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生物必修三第四章教案总结.docx





《高中生物必修三第四章教案总结.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高中生物必修三第四章教案总结.docx(32页珍藏版)》请在淘文阁 - 分享文档赚钱的网站上搜索。
1、第四章第一节种群的特征科目生物(必修1)课型传统授课教学对象高二学生课题第4章 种群及群落 第1节 种群的特征设 计 人李晶教学须要分析教学目标 1、学习目的:驾驭种群和群落的概念;理解种群的特征及各个特征的关系;驾驭种群密度的调查方法。2、实力目的:可以运用种群密度调查法调查某一种群的密度;利用种群的特征来分析解决消费中的实际问题。3、情感看法价值观:对安排生育、物种爱护等社会现状有自己的见解和正确的看法。教学内容分析本节课是必修3第4章第1节的内容,从本节课开场学生将从宏观上讨论生命系统的组成、构造和开展改变规律。教材着重介绍了种群的4个特征和种群密度的调查方法,其中样方的选择和确定是本节
2、课的难点。学好本节课不仅为后面讨论种群数量的改变做好铺垫,也为学习群落和生态系统打下根底。学生分析学生在必修1分子及细胞、必修2遗传及进化及必修3前三章生物个体生命活动调整局部对生物已经有了一个大致的理解,而且在平常的生活学习中已经接触到了有关安排生育、物种爱护等内容,有肯定的学问背景和生活常识,对学习本章有肯定的铺垫作用。教学打算教学策略结合已学学问将学生引入所设计的教学情景,每一局部内容都有问题引领,使整个教学过程成为学生主动探究的过程,通过老师的适时引导,熬炼学生的信息获得实力、分析问题实力和语言表达实力。对于本节课的难点:样方的选择和确定,让学生先自主探究,然后老师引导分析讨论出现的问
3、题,师生一起总结出样方法的留意事项。标记重捕法的教学设计一个数豆子的小试验,扶植学生理解驾驭。板书设计第4章 种群及群落1.种群:肯定区域、同种生物、全部个体2.群落:同一时间、区域、各种生物、集合3.个体、种群、物种的关系:(图) 种群A 物 种群B 个体 种 个体第1节 种群的特征一、种群密度1.概念2.种群密度的调查方法:(1)样方法:取样方法:五点取样、等距取样(2)标记重捕法计算公式:二、诞生率和死亡率三、迁入率和迁出率四、年龄组成和性别比例(图)增长型 稳定型 衰退型 诞生率死亡率 诞生率死亡率 诞生率死亡率 五、种群特征间的关系:(图)年龄组成+ + 预料诞生率 种群数量 死亡率
4、迁入率 种群密度 迁出率影响性别比例六、种群的空间特征:(图)匀称分布 随机分布 集群分布 教学过程老师活动学生活动备注导入新课首先回忆以前生物课上学习的内容。必修1和必修2从微观的角度相识了生物(分子程度和细胞程度),必修3的前三章学习了生物个体对生命活动的调整。让学生思索:确定和表达生命现象主要是哪两种化合物?生物个体生命活动的调整又有哪些?不管是动物还是植物,包括人都可以通过自身生命活动的调整来维持稳态,完成生长、发育、繁殖等生命活动。但是,在自然界中,生物不是单个存在的。请学生思索:生物的生长、发育、繁殖或其它行为和其它生物个体之间有没有关系?请学生举一些例子来说明。通过学生的答复,可
5、以看诞生物的生存会受到生活在一起的同种或不同种生物的影响。所以,在讨论各种生命现象时,有必要把生活在一起的各种生物作为一个整体来讨论。学生思索讨论:核酸和蛋白质。人体内环境、神经调整、体液调整、植物激素的调整等。有关系。举例:各种生物集体生活或者互相影响的例子均可。将学生从分子和细胞程度、生物个体程度引入种群程度,让学生从已学习的学问点回忆中引起新内容的思索。推动新课从第4章开场,我们从各种生物的整体程度上对生命现象进展学习。第4章标题为“种群和群落”,首先来理解一下这两个概念。(板书)在肯定自然区域内,同种生物的全部个体叫种群。(强调种群的几个要素)同一时间内聚集在肯定区域中各种生物种群的集
6、合叫生物群落。思索:请学生依据种群的概念举例。(通过学生答复的正误,再次强调“种群”概念的几个要点)学生思索:一个池塘里的全部鱼是不是一个种群?为什么?在必修2中,学习过“物种”的概念,请学生回忆。请学生联络所学内容思索,个体、种群、物种的互相关系。结合学生对问题3的答复,及学生一起总结出三者关系:(板书) 种群A 物 种群B 个体 种 个体学生讨论思索:举例。不是。一个池塘中的鱼还分很多种,鲤鱼、草鱼、罗非鱼等等。并说明种群的概念。物种:可以在自然状态下互相交配并且产生可育后代的一群生物成为一个物种。思索并讨论。加强学生对“种群”概念的理解。思索:对于生物个体来说,生命是有限的,但是对于一个
7、种群来说,一般会不会因为个体的死亡而消逝呢?在同一个生活区域,是不是只有一个种群?举例。结合学生答复,推动本节主要内容。同一区域中往往生活着很多个生物种群,种群内个体之间构成一个互相依靠、互相制约的有机整体,从而表现出肯定的特征。下面就开场讲解本节主要内容“种群的特征”。(板书)不会。虽然有个体的死亡,但是还有它的后代在接着持续。不是。举例。使学生通过对问题的思索,自然地过渡到新课程的学习。新课详解第1节 种群的特征一、 种群密度种群的第一个特征种群密度。种群的特征主要表如今数量上的改变,相识和把握种群的数量特征很重要。1、种群密度的概念(板书、课本)我们平常常常听说够某种珍稀动物在全球有多少
8、只、某种作物的产量是否进步要分析这些数量上的改变,先要调查种群的数量。对于一些珍稀动物,因为数量很少,就很简洁通过逐个计数得到其总体数量。但是对于数量很大的种群,逐个计数就会特别困难,比方要估算一片稻田的水稻有几株。请学生思索,可以有什么方法可以估计这样的种群数量。2、调查种群密度的方法结合学生答复的及样方法相类似的方法讲解。方法一:样方法。(1)让学生阅读课本内容,理解样方法的概念及步骤。(2)学生阅读“探究”局部的资料,小组讨论如何进展实际操作。依据学生讨论结果,对样方法进展总结。样方法中提到的“样方”也叫样本,是从讨论对象的总体中,抽取出来的局部个体的集合。(3)请学生思索,在选择样方的
9、时候,它的位置应当确定在哪里? 依据学生的答复,总结出确定洋房的一个原则:随机取样。因为要调查的种群在调查区域内自主学习课本内容驾驭种群密度的定义;体会种群密度的生物学意义。学生结合预习和日常生活阅历提出各自的方案。学生阅读课本文字材料,理解样方法的概念和步骤。小组讨论探究样方法的实际操作。通过老师的引导,主动探寻最有效的方法。 学生通过思索,可以答复样方确定在哪里都可以。引导学生思索联络课本学问和生活阅历,提出各自认为合适的方法。老师再依据学生的答复引出系统和正确方法。 学生要学会小组合作讨论,并且可以充分发挥主动性,对样方法的操作进展讨论和学习。的分布是随机分布的。所以取样的关键就是要进展
10、随机取样,可以保证中群众每个个体被抽取的时机是一样的。(4)取样的方法:取样的方法关系到用调查数据估计的种群密度是否接近真实值,所以取样的方法特别重要。以下介绍两种取样方法:五点取样法和等距取样法(板书绘图)。学生通过阅读材料,推断两种方法适用于怎样布局的调查对象 。方法二:标记重捕法。(1)请学生思索:假设要估计某一区域中的老鼠数量,能否用样方法?为什么?对于活动实力强、活动范围广的动物的种群密度调查 ,样方法就不再运用。就用另一种方法估计标记重捕法。(2)让学生阅读课本内容,理解标记重捕法的概念和步骤。要求学生依据文字材料总结出标记重捕法的计算公式。(第一次捕获的个体进展标记后记数为a,重
11、捕个体数为y,重捕个体中被标记的个体数为b,种群个体总数为x)(3)依据总结的公式,要求学生思索课本中“学科穿插”局部中的材料,运用标记重捕法估算该种群的种群密度。(留意:计算个体只能取整数)二、 诞生率和死亡率学习了种群密度和调查种群密度的方法后,进一步学习种群的其他特征,这些特征通过干脆或者间接的作用影着种群密度。 依据课本东北虎、大熊猫田鼠、蝗虫的材料,让学生通过看课本自学“诞生率”和“死亡率”概念。思索:不同的种群其诞生率和死亡率是否一样?举例。生物的诞生率是有什么确定的?前面说过个体及种群的关系,个体的死亡不会引起种群的消逝,因为个体在不断地繁殖后代,新个体的诞生和个体的死亡对种群的
12、密度有干脆的影响。思索:诞生率和死亡率及种群密度的关系。联络社会:依据我国人口现状,让学生思索诞生率和死亡率对人口密度的影响。同时,让学生就我国“安排生育”的政策提出自己的见解。五点取样:调查总体非长条形。等距取样:调查总体为长条形。不能。老鼠会活动,不像植物一样保持在一个地方。a/x=b/yx=ay/b39/x=15/34x=88.4即x88(只)不同。大熊猫等珍稀动物和蚊子、苍蝇等昆虫。结合课本:生物的繁殖实力。学生通过讨论分析总结得出:a.诞生率死亡率,种群密度增加b.诞生率死亡率,种群密度不变c.诞生率死亡率,种群密度削减学生依据自己的理解和思索主动发言。通过对试验方法的探究,使学生真
13、正驾驭样方法的步骤和取样规则。激励学生自己总结规律,并结合学科穿插,激发学生的学习爱好。激励学生思索总结规律,老师的作用只是做适当的引导和补充。激励学生通过思索和讨论,以到达情感看法目的。三、 迁入率和迁出率 对于很多种群来说,除了诞生率和死亡率确定种群数量以外,迁入率和迁出率叶是确定种群密度的重要因素。让学生看课本,理解迁入率和迁出率的概念。依据生活常识,举例那些生物中有迁入和迁出的行为。我国沿海地区人口密度大,内陆边疆地区人口密度小,除了历史、经济等因素影响,还有一个因素就是迁入率和迁出率。四、 年龄组成和性别比例除了以上的特征,年龄组成和性别比例对种群密度也有肯定的影响。1、年龄组成让学
14、生阅读课本,理解年龄组成的概念。看图4-3,依据三种年龄组成构造预料种群数量的开展趋势,并说出其缘由。2、性别比例让学生阅读课本,理解性别比例的概念,并熟识性别比例对种群密度影响作用的实际生活应用。思索:性别比例对种群密度的影响。(让学生将诞生率和死亡率、性别比例结合起来思索。) 补充蜜蜂、蚂蚁等不符合一般性别比例的特例。五、 种群各种特征之间的关系种群的各个特征时间互相联络。思索:诞生率和死亡率、迁入率和迁出率、年龄组成、性别比例对种群密度的影响作用是怎样的?依据学生的答复,及学生一起进展总结:年龄组成+ + 预料诞生率 种群数量 死亡率迁入率 种群密度 迁出率影响性别比例通过学习,请学生举
15、一些常见的及种群密度相关的实际例子,加深对本节重点内容的驾驭。六、 种群的空间特征种群除了以上讨论的几个重要特征,还有其它一些特征,比方种群分布的空间特征。(概念)。 请学生看课本中的图,分析水稻、杂草、瓢虫的空间特征有什么区分。依据学生的答复,和学生一起进展总结,即种群的空间分布有三种类型:匀称分布、随机分布、集群分布(板书绘图)。留鸟的迁徙、我国很多人从一个城市向另一个城市迁移。A:增长型。幼年个体多,老年个体少,种群密度会不断增长。B:稳定型。各个年龄段的个体数目比例适中,种群密度改变不大。C:衰退型。幼年个体少,老年个体多,种群密度会减小。,种群密度增长快,种群密度相对稳定,种群密度增
16、长慢学生跟着老师的带着,主动思索讨论,同老师一起总结对本节内容进展一个总结。 学生依据生活常识和阅历作答。水稻的分布有肯定规律,比拟匀称;杂草是分布的,没有什么规律;瓢虫都集中在一起。学生依据生活常识和一些对我国社会背景的理解,对该局部内容驾驭比拟简洁。相对简洁的学问点,激励学生自己思索并通过小组讨论得出结论,既激发学生的爱好,也培育了学生主动思索和小组合作的学习习惯。第2节 种群数量的改变课题第2节 种群数量的改变教学重点尝试建构种群增长的数学模型,并据此说明种群数量的改变。教学难点建构种群增长的数学模型教学目标学问目的1.说明建构种群增长模型的方法。2.用数学模型说明种群数量的改变。实力目
17、的3.通过探究培育液中酵母菌种群数量的改变,尝试建构种群增长的数学模型。情感目的4.关注人类活动对种群数量改变的影响。教学媒体多媒体、实物投影仪教学过程教学内容 个人札记引入在第一节中,我们学习了种群数量的影响因素,大家看“问题讨论”,思索讨论打算答复。提示1.Nn=2n,N代表细菌数量,n代表“代”。2.N=2216。3.细菌数量不会恒久按这个公式增长。可以用试验计数法来验证。问题再以“本节聚焦”引起学生的思索和留意力。板书一、建构种群增长模型的方法学生活动学生阅读并完成P66图4-4 细菌种群的增长曲线旁栏思索题1生思索答复师提示。提示不够准确。问题在自然界中,种群的数量改变状况是怎样的呢
18、?答并板书1.种群增长的“J”型曲线学生活动阅读P66第三段到第五段。板书自然界确有类似细菌在志向条件下种群数量增长的形式,假设以时间为横坐标,种群数量为纵坐标画出曲线来表示,曲线则大致呈“J”型。Nt=N0t问题“J”型增长能始终持续下去吗?板书2.种群增长的“S”型曲线学生活动阅读P67并完成 “思索及讨论”。提示1.对家鼠等有害动物的限制,可以实行器械捕杀、药物捕杀等措施。2.从环境包容量的角度思索,可以实行措施降低有害动物种群的环境包容量,如将食物贮存在平安处,断绝或削减它们的食物来源;室内实行硬化地面等措施,削减它们挖造巢穴的场所;养殖或释放它们的天敌,等等。旁栏思索题3生思索答复师
19、提示。提示同一种群的K值不是固定不变的,会受到环境的影响。问题种群数量到达K值时,都能在K值维持稳定吗?板书3.种群数量的波动和下降学生活动阅读P67P69并完成“探究”。小结略。作业练习一二。提示一、根底题1. (1)在食物足够、空间广袤、气候相宜、没有天敌等优越条件下,种群可能会呈“J”型增长。例如,澳大利亚昆虫学家曾对果园中蓟马种群进展过长达14年的讨论,发觉在环境条件较好的年份,种群数量增长快速,表现出季节性的“J”型增长。(2)在有限的环境中,假设种群的初始密度很低,种群数量可能会出现快速增长。随着种群密度的增加,种内竞争就会加剧,因此,种群数量增加到肯定程度就会停顿增长,这就是“S
20、”型增长。例如,栅列藻、小球藻等低等植物的种群增长,常常具有“S”型增长的特点。2.(1)以年份为横坐标,种群数量为纵坐标,依据表中数字画曲线。(2)食物足够,没有天敌,气候相宜等。(3)作为食物的植物被大量吃掉,导致食物匮乏;自然灾难等。典型例题例1(2000年广东卷)种群是指一个生态系统中A同种生物全部成熟个体的总和B全部生物成熟个体的总和C同种生物全部个体的总和D全部生物个体的总和解析 种群是指肯定时间、空间内同种生物个体的总和。不同的生物不属于同一个种群;同一时间、空间内的同种个体是一个种群,这些个体不仅包括全部成熟个体,也包括全部幼年、青年、老年等全部个体。但种群不是同种生物简洁的相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高中生物 必修 第四 教案 总结

限制150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