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歌欣赏教案.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诗歌欣赏教案.docx(7页珍藏版)》请在淘文阁 - 分享文档赚钱的网站上搜索。
1、诗歌观赏教案课程目的1进步学生的审美层次,陶冶学生美妙的情操。2激发学生对中国古典文化的酷爱之情,进步人文素养。3理解诗歌常识。第一课时 动静交织生意趣目的:理解古典诗歌动静交织产生丰富意趣的特点。重点:用重点字句切入的方法观赏。步骤:一、引言世界万物,有动有静,改变不尽。动和静,这是物质运动的存在方式和表现形态。人的意识反映世界的动静,文学艺术表现人对世界的感受和体验。 静的艺术,如绘画,所用的物质手段是静止不动的。然而,高超的画家,却能示意出对象的动态,给人以动感。画中之竹,静止不动,但因为画出了包孕着改变的瞬间,从这瞬间的姿态,可以想象得出那竹子正在暴风雨中摇动。 动的艺术,如音乐,所用
2、的物质手段是连续运动的声音。但是,高超的音乐家通过那运动的声音也能示意出对象的静态。几声鸟鸣、笛音,衬托出了山岭早晨的安静;箫鼓数声,更加显出春江花月夜的安静。 文学用语言来创建艺术形象,比起其他艺术来,有更自由的表现力,写景状物,动中见静,静中见动,动静交织,改变无穷。 这节课,我们就来讨论一下古典诗歌的动静交织的艺术。二、苏轼出颍口初见淮山,是日至寿州的观赏 同学们,人在水中乘船行,放眼四周看动静,会有什么样的感受呢?请看下面一首诗:出颍口初见淮山,是日至寿州苏轼我行日夜向江海,枫叶芦花秋兴长。平淮忽迷天远近,青山久及船低昂。 这是苏轼三十六岁那年去杭州赴通判任,路过安徽,乘船出颍口,初见
3、淮山,写下的在船上观山感受的诗。分析作者怎样用动静交织的手法,使诗歌产生意趣的。使诗歌产生意趣的重点字词是(久 低昂)明确:诗人在船上看淮山,烟雾迷濛,远近难辨。但是,那青山却象行船一样在凹凸起伏。这是诗人当时的真实感受。舟中看山,那山和船一起时低时昂。其实,青山并未低昂,而是船在水中起伏,人在船上也随之波动,看岸上青山好像也在颠簸起伏。苏轼不少诗篇中都表现过类似的感受。 三、陈及义襄邑道中观赏。同一景物,诗人在不同场合去看它,会产生不同的感受,这正好反映了诗人(主体)和景物(客体)之间的关系有改变。天上的云,时而飘动,时而停伫,这是客体在变动;观云之人,时而行走,时而静坐,主体也在活动,诗人
4、的心境,更是改变多端。南北宋之交的陈及义曾几次写出观云的感受。请看下面一首诗:襄邑道中陈及义飞花两岸照船红,百里榆堤半日风。卧看满天云不动,不知云及我俱东。 这是诗人在河南行舟襄邑道中的真实感受。分析作者怎样用动静交织的手法,使诗歌产生意趣的。使诗歌产生意趣的重点字词是(飞花 云不动)明确:船顺水而下,趁着顺风,百里路程只走了半天,水速是惊人的。榆堤两岸的景物,应似飞掠而过,此诗虽未写出,可由想象而得。然而,诗人留意的却是船上看云的感受:躺在船上看那满天云彩,纹丝不动,船行百里,竟没有觉察到云彩和乘船人都在向东。船上观景,看天上云彩是一种感受,看两岸花木又是另一番感受。感受的不同,反映了主体及
5、客体的间隔 的 不同:花木在近处,看去似飞动;白云太离远,观者未觉动。可是,同一个陈及义在另一种场合下看那天上的云,却又象跟着归去的诗人在一起行走: 四、王安石书湖阴先生壁观赏抓住景物之间相对运动而显示动静关系,表现诗人对动静的真实感受,这在古典诗词中甚为常见。清代诗人袁枚在随园诗话中,赞扬这样的诗句乃“见道之言”,创建了“悟境”:“诗有见道之言,如梁元帝之不疑行舫往,惟看远树来;庾肩吾之只认己身往,翻疑此岸移。两意一样,俱是悟境。”把无生命的景物看作有生命,把静止不动的景物当成自动,这就是把诗人的心情移到景物本身。请看下面一首诗:书湖阴先生壁王安石茅檐长扫静无苔,花木成畦手自栽。一水护田将绿绕,两山排闼送春来。让学生分析作者怎样用动静交织的手法,使诗歌产生意趣的。使诗歌产生意趣的重点字词是(护田 排闼)老师明确:这是王安石为邻居杨德逢写的一首诗,“护田”和“排闼”生动地写出了水和山的动势:绿田被水围绕了,青山破门而入,把青翠送进了屋里。也是把无生命的静止不动的山和水写成有生命的活动的。但在古典诗词中,有更进一层的,把没有人情的景物写成富有人情,诗人把人的思想感情、人格品性移到景物,使无情者变得有情,亦有人意。五、小结:文学艺术中的写景状物,都是为了表情达意。写动写静,是为了表达作者对生活的感受和体验。动中见静,静中见动,会产生不同的体验,形成不同的意境。
限制150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