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年级上古诗文赏析含复习资料.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八年级上古诗文赏析含复习资料.docx(18页珍藏版)》请在淘文阁 - 分享文档赚钱的网站上搜索。
1、八年级语文(上)期末复习专项练习古诗文赏析一、赏析望岳岱宗夫如何,齐鲁青未了。造化钟神秀,阴阳割昏晓。荡胸生曾云,决眦入归鸟。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1、望岳“岳”的是_岳_山,是杜甫青年时代的作品,诗中热忱赞美了泰山_的气概和_的风光,字里行间洋溢着一种_。2、全诗没有一个望字,但句句写向岳而望,间隔 是自_而_,时间是从_至_,并由望岳联想到将来登岳。3、颔联写出了初望泰山时兴奋、惊羡仰慕之情,一个“_”字炼得极好,突出了泰山遮天蔽日的形象。4、齐鲁青未了一句表现了泰山的_;造化钟神秀一句描写了泰山的_;荡胸生曾云,决眦入归鸟写的是_景,用_描写,表达了_。5、造化句写泰山的_,是_ 写;
2、阴阳句写泰山的_,是_写。6、望岳中每一联都有望的意思,但望的角度不同,试对此作详细说明。首联是_,颔联是_,颈联是_ ,尾联是_。(选“近望、细望、远望、俯视”填空)7、诗的首联着力写泰山的_,尾联着力表现的是_ 。8、反衬出泰山的宏伟壮美及其感人力气的句子是:_,_。表现诗人宏伟理想飞诗句是:_,_。9、登飞来峰中及“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有异曲同工之妙的句子是: 10、对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一句作赏析。11、 钟字用得好,历来被人称道,试分析其好在何处?12、文中割字炼得极好,试分析其表达的作用。13、选出对诗句赏析有误的一项是( )、宗夫如何?齐鲁青未了,此句写近望所见,未了,有绵
3、绵不尽之意。、造化钟神秀,阴阳割昏晓,上句写泰山秀美,用是虚笔,下句写泰山的高大,是实写。、荡胸生曾云,决眦入归鸟,写的是实景,乃细望所见。、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富有哲理,表达作者不怕困难,俯视一切的雄心壮志。14、对诗赏析有误的一项是( )A、诗人由望泰山而产生登临意愿,于是想象登临泰山绝顶的景象和心理感受。B、诗的第二句,作者没有用笔墨去勾画泰山是多么高大,而是写泰山占地多么广阔,以间隔 远衬托山势高峻,用笔非凡。C、第三句中的造化是运气,福气的意思,这句是说奇妙秀美都聚集在此,实为泰山的运气。D、全诗风格高亢,尤其是七、八两句表现了诗人勇攀顶峰、俯视一切的雄心和气概,读来催人奋进。1
4、5、选出对望岳赏析有误的一项:()A、一二句写远眺之色。以间隔 之远近衬托泰山之高,表现了诗人初见泰山时激烈喜悦、惊羡不已的心情。B、 三四句写近望之势。着一“钟”字,写大自然特别倾情,特设泰山奇景:挺立的山峰使得山南山北,一明一暗。 C、 五六句写细望之景。山中层云缭绕,使心灵受到涤荡。极目远眺,只见一只眼眶受伤的飞鸟还巢,可知诗人眺望之专注。 D、七八句写企盼登山之情。似写登山,实为明志,奇妙地以脚16、请写出最终一句诗的含义、情感及哲理。二、赏析春 望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 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 白头搔更短,浑欲不胜簪。1、春望一诗题目的意思是什么?_2、诗
5、人写此诗时,正身陷安禄山叛军占据下的长安。国家_,家人_,眼前的春景让人感受丛生,沉痛的感情通过_,_两句淋漓尽致地表现出来。诗歌的前四句写景,都统在_字中,诗人的视野由_及_,由大到小,由山河到_,再到_。3、诗中表达诗人忧国思家的诗句是:_,_。移情于物,用拟人手法表达作者感时伤怀之情的句子是:_,_。4、全诗情景交融,抒发了诗人_、_的感情。5、本诗中千古传诵的名句是_,_。这两句诗运用了_手法,写出了_的情形,因此显得极其宝贵,表达了诗人_的美妙感情。6、选出对该诗赏析有误的一项:()A、全诗前四句写景,后四句写伤乱思家之情,睹物伤情,由家及国,由己及人,感情沉郁,富有感染力。B、第一
6、联形象地描绘了长安陷落后的凄凉景象:国家残缺城池荒芜,人民稀有,长草遍地。C、第二联以拟人化的手法,倒装的句式,概括诗人悲伤国事、久别家人的深厚感情。D、最终两联道出了诗人的企盼:烽火不断,道路阻隔,要得到家人的一本书,又谈何简单,日思夜想,头发都白了。7、从炼字的角度品尝“深”字在诗歌中的表达效果。8、请你对“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这句诗从语言或内容上做一点赏析。9、赏析“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10、单独赏析“家书抵万金”一句。 11、对该诗赏析有误的一项是( )A、这是一首五言律诗,含蓄蕴藉,耐人寻味。B、这首诗的首联外表描写都城破败、人烟稀有、草木茂密幽深的荒芜景象,实际深藏诗人的
7、无限感慨。C、这首诗的颔联借对花鸟的感觉,将诗人抑制不住的感伤之情表达得淋漓尽致。D、这首诗的颈联、尾联竭力渲染诗人在战火连绵时期收到家书时的无比喜悦之情。12、读上面的诗,请简要说说作者是怎样通过写景来表达内心世界的。13、“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一联中,诗人用“抵万金”来形容什么?14、对“国玻山河在,城春草木深”两句的分析,不恰当的一项是A这两句诗写春望所见。一个“破”字,视野从城到山河,骇人动目;一个“深”字,视野从满城到花鸟,满目凄然。诗人的感情由隐而显,由弱而强,步步推动。B这两句诗对仗工巧,圆熟自然,诗意改变。“国破”对“城春”,两意相反,“国破”的残垣断壁同富有朝气的“城春”
8、对举,比照剧烈。C诗意改变的又一例为“国破”及“山河在”。前写国都陷落,城池残缺,后写山河照旧,意思相反;“城春”及“草木深”前写明媚春景,后叙荒芜之状,前后相悖,这种诗意的改变,突出了山河破败的景象。D这两句诗以写景为主。句中的“国”、“山河”、“城”、“草木”都是诗人亲眼所见的景物。三、赏析石壕吏(一)、给下列的字注音。1、妪( )2、衰( ) 3、泣( ) 4、咽( ) 5、逾( )6、戍( )7、裙( )(二)、文学常识1、杜甫是_朝宏大的_主义诗人,后人称他为_,称他的诗为_。另外,由于他做过工部员外郎,所以人们又称他为_。2、本诗的写作背景是“_之乱”,这是指_和_两人发动的叛乱。
9、以此为背景,杜甫创作了闻名现实主义诗篇“三别”即_、_、_和“三吏”。3、石壕吏的姊妹篇是: 、 。(三)、说明下列加横线的字。1、附书至( ) 2、新战死( ) 3、未去( ) 4、犹得备晨炊( )5、老翁逾墙走( )( )6、死者长已矣( )7、泣幽咽( )8、老妪出门看( )9、听妇前致词( )( )10、天明登前途( )11、室中更无人( )(四)、形似字注音并组词。(1)戍( )_ 戌( )_ 戎( )_(2)衰( )_ 哀( )_ 衷( )_(五)、诗中老妪的话可分为三层,并概括出层意。第一层:第二层:第三层:(六)、用原文答复问题。(1)说明兵役之苛酷:_(2)表现斗争惨烈的句子
10、是_。(3)说明斗争破坏严峻:_(4)表现老妇丧子的哀思和含悲度日:_(5)能概括全诗内容的:_(七)、翻译句子。夜久语声绝,如闻泣幽咽。(八)、“老妪”被抓走了吗?何以为证?(九)“有孙母未去,出入无完裙”的意思是什么?说明了什么?(十)怎样理解“有吏夜捉人”这一行径?(十一)本文表现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四、赏析共享到-归园田居其三种豆南山下,草盛豆苗稀。晨兴理荒秽,带月荷锄归。道狭草木长,夕露沾我衣。衣沾缺乏惜,但使愿无违。(一)、说明下面词语1、南山:( ) 2、稀:( ) 3、兴:( )4、荒秽:( )5、荷锄:( ) 6、狭( )7、 草木长:( )8、沾:( )9、足:( ) 1
11、0、但:( ) 11、愿:( )12、违:( ) (二)、陶渊明曾在庚戌岁九月中于西田获早稻一诗中说:“但愿常如此,躬耕非所叹。”本诗中“ , ”及此句有异曲同工之妙。(三)、下面赏析不精确的一项是( )A.这首诗描绘出劳动中淳朴真率的生活情态。语言自然而平易近人,不加雕饰,是诗人乐于归田隐居、弃绝尘世的精神境界之流露。B“带月荷锄归”,为我们描绘了一幅美妙的月夜归耕图,其中洋溢着诗人心情的开心和归隐的骄傲。C五六句看似平淡,但这种平淡正好映射了结尾这一句“但使愿无违”。这里的“愿”更蕴含了不要在那污浊的现实世界中失去了自我的意思。D“种豆南山下”及“采菊东篱下”有着同样的韵律,同样的韵味。采
12、菊是非常仔细的,而种豆则是漫不经心的。(四)、下列对诗句的讲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开头两句交代劳动的地点、内容和豆苗的生长状况。B三、四两句写早出晚归,辛勤劳动。“荒秽”,各种杂草。C五、六两句承“荷锄归”,写回家穿草而行,露沾衣湿。D结尾两句抒情,“愿”指辛勤耕种祈盼有个好收成。(五)、对诗的分析、理解不恰当的一项是( )A“种豆南山下”平淡之语,“带月荷锄归”幽美之语,前实后虚,互相补衬,完备和谐。B“种豆南山下”“夕露沾我衣”用语非常平淡自然,却将归隐生活的困难写得极详细。C诗人以田园中最寻常的物象入诗,朴实的语言、白描的手法,营造的却是醇美的诗意。D以“衣沾”写躬耕的艰辛,而归隐生活
13、的乐趣远大于辛苦,故“缺乏惜”。(六)、“带月荷锄归”一句常为后世诗评家称道。请说出这一句的妙处。答: (七)、“衣沾缺乏惜,但使愿无违”一句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你是如何对待陶渊明归隐“遁世”的?答: (八)、“盛”和“稀”是两个形容词,在诗中表达了什么含义?_ (九)、三、四句中说明时间的词是什么?诗人为何要点出时间?_ 五、赏析使至塞上单车欲问边, 属国过居延。征蓬出汉塞, 归雁入胡天。大漠孤烟直, 长河落日圆。萧关逢候骑, 都护在燕然 。 1、此诗作者_,_(朝)诗人。此诗是开元二十五年,王维以监察御史身份出访边塞时所作。 2、诗歌表现边塞特色景物的句子是“_ , ”;运用典故的句
14、子是“_ , ”。3、简述诗人在这首诗中的情感改变。答: 4、此诗表达了作者什么样的思想感情?5、“蓬草”在古代诗文中一般比方什么诗中的“征蓬”表达了诗人什么感情 答: 6、颈联的“直”和“圆”两字历来为人称道,说说这两个字为什么用得好。 答: 7、尾联用典故流露了憧憬建功立业的心情。这个典故隐含在哪两个字中 答:8、颈联是写景名句,根据这首诗,描绘一下王维看到的风光以及当时的心情。(60字以内) 答:9、对这首诗字句的讲解,不恰当的一项是 ( )A第一句交代此行的目的,第二句是说附属国直到居延(地名)以外,点明边塞的宽阔,路途的遥远。 B三、四两句,写眼前景物,并以“蓬”“雁”自比。从景物特
15、征看,作者是秋天出塞的。 C五、六两句接着写诗人在沙漠中看到的典型景物。“长河”指黄河。 D最终两句写诗人在边疆的萧关见到了候骑(侦察兵),得知都护正带兵在燕然前线。10、对这首诗的分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A、“征蓬出汉塞,归雁入胡天”两句即景设喻,说自己像远飞的蓬草一样出临“汉塞”,像“归雁”一样进入“胡天”,这样既写景,又叙事,一语两指,贴切自然,流露了诗人轻松愉悦和急迫见到边关将士的心情。 B、边疆沙漠,浩瀚无边,所以用了“大漠”的“大”字:边塞荒芜,景物单调,间或出现的一股烟尘特别醒目,因此称做“孤烟”。 C、沙漠上没有山峦树木遮挡,蜿蜒远去的黄河横贯其间,望不到终点。一个“长”字,
16、既抓住了景物的特征,又精确表达了诗人的感觉。 D、“落日”,原来简单给人以感伤的印象,这里用一“圆”字,却给人以亲切暖和的感受,意境雄浑。六、赏析渡荆门送别渡远荆门外,来从楚国游。山随平野尽,江入大荒流。月下飞天镜,云生结海楼。仍怜家乡水,万里送行舟。1、从表达方式看,诗的首联属于_,它交代了远渡的_和此行的_。2、诗的颔联描写了一幅怎样的图景?是从哪一角度来写的?试用散文语言改写这两句诗。_ 3、颈联的描写视角及颔联是否一样?这两句的描写角度又有何不同?诗中的“天镜”和“海楼”分别指什么?试用散文语言改写这两句诗。_ 4、诗的尾联用了哪些修辞手法?抒发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诗人为什么称面对的
17、长江水为“家乡水”?“万里”一词及诗的首联中哪个字相照应?_ 5、 这首诗中间两联描绘舟过荆门时所见风光,其中第二联中的“随”“入”两字用得好,历来被人称道。请简要分析“随”字好在何处。答:6、下面对本诗的赏析有误的一项是( )A、首联叙事,直扣诗题,交待了送别时间、地点、人物及此行目的。B、颔联写景,其中一“随”一“入”以游动的视角写出了渡过荆门进入楚地的壮阔景象。C、颈联描绘了“水中映月”和“天涯云霞”两幅图画,奇妙地融进了作者初次见到平原时簇新、欣喜的感受和体验。D、尾联由观赏美景转入深厚的乡情之叹,含蓄地抒发了作者的思乡之情。7、“山随平野尽,江入大荒流”一联,历来被人们称道。请 任选
18、一个角度进 行赏析。七、赏析登岳阳楼(其一) 洞庭之东江水西,帘旌不动夕阳迟。登临吴蜀横分地,徙倚湖山欲暮时。万里来游还望远,三年多难更凭危。白头吊古风霜里,老木沧波无限悲。1、诗歌以“ ”和“ ”点明登临岳阳楼的时间,“ ”几个字干脆抒发了诗人的情感。2、对这首诗理解不恰当的一项是:( ) A、此诗意境宏深,气象开阔,情感苍凉悲壮。B、“帘旌不动夕阳迟”由远及近,描绘了洞庭湖一帆风顺、祥和安静的景象。C、“万里来游”“三年多难”,传递出诗人写此诗的境况。D、“老木沧波”既是眼前实景,又包含了诗人历经风霜 后的憔悴悲愁之绪。3、登岳阳楼(其一)中,表现亡国之臣心中的愤懑的诗句是: , 。表达诗
19、人无限悲凉的身世之慨的诗句是: , 。抒悲凉之情,起点眼睛作用的诗句是: , 。4、诗中“夕阳迟”、“徙倚”是什么意思?请选择其中一个答复。 5、“白头吊古风霜里,老木苍波无限悲”请联络全诗,说说作者心中的“悲”有哪些方面呢?说说你对这句话的理解。 6、这首七言律诗借景抒情,把自然之景、 和 融于一体7、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A、首联是全诗写景最浓墨重彩的一笔,看似平常,实则细腻。可以 想见诗人视线由近及远的扫描,渐渐放开,最终融入那苍茫的暮色中。B、诗的颈联以含蓄的方式,道出了一个亡国之臣心中的愤懑。“万里”及“三年”对举,分别从空间、时间的跨度上来叙事,收到了双重叠加的艺术效果。C、这首诗通过登楼所见,抒发诗人辗转江湘,颠沛流离之苦,国家破败、中原动乱之忧,以及老大伤悲的落寞情怀。读之让人感慨万分。D、及杜甫的春望石壕吏等诗相比拟,能看出此诗的老杜风格。诗人在仿照的同时,又富于改变,布控精致、情思绵绵,自成一格。8、对这首诗品析有误的一项是( ) A、首联点明登临位置,从“帘旌”到“夕阳”,写景由远及近。B、颔联思昔抚今,忆“吴蜀”融入厚重历史感,说“徙倚”浸透个人怅惘情。 C、颈联“万里”及“三年”对举,分别从空间和时间跨度上道出了亡国之臣的无尽忧愤。D、尾联“风霜”语意双关,“沧波”情景交融,于无限悲凉中收
限制150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