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年级上册物理分组实验教案1.docx
![资源得分’ title=](/images/score_1.gif)
![资源得分’ title=](/images/score_1.gif)
![资源得分’ title=](/images/score_1.gif)
![资源得分’ title=](/images/score_1.gif)
![资源得分’ title=](/images/score_05.gif)
《八年级上册物理分组实验教案1.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八年级上册物理分组实验教案1.docx(36页珍藏版)》请在淘文阁 - 分享文档赚钱的网站上搜索。
1、八年级上册物理试验教案学校_年级_科目_教师_用刻度尺测量长度【教学目的】1对长度的各个单位形成详细的观念。2知道怎样正确运用刻度尺进展长度的测量。3知道测量的精确度是由测量工具的最小刻度确定的,知道如何正确记录测量的结果。【教学重点】知道怎样正确运用刻度尺进展长度的测量。【教学难点】知道测量的精确度是由测量工具的最小刻度确定的,知道如何正确记录测量的结果。【仪器和器材】最小刻度为分米、厘米和毫米的刻度尺各一支,木折尺、钢卷尺、游标卡尺、螺旋测微器。【试验方法】1出示最小刻度分别为分米、厘米和毫米的三种刻度尺,让学生视察它们的量程和最小刻度,并对1米、1分米、1厘米的长度形成详细观念。2用上述
2、三种刻度尺测量同一物体的长度,并记录测量结果。视察重点:刻度尺的刻度状况;教师的测量方法;测量结果的正确记录。3出示木折尺、钢卷尺、游标卡尺和螺旋测微器,指出其最小刻度或测量能到达的精确度。结论:长度测量的精确度由刻度尺的最小刻度确定,应根据测量的精确度要求,选用适当的刻度尺或其他测量工具。【留意事项】1要教给学生正确该数和记录的方法。当被测长度的一端和刻度尺零刻度线对齐,另一端位于两个最小刻度之间时,只能用眼睛估读,因此是不精确的,记录的数字要比刻度尺的最小刻度的示数多一位。2由于刻度尺的端面往往被磨损,它的零刻度线不适于作为测量时的起点线,这时可以在刻度尺上任选一刻度线作为测量的起点线。【
3、教学反思】学生可以通过试验正确运用刻度尺,但也存在误差和错误的运用方法,教师应留意强调刻度尺的运用方法。用停表测量时间一、试验目的:运用停表测量小车运动的时间二、试验器材:机械停表一块(量程15min,分度值0.1s),试验用小车一辆,挡板一块,斜面(长0.73m、10角倾角)一个。三、试验步骤:1视察表的量程和分度值,并检验停表的按钮和指针是否正常工作。2.在斜面上确定小车运动的起点和终点,终点处安置挡板3.将小车放置在斜面上,由起点处释放,同时按下停表按钮,小车运动到终点的同时再次按下停表按钮。4.读出并记录停表的读数为1.1s。5.整理试验器材。四、试验结果小车运动的时间为1.1s。测量
4、平均速度1要求加深学生对平均速度的理解2通过分组试验使学生会用刻度尺和秒表测运动物体的平均速度,培育学生试验实力和 与别人协作的实力。会用刻度尺和秒表测运动物体的平均速度加深对平均速度的理解,计时演示 教师打算一套并加小车学生 带滑轨的斜面,小球,刻度尺,停表,金属片,小木块各一个主 要 教 学 过 程 学生活动演示小车从斜面上滑下, 提出问题:在物理学中 ,用什么物理量描绘物体运动的快慢?在匀速直线运动中,速度的大小等于什么?速度的计算公式和 速度 的单位是什么?如何计算一个做变速 运动的物体 中时间 t内的平均速度?学生正确答复后,教师引出课 题,这节课我们练习测量物体运动时的平均速度。
5、视察答复1试验介绍(1)明的确 验目的,试验原理。试验目的:是练惯用刻度尺和 秒表测变速运动物体的平均速度;试验原理: ,须要测量的 是小车通过的路程和通过这段路所用的时间。(2)理解试验仪器,学习运用秒表提问:运用刻度尺时应留意什么?学生视察:秒表的最小刻度,量程和零刻线。练习运用秒表。(3)介绍试验步骤2学生试验,教师巡察3试验结果探讨:(1)将几组学生填写好的试验表格(投影片)展示出来,比照每组数据,计算出的V1,V2,V 3是否相等。(2)物体作变速运动,在两段路中的速度分别是v1,v2.有位同学认为,这个物体整个路程的平均速度v=v1+v2/2,空 虚计算方法是否正确?说说你的意见。
6、 完成试验探讨探讨用温度计测水的温度教案 教学目的 1 练习正确运用温度计; 2 练习正确记录试验现象和数据; 3 培育学生的视察实力和试验实力; 4 培育学生实事求是的科学看法 教学建议教材分析 本节是在学生学习了温度计的根底上进展的一节学生参加的试验课,试验的目的主要是训练学生正确运用温度计尽管在小学已学过温度计,这里仍需赐予重视试验特点 (1)本试验的操作技术并不难,但是从向杯内倒入开水到杯内水的温度将至室温,水温是连续变更的因此试验过程中测个环节的温度时,读数要快,否则,温度就要下降 (2)温度计的玻璃壳易碎,初中学生活波好动,假如组织不好,易损坏仪器教法建议1试验的组织 课前要编好试
7、验小组,每组以23人为宜假如仪器不够,可以考虑分批进展,要让 每一个学生都亲自参加,受到教化,得到熬炼,有所进步2试验过程 (1)打算阶段让学生视察温度计,留意它的量程和分度值量程就是温度计所能测量的最高温度和最低温度;分度值就是温度计上一个小格代表的值教师要把测量温度的方法和留意事项告知学生,并作示范 (2)测温过程先设计记录数据的表格:热开水的温度:教室气温:手指的感觉估计温度 实测温度 (每1分钟记录一次温度值)烫 热 温 按如1图所示,把温度计悬挂在铁架台上,将被测的热水随烧杯放在下面不要用手拿着温度计视察读数,以免读数时不精确,使误差偏大 接下来按教材(人民教化出版社物理室、中国教化
8、学会物理教学专业委员会编著的九年义务教化三年制初级中学教科书物理第一册48页)上的步骤,先记录教室气温,然后测出刚倒入杯内热水的温度,记录在上的表格上 每隔一分钟记录一次水的温度,直至水温与教室的温度一样为止 由于学生生活阅历缺乏,估计温度和实测温度可能有较大差异因此,本试验不能提出详细的误差要求,也不要指责要保证学生实事求是地填写数据3 处理数据 建立一个平面直角坐标系,横轴代表时间,单位为min(分钟); 纵轴为温度,单位为根据记录描点,然后用平滑的线把各个点连接起来,记录下水的温度随时间的变更 教学设计方案【课题】试验:用温度计测水的温度【重点、难点解析】用温度计测开水的温度时,由于温度
9、计开场时的示数与室温一样,温度计中的液体(测温物质)要从开水中汲取热量,使温度计的示数增加,当温度计的示数上升到最高不再上升时(稍停片刻开场下降),就是开水的温度。水的最低温度是温度计的示数不再下降时的温度,此时,与教室的温度一样。【教学过程 】 1复习温度计的运用,示范测温操作 上课开场,通过提出详细问题,复习温度计的正确运用方法,然后教师进展测水温的示范操作。例如: (1) 下列测液体温度的示意图中,哪些是正确的?哪些是错误的?错在哪里?运用温度计还可能发生什么错误?(通过此问培育学生的发散思维) 参考答案:错误的有图A、图B、图C。图A玻璃泡碰了容器的壁;图B玻璃泡碰了容器的底;图C玻璃
10、泡未全部浸入液体;图D正确。 运用温度计测液体温度读数时,温度计分开被测液体;不能用温度计做搅拌器搅拌液体。 (2)指出读温度计示数的正确方法是下列状况中的哪种状况?正确方法是B。 2 试验:用温度计测水的温度 试验步骤: (1)测出教室的温度,记在表头上。 (2)倒一杯热开水,用温度计测出它的温度,记在表各中。 (3)让开水冷却到你的手指可以插进去但还觉得烫的程度,估计这时水的温度,再用温度计实际测量。把这次及以后每次的估计值和实测值都记在表格里。 接着让水冷却,到手指伸进去觉得热的程度;到手指伸进区觉得不热的程度。每次都事先估计水的温度,然后用温度计实际测量。把每次测量的温度值计在表格里。
11、热开水的温度: 教室气温:手指的感觉估计温度 实测温度 (每1分钟记录一次温度值)烫 热 温 3 处理数据,分析水的温度随时间的变更。(1)横坐标轴每一格代表1分钟; 纵坐标轴每一格根据教室的温度和开水的温度选择适宜的标度。(2)把每一个时间对应的温度在 坐标系中描出各点;然后把各点用平滑的曲线连接起来。4 结论:板书设计 探究活动试验探究:温度【课题】体验物体的温度【组织形式】学生个人或活动小组【活动流程】提出问题;猜测与假设;制订支配与设计试验;进展试验与搜集证据;分析与论证;评估;沟通与合作【参考方案】体验一些温度的感觉(常温),查阅低温的资料,查阅高温的资料【备注】1、写出探究过程报告
12、,可以没有结果2、发觉新问题固体熔化时温度的变更规律【教学目的】使学生理解:固体熔化时温度是在液体内部和外表同时进展的汽化现象。【教学重点】固体熔化时温度是在液体内部和外表同时进展的汽化现象。【教学难点】固体熔化时温度是在液体内部和外表同时进展的汽化现象。【仪器和器材】烧杯(或烧瓶),温度计,方座支架,酒精灯。【器材】试管2个(内径各约35厘米和15厘米,假如大试管过长可截短一点),与大小试管相配的软木塞(或橡皮塞)2个,烧杯(500毫升),液体温度计(0100),纯萘粉(5克左右),角匙,接近沸腾的热水(约350毫升),一小团疏松的细铜丝,其余除搅拌器、冷水、滴管不用外同方案一。【操作】(1
13、)将小塞子中心钻一孔插入温度计,再把温度计伸入小试管下部预先放入的一小团细铜丝之中。用角匙向小试管内匀称地参加纯萘粉,直至萘粉将细钢丝盖没。调整温度计的位置,使它位于萘粉柱的中心偏下处,但不接触管底。(2)如图318所示,将大塞子中心钻洞插入小试管,并通过大塞子把小试管固定在大试管中,使两个试管各处的间隔尽可能均等。再把大试管放入装有热水的烧杯中,使它不接触烧杯的壁和底,而水面略高于小试管中萘粉柱的顶面。(3)用酒精灯对烧杯加热,让水保持沸腾状态,同时使小试管中的萘粉不断得到加热。当温度计的示数到达约70时,每隔一分钟或半分钟视察并记录一次萘的温度,直至萘温升至85左右为止。(4)停顿加热,取
14、出小试管并将它固定在支架上,让液态萘在空气中自然冷却,接着视察和记录萘的温度,直至温度降至70左右为止。(5)根据记录的温度、时间数据,画出萘的熔化、凝固图象。由此分析说明:晶体萘有肯定的熔点和凝固点,在熔化和凝固过程中虽与外界发生热交换,但物质的温度保持不变【教学反思】学生理解水的沸腾【教学目的】使学生理解:1沸腾是在液体内部和外表同时进展的汽化现象。2沸腾是在肯定的温度下进展的,这个温度叫沸点。3液体沸腾时汲取热量但温度不变。【教学重点】沸腾是在液体内部和外表同时进展的汽化现象。【教学难点】液体沸腾时汲取热量但温度不变。【仪器和器材】烧杯(或烧瓶),温度计,方座支架,酒精灯。【试验方法】1
15、如图2251所示,将水放在烧杯里(半杯即可)加热,温度计插入水中测水温。找一两位学生随时向全班报告温度。指出视察重点是水和温度计。2教师边试验,边讲解,首先看到较小气泡出如今烧杯底部,然后上升,指出这是由于玻璃上吸附空气和在水中溶有微量气体受热分别所形成的。少时,从杯底渐渐出现一些较大的气泡,这些泡里含有水蒸气,但没有上升到水面就变小并消逝了,这是因为水温不匀,杯底温度较高,蒸汽泡可以形成,但上升过程中,温度降低,蒸汽又凝聚成水了。最终,加热到杯里水的各部都有气泡,而且在上升过程中气泡接着增大,这才是真正的沸腾现象。强调这时在液体外表和内部都在进展猛烈的汽化。由学生报出的温度是100后(在一个
16、标准大气压下),再加一会儿热,温度也不再上升,指出这个温度就叫沸点。移开酒精灯,停顿加热,沸腾现象随即消逝。说明维持沸腾是须要热量的,这些热量不是上升水温,而是进展汽化,使物质状态发生变更。3师生共同总结得出如“目的和要求”中的三条结论。【留意事项】1为了节约时间,可以一开场就运用热水。2如能运用半导体温度计,由电流表显示温度(或者用演示温度计),可以使全班学生都能看清温度变更。3假如烧杯擦得特殊干净或用烧杯中的水曾煮开过,这时,由于气泡产生条件缺乏,致使沸腾时气泡发生不太猛烈。如在水中投入少许碎瓦粒,则沸腾现象特别醒目。【教学反思】对于沸腾的试验生活中比拟常见,因此试验特殊胜利,个别同学出现
17、错误缘由是操作不正确,留意试验环节的强调。光反射时的规律【教学目的】总结光射到物体外表上发生反射的规律:1反射光线跟入射光线和法线在同一平面内,反射光线和入射光线分居法线两侧; 2反射角等于入射角。【 教学重点 】总结光射到物体外表上发生反射的规律:反射光线跟入射光线和法线在同一平面内,反射光线和入射光线分居法线两侧;反射角等于入射角。【 教学难点 】反射的规律:【仪器和器材】光的反射演示器,其构造如图231所示,M是一块平面镜,镶在一块木板上,白色光屏E垂直固定在木板上,白色光屏F可以绕垂直于镜面的ON轴转动,E、F屏上画有以O为圆心的圆弧,上面标有刻度。平行光源(J2501型光具盘的光源)
18、,低压电源(J1201型)。【试验方法】1调整光源的位置,使一束光沿平面E内任始终线AO射到平面镜上的O点。绕ON轴转动平面F,寻求由O点反射的光线,只有当平面F和平面E在同一平面内时,才能在F上见到反射光线,平面F在其他位置时,F上都没有反射光线。得出反射光线跟入射光线和法线在同一平面内,反射光线和入射光线分居法线两侧的结论。2平面F和E处在同一平面时,视察到光的反射,从E、F屏上读出入射角、反射角的值,得出反射角等于入射角。3在平面E内变更入射光线的角度,重复步骤2。总结得出反射定律。4先使平面F和E成任一夹角。转动光源的位置,在E平面内看到反射光线。转动平面E找到入射光线和法线所在的平面
19、,加深对反射定律的理解。【留意事项】1初中学生缺乏空间想象力,理解反射定律中线和面的空间关系是一个难点。试验过程中应留意扶植学生建立空间概念,直观地建立起光的反射图象。2入射光线是具有肯定宽度的光带,为了在光屏上显示出光传播的路途,入射光带的轴线与光屏需成一个较小的角度。同样,反射光线也是具有肯定宽度的光带,因此,当平面E与F有较小的角度时,光屏F上仍能有短的亮线。试验时要留意尽量减小光带的宽度,并且避开这个较小角度的位置,以免造成混乱。【教学反思】学生在分组试验中有缺乏之处须要改良的地方教师应重点讲解。平面镜成像的特点【教学目的】验证平面镜成像的规律:物体在平面镜里成正立的虚像,像和物大小相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年级 上册 物理 分组 实验 教案
![提示](https://www.taowenge.com/images/bang_tan.gif)
限制150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