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数学教师培训材料新课标人教版数学五年级下册培训提纲.docx
《小学数学教师培训材料新课标人教版数学五年级下册培训提纲.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小学数学教师培训材料新课标人教版数学五年级下册培训提纲.docx(56页珍藏版)》请在淘文阁 - 分享文档赚钱的网站上搜索。
1、小学数学教师培训材料:新课标人教版数学五年级下册培训提纲整体内容分布:(一)数及代数 (三)统计及概率1因数及倍数 统计2分数的意义和性质 (四)数学思想方法3分数的加法和减法 数学广角找次品(二)空间及图形 (五)综合应用1图形的变换 1粉刷围墙2长方体和正方体 2打 第一单元 图形的变换一、 教学内容轴对称旋转观赏设计数学嬉戏二、 教学目的1. 使学生进一步相识图形的轴对称,探究图形成轴对称的特征和性质,并能在方格纸上画出一个图形的轴对称图形。2. 进一步相识图形的旋转, 探究图形旋转的特征和性质,能在方格纸上把简洁图形旋转90。3. 使学生初步学会运用对称、平移和旋转的方法在方格纸上设计
2、图案,进一步增加空间观念。4. 让学生在上述活动中,观赏图形变换所创建出的美,进一步感受对称、平移和旋转在生活中的应用,体会数学的价值。三、编排特点1. 重视学生已有的学问根底,探究两个图形成轴对称的特征和性质。在二年级学生已经相识了日常生活中的对称现象,有了轴对称图形的概念,并能画出一个轴对称图形的对称轴和它的另一半,这里是进一步相识两个图形成轴对称的概念,探究图形成轴对称的特征和性质,并学习在方格纸上画出一个图形的轴对称图形。本单元教材先设计了画对称轴,视察轴对称图形的特征和画出一个轴对称图形的另一半的活动,加深对轴对称图形特征的相识,从而让学生在已有的学问根底上探究新学问。2. 留意联络
3、生活实际,让学生在详细情境中相识图形的旋转。本单元联络详细情境,让学生视察钟表的表针和风车旋转的过程,分别相识这些实物怎样根据顺时针和逆时针方向旋转,明确旋转的含义,探究图形的旋转的特征和性质,再让学生学会在方格纸上把简洁图形旋转90。3.通过大量的活动,扶植学生理解图形的对称和旋转变换,增加空间观念。本单元不仅设计了看一看、画一画、剪一剪等操作活动,而且留意设计须要学生进展想像、揣测和推理进展探究的活动,培育学生的空间想像力和思维实力。例如,让学生推断几个图案分别是由哪种方法剪出来的。这就要求学生要根据图案的特征,不断在头脑中对这个图案进展“折叠”,并将最终的结果及下面的剪法对应起来。而且还
4、让学生思索“还有什么剪法”,从而使学生的空间想像力和思维实力得到充分的熬炼。四、详细编排共支配4个例题。标题例题支配轴对称例1轴对称的特征例2画轴对称图形旋转例3旋转的特征例4把一个图形旋转90度轴对称主题图编排思想: 联络生活实际,引出图形的变换。 从古至今,感受数学的应用价值、文化价值和美学价值。教学建议: 引导学生从图案本身视察其数学特征。 引导学生从历史的角度视察,感受数学的应用价值、文化价值和美学价值。 例1编排意图: 复习轴对称图形有关学问。 分别视察松树和小草,再整体相识轴对称。体会轴对称图形不仅仅是把一个图形平均分成两半。 通过数一数对应点到对称轴的间隔 ,概括轴对称的性质:对
5、应点到对称轴的间隔 相等,对应点连线垂直于对称轴。从而使学生对轴对称的相识从阅历上升到理论。教学建议: 在已有学问和阅历根底上教学。 留意从阅历上升到理论。 抓住“相等、垂直”特征,在学问、语言等方面勿拔高要求。 例2编排意图 在已经驾驭画简洁图形的轴对称图形和轴对称图形的性质的根底上画一个图形的轴对称图形。 提示学生思索画的步骤和方法。教学建议: 让学生独立画。 对有困难的学生提示:先画几个关键的对称点,再连线。 全班汇报沟通画的步骤和方法,尤其是窗户的的画法。 教师归纳总结画法。做一做教材让学生推断把一张纸连续对折三次,画上一个图形,剪出的是什么图案。在这个活动中,要让学生进展空间想像,进
6、一步体会轴对称变换的特点。假如学生想像对折四次后剪出的图案有困难,教师可以让学生按书上的方法实际折一折、剪一剪,扶植学生进展想象。旋转例3编写意图: 复习旋转有关学问。 线段的旋转:从指针的变换方向、长度和角度,三个方面把握线段旋转变换的特征。 图形的旋转:从点、线段、图形的角度视察风车:对应点及原点O连线组成的角有没有变更,对应点及原点连线的长度有没有变更。从而使学生对旋转变换的相识从阅历上升到理论。教学建议 在已有学问和阅历根底上教学。 留意从阅历上升到理论。 抓住“旋转方向、长度、角度”三个特征,在学问、语言等方面勿拔高要求。 例4 编写意图: 把一个图形旋转90度。 从三角形的旋转方向
7、、边的长度和角度三个方面,思索如何把三角形顺时针旋转90度。 把图形的旋转分解为顶点及点O连线的旋转,先把OA旋转90度;再把OB旋转90度,连结AB便可。教学建议: 在已有学问和阅历根底上教学。 可让学生合作学习。 教师归纳总结方法:抓住“旋转方向、长度、角度”三个特征,把图形的旋转分解为线段的旋转(只须顶点及点O的连线),在学问、语言等方面勿拔高要求。 做一做编写意图: .根据旋转变换的性质推断,进一步体会旋转的特征。 .利用旋转设计图案。 体会利用旋转变换进展设计图案带来的美感。教学建议: 放手让学生独立画,再全班汇报沟通。 教师小结,结合生活中的数学介绍旋转变换在生活中的应用。 观赏设
8、计编写意图: 结合主题图中的图案,让学生体会图形变换在生活中的应用,利用图形变换进展设计图案带来的美感,数学的价值。 利用图形变换设计图案。教学建议: 可再打算一些美丽的图案,包括多种变换的图案。让学生分析、沟通变换的性质和应用。 可放手让学生独立设计,再进展沟通。 表达开放性和弹性。 教师小结时对科学性问题要订正,同时以表扬为主。 练习一第1题,让学生利用轴对称设计美丽的图案。作简洁图形的轴对称图形的方法,可以放手让学生设计,再进展沟通。在设计图案的过程中,要让学生在动手理论中进一步理解图形成轴对称的性质,体会轴对称变换的特点。第2题,教科书呈现了几个剪好的图案,让学生推断分别是由哪种方法剪
9、出来的,进一步培育学生的空间想像力和思维实力。学生要根据图案的特征,不断在头脑中对这个图案进展“折叠”“重合”,再将最终的结果及下面的剪法对应起来,而且还让学生思索“还有什么剪法”。这个活动比“推断两个图形是不是成轴对称”所要求的想象、揣测和推理等思维活动更多,在这个活动中学生的空间想像力和思维实力可以得以熬炼,空间观念会得到开展。假如学生有困难,教师可以调整题目的设计,反过来,让学生根据剪法,选择剪出的结果。学生根据每一种剪法,在头脑中将彩纸绽开,对“半棵小芽”这个图案连续做轴对称变换,得出结果,再及上面剪出的图案比照。假如学生还有困难,教师可以让学生按书上的方法实际剪一剪,再扶植学生进展想
10、象。第3题,是让学生综合运用所学的有关对称、平移和旋转变换的学问进展推断。留意让学生感受数学的美,体会图形变换在现实生活中的应用。 第4题,可仿照第6页“做一做”第2题进展教学。但有一点不同,在本题中没有给出各个图形的旋转中心,教师可以提示学生根据所设计图案的须要自己确定。第5题,可仿照第4页的做一做和第2题进展教学。第6题,让学生通过试验发觉另一类图形“旋转对称图形”的特点。这些图形绕它们的中心旋转肯定的角度,还及原来图形重合。这里不必让学生理解“旋转对称图形”这个概念,只要学生能用自己的语言描绘出图形的这一特征就可以了。设计镶嵌图案编写意图: 在四年级学习了图形的密铺(镶嵌)根底上,拓展镶
11、嵌图形的范围,让学生进一步体会图形变换在生活中的应用,利用图形变换进展设计图案带来的美感,数学的价值。 利用图形变换设计镶嵌图案。教学建议: 引导学生分析沟通丰富多彩的镶嵌图案,不管运用了什么变换,其本质都可归结为把镶嵌图案内的根本几何图形进展再分割。 可放手让学生独立设计,再进展沟通。 表达开放性和弹性。 教师小结时对科学性问题要订正,同时以表扬为主。 五、教学建议1留意让学生真正地、充分地进展活动和探究。由于本单元学问是在学生已有的关于对称和旋转的学问根底上,并结合学生熟识的生活情境进展支配的,学生完全可以通过视察、想像、分析和推理等过程,独立探究出来。因此,教师要实在组织好学生的课堂活动
12、,为学生创建进展探究的时间和空间。不要让教师的演示或少数学生的活动和答复代替每一位学生的亲自动手、亲自体验和独立思索。这样学生的空间想像力和思维实力才能得以熬炼,空间观念才能得到开展。 2恰当把握教学目的。这一局部内容教学须要特殊留意的是,我们不要求学生说出准确的数学语言,只要学生能用自己的语言描绘出他发觉的特征和性质就可以了。例如,两个图形成轴对称的数学概念是“假如平面到其自身的一一变换的每对对应点A 、A,都垂直于同始终线l,且被直线l 平分,则这种变换叫做关于直线l 的轴对称。直线l 叫做对称轴,对应点A 和A叫做关于轴l的对称点,在直线反射下的对应图形A 、A叫做关于轴l 的对称图形。
13、”在初中数学中,概括成“把一个图形沿着某一条直线折叠,假如它可以及另一个图形重合,那么就说这两个图形关于这条直线对称,这条直线叫对称轴,折叠后重合的点是对应点,叫做对称点。”在小学阶段,我们不要求学生说得这么准确,只要学生能用自己的语言把“折叠”“重合”这些根本特征概括出来就可以。图形成轴对称的根本性质,在初中数学中概括成“假如两个图形关于某条直线对称,那么对称轴是任何一对对应点所连线段的垂直平分线。”我们不要求学生概括出这样的结论,只要学生能像书上的学生那样直观描绘就可以了,使学生知道“对应点到对称轴的间隔 相等”。再如,旋转的概念是“假如平面到其自身的一一变换,使随意一对对应点A 、A及平
14、面上一个定点间隔 相等,AOA等于指定的有向角,而和自身对应,则这样的变换叫做关于点O的旋转。定点叫做旋转中心,定角叫做旋转角,一样的指定方向叫做旋转方向。”在初中数学中概括成“把一个图形围着某一点转动一个角度的图形变换叫做旋转。点叫做旋转中心,转动的角叫做旋转角,假如图形上的点P 经过旋转变为点P ,那么这两个点叫做这个旋转的对应点。”在小学阶段,我们不要求学生这样说,只要学生能概括出“绕一个点旋转”“向什么方向旋转”“转动多少度”这几点就可以了。像“旋转中心”“旋转角”这些名词也不必要求学生驾驭。3.留意学问的科学性。这局部学问虽然不要求用准确的语言描绘变换的特征,但也要留意学问的科学性,
15、避开学生在操作和画图时出现不标准的状况。第二单元因数和倍数一、教学内容1因数和倍数2. 2、5、3的倍数的特征3质数和合数二、教学目的1使学生驾驭因数、倍数、质数、合数等概念,知道有关概念之间的联络和区分。2使学生通过自主探究,驾驭2、5、3的倍数的特征。3逐步培育学生的数学抽象实力。三、编排特点1精简概念,减轻学生记忆负担。三方面的调整:A 不再出现“整除”概念,干脆从乘法算式引出因数和倍数的概念。B 不再正式教学“分解质因数”,只作为阅读性材料进展介绍。C 公因数、最大公因数、公倍数、最小公倍数移至“分数的意义和性质”单元,作为约分和通分的学问根底,更突出其应用性。2留意表达数学的抽象性。
16、数论学问本身具有抽象性。学生到了高年级也应留意培育其抽象思维。四、详细编排1因数和倍数因数和倍数的概念过去:用表示能被整除,表示能被整除。如今:用干脆引出因数和倍数的概念。(1)用2612给出因数和倍数的概念。(2)用3412进一步稳固上述概念。(3)让学生利用因数和倍数的概念自主发觉12的其他因数。(4)可引导学生利用一般的乘法算式=归纳出因数和倍数的概念。(5)说明本单元的讨论范围。留意以下几点:(1)虽然不出现“整除”一词,但本质上仍是以整除为根底,因此,乘法算式中的乘数和积都必需是整数。(2)因数和倍数是一对互相依存的概念,不能单独存在。(3)留意区分乘法各局部名称中的“因数”和本单元
17、中的“因数”的联络和区分。(4)留意区分“倍数”及前面学过的“倍”的联络及区分。例1(一个数的因数的求法)(1)可用不同的方法求出18的因数(列出积是18的乘法算式或列出被除数是18的除法算式),但应引导学生有序思索。(2)用集合圈表示因数,为后面求两个数的公因数作铺垫。一个数的因数的特点(1)最大因数是其自身,最小因数是1。(2)因数个数有限。(3)此结论通过例1和“做一做”中的特例通过不完全归纳法得出,表达了从详细到一般的思路。例2(一个数的倍数的求法)(1)求法:用该数乘任一非0自然数所得的积都是该数的倍数。(2)用集合圈表示倍数,为后面求两个数的公倍数作铺垫。做一做及例1结合起来,供应
18、了2、3、5的倍数,为后面讨论2、3、5倍数的特征作打算。一个数的倍数的特点(1)最小倍数是其自身,没有最大的倍数。(2)因数个数无限。(3)此结论通过例1和“做一做”中的特例通过不完全归纳法得出,表达了从详细到一般的思路。22、5、3的倍数的特征因为2、5的倍数的特征在个位数上就表达出来了,而3的倍数涉及到各数位上的数字之和,较为困难,因此后支配3的倍数的特征。本局部内容对于娴熟驾驭约分、通分、分数的四则运算有很重要的作用。2的倍数的特征(1)从生活情境“双号”引入。(2)视察2的倍数的个位数,总结出2的倍数的特征。(3)介绍奇数和偶数的概念。(4)可让学生随意找一些数进展验证,但不要求严格
19、的证明。5的倍数的特征(1)编排方式及2的倍数的特征类似。(2)可进一步总结既是2的倍数又是5的倍数的特征,即10的倍数的特征。3的倍数的特征(1)强调自主探究,让学生经验视察猜测推翻猜测再视察再猜测验证的过程。(2)可随意选择一个数,用正面、反面的例子对结论进一步验证。(3)也可对任一3的倍数的各位数调换位置,更深入地理解3的倍数的特征。3质数和合数质数和合数的概念(1)根据20以内各数的因数个数把数分成三类:1、质数、合数。(2)可任出一个数,让学生根据概念推断其为质数还是合数。例1(找100以内的质数)(1)方法多样。可以根据质数的概念逐个推断,也可用筛法。(2)把握教学要求:知道100
20、以内的质数,熟识20以内的质数。五、教学建议1加强对概念间互相关系的梳理,引导学生从本质上理解概念,避开死记硬背。从因数和倍数的含义去理解其他的相关概念。2要留意培育学生的抽象思维实力。第三单元长方体和正方体一、教学内容本单元分三小节:长方体和正方体的相识,长方体和正方体的外表积,长方体和正方体的体积。在体积一节中,还介绍了容积的概念,并根据课程标准的要求,增加了探究某些实物体积的测量方法。以上内容详细支配如下:1长方体和正方体的相识长方体、正方体的特征长方体、正方体的关系2.长方体和正方体的外表积外表积外表积计算3长方体和正方体的体积体积和体积单位体积计算公式体积单位间的进率容积和容积单位二
21、、教学目的1通过视察和操作,相识长方体和正方体的特征以及它们的绽开图。2通过实例,理解体积(包括容积)的意义及度量单位(立方米、立方分米、立方厘米、升、毫升),会进展单位之间的换算,感受1m3、1dm3、1cm3以及1L、1ml的实际意义。3结合详细情境,探究并驾驭长方体和正方体的体积和外表积的计算方法,并能运用所学学问解决一些简洁的实际问题。4探究某些实物体积的测量方法。三、编写特点1留意联络生活实际。(1)结合学生熟识的事物相识图形和概念。(2)留意用所学的学问解决实际问题。(3)选取具有显明时代特征的素材。2更加重视对概念的理解。先通过 “乌鸦喝水”的故事,以形象生动的方式,让学生初步感
22、知物体占有空间。然后通过把石头放入有水的玻璃杯里的试验,让学生进一步体验物体的确占有空间,为引出体积概念做充分的感知打算。计算不规则物体的体积,让学生利用已建立的体积概念想到可以用排水法求得不规则物体的体积,加深对体积概念的相识。3加强动手理论、自主探究,让学生经验学问的形成过程。本单元一些概念和计算方法都是通过学生动手操作、自主探究来学习的。如,长方体体积的计算方法,先让学生用1cm3的正方体拼摆出不同的长方体,通过对这些长方体的相关数据的视察、分析和归纳,自己发觉长方体的体积及它的长、宽、高之间的内在关系,从而总结出长方体体积的计算公式。4对一些内容进展了调整。不再支配对体积和外表积进展比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小学 数学教师 培训 材料 新课 标人教版 数学 年级 下册 提纲
限制150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