离骚苏教版教案及说课稿1.docx
《离骚苏教版教案及说课稿1.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离骚苏教版教案及说课稿1.docx(15页珍藏版)》请在淘文阁 - 分享文档赚钱的网站上搜索。
1、离骚教案教学目的: 一、解屈原生平,领悟其爱国主义精神和高洁品质,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世界观。 二、诵读课文,理解关键词语,感悟涛歌中表达的情感。 三、理解俩种浪漫主义的艺术手法:移情和比方。教学重点 一、解屈原生平及楚辞的一般特点。 二、通过鉴赏离骚的美丽诗句,学习屈原追求美政、忧国忧民的高尚品德。 三、有感情、有节奏地诵读并背诵课文。教学难点: 一、理解诗作中疑难的字、词及表达含蓄的句子。 二、品尝、鉴赏诗歌中移情的艺术手法。教学建议: 一、这首诗古奥难懂,教学时应领先扶植学生理解诗句的字面意思,然后再指导学生观赏诗句。 二、这首诗有丰富深沉的内涵,学生仅疏通文字是不行能获得深入的感受和思想
2、的。可引导学生在理解诗人生平、政治环境、地域文化等背景学问的根底上对诗歌内在含义进展深化讨论。可以在课前布置学生利用网络或图书馆查找有关资料。 三、教学过程中要强调诵读。鼓励学牛放声朗读,读出节奏,读出感情。在理解的根底上熟读,在熟读的根底上体会,背诵也就水到渠成了。 四、本课所在板块为殉道者之歌,教学时要留意抓住板块主题,表达出屈原为自己的志向而献身的殉道精神,引导学生体验屈原对高尚人格的不懈追求。 五、建议用两课时完本钱课的教学。教学过程 一、导人。 大家还记得毛主席的沁园春雪吗(带着学生背诵)谁能说说“惜秦皇汉武,略输文采,唐宗宋祖,稍逊风骚”中的“风骚”是什么意思 明确沁园春雪中的“风
3、骚”指的是文化程度或文学程度。其中的“风”是指十五国风,代表诗经,“骚”指的就是我们今日要学习的离骚。 二、初读体验。 (一)教师范读或播放诵读录音。 (二)学生自由诵读。要求:放声朗读,读准字音。 (三)师生齐读。 (四)提问:你反复诵读之后,觉得这首诗外在形式上有什么特点 明确1。句式长短参差,形式比拟自由。 2句末多用“兮”字增加语势,使句式整齐,琅琅上口。 三、相关学问介绍。 (一)学生沟通课前查到的有关学问。 (二)教师补充。 1介绍楚辞。 刚刚大家诵读后总结出的这首诗外在形式上的特点,就是“楚辞”这种诗体的形式特点。 “楚辞”之所以姓“楚”,就是因为全部的楚辞“皆书楚语,作楚声,记
4、楚地,名楚物”。汉代人将这种别具风格的文体称之为“楚辞”,以后又称为“骚体”(因为离骚是楚辞中最闻名的作品)。 楚辞一书是西汉刘向辑录的战国时期楚国诗歌总集。楚辞在中国诗歌史上占有重要地位。它的出现,打破了诗经以后两三个世纪的寂静而在诗坛上大放异彩,后人也因此将诗经与楚辞并称为风、骚。风指十五国风,代表诗经,充溢着现实主义精神;骚指离骚,代表楚辞,散发着浪漫主义气息。风、骚代表着中国古典诗歌现实主义和浪漫主义创作的两大流派。 2介绍屈原及离骚。 屈原,名平,字原,战国时期楚国诗人、政治家。 屈原生活在时代动乱、社会变革的战国中期。当时,新兴地主阶级与奴隶主贵族集团的剩余权力,在宗国内部和宗国之
5、间进展着内外交织的困难斗争。据史记屈原列传记载,屈原“博闻强志,明于治乱,娴于辞令,入则与王图议国事,以出号令;出则接遇来宾,应对诸侯。王甚任之”,还曾“使屈原造为宪令”。屈原力主革新政治,举贤授能,除残去秽,励精图治,这就打破了他所属的奴隶主贵族阶级的局限,而适应了新兴地主阶级的政治要求。楚国贵族集团中的顽固派不断打击和排斥屈原,使他一生为之奋斗呼号的政治志向不能得到实现,他就用诗歌倾吐自己的忧愁幽思和缠绵悱恻的心情。(教师可参考教参上“屈原的政治活动”部分给学生简洁介绍屈原经验的政治斗争。) 离骚是屈原一生寻求爱国真理并为之奋斗不息的一个缩影,是我国古典文学中最长的一首政治抒情诗,全诗共3
6、73句,2 400多字,是“可与日月争光”的一篇浪漫主义杰作,是诗人的主要代表作品,也是楚辞体的重要代表作品,人们往往以此来代称屈原的全部诗作,它在我国文学史上具有极其重要的地位。 四、再读感悟。 (一)学生齐读全文。 (二)提示诗中的“兮”是一个语气助词,它不仅加强了生活色调,而且使诗歌的调子回荡顿挫,宛转动人,读的时候应当拉长语气。 五、理解诗句。 (一)学生参阅注释,分小组讨论翻译诗句,可以用自己的语言说出诗句的字面意思即可。 (二)各小组推选代表发言,各组相互补充,教师点评。 (三)再次诵读全诗。 六、整体感知。 按习惯,离骚以节论,每四句为一节,课文24句为离骚的前六节。这六节根据内
7、在的逻辑关系又可以分成几部分呢(提示:课文右侧的“对话栏”里的内容可以给我们一些扶植。) 学生讨论后发言,教师点评。 明确课文节选部分可以分为三部分。 第一部分(第18句):自l己名贵的出身、降生的祥瑞和美妙的名字。 第二部分(第912句):自己始终在追求着美妙的品行和才能(以香花美草为喻)。 第三部分(第1324句):自己对时间消逝不能为国效力和君王昏聩、国家动乱的担忧。表达自己愿为国效力,为楚王引路的决心。 七、诵读全诗。 要求:读出节奏和情感,尝试背诵。 八、研读文本。 (一)研读第一部分。 1课本上对话栏中说这部分“叙说名贵的出身、降生的祥瑞和美妙的名字”,请说说看,这三点分别是哪几句
8、写出来的 明确课文中第12句写自己名贵的出身,第34句写自己降生的祥瑞,第58句写自己美妙的名字。 2写这几点分别有什么作用 明确(1)写自己名贵的出身:从远祖颛顼帝说起,显示诗人与楚王同姓宗亲的血缘关系,既表现了诗人对祖先的崇拜,又表现他贵族出身的优越感和责任感,说明自己对楚国的兴亡负有义不容辞的责任。 (2)写自己诞生的祥瑞:诗人自述诞生于寅年寅月寅日,这是包含特别文化内涵的吉宜时日,诗人对自己在这个时候降生充溢骄傲。 (3)写自己美妙的名字:诗人自述父亲给他起的美妙的名字,这个名字中包含着父亲对他品德的美妙期望,诗人也把这作为自己美妙人格的准则。 这三点共同表现出了作者高度的庄重自爱。
9、(二)研读第二部分。 课本上对话栏中说“内美句承上,修能句启下。表达了诗人对自我价值的发觉”。这句话你是怎么理解的 明确“内美”承上是指第18句中所说的自己名贵的出身、降生的祥瑞和美妙的名字,这都是上天与祖先赐予的。诗人并未满意,依旧“重之以修能”。“修能”句启下,第1112句就用采集香花美草来比方自己对“修能”的追求,把江离与芷草披在身上,把秋兰结成饰物挂在身边,只要是美妙的品行,诗人都学习。因此“内美”和“修能”正是作者对自己高尚品行和美妙才能的评价,正是诗人对自我价值的发觉。 (三)研读第三部分。 1课本上对话栏中说第1320句“焦虑之情,忧患之意,溢于言表”,请同学们详细说说,作者为什
10、么会表现出“焦虑之情,忧患之意”呢 明确“汩余若将不及兮,恐年岁之不吾与”,“日月忽其不淹兮,春与秋其代序”,对一心报国的诗人而言,最令人担忧的是时间如流水逝去,而没有时机把美妙的品行和超凡的才能献给楚国。而另一方面,诗人更是充溢忧虑:“惟草木之零落兮,恐美人之迟暮。”“美人”在这里指君王,君王昏聩误国,保守落后,政治混乱。诗人虽怀有一腔热忱,无奈“美人”不识。所以作者会表现出“焦虑之情,忧患之意”。 2课本上对话栏中说第2l一22句“上句词直,下句意婉”,你是怎么理解的 明确这两句的抒情对象都是楚王。“不抚壮而弃秽兮”是劝说楚王把握年岁盛壮的时机,丢掉秽恶的行径。干脆说君王行径秽恶,这就是“
11、词直”。诗人下旬中却改用商议的语气说“何不改此度”,宛转地说“为什么不变更这种不善的法度呢”表达了诗人虽然对楚王的秽恶行径特别愤怒,但他依旧忠于楚王,对楚王还是很恭敬的。这就是“意婉”。 3课本上对话栏中说第2324句“崇仰真理,义不容辞。剧烈的道德觉悟”,你是怎么理解的 明确诗人想像驾着骏马奔向远方,他热忱地回首,望着彷徨无路的楚王,高喊着:“来吧,我为你在前面引路!”诗人崇仰真理,有着高尚的人格,所以他义不容辞地以君主的政治引路人自居,在他的思想中,自己是顶天立地的人。这种剧烈的自我意识,意味着人的觉悟。 九、简析艺术手法。 (一)教师讲解:离骚中作者常以“香草”、“美人”来比方自己、贤士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离骚 苏教版 教案 说课稿
限制150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