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语十二章教案1.docx
《论语十二章教案1.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论语十二章教案1.docx(8页珍藏版)》请在淘文阁 - 分享文档赚钱的网站上搜索。
1、论语十二章一、 孔子简介1、生平孔子(前551-前479),名丘,字仲尼,鲁国人陬邑(今山东曲阜东南)人。中国春秋末期宏大的思想家和教化家,儒家学派的创始人。先世系宋国贵族。五世祖木金父避难奔鲁,后定避鲁国陬邑。父叔梁纥为鲁国武士,以勇力闻于诸侯。孔子岁丧父,随母亲颜征在移居阙里,并受其教。孔子幼年,“为儿游戏,常陈俎豆,设礼容”。少时家境贫寒,岁立志于学。及长,做过管理仓库的“委吏”和管理牛羊的“乘田”。他虚心好学,学无常师,相传曾问礼于老聃,学乐于苌弘,学琴于师襄。岁时,已博学多才,成为当地较出名气的一位学者,并在阙里收徒授业,创始私人办学之先河。孔子岁时,因鲁国内乱而奔齐。为了接近齐景公
2、,做了齐国贵族高昭子的家臣。次年,齐景公向孔子询问政事,孔子说:“君要象君,臣要象臣,父要象父,子要象子。”景公极为赞许,欲起用孔子,因齐相晏婴从中阻挠,于是作罢。欲起用不久返鲁,接着钻研学问,培育弟子。岁时,任鲁国中都宰(今汶上西地方官)。由于为政有方,“一年,四方皆则之” 岁时由中都宰提升为鲁国司空、大司寇。公元前年(鲁定公十年),鲁、齐夹谷之会,孔子提出“有文事者必有武备,有武事者必有文备”。齐景公欲威逼鲁君就范,孔子以礼斥责景公,保全了国格,使齐侯不得不容许定盟和好,并将郓、龟阴三地归还鲁国。孔子岁时,受季桓子托付,摄行相事。他为了进步国君的权威,提出“堕三都”、抑三桓(鲁三家大夫)的
3、主见,结果遭到三家大夫的反对,未能胜利。岁时,鲁国君臣承受了齐国所赠的文马美女,终日痴迷声色。孔子则大失所望,遂弃官离鲁,带着弟子周游列国,另寻施展才能的时机,此间“干七十余君”,终无所遇。前年(鲁哀公十一年),鲁国季康子听了孔子弟子冉有的劝告,才派人把他从卫国迎接回来。孔子回到鲁国,虽被尊为“国老”,但仍不得重用。他也不再求仕,乃集中精力接着从事教化及文献整理工作。一生培育弟子三千余人,身通六艺(礼、乐、射、御、书、数)者七十二人。在教学理论中,总结出一整套教化理论,如因材施教、学思并重、举一反三、启发诱导等教学原则和学而不厌、诲人不倦的教学精神,及“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和“不耻下问”的
4、学习看法,为后人所称道。他先后删诗、书,订礼、乐,修春秋,对中国古代文献进展了全面整理。老而喜易,曾到达“韦编三绝”的程度。岁时,独子孔鲤去世。岁时,得意门生颜回病卒。孔子哀思至极,哀叹道:“天丧予!天丧予!”这一年,有人在鲁国西部捕获了一只叫麟的怪兽,不久死去。他认为象征慈爱爱瑞的麒麟出现又死去,是天下大乱的不祥之兆,便停顿了春秋一书的编撰。岁时,突然得知子仲由在卫死于国难,哀痛不已。次年(前年)夏历二月,孔子寝疾日,赍志而殁。孔子一生的主要言行,经其弟子和再传弟子整理编成论语一书,成为后世儒家学派的经典。孔子的思想:其思想核心是“仁”,“仁”即“爱人”。他把“仁”作为行仁的标准和目的,使“
5、仁”和“礼”互相为用。主见统治者对人民“道之以德,齐之以礼”,从而再现“礼乐征伐自天子出”的西周盛世,进而实现他一心憧憬的“大同”志向。二、文本讲析1、子曰:“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为政第二)温故而知新:温,温燖义。燖者以火熟物。后人称急火曰煮,慢火曰温,温犹习也。故字有两解。一曰:旧所闻昔所知为故,今所得新所悟为新。一曰:故如故事典故。六经皆述古昔,称先王。知所谓通其大义,以斟酌后世之制作,如汉代诸儒之所为。可以为师:依前解,时时复习旧得而开发新知,此乃学者之心得。有心得,斯所学在我,能学即能教,故曰可以为师。若分温故知新为两事,故是外面所得,新仍是外面所得,总之是记问之学。所学在外,
6、则学问无穷,记问虽博,非属心得,既非能学,即非能教。仅成稗贩,何足为师?然心得亦非凭空自创,乃从旧闻中开悟新知,使内外新旧融会成一,如是始可谓之学。依后释,事变无穷,所谓新者,皆古所未经,师所不传,若仅温故不能知新,则必有学绝道丧之忧矣。故惟温故而能知新,始能胜任为师。此两解,言异而义一,学者其细参之。本章新故合一,教学合一,温故必求知新,能学然后能教。若仅务于记诵稗贩,不能开新,即缺乏以任教,意蕴深长。【白话试译】先生说:“能从复习旧知中开悟出新知,乃可作为人师了。”2、子曰:“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为政第二)罔:诬罔。殆:有两个意思:疑心;危急。两个意思都讲得过去,这里译文选
7、第一种意思。【白话试译】孔子说:“只是读书,却不思索,就会受骗;只是空想,却不读书,就会缺乏信念。”3、子贡问曰:“孔文子,何以谓之文也?”子曰:“敏而好学,不耻下问,是以谓之文也。”(公冶长第五)孔文子:卫大夫,名圉。文,其谥。左传载其人私德有秽,子贡疑其何以得谥为文,故问。敏而好学:敏,疾速义。孔子好古敏以求之是也。不耻下问:以能问于不能,以多问于寡,皆称下问,不专指位及年之高低。敏而好学,不耻下问,则其进于善也不难矣。是以谓之文:孔子谓如此便可谥为文,见孔子不没人善,及人为善,而略所不逮,此亦道大德宏之一端。【白话试译】子贡问道:“孔文子何以得谥为文呀!”先生说:“他做事勤敏,又好学,不
8、以问及下于他的人为耻,这就得谥为文了。”4、子曰:“君子博学于文,约之以礼,亦可以弗畔矣夫。”(雍也第六)博学于文:文,诗书礼乐,一切典章制度,著作义理,皆属文。博学始能会通,然后知其真义。约之以礼:礼,犹体。躬行理论,凡修身、齐家、从政、求学一实在务皆是。约,要义。博学之,当约使归己,归于理论,见之行事。弗畔:畔同叛,背义。君子能博约并进,礼文兼修,自可不背于道。就学言之谓之文,自践履言之谓之礼,其实则一。惟学欲博而践履则贵约,赤非先博文,再约礼,二者齐头并进,正相成,非相矫。此乃孔门教学定法,颜渊喟然叹曰章可证。【白话试译】先生说:“君子在一切的人文上博学,又能归纳到一己当前的理论上,该可
9、于大道没有背离了!”5、子曰:“学如不及,犹恐失之。”(泰伯第八)学问无穷,汲汲终日,犹恐不逮。或说:如不及,未得欲得也。恐失之,既得又恐失也。上句属温故,下句属知新。穿凿曲说,失平易而警策之意。今不取。【白话试译】先生说:“求学如像来不及般,还是怕失去了。”6、子绝四:毋意,毋必,毋固,毋我。(子罕第九)绝四:绝,无之尽。毋,即无字,古通用。下文四毋字非制止辞。孔子绝不有此四者,非在心求禁绝。毋意:意,读如亿,亿测义。事未至,而妄为亿测。或解是私意,今不从。毋必:此必字有两解。一、固必义。如言必信,行必果,事之己往,必望其常此而不改。一,期必义。事之将来,必望其如此而无误。两说均通。如用之则
10、行,舍之则藏,即毋必。毋固:固,执滞不化义。出处语默,惟义所在,无可无不行,即毋固。或说固当读为故,所谓彼一时,此一时,不泥其故。两义互通,今仍作固执解。毋我:我,如我私我慢之我。或说:孔子常曰“何有于我哉”,“则我岂敢”,此即无我。又说:孔子述而不作,处群而不自异,惟道是从,皆无我。两说亦可互通。圣人自谦者我,自负者道,故心知有道,不存有我。本章乃孔子弟子记孔子平日处事立行之看法,而能直探其心以为说,非其知足以知圣人,而又经长期之详审而默识者,不易知。【白话试译】先生平日绝无四种心。一无亿测心,二无期必心,三无固执心,四无自我心。7、子曰:“吾有知乎哉?无知也。有鄙夫问于我,空空如也,我叩其
11、两端而竭焉。”(子罕第九)空空如也:或说:孔子自言无知。或说:此指鄙夫来问者,言此鄙夫心中空空。就文理,后说为是。或说:空空,即悾悾,诚悫貌。鄙夫来问,必有所疑,有所疑,即非空空。然此鄙夫心中只有疑,并无知,则仍是空空,两义可兼说。我叩其两端而竭焉:叩,如叩门,使门内人听见开门。又如叩钟使自鸣。孔子转叩问此鄙夫,使其心自知开悟。两端者,凡事必有两端,孔子就此鄙夫所疑之事之两端叩而问之。竭,尽义。于此两端,穷竭叩问,使鄙夫来问者,对其本所疑心之事之两端均有开悟,则所疑全体皆获通晓,更无可疑。然此非孔子先自存有一番学问,专待此鄙夫之问。孔子仅就其所疑而叩之,使自开悟,故曰:“吾有知乎哉,无知也。”
12、正为此鄙夫心悾悾如,诚悫有疑,又自承无知,故能循孔子之叩而逐步自有所开悟。若使此鄙夫胸有成见,不诚不悫,别怀他肠而来问难,则孔子虽善叩,此鄙夫必抱持己见,深团固拒,不能有所开悟矣。故孔子虽善教,此鄙夫亦善学。孔子之善教,正因其自认无知。此鄙夫之善学,亦正因其心空空诚悫求问。盖问者心虚,而答者亦心虚,故使答者能转居于叩问之地位,而问者转居于开悟对答之地位。而此所疑之事,乃跃然明显,不明显于孔子之口,乃明显于此鄙夫来问者之心头。此章亦孔子谆谆教导之一例。本章言学问求知,必心虚始能有得,此其一。学问有所得,必由其心自有开悟,此其二。学日进,心日虚,得一知,必知更多为我所不知者。孔子曰:“我有知乎哉?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论语 十二 教案
限制150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