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程与教学论第二次作业参考答案.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课程与教学论第二次作业参考答案.docx(14页珍藏版)》请在淘文阁 - 分享文档赚钱的网站上搜索。
1、作业2一、填空题 1课程内容的讨论主要解决如何选择和组织某一门课程的内容,即确定“应当教什么”和以什么样的方式呈现这些需要教的内容。课程内容的组织要遵循连续性、“依次性”和“整合性”原则。课程内容的纵向组织,或称序列组织,就是根据某些准则以“先后依次”排列课程内容。 2美国学者古德莱德把课程分为志向的课程、正式的课程、“领悟的课程”、运作的课程、“阅历的课程”五个层次。 3根据各学科学问综合程度的不同,可以把综合课程划分为“相关课程、交融课程、广域课程”三种形态。4必修课程的本质特点就是“强迫性”,它是社会权威在课程中的表达。选修课程一般分为“必选课程 ” 与“任选课程”两类。 5.课程构造是
2、指“课程各局部的组织和协作”,即讨论课程各组成局部如何有机地联络在一起的问题。中小学课程构造的支配,根本上是由“必修课、选修课、活动课”与社会理论活动四个局部组成。 6.课程施行是一个动态的过程,它讨论“一个预期的课程在实际中”是如何运用的。 7影响课程施行的因素可以分为三大类:“改革本身的因素、学校内部的因素、学校外部的因素”。 8课程学者霍尔(Hall)和霍德(Hord)提出教师在课程施行过程中,对课程的关注程度分为七个层次:低度关注、理解信息、个人层面的、“管理层面的”、结果、合作、再关注。 9美国课程专家麦克尼尔(J.D.McNeil)将课程施行的策略分为三种:“从上至下的策略 从下至
3、上的策略从中间向上的”的策略。10课程管理是包括“教化行政部门和学校”在内的整体上对课程的编制、施行、评价等工作的组织与限制。 11校本课程开发是指学校根据本校的“教化哲学”,通过与外部力气的合作,承受“选择、改编、新编”教学材料或设计学习活动的方式,并在校内施行以及建立内部评价机制的各种专业活动。 12校本课程开发的主体是教师,教师参加校本课程开发为教师在精神领域、学问领域、技能领域的专业开展供应了可能。 13影响校本课程参加者的因素包括教师、“理论专家、学校指导者及管理者和学生及家长”。二、单项选择题 1课程与教学内容的选择不受以下哪一种因素的制约 ( C )。 A课程目的 B学生的需要、
4、爱好和身心开展程度 C国家统治阶级的需要 D内容本身的性质 2课程与教学内容的活动取向特别留意 ( B )。 A课程内容的科学逻辑组织 B课程与社会生活的联络,强调学生在学习中的主动性 C课程是既定的、先验的、静态的 D课程是外在于学习者的,并且根本上是凌驾于学习者之上的学习者听从课程,在课程面前是承受者的角色 3( B )是最早为分科课程供应心理学理论根底的人。 A杜威 B赫尔巴特 C夸美纽斯 D泰勒 4必修课程的本质特点(区分正规课程与非正规课程的主要标记)是( A )。 A强迫性 B自由性 C开放性 D自主性 5将课程的施行过程看作课程形成过程的一局部,认为在教学之前并没有一种完好的、规
5、定好的课程,这是( C )。 A课程施行的忠实观 B课程施行的互动调适观 C课程施行的参加制定观 D课程施行的理论观 6霍尔和劳克斯认为,在课程施行中,教师运用程度的最低限度要达致( A ),才算已经施行了新课程。 A常规化 B精致化 C机械地运用 D整合 7( B )的课程管理形式强调社会需求多样化,强调学校自身的独特性,强调学生的个别差异,强调开展人的特性,本质上强调以人的开展为本。 A中央集权型 B地方分权型 C混合型 D蛋糕型 8下面各国中比拟典型的实行中央集权型课程管理形式的国家为( A )。 A法国 B美国 C日本 D瑞典 9下列哪一项不是当前课程管理的趋势与特征:( D ) A民
6、主化 B多元化 C标准化 D差异化三、简答题1、课程(与教学)内容的选择有哪几种不同的取向每一种取向各有什么特点答:课程内容的选择取向主要有:(1)课程内容即教材。将课程内容作为学生习得的学问来对待,这些学问表达为事实、原理、体系等形式。(2)课程内容即学习阅历。学习阅历指学生与外部环境的互相作用。学习是通过学生的主动行为发生的;学生的学习取决于他自己做了些什么,而不是教师呈现了什么内容或要求做些什么。学习阅历取向强调的是:确定学习的质和量的是学生而不是教材,学生是一个主动的参加者。教师的职责是要构建相宜学生实力与爱好的各种情境,以便为每个学生供应有意义的阅历。(3)课程内容即学习活动,这种取
7、向的重点放在学生做些什么,而不是放在教材表达的学科体系。以活动为取向的课程,特别留意课程与社会生活的联络,强调学生在学习中的主动性。当今,“学习活动”这个术语在课程领域里运用得相当广泛,它关注的不是向学生呈现些什么内容,而是让学生主动从事各种活动。2、课程(与教学)内容的选择必需遵循哪几个原则答:课程内容选择的原则主要有(1)以课程目的为主要根据的原则。课程目的作为课程编制其他各个阶段的先导和方向,是专家、学者、教师等经过周密思索,细致讨论社会、学科、学生等诸方面特点与需求的结晶,是课程内容选择的最主要根据。(2)适应学生的需求及爱好的原则。选择的课程内容只有适应学生的爱好、需求和实力,才能有
8、助于学生驾驭文化学问,形成良好的看法。(3)留意内容的根底性原则。根底教化的课程学习是为学生的终身开展打根底。因此,选择最根底性的内容,则具有普遍性或共同性,更具有发生性,起始性,迁移性。(4)贴近社会生活与学生生活的原则。只有与社会生活、学生生活严密联络的内容,才能真正成为学生趣之所在、志之所往,所以课程内容的选择必需要回来生活。3、隐性课程有哪些特点答:隐性课程是指学生在学习环境(包括物质环境、社会环境和文化体系)中所学习到的非预期或非支配性的学问、价值观念、标准和看法,是支配表上看不到的课程,其主要特点:(1)涉及范围的广域性。隐性课程是全部学校文化要素的集合,涉及学校生活的全部方面并浸
9、透其中。(2)施行过程的潜在性。隐性课程主要是以不明显的、间接的、内隐的方式影响学生,俗称“看不见的教化”。(3)影响的许久性。隐性课程多是通过心理的无意识层面对学消费生影响,而且这些影响一旦产生,就会许久地发生作用,难以消退。(4)结果的难量化性。隐性课程更主要的是作用于学生的精神世界中的非理性领域,这些非预期性影响是难以量化的。4、综合理论活动的特点是什么?(详细见教材148-149页)答;综合理论活动的特点有:(1) 整合性(2) 理论性(3) 开放性(4) 自主性(5) 合作性5、怎样更好的完善课程的选修制度答:目前完善与开展选修制度的主要相识:首先,选修课程是致力于“特性开展”的课程
10、,所以选修课程的设立应当突出根底性、新奇性、好用性和独创性的结合。其次,选修课程与必修课程具有等价性,即二者拥有同等的价值,不存在主次的关系,选修课程不是必修课程的附庸或陪衬。再次,选修课程也有标准的要求。选修课程不是随意的、散漫的、浅尝辄止的学习,而是有共同评估标准保证的、有效的学习。6、比照说明课程施行的互动调适观和课程生成观的异同。答:(1)互动调适观和课程生成观都将课程施行看作一个动态过程。不同的是:互动调适观将课程施行看作课程设计者和执行课程的人共同对课程进展动态调适。制定参加观认为课程由教师和学生共同参加的教化理论的结果。(2)互动调适观和课程生成观都强调课程在过程中施行。不同的是
11、:互动调适观认为课程施行是互动调适的过程,是对所主见的价值和假设的一个挑战过程,讨论者在施行过程中主动对课程方案讨论修正作为施行的一局部,课程生成观认为课程施行过程也是制定课程的一局部,是师生的教学理论是修正和制定课程的过程,师生一起创立课程,也是师生共同参加教化理论的结果。不过,这种师生根据自己的实际状况来确定课程的目的与内容的思路过于志向化。(3)互动调适观和课程生成观都强调革新评价。不同的是:互动调适观对施行的评价更多的是对特定条件下所发生的事务的描绘。课程生成观最大限度的要请教师和学生根据实际确定与评价课程的目的内容。教师可以根据详细的条件和自己对课程的理解,对课程进展调整和改造,让教
12、师更多地参加课程的制定过程。但这种思路与教学实际有确定差距。7、要到达胜利的课程施行,必需解决好那些问题?答:要到达胜利的课程施行必需解决好五个层面的问题:(1)教材的变更。教材的变更是课程施行的开场,是最干脆最明显的要素。新课程方案付诸施行,首先就要编写一套与之相配套的教材。(2)组织方法的变更。组织方式包括学生分班与分组支配、时空依次支配、人员支配等方面的内容。(3)角色或行为的变更。教师从权威、学问的拥有者转变成教学的组织者、参加者与合作者,并落实在学校的活动中,落实到课堂教学中。这是课程施行实性效果的重要标记。(4)学问和理解的变更。课程施行者必需从理论上相识课程各要素的意义及其关系,
13、理解一个新课程方法提出的根本理念以及这些理念的根据和作用,相识课程的目的、内容与方法的本质及其反映的理念与根底,真正意义上的课程施行是施行者自觉地、创立性地、有效地将课程方案在教学理论中表达出来。(5)价值的内化。价值的内化是指课程施行者将新课程提倡的价值观内化为自己的价值观,自觉地执行课程的各组成要素。8、谈谈你对教师、学校指导与管理者、课程专家因素在校本课程开发中的作用的理解。答:教师、学校指导与管理者、课程专家是校本课程的开发参加者因素。这些因素的各自作用:(1)教师:教师是校本课程开发的中坚力气,教师因素是影响校本课程开发的关键性因素。(2)学校指导与管理者:他们对校本课程开发的影响更
14、多地通过校长对学校的特定管理方式所形成的学校管理特色表达出来。(3)课程专家。课程专家不是校本课程开发的主导者,而是校本课程开发不行或缺的询问者、指导者、和协作者。9、校本课程开发的特征有哪些答:校本课程开发的特征主要是:(1)表达教化的效劳性。校本课程开发的目的指向本学校本地区的实际需要,充分调查学校所在地区的需求,调查学生的需求和特征。(2)促进教化民主化的进程。校本课程开发过程中要听取多方面的意见和建议,充分表达民主性和开放性。(3)表现反思性的行动讨论过程。校本课程开发的理念是把课程开发的权利交给教师,表达一种“开发施行视察反思再开发的过程。(4)促进课程资源与权利的重新支配。校本课程
15、开发是教化制度内权利与资源重新支配的过程。(5)是对国家课程的补充。理论中通过开发国家课程以解决课程的根底性与统性方面的问题,通过开发校本课程照看详细学校、社区环境和师生的独特性与差异性,二者互相补充。(6)要请教师转变角色。校本课程开发要请教师在开发、施行与评价中都要发挥骨干作用,这使教师从心理上、角色定位上都发生极大变更,主动性、主动性高涨,有利于课程施行的高效顺当进展。四、阐述题1、课程内容的组织方式有哪几种试分析每一种组织方式的特点。答;(1)纵向组织与横向组织。所谓纵向组织,或称序列组织,就是根据某些准则以先后依次排列课程内容。一般说来,强调学习内容从己知到未知、从详细到抽象,是历史
16、上教化家们的一贯主见。20世纪70年头以后,些教化家开场强调课程内容的横向组织原则,即要求打破学科的界限和传统的学问体系,以便让学生有时机更好地探究社会和个人最关切的问题。横向组织的问题:任课教师难以精通和熟识各科内容;学校现有条件跟不上;学生难以应付目前通行的考试方式。(2)逻辑依次与心理依次。所谓逻辑依次,就是指根据学科本身的系统和内在的联络来组织课程内容;所谓心理依次,就是指根据学生心理开展的特点来组织课程内容。如今倾向于学科的逻辑依次与学生的心理依次的统一。(3)直线式与螺旋式。直线式就是把一门课程的内容组织成一条在逻辑上前后联络的直线,前后内容根本上不重复。螺旋式(或称圆周式)是指用
17、某一学科学问构造的“概念构造”协作学生的“认知构造”以促进学生的认知实力开展的一种课程开展与设计。2、试述影响课程施行的因素。答:影响课程施行的因素是多方面的:(一)改革本身的因素,主要表现为(1)地方、学校与教师对改革的需要。地方、学校与教师对改革的需要程度,会影响人们施行课程的主动性和主动性,对改革的需要是影响施行的重要因素,它的作用有时不是干脆可以看出的。(2)施行者对改革的清楚程度。课程施行的主体学校和教师关于改革的目的、方法以及其他方面问题的清楚程度是影响课程施行的重要因素,这是一个贯穿改革全过程的问题。改革越困难,就越需要教师和有关人员理解改革的施行,以及改革过程中有可能遇到的问题
18、。(3)改革本身的困难性。困难性可能是由于要变更的东西太多,有可能是由于改革的内容跳动性太大造成的。变更的越多越广,胜利的时机就越大:所要做的东西越多,就会导致越多的失败。(4)改革方案的质量和好用性。好用性越强的改革方案,越会得到施行者的理解和承受。(二)学校内部的因素,主要表现为(1)校长。校长在改革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对校进步行特地的培训,使校长相识到课程改革的必要性和理解施行课程改革的措施是使课程改革有效施行的重要保证。(2)教师。教师自身的素养、教师观念的转变、教学方式的改革等,都会干脆影响课程施行的进程。(三)学校外部的因素,主要表现为(1)社区与家长的影响。学校改革受社区的影响
19、很大,校区的改革阅历和言论是重要的因素,以往改革的胜利,可能会使更多的人承受新的改革。家长更是一个影响课程施行的重要和干脆的因素。(2)政府部门的影响。政府部门对改革的认同、关切和支持是课程施行不行缺少的因素。没有教化行政部门的支持、协调和关切,任何改革的措施都不行能顺当地进展。同时,课程改革提出的新理念和新措施,也需要教化主管部门的理解与支持。(3)社会团体的力气。学校外部环境的变更会对改革起一个冲击的作用。3、试运用课程管理有关理论分析我国课程管理现状。答:目前,我国实行国家课程、地方课程和学校课程的三级课程管理体系,并获得了一些初步成果,如新课程试验区可根据本地区地方特点指定地方课程开发
20、指南,学校可根据本校特点选择、调整教材,进展校本课程开发等。新的课程管理体制确实立,只是为课程管理理论勾画了一个大致的框架,真正落实时还要依靠详细的管理政策、管理手段,管理策略的支持,而我国目前这方面的关注和讨论较少,因此理论中还存在很多详细问题。比方我国的课程管理手段包括行政嘱咐、部门规章、考试和督导等多种形式,但本质上,它们都属于指挥类限制性管理手段,缺少效劳性、询问性、经济市场类、网络等手段,课程管理手段单一、陈旧。再如我国在运用各种管理手段、制定各项课程相关政策时,出现了课程相关政策及课程改革的精神、理念甚至各种课程改革标准、文件、资料等没有为一线课程理论者及社会群众真正理解与承受的问
21、题,因此影响了新课程的施行效果。4、试论软性环境因素在校本课程开发中的作用。答:软性环境包括教化行政管理体制、政策,学校指导及文化方面。开发校本课程首先要求具有实行民主、开放的国家政策的背景,只有通过政策使校本课程开发在社会大环境下合法化、合理化,才能放开手脚有所作为。在政策背景的大环境下,学校指导和学校文化的小环境对校本课程开发又起着详细的重要促进和制约作用。其中学校文化对校本课程开发有着特别大的影响效果。学校文化的范围很广,包括学校的管理特色、教风、学风、师生关系特点、学校变革的历史传统、学校员工的协作意识与奉献精神、学校开展过程中形成的一些习惯性的传统特色,学校的物质建筑表达的文化和价值观念等。这些方面都会对校本课程开发产生或明或暗,或大或小的影响。但其中学校的管理特色、学校员工(特别是教师)的协作意识与奉献精神、学校的变革传统会对校本课程开发起较大的促进或制约作用。此外,学校指导者个人也发挥着重要作用。5、列举实例说明校本课程开发的主要支持策略。答:校本课程开发的主要支持策略如下:政策支持是校本课程得以顺当进展的有效保证:增加校本课程开发意识,开展广泛的社会发动,以使全社会都支持校本课程的开发;完善教师教化体系,促进教师专业成长,发挥教师的骨干作用;课程专家进展理论支持:加大根底教化经费投入,为校本课程开发供应经济和物质根底。第 14 页
限制150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