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态学复习资料[3].docx
《生态学复习资料[3].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生态学复习资料[3].docx(21页珍藏版)》请在淘文阁 - 分享文档赚钱的网站上搜索。
1、第一章 绪 论生态学:是探讨生物之间及其及四周环境之间互相关系的学科。植物生态学:探讨植物及其它生物之间及其及环境互相关系的规律的学科探讨内容:个体生态学;种群生态学;群落生态学;生态系统学生态学的开展简史1、萌芽时期公元前5世纪公元16世纪欧洲文艺复兴2、建立时期公元17世纪19世纪末1898年德国辛伯尔(以生理学为根底的植物地理分布)标记植物生态学的建立3、稳固时期公元20世纪初20世纪50年头4、现代生态学开展时期20世纪60年头至今第二章 植物的环境 环境:指某一特定生物体或生物群体以外的空间,以及干脆或间接影响该生物体或生物群体生存的一切事物的总和。栖息地。生境:植物个体,种群或植物
2、群落,在其生长,分布的详细地段上,各种详细环境因子的综合作用。生态因子:指环境中对生物生长、发育、生殖、行为和分布有干脆或间接影响的环境要素。生态因子类别:气候因子;土壤因子;地形因子;生物因子;人为因子。生态因子作用的一般特征: 综合作用;主导因子;不行代替性和可调剂性;阶段性;干脆作用和间接作用;限制因子。最小因子定律: 植物的生长往往取决于最小量矿质养分元素的供应状况.耐性定律: 生物对其生存环境的适应有一个生态学最小量和最大量的界限,为耐性范围,生物对环境的适应存在耐性限度的法那么.生态幅:每一个物种对环境因子综相宜应范围的大小限制因子:任何一种生态因子只要接近或超过生物的耐受范围,就
3、会成为这种生物的限制因子。 第三章 光因子生理辐射光1、红光促进碳水化合物的形成,对植物开花、茎的伸长和种子萌发有影响2、蓝光促进蛋白质的合成3、紫外线:抑制茎的延长,促进花青素的形成。林内光照的主要特点1、强度减弱2、光质变更3、分布不均4、日照时间缩短光补偿点:低光照条件下,植物的光合作用较弱,当植物合成的产品恰好等于呼吸消耗这时的光照强度光饱和点:当光照强度增加到确定程度后,光合作用增加的幅度渐渐减缓,最终到达确定限度,不再随光照强度而增加,这时的光照强度树木阳生叶及阴生叶的区分比较的工程阳生叶阴生叶叶片大小小而厚大而薄角质层较厚较薄叶肉组织的分化栅栏组织较厚或多层海绵组织较丰富叶脉密输
4、叶绿素较少较多气孔较密较稀生态类型:阳性树种,中性树种,耐阴树种阳性树种和阴性树种的主要区分:1自然更新种子萌发、幼苗、幼树生长2光补偿点和光饱和点阳性树种落叶松、松光补偿点大于200 lux,阴性树种槭、榆50 lux(3) 树冠外形:阳性树种树冠较稀疏,枝下高较高阴性树种树冠较稠密,枝下高较低(4) 叶片分化及颜色:阳性树种全阳生叶;叶绿素含量较低,淡绿色,阴性树种阳生叶、阴生叶;深绿色(5) 生长发育过程:阳性树种生长快,成熟早,寿命短,阴性树种生长慢,成熟晚,寿命长第四章 温度因子温度的时空变更1时间变更a.年变更:温度的年较差:一年中最热月及最冷月平均温度的差值。北半球7月1月b.日
5、变更:温度的日较差:午后2时日出之2空间变更a.纬度:纬度每增高1度,年平均气温约下降b.海拔:海拔每增高1000米,年平均气温约下降。c.坡向:南坡、北坡前森林群落内温度的主要特点1.昼夜、季节温差较小,自林冠层到地表层温差越来越小;2.最高温度低于林外空旷地,最低温度只略高或稍低于林外空旷地,两个温度极值均出如今林冠层外表。缘由:枝叶遮挡太阳辐射;蒸腾作用消耗热量对四周地区的气温影响:降低气温;减小温差温周期现象:植物对温度昼夜变更节律所做出的反响。物候:植物长期适应于温度、水分有规律季节变更,形成及此相应的植物发育节律。积温:通常把在植物整个生长发育期或某一发育阶段内,高于确定温度度数以
6、上的日平均温度总和,称为某植物或某发育阶段的积温。有效积温:从某一时期内的平均温度减去生物学零度即机能进展的最低点温度,将其结果乘以该时期的天数。计算 K =NT-T0K:某植物为完成发育阶段或生活周期所须要的有效积温T:n天的平均温度N:某植物为完成发育阶段或生活周期所经的天数T0:某植物为完成发育阶段或生活周期的起始温度生物学零度活动积温:从某一时期内的平均温度减去物理学零度,将其结果乘以该时期的天数。计算 K = nT-0=nT例:桃树开花期需15天,开花期的平均气温为12,开花期的最低气温为6,求桃树开花所需的有效积和顺活动积温。K=15*12 -6 =90 K=15*12 =450
7、不同种类或不同品种的植物,积温不同,引种工作或农业消费要理解积温冻害:气温在0以下植物所受到的损害。危害北方植物生理干旱:初春季节,当土壤结冰时,林木根系处于休眠中,这时期假设地上部分进展蒸腾不断失水而根系又不能进展水分补充,时间长了就会引起枝条枯槁死亡。冻害发生的生理机制:植物组织内结冰时,细胞壁外面的纯水膜首先结冰,以后温度每下降 1,压力增加 12 巴。温度接着下降,冰晶进一步扩大,结果一方面使细胞失水,引起细胞原生质浓缩,造成胶体物质酶的沉淀;另一方面压力增加,能促使细胞膜变性和细胞壁裂开,最终导致植物死亡。1.低温适应:叶和芽有油脂,芽具芽鳞,体具蜡粉和密毛,树干木栓层厚,矮小,匍匐
8、状、垫状。贝格曼规律:体形大的恒温动物,单位体重散热量相对较少。阿伦规律:恒温动物身体的突出部分如四肢、尾巴和耳等在低温环境中有变小变短的趋势。2.高温适应:植物体具密毛和鳞片,白色,叶片革质,叶缘向光排列或折叠,树干木栓层厚第五章 水分因子水是生物生存的重要条件表如今:1水是植物重要的组成成分2、水是生化反响的容剂3、水是新城代谢的干脆参及者4、水是光合作用的原料5、水能调整温度6、水可维持细胞和组织的惊惶度水分大循环:水从海洋以水汽形式被运送到陆地上空,凝合成降水又沿地面或地下流入海洋的过程。水分小循环:水在陆地海洋上蒸发成水汽,进入到大气中凝合成降水回到地面海洋的过程。林内水分状况的主要
9、特点:1、林内的空气湿度大于林外,有垂直变更,越下层越大越稳定2、表层含水量大于林外,深层含水量小于林外植物对水分的适应及生态类型:植物适应干旱的方式有1通过降低水势和扩大根系来改进从土壤中汲取水分的实力;2刚好关闭气孔以削减水分的散失,利用角质层防止水分蒸发,同时缩小蒸腾面积;3在植物体内储存水分并进步输导实力。生态类型:1水生植物沉水植物、浮水植物、挺水植物特点:根系不兴盛,空气组织不兴盛2、陆生植物湿生植物、中生植物、旱生植物湿生植物特点:不能长时间忍受缺水,抗旱实力差,多生长在水边或潮湿环境中,浸透压低,根系不兴盛;旱生植物的特点:根系兴盛,叶片退化成刺、组织很兴盛、海绵组织不兴盛,气
10、孔深陷,覆盖有气孔毛,细胞浸透压高,不易失水,吸水力强。林冠截流:指降水时,有一部分降水被林冠层阻流的现象。森林削减地表径流、保持水土、水源修养的主要缘由:1.森林的削减地表径流,储存降水,促进水流匀整进入河流或水库,在枯水期间仍能维持确定量的水进入河流或水库的作用 2.修养水源的方面:a.林冠截留,是雨水冲击地面的力气减弱,因此形成的地表径流较弱b.苔藓层和死地被物层,能汲取大量降水,从而削减地表径流量;c.土壤层、疏松、孔隙多、富含腐殖质、水分简洁被汲取和浸透下去,使地表径流转为地下径流;土壤60厘米处,土壤稳渗速度大于6mm/min,而林区瞬时最大降水速度小于3mm/min,降水可全部下
11、渗。D第六章 大气因子二氧化碳的生态意义1. 光合作用 ,二氧化碳是光合作用的主要原料 ,植物中的碳氧都来自大气中的二氧化碳,二氧化碳浓度是森林消费力的主要限制因子4.二氧化碳的生物循环,绿色植物从大气中获得二氧化碳,固化成有机物,供动物食用,动物和植物又通过呼吸作用把部分二氧化碳返回大气,微生物把动植物残体分解,把二氧化碳返回大气温室效应:大气中的二氧化碳象玻璃温室一样,能透过太阳辐射,地面辐射的红外线热能很难散发出去,使温度上升的效应。兰州城市污染发生的缘由1.风速:冬季风小,不利于污染物的飘散2.风向:污染源的下风向污染严峻,厂址的选择3.地形:封闭地形谷地或盆地,常形成逆温层,烟雾不易
12、飘散。植物对环境污染的净化效应1 汲取二氧化碳及放出氧的作用2 吸滞尘埃作用:a.降低风速b.叶片外表凹凸不平,多绒毛,分泌油脂,枝叶吸附尘埃3 汲取有毒气体作用4 杀菌作用:很多植物的叶,芽和花能分泌一种可挥发的杀菌素,能杀死细菌、真菌和原生动物5 削减噪音的作用:乔灌木搭配种植,树冠削减噪音的效果好。风对树木形态和解剖构造的影响1器官矮化,植株矮态;海岸、林缘、山顶2树冠畸型;偏冠、旗形冠3木材断面偏心;迎风面,背风面4旱生构造加强:树皮厚,叶小而坚硬第七章 土壤因子 树种适应生长的土壤 PH 范围3-8:通常能适应 PH 3.7-4.5 的为大多数针叶树种,适应 PH 4.5-5.5 为
13、大多数针叶树和一些阔叶树种,适应 PH 5.5-6.9 为大多数阔叶树,PH 大于 8 的多数森林植物难以生长。土壤养分大量元素:N P K Ca Mg S ,微量元素:Fe Mn B Zn Cu Mo Cl Ni 酸性土易缺:p k Ca Mg 碱性土易缺:Fe B Cu Mn Zn菌根:真菌及树木根系的共生体。菌根真菌:类型1内生型:真菌菌丝深化根的表皮细胞内部。不形成根套。槭树、南洋杉、鹅掌楸等。藻状菌2内外兼生型:既有内生菌根,又有外生菌根。子囊菌。3外生型菌根:真菌菌丝仅侵入树木根外层细胞之间而不进入细胞腔内。菌丝在根外表形成根套。桦、柞、冷杉等。担孢子菌、子囊菌或藻状菌互惠互利共生
14、关系:真菌扩大根系的汲取面积,为根系供应氮素养分,还可产生抗生素,削减树木病害;树木为真菌供应碳水化合物松软型死地被物、粗糙型死地被物的主要特性1松软型死地被物:一、二亚层的比例小,三亚层松软,粒状构造,及土壤矿质层的界限不明显,细菌和软体动物如蚯蚓多,真菌少,C/N 比率低,中性或微酸性反响,构造疏松,通气性和透水性良好。2粗糙型死地被物:一、二亚层的比例大,三亚层分解不良,构造严密,及土壤矿质层的界限明显,细菌和软体动物少,真菌多,C/N 比率高,酸性反响,构造严密,通气性和透水性差。影响死地被物两种类型形成的因素:1树种组成:针叶林,土壤酸性,微生物不活泼,死地被物分解慢,所以形成粗糙型
15、死地被物。阔叶林弱酸性,微生物活泼, 死地被物分解快,所以形成松软型死地被物;针叶林:土壤酸性强,微生物不活泼, 死地被物分解慢,所以形成粗糙型死地被物;2立地条件:温度低,潮湿,通气差,易形成粗糙型死地被物;温度高,湿度适中,通气好,易形成懦弱型死地被物。盐碱土植物抗盐方式:聚盐、泌盐,盐腺,不透盐,有机化合物沙生植物:骆驼刺,柠条,肉苁蓉梭梭,锁阳,花棒,盐生草,柽柳,趋同适应生活型:不同种类的植物当生长在一样或相像的环境条件下,往往形成一样或相像的适应方式和途径。外貌、生理、发育特点相像。生活型:不同种类的植物由于对于综合环境条件的长期适应,而具有一样或相像的外貌特征。生活型的划分 (1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生态学 复习资料
限制150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