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教版六年级数学下册第三单元教案分析.docx
![资源得分’ title=](/images/score_1.gif)
![资源得分’ title=](/images/score_1.gif)
![资源得分’ title=](/images/score_1.gif)
![资源得分’ title=](/images/score_1.gif)
![资源得分’ title=](/images/score_05.gif)
《苏教版六年级数学下册第三单元教案分析.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苏教版六年级数学下册第三单元教案分析.docx(17页珍藏版)》请在淘文阁 - 分享文档赚钱的网站上搜索。
1、第三单元教材分析教学内容:本单元教学“数及代数”领域里的比例的意义、比例的性质、解比例;还教学“空间及图形”领域里的图形放大及缩小、比例尺的意义、解决及比例尺有关的实际问题。把两个领域的学问结合起来教学,既能给予比例丰富的现实意义,又能理解图形放大、缩小的数学含义,还能使解决比例尺的实际问题有更多的思路及方法。全单元编排7道例题、三个练习,分成四段教学。例1例3、练习九,图形的放大及缩小、比例的意义;例4例5、练习十,比例的性质、解比例;例6、例7、练习十一,比例尺的意义和解决实际问题;“理论活动”进一步体验图形的放大及缩小。教学目的:1、使学生初步理解图形的放大和缩小,能利用方格纸按肯定比例
2、将简洁图形放大或缩小,初步体会图形的相像,进一步开展空间观念。2、使学生联络图形的放大和缩小理解比例的意义和作用,相识比例的“项”、“内项”和“外项”;理解并驾驭比例的根本性质,会应用比例的根本性质解比例。3、使学生结合实例,初步理解比例尺的意义和作用,会求平面图的比例尺,能看懂线段比例尺,能按给定的比例尺求相应的图上间隔 或实际间隔 。4、使学生在相识比例、应用比例的过程中,进一步体会不同领域数学内容的内在联络,增加用数和图形描绘现实问题的意义和实力,丰富解决问题的策略,开展对数学的主动情感。教学重、难点:1、理解比例的意义和根本性质,会应用比例的根本性质解比例。2、理解比例尺的意义和作用,
3、会求比例尺,能按给定的比例尺求相应的图上间隔 或实际间隔 。第一课时:图形的放大及缩小(1)教学内容:义务教化课程标准试验教科书数学六年级下册P38、39 “练一练”和练习九的第1、2 题。教学目的:1、使学生在详细情境中初步理解图形的放大和缩小,能利用方格纸按肯定比把一个简洁图形按指定的比放大或缩小。2、使学生在视察、比拟、思索和沟通等活动中,感受图形放大、缩小在生活中的应用,初步体会图形的相像,进一步开展空间观念。教学重点:理解图形的放大和缩小,能利用方格纸把一个简洁图形按指定的比例放大或缩小。教学难点:使学生在视察、比拟、思索和沟通等活动中,感受图形放大、缩小,初步体会图形的相像,进一步
4、开展空间观念设计思路:本课设计中,利用长方形图片放大的详细情境导入,让学生直观感受图形的放大及缩小,设计中支配了一些有利于学生探究的视察、操作、沟通等数学活动,使学生初步理解图形的放大和缩小。引导学生通过分析,以及数据的比拟,体会图形的相像,感受图形放大、缩小在生活中的应用。这样设计为学生供应充分的探究沟通空间,增加学生主动探究的意识,培育学生的空间观念。课前打算:教学课件、练习纸、直尺教学过程:一、复习:1小圆的半径是2厘米,大圆的直径是3厘米,大圆和小圆的直径比是( ),大圆和小圆的周长比是( )。2如图所示,甲和乙是两个面积相等的长方形。甲和乙两幅图中的阴影面积的比是( )( )。二、
5、比照导入、提醒课题情境演示:呈现例1图片在电脑上拖动鼠标并把长方形图片放大的情境。师:把放大前后的两幅画相比,你能发觉什么?为什么刚刚看不清而如今能看清晰了呢?长方形的长和宽及原来相比,其中的改变又有什么规律?这就是我们今日要学习的内容板书课题:图形的放大及缩小这就要涉及我们今日要探讨的内容图形放大和缩小(板书课题)三、联络实际、形成概念1、课件出示两幅图片的长和宽。(原来长方形画的长是8厘米,宽是5厘米;放大后长方形画的长是16厘米,宽是10厘米。)教师:放大后图片的长是多少?原来图片呢?我们把这两条边叫做对应边。放大后图片和原来图片对应的长有什么关系?(放大后的长是原来的2倍,放大后的长和
6、原来的长的比是2:1)我们就说把原来的长按2:1的比放大。放大后的图片和原来图片对应的宽分别是多少?它们有什么关系?(放大后的宽是原来的2倍,放大后宽和原来宽的比是2:1,把宽按2:1的比放大。)教师小结:(课件同时出现长度和宽度)把长方形画的长和宽都放大到原来的2倍,放大后的长方形和原来长方形对应边长的比是多少?(2:1)这就是把原来的长方形按2:1的比放大。教师:假如反过来,把第二幅图改变成第一幅图,对应的长发生了什么改变?宽呢?缩小后长方形及原来长方形的对应边的比是多少?我们就说把第二幅图按1:2的比缩小。对应的长和宽是原来图形的几分之几呢?2、完成练习九第1题课件出示:图中几号图形是1
7、号长方形放大后的图形,几号图形是1号缩小后的图形,它们分别按怎样的比改变的呢?想一想,填一填。学生汇报。小结:图形放大或缩小时要留意什么?(全部对应边都要同时按一样的比放大或缩小)四、运用概念,动手操作1、教学例2课件出示教学例2教师:按3:1的比放大长方形,放大的长方形长是几格?宽呢?会画吗?假如按1:2的比缩小长方形,长和宽又是多少呢?会画吗?开场。学生汇报,说说你是怎样把这个长方形放大的?课件演示。怎样缩小的呢?教师:视察上面的3个图形,你有什么发觉?(每个长方形的长和宽的比都是2:1,改变后长方形和原来图形的面积比是9:1和1:4,图形的全部对应边都依据同样的比不放大或缩小)教师小结:
8、可以看出,不管是把长方形放大还是缩小,每组对应边的比是一样的。2、教学试一试课件出示试一试: 教师:这是一个什么三角形?按2:1的比放大这个三角形,会画吗?学生在书上画出按指定的比放大三角形。学生结合自己画出的图形说说怎样画的。(课件演示)教师:量一量,对应的斜边也是按2:1的比放大的吗?教师小结:按2:1的比放大这个三角形时,把它的两条直角边按2:1的比放大,对应的斜边也跟着放大2倍。五、稳固概念,分层练习1、完成练一练按1:2的比把下面图形缩小,你会画吗?说说怎样画的。教师小结:缩小图形时,全部对应边的长度都按一样的比缩小。2、完成练习九第2题小结:按2:1的比放大正方形,放大后正方形的边
9、长是原来边长的2倍,按1:2的比缩小长方形,缩小后的长方形对应边是原来长方形的。 教学反思: 第二课时:图形的放大和缩小(二)教学内容:教科书第40页的例3,完成随后的练一练和练习九的第37题。教学目的:1、理解比例的意义。2、能依据比例的意义,正确推断两个比能否组成比例。3、在自主探究、视察比拟中,培育学生分析、概括实力和勇于探究的精神。教学重点:理解比例的意义,能正确推断两个比能否组成比例。教学难点:在学生视察、操作、推理和沟通的过程中,开展学生的探究实力和精神教学过程:一、复习导入 1、昨天学习了图形的放大和缩小?放大或缩小后的图形及原来的图形有什么关系? 2、关于比你有哪些理解?(生答
10、:比的意义、各局部名称、根本性质等。)3、化简比:12:4 8:18 4、求下面比的比值:12:4 8:18 5.4:0.9 4.4:4 回忆求比的比值、化简比的方法二、教学比例的意义。1、教学例3(1)视察、分析:呈现放大请后的两张长方形照片及相关的数据。图2是图1放大后得到的。师:你能分别写出每张照片长和宽的比吗?(2)比拟、发觉:比拟写出的两个比,说说这两个比有什么关系?师:你是怎样发觉的?(适当引导学生分别求出写出的比的比值,或把它们分别化成最简比)(3)明确概念:这两个比相等,把比值相等的两个比用等号连起来,写成一种新的式子,如:6.4:4=9.6:66.4/4=9.6/6提醒:像这
11、样的式子就叫做比例。 (4)你能说说什么叫比例吗(让学生充分发表意见,在此根底上概括出比例的意义)(5)学生读一读,明确:有两个比,且比值相等,就能组成比例;反之,假如是比例,就肯定有两个比,且比值相等。2、学以致用(1)学习比例的意义有什么用呢?(可以推断两个比是否可以组成比例。)(2)分别写出照片放大后和放大前的长的比和宽的比,这两个比也能组成比例吗? 学生独立完成,再说说是怎样想的?由此可以使学生比照例意义的丰富感知。(3)你能依据以上照片供应的数据,再写出两个比,并将它们组成比例吗?三、稳固练习1、做练一练,学生独立完成,再逐题说说推断的思索过程。2、做练习九第3题。 先写出符合要求的
12、比,再说清晰相应的两个比是否可以组成比例的理由。3、做练习九第4题 独立审题,说说解题步骤,在独立完成。同时找两个同学板演。4、做练习九第7题 (1)弄懂什么是“相对应的两个量的比”。如240米是4分钟走的路程,所以240米及4分钟是相对应的两个量。(2)分组完成,同时四人板书,再讲评。四、全课小结通过本课的学习,你有哪些收获?你理解比例的哪些有关学问?能和同学做个沟通吗?第三课时 比例的根本性质教学内容:第43页例4,完成“试一试”“练一练”和练习十的14题。教学目的:1、使学生相识比例的“项”以及“内项”和“外项”。 2、 理解并驾驭比例的根本性质,会应用比例的根本性质正确推断两个比能否组
13、成比例。 3、通过自主学习,让学生经验探究的过程,体验胜利的欢乐。教学重点:理解并驾驭比例的根本性质。教学难点:引导视察,自主探究发觉比例的根本性质教学过程:一、创设情境,教学比例的根本学问。1、复习: 师:什么叫比例?下面每组中的两个比能否组成比例?出示: 1/31/4和129; 15和0.84; 74和53; 802和2005 学生依据比例的意义进展推断,教师结合答复板书:1/31/4129 7453 150.84 80220052、相识比例各局部的名称 (1)介绍“项”:组成比例的四个数,叫做比例的项。(2)3:5=18:30 学生尝试起名。师介绍:比例的两项叫做比例的外项,中间的两项叫
14、做比例的内项。 3:5 = 18:30 内项 外项(3)假如把比例写成分数的形式,你还能指出它的内、外项吗? 出示:3/5=18/30 (4)已经知道了比例各局部名称,接下来我们一起来探讨比例是否也有什么规律或者性质,有爱好吗? 师:刚刚,你们是依据比例的意义先求出比值再作出推断的。教师不是这样想的,可很快就推断好了,想知道其中的隐私吗?告知你们,教师是运用了比例的根本性质进展推断的。二、教学例4 1、提问:你能依据图中的数据写出比例吗?(1)引导学生写出尽可能多的比例。并逐一板书,同时说出它们的内项和外项。 (2)引导思索:细致视察写出的这些比例式,你能否发觉有没有什么一样的特点或规律呢?
15、2、学生先独立思索,再小组沟通,探究规律。 (板书:两个外项的积等于两个内项的积。) 3、验证:是不是随意一个比例都有这样的规律? 课件显示复习题(4组):1/31/4和129; 15和0.84; 74和53; 802和2005学生验证。 学生随意写一个比例并验证。 板书:在比例中,两个外项的积等于两个内项的积。这叫做比例的根本性质。假如用字母表示比例的四项,即a:b=c:d,那么这个规律可以表示成什么。 4、小结:刚刚我们是怎样发觉比例的根本性质的?(写了一些比例式,视察比拟,发觉规律,再验证)5、比例的根本性质的应用 (1)比例的根本性质有什么应用? (2)做“试一试”:出示“36 :18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苏教版 六年级 数学 下册 第三 单元 教案 分析
![提示](https://www.taowenge.com/images/bang_tan.gif)
限制150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