来我国城镇居民的恩格尔系数与时间的改变关系问题备用实例:我国2003年4月份非典疫情统计:日 期222324252627282930新增确诊病例数10610589103113126981521013. 引导学生应用集合与对应的语言描绘各个实例中两个变量间的依靠关系;4. 根据初中所学函数的
17、概念,推断各个实例中的两个变量间的关系是否是函数关系十一、 新课教学(一)函数的有关概念1函数的概念:设A、B是非空的数集,假如根据某个确定的对应关系f,使对于集合A中的随意一个数x,在集合B中都有唯一确定的数f(x)和它对应,那么就称f:AB为从集合A到集合B的一个函数(function)记作:y=f(x),xA其中,x叫做自变量,x的取值范围A叫做函数的定义域(domain);与x的值相对应的y值叫做函数值,函数值的集合f(x)| xA 叫做函数的值域(range)留意: “y=f(x)”是函数符号,可以用随意的字母表示,如“y=g(x)”; 函数符号“y=f(x)”中的f(x)表示与x对
18、应的函数值,一个数,而不是f乘x2 构成函数的三要素:定义域、对应关系和值域3区间的概念(1)区间的分类:开区间、闭区间、半开半闭区间;(2)无穷区间;(3)区间的数轴表示4一次函数、二次函数、反比例函数的定义域和值域探讨(由学生完成,师生共同分析讲评)(二)典型例题1求函数定义域课本P20例1解:(略)说明: 函数的定义域通常由问题的实际背景确定,假如课前三个实例; 假如只给出解析式y=f(x),而没有指明它的定义域,则函数的定义域即是指能使这个式子有意义的实数的集合; 函数的定义域、值域要写成集合或区间的形式稳固练习:课本P22第1题2推断两个函数是否为同一函数课本P21例2解:(略)说明
19、: 构成函数三个要素是定义域、对应关系和值域由于值域是由定义域和对应关系确定的,所以,假如两个函数的定义域和对应关系完全一样,即称这两个函数相等(或为同一函数) 两个函数相等当且仅当它们的定义域和对应关系完全一样,而与表示自变量和函数值的字母无关。稳固练习: 课本P22第2题 推断下列函数f(x)与g(x)是否表示同一个函数,说明理由?(1)f ( x ) = (x 1) 0;g ( x ) = 1(2)f ( x ) = x; g ( x ) = (3)f ( x ) = x 2;f ( x ) = (x + 1) 2(4)f ( x ) = | x | ;g ( x ) = (三)课堂练习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人教版 高中数学 必修 教案
限制150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