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经典《论语》《孟子》比较阅读训练及答案.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文化经典《论语》《孟子》比较阅读训练及答案.docx(6页珍藏版)》请在淘文阁 - 分享文档赚钱的网站上搜索。
1、文化经典论语孟子比较阅读及训练1阅读下面论语孟子选段,回答问题。子曰:“人而无信,不知其可也。大车无輗,小车无軏 ,其何以行之哉?” (论语为政)子曰:“言必信,行必果,硁硁然小人哉!”(论语子路)孟子曰:“大人者,言不必信,行不必果,惟义所在。”(孟子离娄下)孟子曰:“君子不亮,恶乎执?”(孟子告子下)【注】輗(n):车辕与车辕前横木相接的木销子。軏(yu):义同“輗” 。硁硁(kn):象声词,敲击石头的声音。这里引申为像石块那样坚硬。亮:通“谅”,诚信。(1)对上面选段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A以上选文反映了孔子与孟子在对待是否诚信问题上的看法是一样的。B在论语中,“信”有两层含义:一
2、是受人信任,二是对人有信用。“民无信不立”,说明治理国家要得到百姓的信任。C“言必信,行必果,硁硁然小人哉!”“大人者,言不必信,行不必果,惟义所在”,由此可以推断出“小人者,言必信,行必果”的结论。D以上选文可以看出孔孟在对待诚信问题上看似冲突,其实不然。(2)不少人都把“言必信,行必果”当作座右铭,依据上面四个选段谈谈你对这句话的理解。2阅读下面论语孟子选段,回答问题。子游问孝。子曰:“今之孝者,是谓能养。至于犬马,皆能有养;不敬,何以别乎?”(论语为政)孟子曰:“曾子养曾皙,必有酒肉;将彻,必请所与;问有余,必曰有。 曾皙死,曾元养曾子,必有酒肉;将彻,不请所与;问有余,曰亡矣-将以复进
3、也。此所谓养口体者也。若曾子,则可谓养志也。事亲若曾子者,可也。”(孟子离娄)【注】彻:通“撤”,撤除。与:通“予”,赐予。(1)下列对上面两个选段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A孔子认为“养”父母假如缺乏恭敬之心,那与“养”犬马就没有什么区分了。B在事亲方面,曾子与曾元供给父亲都有酒肉,但孟子对曾子的言行更加确定。C孔子说的“是谓能养”的“养”,与孟子说的“养口体”的“养”的内涵相同。D关于如何事亲,孔子比较重视精神上的事奉,而孟子比较重视物质上的供给。(2)如何做到“孝”?请结合上面的选文,谈谈你的理解。3阅读下面两段文言文,回答问题。孟子曰:“孔子登东山而小鲁,登泰山而小天下。故观于海者难为
4、水,游于圣人之门者难为言。观水有术,必观其澜。日月有明,容光必照焉。流水之为物也,不盈科不行;君子之志于道也,不成章不达。” (孟子尽心上)子贡曰:“贫而无谄,富而无骄,何如?”子曰:“可也。未若贫而乐,富而好礼者也。”子贡曰:“诗云: 如切如磋,如琢如磨。其斯之谓与?”子曰: “赐也,始可与言诗已矣!告诸往而知来者。”(论语学而)(1)下列各项对上面选段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A孟子认为“观水有术”,由“流水不填满地上的坑坑洼洼,是不会前进的”这一状况推及君子,指出“君子之志于道也,不成章不达”。B孟子指出的“观于海者难为水,游于圣人之门者难为言”涵义与诗句“曾经沧海难为水,除却巫山不
5、是云”一样。C孔子认为“贫而无谄,富而无骄”的境界不如“贫而乐,富而好礼”的境界。D子贡虽不能理解诗经中“如切如磋,如琢如磨”这句话的意思,但孔子仍旧认为可以与他谈论诗经了。(2)孟子的“君子之志于道也,不成章不达”与孔子的“告诸往而知来者”这两句话,各告知我们有关学习的什么道理?孟子认为:_孔子认为:_4阅读下面的论语孟子选段,回答问题。子曰:“仁远乎哉?我欲仁,斯仁至矣。”(述而)孟子曰:“仁人之于弟也,不藏怒焉,不宿怨焉,敬爱之而已矣。亲之,欲其贵也;爱之,欲其富也;封之有庳,富贵之也。身为天子,弟为匹夫,可谓敬爱之乎?”(万章上)(1)下列对选段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A孔子认为
6、“为仁”是某种自觉的内在情感行为,个人的主动性特别重要。B孟子确定舜的重视兄友弟悌的血缘亲情行为,认为那也是“仁”的一种内涵。C孟子确定舜封庳于象的做法旨在强调“仁政”要擅长用人。D孔, 孟的“仁”有时片面强调个人能动与情感,缺乏法理精神,简单导致腐败。(2)子曰“不愤不启,不悱不发。举一隅不以三隅反,则不复也”,请结合上题内容与学习儒家经典著作心得,谈谈你对这句话的理解。5, 阅读下面的论语孟子选段,回答问题孟子曰:“广土众民,君子欲之,所乐不存焉。中天下而立,定四海之民,君子乐之,所性不存焉。君子所性,虽大行不加焉,虽穷居不损焉,分定故也。君子所性,仁义礼智根于心,其生色也睟然,见于面,盎
7、于背,施于四体,四体不言而喻。”(孟子)子曰:“饭疏食饮水,曲肱而枕之,乐亦在其中矣。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论语)(1)孟子文段中谈及“君子所性”,孟子所认为的君子本性是什么?(2分)(2)孔子以“浮云”比方不义得来的富贵也具有虚无, 难以捉摸的特点。对此,你是怎样理解“浮云”这一比方义的?(4分)孔子孟子比较阅读答案1【解析】(1)不能据此反推得出结论。【答案】(1)C(2)我们既要讲信用,又要依据实际状况,用“义”的大原则来进行变通。只有这样,才能使自己超脱出来,不做“硁硁然小人哉”的读书人,而做一个通权达变的人。【参考译文】(1)孔子说:“做为一个人,却不讲信誉,不知那怎么可以。
8、譬如大车子没有安横木的輗,小车子没有安横木的軏,如何能走呢?”孔子说:“说话确定守信,做事确定有结果(坚决, 坚决),这是浅薄固执的小人啊!”孟子说:“有德行的人说话不确定句句守信,做事不确定都要坚决,只要合乎道义就行。”孟子说:“君子不讲求诚信,还有什么操守呢?”(2)说话必需要有信用,行动必需要坚决。2【解析】(1)两人都重视精神上的事奉。【答案】(1)D(2)要做到“孝”,既要懂得“养”父母(“养口体”),让父母衣食无忧;更要懂得“敬”父母(“养志”),敬重, 满意父母的意愿。【参考译文】子游问孝道。孔子说:“现在的所谓孝,就是说能够养活父母便行了。至于犬马都能够得到饲养;假如不故意孝敬
9、父母,那么养活父母与饲养犬马怎样去分别呢?”孟子说:“曾子奉养曾皙,每餐确定都有酒有肉;将要撤除的时候,确定要问剩下的给谁;曾皙假如问还有剩余吗,确定回答有。曾皙死了,曾元奉养曾子,也确定有酒有肉;将要撤除的时候,便不问剩下的给谁了;曾子假如问还有剩余吗,便说没有了-要留下预备以后再进用。这叫做口体之养。像曾子那样,才可以称为听从亲意之养。侍奉父母做到像曾子那样就可以了。”3【解析】子贡能理解诗经中“如切如磋,如琢如磨”这句话的意思,他已经可以举一反三了。【答案】(1)D(2)孟子认为:学习应当积累,积累到确定程度就能由此及彼,通达事理(或:触类旁通)。孔子认为:学习要举一反三,融会贯穿。【参
10、考译文】孟子说:“孔子登上了东山,觉得鲁国变小了,登上了泰山,觉得天下变小了,所以看过大海的人,就难以被别的水吸引了,在圣人门下学习的人,就难以被别的言论吸引了。欣赏水有确定的方法,确定要欣赏它的波澜。日月都有光,细小的缝隙必定都照到。流水这东西,不流满洼坑就不再向前流;君子有志于道,不到相当程度就不行能通达。”子贡说:“贫困而能不谄媚,富有而能不傲慢自大,怎么样?”孔子说:“这也算可以了。但是还不如虽贫困却乐于道,虽富有而又好礼之人。”子贡说:“诗上说,要像对待骨, 角, 象牙, 玉石一样,切磋它,琢磨它,就是讲的这个意思吧?”孔子说:“赐呀,你能从我已经讲过的话中领悟到我还没有说到的意思,
11、举一反三,我可以同你谈论诗了。”4【解析】(1)孟子确定舜封庳于象的做法旨在强调“仁政”要从身边的事情做起,从对待身边的人做起。【答案】(1)C(2)学习要多独立思索,能够举一反三,而不是盲目地接受。孔, 孟思想有确定的历史局限性,在学习过程中要独立思索, 批判地汲取其优秀的一面,如重视个人修养, 血缘亲情等,不能全盘确定,也不能全盘否定。【参考译文】孔子说:“仁爱真的离我们很远吗?我心中想到这样做的时候,仁爱就到我身边了。”孟子说:“仁人对于自己的弟弟,不藏怒气在心里,不留怨恨在胸中,只知道要亲他爱他罢了。亲他,就想让他尊贵;爱他,就想让他富有。把有庳封给他,就是要让他既富有又尊贵。自己当了天子,弟弟却做百姓,能说是敬爱他爱他吗?5, (1)君子的本性指的就是“仁义礼智”之心,孟子认为只有持有这一本性,自然就能达到治理天下的目的。(2分)(2)聚散无常,喻不义得来的富贵,瞬间即逝,极为短暂;云在天上,高不行及,比方不义得来的富贵与己无关,用不着汲汲而求之;浮云轻飘淡然,喻不义得来的富贵无足轻重。孔子在这里用比方表明白自己坚持道义的信念。(4分,能写出“安贫乐道”给1分)第 6 页
限制150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