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文地理学复习资料[3].docx





《人文地理学复习资料[3].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人文地理学复习资料[3].docx(32页珍藏版)》请在淘文阁 - 分享文档赚钱的网站上搜索。
1、1、人文地理学的讨论对象:人文地理学是关于人类活;2、人文地理学的学科特性:属于社会学与地理学的交;1、人文地理学的产生;古希腊闻名学者埃拉托色尼首创了“地理学”这一名词;李特尔是近代人文地理学的开山大师,他认为要确立一;2、近代西方人文地理学的开展;1古代:对人文地理物象的描绘;2近代19世纪中叶:对人文地理物象的说明;德国流派:拉采尔、赫特纳、施吕特尔1、人文地理学的讨论对象:人文地理学是关于人类活动的空间差异(包括不同国家、不同地区、不同社会制度、不同思想意识)与空间组织以与人类与地理环境之间互相关系的学科。2、人文地理学的学科特性:属于社会学与地理学的穿插学科,具有社会性、区域性、综合
2、性。1、 人文地理学的产生古希腊闻名学者埃拉托色尼首创了“地理学”这一名词,并力图说明人类生活于地理环境之间的关系。我国古代的人文地理记述包括禹贡、各种地理志等。对古代地理学尤其是人文地理学具有奠基意义的是德国两位大师洪堡与李特尔。洪堡的功绩在于使地理学成为一门独立的科学。李特尔是近代人文地理学的开山大师,他认为要确立一门以人与自然的有机统一为根底的新的科学地理学,要致力于探究自然环境对人类历史的因果关系。2、 近代西方人文地理学的开展1古代 :对人文地理物象的描绘。 2 近代19世纪中叶:对人文地理物象的说明。德国流派:拉采尔、赫特纳、施吕特尔:近代地理学的发源地,留意学术思想的讨论。法国流
3、派:白兰士、白吕纳:重视小区域讨论与实地考察。英国流派:麦金德的“大陆腹地学说”、罗士培的“适应”论思想美国学派:森普尔的地理环境的影响、亨丁顿的气候与文明。文化地理学的鼻祖:苏尔的文化景观学思想哈特向的区域观点:地理学的性质是代表作。俄国学派:承袭德国思想,但在十月革命后由于社会主义建立的须要,经济地理取代人文地理。对西方人文地理学的批判减弱了苏联地理学界对人地关系的综合分析讨论,导致了人地分立的场面。3、 现代人文地理学的开展1以美国为首的西方阵营与以苏联为首的社会主义地理学两大流派 在美国,战后区域学派占据了上风;5060年头,数量革命对地理学产生了宏大的冲击,引发了理论地理学的开展。7
4、0年头后,出现了人本主义的倾向,行为地理学等得到了快速开展。在前苏联,50年头自然地理学与经济地理学分别的二元论观点。60年头以后建立起“统一地理学”的概念。70年头后经济地理学渐渐扩展为“社会经济地理学”,事实上已接近人文地理学的内容。近年来出现了经济化、社会化、计量化与生态化等趋势。在出现人口、资源、旅游、文化与民族等概念的根底上,还出现了建立地理学与工程地理学等应用性强的学科。2现代人文地理学的根本特征: 科学理论与方法论的建立:协调人地关系成为人文地理学的讨论主题,可持续开展的理论开场得到重视与从不同角度进展讨论。新的讨论方法:计量方法与数学模型的广泛应用;心理学方法与行为地理学的讨论
5、;在视察与搜集资料、信息的手段上有了根本性的变革。新的讨论内容与讨论方向:人文化的倾向愈益明显;应用得到了加强。开展趋向:人文地理讨论日益向好用方向开展,面对人类迫切须要解决的那些实际问题,另一个趋向是应用方向,它的应用相当广泛,如地区资源的开发评价、地区综合开展分析、城市与区域规划等。新中国成立之前很多地理学老前辈都进展过相应的人文地理学讨论;19491978年,受前苏联的影响,以经济地理学取代人文地理学;1978年以来:人文地理学的复兴与快速开展阶段。这一阶段是人文地理学大开展的阶段,城市地理学、旅游地理学、人口地理学开展快速,乡村地理学、政治地理学、军事地理学、文化地理学、行为地理学等薄
6、弱学科也得到了开展,有特地论著出版。1、对科学认知的奉献与其学科建立任务(1)人地关系地域系统的理论(2)区域开发的综合讨论(3)加强新技术、新方法的应用2、主动参与社会经济理论,进步其应用价值3、文化教化功能-为普与人文地理学问效劳思索题:1. 人文地理学在地理学中的地位与作用。2. 人文地理学的讨论对象与内涵是什么?3. 为什么说人文地理学是地理科学中的社会科学?人文地理学的社会特性表达在哪些方面?4. 如何理解西方人文地理学开展的过程与其最新的讨论趋向?5. 相识建国以来中国人文地理学的开展历程,思索如何建立中国特色的人文地理学。6. 讨论人文地理学科在当前中国经济社会开展中的应用价值。
7、文化的三个层次(构造)。大多数学者认为,文化是由三个层次的内容构成:物质文化、制度文化与精神文化。其中制度文化与精神文化又称为非物质文化,它是与物质文化相对。物质文化:满意人类生活与生存须要所创立的物质产品与其所表现的文化。制度文化:亦称社会文化,是反映个人与别人、个体与群体之间的关系。精神文化:人类在社会理论与意识活动中长期形成的价值观念、思维方式、道德情操、审美爱好、宗教感情、民族性格1、文化区(人文事象的空间表征)是指某种文化特征或具有文化特征的人的群体在空间上的分布,文化区大体可以分为三类:形式文化区、功能文化区与乡土文化区。根据美国闻名文化地理学家乔丹的分类,大部分人文地理学都认可的
8、文化区可分为:(1) 形式文化区 :是指某种文化现象,或某些具有互相联络的文化现象,在空间分布上具有集中的核心区与模糊的边界的文化区。特征是:核心区、外围区与过渡带。在自然状态下形成的。例如:两个民族之间存在国界,彼此立场对立,不仅不相往来而且亦各不允许对方民族存在。( 2)功能文化区 :不是在自然状态下形成的,而是以该文化特征受政治、经济或社会某种功能影响,其彼此之间有一种互相联络从而确定其分布区范围的文化区。特征:功能中心位臵明确、边界界限精确、区内有功能联络。例如,一个国家、一个城市、一个农场、一个教区等都是一个功能文化区。(3) 乡土文化区:是居住于某一地区的居民的思想感情上有一种共同
9、的区域自我意识。特征:与功能文化区的差异在于,既无功能中心,又无明确的边界;与形式文化区的差异在于,其区内缺乏形式文化区那种文化特性上的一样性。例如:日本语只在日本国运用2、文化扩散(文化的时间现象)文化的时间现象即文化的扩散,文化从文化源地产生之后,始终处于随时间的扩散过程中,结果使文化区有的在扩大,有的在缩小。文化扩散可以分为两类:(1)扩展扩散:接触扩散(或传染扩散)等级扩散:刺激扩散:如南方草原驯养牛、羊北部高寒林区驯鹿特点:空间上的连续性,新的分布区由旧的分布区扩大而形成,旧的分布区较小,位于新的分布区内。(2)迁移扩散:是指某种文化现象与拥有这种文化现象的人或集团严密联络。往往由于
10、拥有这种文化的人、群体的迁移,逐将该文化传播到该地。特征:传播速度快,间隔 远,与原文化区在空间上不连续。如:新大陆与旧大陆文化的相像性(美国与英国)。3、文化生态学(文化与环境的关系)核心观点:文化的开展与生物一样离不开其所在的环境。几种主要的人地关系论点:环境确定论,可能论, 适应论,生态论,环境感知,文化确定论,与谐论。对几种人地关系论点的重新谛视。重点讲解环境确定论与可能论两种观点的特点与其现实意义。4、文化整合(文化各特质之间的协调)5、文化景观(文化现象综合体)文化景观亦称人文景观,是居住于该地的某文化集团为满意其须要,利用自然界所供应的材料6、文化适应人类为了有效获得食物与改善生
11、活条件而逐步创立的工具、技术以与组织形式等被称为文化适应。另:文化适应人类在环境适应过程中,除去体质发生变更外,还出现另一种变更,就是对工具的利用与制造,火的利用与人工取火技术等,即主要依靠工具、技术、组织等物质或制度文化来适应环境,所以叫文化适应文化景观:亦称人文景观,是居住于该地的某文化集团为满意其须要,利用自然界所供应的材料,在自然景观的根底上,叠加上自己所创立的文化产品思索题:1. 分析文化区讨论在人文地理学讨论中的意义。2. 文化扩散有那几种类型?结合实例分析文化扩散的特征。3. 地理环境如何影响地域文化,试举例说明。4. 讨论为什么人地关系理论是人文地理学的根本理论并讨论人在人地关
12、系中的作用。5. 其他学科对人地关系的讨论有什么理论意义?6. 试述文化区、文化扩散、文化生态、文化景观与文化整合之间的有机联络与其在人文地理学讨论中的意义。 以上五大专题反映了人文地理学对人文现象讨论的独特视角,也构成了人文地理学讨论的一个严密分析框架。从人文地理现象的空间分布动身,通过扩散的时间过程使时空相结合,以其与自然环境的生态关系、与其别人文现象的整合状况来分析其困难的互相关系,最终以现存的文化景观来说明上述过程与关系的形象表现。思索题:1. 简述人文地理学讨论的一般程序。假设你要写一篇论文,你打算如何着手拟订讨论步骤与支配。2. 不同哲学方法论对人文地理学讨论方法产生的影响。3.
13、人文地理学讨论中,获得与搜集地理信息与资料有哪些途径与方法?4. 在相关的国外网站上检索1990年以来社会地理学进展的文献,并做一个综合评述。1、世界人口增长过程:古猿-猿人-直立人-智人-现代人(1) 农业革命之前的人口据估算,一万年前地球上疏散地分布着一千万原始人类。其人口开展特征包括:一是极低的人口密度。二是高诞生率与高死亡率。最终两个特征是人口的分布与迁移。(2) 农业革命与人口增长一万多年以前,地球上出现了农业。在此后的几千年内,农牧业根本上取代了采集与狩猎,成为人类主要的生产方式,使世界人口开展进入了一个崭新阶段。从目前驾驭的材料来看,亚洲西南部、亚洲东南部以与美洲中部的农业均为独
14、立演化的观点得到认可。 农业社会与采集狩猎社会的一个最大区分就在于,它能支持更高的人口密度。自从人类跨入农业社会之后,人口总量是比以前大幅度地增长了,但也并非是始终如此。直至工业革命,农业社会的人口都呈现出如下特征:即婴儿存活率低,阶段性的饥荒与低养分,对流行病的抗拒力差,高诞生率,高死亡率,死亡率呈现大幅度波状态,诞生率也相应变更,平均寿命低。(3) 工业革命对人口增长的影响就像农业革命对人口增长带来了深化影响一样,工业革命也对人口产生了类似的空间与生态上的作用。1)工业革命与人口死亡率高死亡率是前工业社会世界人口特征之一。但自18世纪中叶,死亡率就开场持续下降,这种下降的趋势始终持续到19
15、世纪。死亡率的下降最早是从欧洲各国开场的,并由此引发了欧洲各国的人口变更。2)工业革命与人口诞生率在工业化早期的一个短时期内,欧洲一些地区的人口诞生率曾一度上升,从19世纪后半期开场,诞生率就渐渐下降了。进入20世纪后,诞生率仍持续下降的缘由,在于支配生育与限制生育的有效性,妇女晋升时机增多,以与在一些离婚率高的国家人们对传统家庭体系稳定性的疑心等。3)工业化过程中的人口增长在工业革命之前的15世纪,世界人口增长已经开场加速。据统计,世界人口在15、16、17、18世纪分别增长了28.2%、11.9%、47.5%与80.6%。可以看出,从18世纪后半叶的工业革命开场,世界人口增长幅度明显加大。
16、 人口增长与自然变动状况在兴盛地区与开展中地区之间出现了分化。(4) 世界人口增长趋势世界人口每增长一个10亿,所用时间在渐渐缩短。世界人口的第1个10亿用了近100万年的时间。从19世纪初至1930年的100余年时间里,世界人口实现了第2个10亿的增长过程。本世纪30年头以来,世界人口开场了加速增长,到1960年已开展到30亿。从1960年到1975年,世界人口由30亿开展到40亿。世界人口的第4个10亿过程只用了15年。从1987年至1999年,世界人口用了12年便打破了60亿大关。2、人口转变理论与形式人口转变:是指由传统人口再消费类型(即高诞生率、高死亡率与低自然增长率)向现代人口再消
17、费类型(即低诞生率、低死亡率与低自然增产率)的过渡。它不是一个独立自生的过程,而是与社会经济条件亲密相关。 人口转变形式旨在提示不同类型的国家或地区人口转变过程与经济再消费类型之间的互相规律。(1)人口转变理论1.兰迪的“三个序列”理论与诺特斯坦的“人口转变”理论。2.布莱克的“五阶段”形式。P803.寇尔的人口转变形式与其数量界限。(2)人口转变形式:西北欧、日本、中国、印度形式中国的人口转变形式旧中国-高位静止的原始型19491970年-早期扩张到90年头-后期扩张;意料2020年前后-地位静止;进入2040年-确定衰减阶段;与西北欧、日本形式比,中国的特点是:经济开展程度;补:兴盛国家与
18、开展中国家人口转变的异同;一样点:无论兴盛国家还是开展中国家,人口转变不仅;3、人口与开展;(1)地理环境与人口增长p82;(2)人口与经济开展,两重性:既作为消费者又作为;(3)适度人口与其对经济社会发到90年头-后期扩张意料2020年前后-地位静止进入2040年-确定衰减阶段与西北欧、日本形式比,中国的特点是:经济开展程度低,生育限制因素作用更强,另外,内部差异大,多种人口转变阶段同时并存。补:兴盛国家与开展中国家人口转变的异同。一样点:无论兴盛国家还是开展中国家,人口转变不仅取决于技术因素,更重要的是取决于经济、政治、文化因素。 不同点:西欧等兴盛国家的人口转变是基于经济起飞根底之上的。
19、而开展中国家,经济文化落后为人口转变设臵了障碍。3、人口与开展(1) 地理环境与人口增长p82(2) 人口与经济开展,两重性:既作为消费者又作为社会物质财宝的消费者而存在。(3) 适度人口与其对经济社会开展战略的意义适度人口的概念是建立在人口容量概念的根底上的,前者是后者的主要组成部分。人口容量即人口承载是指地球与其各个部分在确定时期、确定条件下所可能包涵与扶养的最多人口数量。而适度人口是一个国家或地区最相宜的人口数量,它事实上是一种志向人口数量。探求适度人口的意义:p841、 人口分布 是指确定时间内人口在确定地区范围的空间分布状况。它是人口过程在空间上的表现形式2、人口密度 一般被看作是衡
20、量人口分布的主要指标,它反映确定地区的人口密集程度,是指单位土地面积上居住的人口数。通常用每平方千米常住的平均居民数量来表示,称为人口算术密度。3、 世界人口分布特征与一般规律 世界人口分布极不平衡。世界人口的88.5%集中在北半球,并且主要集中在北纬2060之间的区域。从海岸线向内地约200km范围内集中了世界人口的一半(而其面积仅占陆地面积的30%)。海拔500m以下的低地与平原地区,其面积仅占陆地面积的57%,却集中了世界人口的80%;而占陆地面积43%的高原地区(海拔500m以上),仅居住着世界人口的20%(小面积人口稠密区与人口稀疏区)世界人口分布还表现出明显的中低纬指向(暖湿地区)
21、、近海岸指向与平原指向。世界上共存在四个人类大陆:(四大人口稠密区)第一个为东亚与东南亚;第二个是南亚;第三个是欧洲;第四个为北美洲东部(特殊是美国东北部)。这四个人类大陆的面积仅占世界陆地面积的14%,但却集中了世界人口的2/3以上。4、 中国人口分布 胡焕庸线我国人口分布最显著的特点是东南半壁人口高度密集(为世界上人口最稠密的地区之一),西北半壁人口分布极为稀疏。闻名人口地理学家胡焕庸在中国人口之分布一文中对此进展了最早的阐述,提出了自黑龙江的瑷珲(今黑河市)到云南腾冲为止的我国人口地理分界限。我国人口分布的第二个特点是人口明显地集中于沿海,越往内地人口越稀疏。我国人口分布的第三个特点是人
22、口的低地指向性,即人口垂直方向上的不平衡。5、 人口分布的影响因素(1)自然因素人类四周自然因素的总与即为自然环境,它为人类供应了根本的生存空间,也是人类创立一切消费资料与生活资料的源泉。自然环境仍是人类消费与生活赖以进展的根底。可以说,自然因素始终是人口分布的影响因素。1.气候 2地形 3土壤 4水体 5矿产资源(2)社会经济因素社会经济因素特殊是消费力程度与其分布是人口分布的确定性因素消费方式与消费力程度 经济开展程度 经济活动方式 交通输条件(3)历史因素与政治因素6、人口迁移(1)人口迁移 通常人们出于某种目的,挪动到确定间隔 之外,变更其定居地的行为叫人口迁移,而短暂分开居住地的人口
23、位臵变动叫做人口流淌;按涉与的范围是否跨越国界,可分为国际人口迁移与国内人口迁移;按迁移的时间,可分为永久性迁移、季节性迁移等;按人口迁移的社会组织形式,可分为个人迁移、集体迁移、自愿迁移、被迫迁移、自发移民与有组织移民等。(2)人口挪动的历史回忆到近现代,随着资本主义的兴起、新大陆的觉察、产业革命以与交通运输工具与技术的进步,人口挪动的规模快速扩大,逐步奠定了当今人口分布的根本格局。(3) 人口迁移的空间规律 p90补:战后国际人口迁移的特点流向的特点:国际人口迁移大多是穷国向富国迁移,由开展中国家到兴盛国家,低收入到高收入,如美国、西欧; 人口构造特征:中青年、单身、男性为主,近年女性比重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人文地理学 复习资料

限制150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