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鲁卫中学物理单元教学设计模板.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武鲁卫中学物理单元教学设计模板.docx(8页珍藏版)》请在淘文阁 - 分享文档赚钱的网站上搜索。
1、中学物理单元教学设计模板教学模块名称高中必修一设计者学校/班级宁大设计者姓名武鲁卫选用教材人教版所需教学课时数15教学设计理念学习完前两章运动的知识后,这一章开始向学生介绍力的知识。本章讲授基本知识,是学习整个力学的基础。高中物理知识的深广度比初中要上一个台阶,但限于学生的知识基础和思维实力,这个台阶不能太大。另外,受知识结构本身的制约,本章的教学不能一次到位。学生对物理概念和物理规律的理解要逐步深化,这是个渐变的过程。因此,教学要求要逐步达到,应当在不同阶段提出不同层次的教学要求。老师在本章的教学中要留意把握分寸,既要使学生对力的基本概念的相识得到提高,体会探讨矢量问题的思维方法,又要不脱离
2、学生的知识水平和思维实力的实际。在教学过程中,要坚持“因材施教”和“按部就班”的原则,这是发挥老师主导作用的基本点。在本章的教学中,采纳现实生活中同学常接触的例子各种情景,激发学生的学习爱好;本模块有关试验在高中物理中有典型性,要通过试验学习基本的操作技能,体会试验在物理学中的地位和实践在人类相识世界中的作用。本章的活动支配也是以学生为主体,通过听、说让学生在体验、参加、探究中充分发挥主体作用,最终让学生在乐学中,获得知识,升华思想,让学生初步经验对自然规律的探究过程,从中体会物理学思想,并在情感看法与价值观方向受到熏陶。学习者分析需求分析本章学习力的基本概念以及力的合成和分解的知识,这些知识
3、是力学的基础内容。物理学探讨物质的运动,由于力影响运动,所以在高中的物理力学知识以及后续内容,都跟本章的知识有亲密的联系。学完这一章的内容,结合前两章运动的学习,为下一章牛顿定律把物体的受力与其运动结合起来的学习打下基础。另外,学好力的基本概念,学习探讨力的基本思维方法,是为学习高中物理打基础,本章在整个高中物理中处于最基础的地位。学情分析学生在初中的力和机械一章中已经学习了重力,弹力,摩擦力的基本知识,但还不会详细的计算,会分析简单的现象,但不深化。另外,通过前面几章的学习,学生基本适用了高中的学习方式,以及初步具备了探究和设计试验的实力。详细表现为1关于力的定义。初中为“物体对物体的作用”
4、强调了“受力者”的状态,效果是形变和运动状态的改变。而新教材强调了力是物体间的作用,较为全面地说明力的相互性,为牛顿第三定律的教学打下伏笔,并扩展了思路。老师应对前面初中知识进行顺应。2.关于弹力的概念。初中不特地讲弹力,只是在力的测量时,用弹簧的伸长和外力的关系引入的,所以学生对弹力的相识是很肤浅的,在这里是一个台阶。高中物理不仅要相识弹力,还要会推断弹力的方向,为力的分析奠定基础。所以对于新知识是一个重新认知的过程。3.关于滑动摩擦。在初中讲滑动摩擦力与压力、接触面粗糙程度有关,只作定性介绍,在高中给出了定量计算公式。为了突出重点,教材仍是先讲静摩擦,后讲滑动摩擦,为了让学生更全面地了解摩
5、擦,还介绍了滚动摩擦.知识更加深化,是一个同化和顺应相结合的过程4.关于力的合成。在初中只探讨在一条直线上二力的合成。这节内容是本章的重点,强调了作图法解题。同时介绍共点力的概念,说明力的合成适用于共点力,这是一节留有余地、充分调动学生主动性的教材,教学中要留意不要上成注入式的课。通过探究试验,让学生在试验中通过实践中获得心知识。5.关于力的分解。这是初中物理未曾涉及的内容。从字面的含义上看力的分解是力的合成的逆过程(逆运算),但事实上,力的分解比力的合成要困难得多。因为力合成的解是唯一的,而力分解的解是多数的。因此本部分知识是新的相识过程,须要一个按部就班的过程。学习任务分析本模块包含的教学
6、内容3.1重力 基本相互作用新课程标准的内容标准(1)通过试验相识滑动摩擦、静摩擦的规律,能用动摩擦因数计算摩擦力。(2)知道常见的形变。通过试验了解物体的弹性。知道胡克定律(3)通过试验理解力的合成与分解。知道共点力的平衡条件。能区分矢量与标量。能用力的合成与分解分析日常生活中的问题。教学重点教学难点重点:重力的方向以及重力的大小与物体质量的关系;1.2力能使物体发生形变或运动状态发生改变。2.1弹力产生的条件、弹力的方向滑动摩擦力产生的条件及规律,并会用F摩解决详细问题;3.2静摩擦力产生的条件及规律,正确理解最大静摩擦力的概念。通过试验归纳出力的平行四边形定则。力的平行四边形定则的理解和
7、应用。会用平行四边形定则求分力,会用直角三角形知识计算分力。会分析日常生活中与力的分解相关的问题。会用三角形定则成合矢量难点:力的作用效果与力的大小、方向、作用点三个因素有关;重心的概念。3.1滑动摩擦力的方向推断;静摩擦力有无、大小方向的判定4.1力的平行四边形定则、通过作图法确定合力。合力与分力间的等效替代关系,尤其是合力的大小与两个分力间夹角的关系。分力与合力的等效替代关系。依据力的实际作用效果进行力的分解。教学目标阐明知识与技能1.1. 知道力是物体间的相互作用,力不能脱离物体而存在,在详细问题中能说出施力物体和受力物体。. 知道力是矢量,知道力的作用效果和确定力的作用效果的因素,驾驭
8、力的图示方法,会画力的示意图。. 知道力的两种分类方法。. 知道重力是由于物体受到地球的吸引而产生的。知道重力的大小和方向。1.5知道重心的概念以及匀称物体重心的位置。2.1.了解形变的概念。2.2.理解弹力是物体发生弹性形变时产生的。2.3.知道什么是弹力及弹力产生的条件。2.4.能够正确推断弹力的有无和弹力的方向。2.5.知道压力、支持力、拉力都是弹力,并能在详细问题中正确画出它们的方向。2.6.知道现实微笑形变的方法。2.7知道形变越大,弹力越大.2.8.驾驭利用胡克定律计算弹簧弹力的力法。3.1.知道滑动摩擦产生的条件,会正确推断滑动摩擦力的方向。计算滑动摩擦力的大小,知道影响动摩擦因
9、数的大小因素。3.3.知道静摩擦力的产生条件,能推断静摩擦力的有无以及大小和方向。3.4理解最大静摩擦力。能依据二力平衡条件确定静摩擦力的大小。了解滚动摩擦力和流体阻力。.4.1.能从力的作用效果理解合力和分力的概念。4.2.进一步理解矢量和标量的概念,知道它们有不同的运算规则。4.3.知道共点力,知道平行四边形定则只适用于共点力;4.4驾驭平行四边形定则,会用作图法求共点力的合力。4.5.了解合力的大小与分力间夹角的关系。5.1理解力的分解和分力的概念。5.2.知道力的分解是力的合成的逆运算,同样遵循力的平行四边形定则。5.3.会从力的作用的实际效果动身进行力的分解,驾驭力的分解的定解条件。
10、5.4.会依据力的平行四边形定则用作图法求分力。5.5理解力的正交分解法。过程与方法1.1.通过多个试验现象归纳得出力的作用是相互的;1.2.能通过探究活动体验力的作用效果与力的大小、方向、作用点三个因素有关;“重心”概念的引人渗透“等效代换”的物理学方法。培育学生依据弹力产牛的条件分析弹力方向的实力;2.2体验显示微小形变的方法。3.1培育学生利用物理语言分析,思索,描述摩擦力概念和规律的实力;3.2培育学生参加科学探究活动,培育学生进行沟通与反思的习惯;3.3学会从物理现象和试验中归纳滑动摩擦力大小的特点;让学生学会在试验中如何限制变量和试验条件。能够通过试验演示归纳出互成角度的两个共点力
11、的合成遵循平行四边形定则;4.2培育学生动手操作实力、物理思维实力和科学看法、视察实力、分析实力、协作实力、创新思维实力、表达实力;4.3培育学生设计试验、视察试验现象、探究规律、归纳总结的探讨问题的方法的实力。5.1 强化“等效替代”的思想。培育视察、试验实力;培育运用数学工具解决物理问题的实力。培育用物理语言分析问题的实力。情感看法和价值观通过实例激发学生对科学的求知欲,激励探究与创新的意识,培育主动与他人合作的精神和与他人沟通的愿望,敢于质疑,勇于修正。利用试验培育学生的视察实力,激发学生对物理规律的求知欲。培育学生科学的探讨问题的方法。利用试验和生活实例激发学生学习爱好;培育学生实践相
12、识(规律)实践(解决实际问题)的思想。培育学生的物理思维实力和科学探讨的看法。培育学生酷爱生活、事实求是的科学看法,激发学生探究与创新的意识。培育学生合作、沟通、互助的精神。5.1情感看法与价值观:通过分析日常现象,培育学生探究四周事物的习惯。培育学生发表见解的意识和与他人沟通的愿望。教学策略制定本模块课程支配新授课( 6)节试验课(1)节测试课( 2 )节复习课( 2)节探究课(1 )节习题课( 3 )节教学方法讲授法、探讨法、探究法、试验法教学媒体(演示试验、模拟试验、课件、录像等)本单元教学支配教学支配基本内容教学方法教学媒体第一节相识生活中的力讲授法 探讨法黑板 自作演示教具第二节重力
13、 力的相互作用讲授法 演示试验黑板 演示物 放映第三节弹力讲授法 试验法黑板 多媒体 书本等第四节弹力探究试验法探究试验第五节摩擦力讲授课黑板 试验演示用具第六节摩擦力探究试验探究试验第七节摩擦力复习课考试 第八节力的合成讲授课黑板 生活中的图片第九节力的合成试验课演示力的合成试验用具第十节力的分解讲授课黑板 第十一节力的分解讲授课黑板 第十二节复习本章框架讲授课 提问课黑板 问题第十三节课后习题处理讲授课黑板第十四节考试考核考试试卷第十五节本章考试处理和小结讲授课黑板第三章 相互作用力 (新授课 1课时) 力学中的三大力力的合成与分解重力(新授课1课时)弹力(新授课+探究课2课时)摩擦力(新授课+探究课+习题课3课时)力的合成(新授课+试验课 2课时)力的分解(新授课2课时)章末总结(习题课+测试课 4课时)本单元的评价方式在课堂教学中通过提问,课前复习引入新课提问的知识来了解学生驾驭程度,通过练习和作业的完成状况来对学生的学习状况全面了解,通过反馈状况来改进教学策略,通过单元测试的方式来判定全面的学生学习,总体来说是一个过程性和结果性相结合的评价方式课后反思记录(包括目标是否达到,设计是否合理,须要接着改进的地方)
限制150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