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教版四年级科学上册教案.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苏教版四年级科学上册教案.docx(32页珍藏版)》请在淘文阁 - 分享文档赚钱的网站上搜索。
1、第一单元我们四周的空气1.1 空气的性质教学目的:过程与技能1.学惯用视察、试验、比较、概括等多种方法相识不易干脆感知的空气。2. 能根据压“气垫”的感觉和视察,作出假设,并能设计试验进展验证。3.用多种方法证明空气的存在。科学学问1.知道空气是气体,具有占据空间、有质量、能被压缩等性质。2.知道压缩空气有弹性,理解压缩空气在消费生活中的应用。情感看法与价值观:培育细心视察、留意证据及细致思索的科学看法。教学材料:玻璃杯(透亮塑料杯)、纸、红色水、水槽、饮料瓶、气球、细木棍、空气充的同样多颜色一样的气球两只、细线、支架、塑料袋、一次性塑料注射器教学步骤导入新课1.谈话:同学们,我们生活在这个地
2、球上,地球的外表覆盖着厚厚的一层气体,我们叫它大气层,通常大家把它叫做空气,对于空气大家理解多少呢?2.学生汇报自己搜集到的关于空气是材料,大家沟通。 二、探究和调查 空气是占据空间的1.空气有这么多的性质,你能证明它的存在吗?这里有一个透亮的大玻璃缸(出示已注有大半缸水的大玻璃缸),假如将玻璃杯倒置,垂直放到玻璃缸的底部,杯中的纸会怎样呢?2.演示、提问:你视察到了什么?你认为杯子里的纸湿了吗?学生视察汇报3.分组试验将玻璃杯垂直取出。4.这些现象说明了什么?三、小嬉戏:竞赛吹气球1.我想请位同学帮助做一个嬉戏:竞赛吹气球。不过他吹的气球有一些区分。(出示放在矿泉水瓶子中的气球,并把瓶口封好
3、,另一个就是一般的气球。)请其他同学来做裁判。细致视察发觉,一个吹得很大,放在瓶中的只能吹鼓一点。2.请这位同学说一说自己吹气球的感受。3.这个现象有说明了什么呢?与空气有关吗?4.小组探讨,汇报5.师生总结:看不见、摸不着的空气是占据空间的。6.利用光盘让学生直观理解“空气占据空间”的道理。四、空气是有质量的1.将一个空杯子口朝下压入水中,再渐渐倾斜。你看到了什么?这些水泡是怎样运动的?2.视察探讨:杯子里的空气向水面跑。3.请一位同学,一只手拿一个空矿泉水瓶子,另一只手拿放了三分之二水的瓶子。不断将瓶口与瓶底倒置,你会发觉什么现象?4.汇报:空气总会跑到水的上方。5.我们知道水是有质量的,
4、那空气有吗?出示探讨表格,设计试验装置,画出设计图。6.小组探讨,提出假设。7.各组沟通。8.各组说明试验状况以及试验结论。9.师生总结:空气是有质量的。五、空气可以压缩,压缩的空气是有弹性的1.请两同学用手压气垫,说一说是什么感觉?用塑料袋分组活动。(留意:用力不要太大)2.学生视察松手时气垫发生的改变。3.大家看到了什么现象,有什么想法?能证明吗?供应针筒和橡皮。4.视察针管里的空气开场所占空间的大小和手压活塞后的大小,手压活塞时的感觉,松开手后看到的现象,比较活塞压下一局部时与压不动时所占的空气、手的感觉及活塞的运动各有什么不同。5.学生分组试验细致记录试验过程,探讨得出结论。6.平常的
5、生活中哪些地方利用了压缩空气?7.学生探讨、汇报8.利用教学光盘补充。 六、借助其他物体觉察空气占据空间觉察空气的存在,相识空气有质量相识空气能被压缩、压缩空气有弹性,理解压缩空气的应用。七、回忆和说明 1.和马铃薯、牛奶等固体、液体相比,空气有什么特殊的性质?2.学生探讨,完成表格后汇报。3.通过活动和不同物体与空气的比照,你得出什么结论?归纳概括空气的性质八、作业1.请你想方法证明空气的存在。2.空气和水有那些一样的性质,有什么不同的性质?答:空气和水都没有颜色、没有气味、没有味道、没有确定的形态,都是透亮的,都会流淌,都要占据空间。但是,空气简洁被压缩、水难以被压缩、空气比水轻。3.填空
6、。(1)空气 和固体、液体一样,具有占据空间的性质。(2)木棍两头平衡的气球刺破其中一只气球后,木棍发生倾斜,说明空气有质量。(3)对着脸放出气球里的空气,感觉有风吹到脸上,说明空气具有流淌性。(4)手松开压着的充气塑料袋后,塑料袋又复原(又鼓起来)了,说明空气可以被压缩,压缩空气有弹性。(5)气枪、橡皮艇、喷雾器都是利用压缩空气来工作的。九、教学反思:1.2 热空气和冷空气【教学目的】过程与方法:1.通过试验学会由看风始终理解冷热空气的对流。2.会分析风的形成和流淌,热空气上升。学问与技能:1.知道空气是会流淌的,空气的流淌形成了风。2.知道热空气上升,冷空气下降。3.理解热气球和孔明灯的升
7、空原理。情感、看法与价值观:1.有爱好探讨空气的其他性质。2.乐于亲近自然,有探讨自然的欲望。【教学重点】空气的冷热空气对流形成了风。【教学打算】气球、蜡烛、纸蛇、水槽、蚊香,有关孔明灯及热气球的资料。【课时支配】一课时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1.上节课我们发觉了空气的什么性质?2.空气会流淌么?3.我们身边的空气一般是怎么流淌的?谁来描绘一下?4.你有没有想过,假如我们把空气加热或者变冷以后还会向我们刚刚描绘的那样流淌么?二、进入新课1.探讨热空气的流淌。我这里有个会“跳舞”的纸蛇,先来看看蛇是怎么“跳舞”的。是什么力气让蛇“跳舞”的呢?把手放在蜡烛上方和侧面,你感觉到了什么?有能说明什么呢?通
8、过这2个试验,你发觉了什么?能不能再想一个试验证明热空气是上升的?你打算怎么做?书上的试验你能看懂么?谁来做?试验再一次说明了什么?2.探讨冷空气的流淌。热空气是上升的,你猜测冷空气会是怎样流淌的呢?生活我们在哪里可以找到冷空气?翻开冰箱冷藏室。冰箱里的“白气”往哪里流淌?冬季的冷风从哪里钻进来?生活中的例子告知我们冷空气往哪里流?3.相识冷热空气的对流。(1)热空气上升,冷空气下沉,怎么能形成风呢?想个方法,让我们大家能看到空气的对流呢?(2)演示P8试验,用蚊香的烟雾流淌表示。(3)你发觉了什么?为什么?(4)假如在地面上各个地方的空气冷热不同,它们会怎样?(5)由于地面冷热不同导致的空气
9、流淌就是风。三、稳固(1)利用热空气上升的原理有人独创了一些可以飞行的物体,你知道有什么吗?(2)请学生介绍热气球和孔明灯的由来及升空原理。(3)教师、学生一起来完成一只热气球。四、作业1.生活中,为什么制冷空调挂在高处,而取暖器放置在地上?答:制冷空调挂在高处,是因为冷空气会下沉,能较快降低室内气温;把取暖器放置在地上,是因为热空气会上升,能较快进步室内气温。2.填空。(1)由于地面上各个地方的冷热程度不一样,冷空气总要向热的地方流淌,空气的循环流淌就形成了风。(2)热气球、孔明灯是利用热空气上升的原理制成的。五、课后反思1.3 空气中有什么教学目的:过程与方法1、能在教师的指导下,用试验探
10、究空气的成份及二氧化碳的性质;2、在试验过程中能刚好作好记录,并会把视察到的试验现象恰当描绘。科学学问1、知道空气不是一种单纯的气体,它是由氮气、氧气等气体混合而成的;2、知道氧气、二氧化碳的主要性质;3、理解氧气及二氧化碳在生活、消费中的主要用处。情感、看法与价值观1、培育学生实事求是的看法,得出的结论要以搜集到的证据为根据;2、体验逻辑推理在科学探究中的重要性。3、让学生经验探究的一般过程,体验科学探究的乐趣;课时支配:两课时教学过程:一、激趣导入,聚焦空气1、谈话:教师听说你们很聪慧,教师想请你们来猜一猜,这里有三支点燃的蜡烛,假如在第三支蜡烛上方罩上这只玻璃杯(演示大号的),第二支蜡烛
11、上方罩上这只玻璃杯(演示小号的),第一支蜡烛上方不罩玻璃杯,这三支蜡烛中哪支蜡烛燃烧得最久,哪支最先熄灭呢?2、谈话:事实胜于雄辩,最终结果是不是跟你们猜的一模一样呢?请大家瞪大眼睛看清晰。(教师演示)3、提问:你们知道其中的缘由吗?4、学生尝试分析演示试验结果的缘由:学生有可能会说,没罩杯子的蜡烛四周由于有源源不断的空气,所以短暂不会熄灭;由于杯子小的里面的空气少,一会儿就烧完了,所以它里面的蜡烛第一个熄灭。5、提问:由此可以推想:燃烧跟什么有关系呢?(板书课题:空气)二、层层深化,相识空气1、提问:那燃烧与空气有怎样的关系呢?你们想不想也用试验来探究一下?2、第9页试验情景图及试验方法。3
12、、小组商议一下试验步骤及进展成员分工。4、下发试验记录表及学生进展试验。5、组织学生汇报沟通试验现象。6、提问:饮料瓶中剩下的气体还能支持燃烧吗?7、学生揣测。8、引导学生用试验来检验揣测。9、根据以上探讨,组织学生分组探讨:我们可以初步确定空气中至少有几种气体?它们各具有什么性质?10、讲解并描绘:通过探讨,我们明确了“空气中有什么”了(把课题补充完好)。原来,空气并不是一种单纯的气体,而是一种混合气体。三、运用试验,提醒性质1、提问:空气中有一种重要的气体叫二氧化碳,二氧化碳是一种怎样的气体呢?你们对二氧化碳理解吗?2、谈话:你们对二氧化碳的相识正确吗?为了探讨须要,我们先一起来制取两瓶二
13、氧化碳,好吗?3、指导学生制取二氧化碳。试验器材介绍:广口瓶、橡胶管、瓶塞、食碱、稀盐酸多媒体出示制取二氧化碳情景图及试验方法。教师讲解试验过程及留意事项。学生分组制取二氧化碳。4、讲解并描绘:二氧化碳已经制取好了吗?二氧化碳是一种怎样的气体呢?让我们先从视察二氧化碳开场吧!视察二氧化碳,并作好试验记录。学生汇报沟通。提问:二氧化碳还有什么性质呢?做了下面这个试验,你们确定会发觉的。多媒体出示试验情景图及方法介绍。学生按试验提示试验并填好视察记录。学生汇报沟通自己的所见所思。讲解并描绘:二氧化碳还有一个奇妙的本事,想不想知道?那好,自己来探究吧!多媒体出示试验情景图及操作方法。学生试验并刚好作
14、好试验记录。5、讲解并描绘:通过试验,如今大家已经理解了二氧化碳的性质。我们已经有足够的实力来参与“慧眼识气体”活动吧了! 6、学生想方法推断二氧化碳。7、小结:同学们真是足智多谋,运用我们学到的学问,就能解决生活中的一些问题,是吗?嗯,学习真有用!四、有效利用,改善生活1、讲解并描绘:由同学们的聪慧才智,教师想到了人类的聪慧才智,他们将氧气、二氧化碳恰当地运用到了生活、消费中,大大进步了人们的生活质量。同学们,用你们的双眼,用你们的大脑,一起来找找,氧气及二氧化碳的用处有哪些,分别利用了它的哪些性质?2、学生汇报。3、小结:人类多么聪慧,利用科学技术,让“小气体”作大奉献。同学们,学好本事,
15、将来要让这些气体的用处更广泛,好吗?五、作业布置 1.填空。 (1)空气的主要成分是氧气和氮气,支持燃烧的气体是氧气,不支持燃烧的气体是氮气,此外还有少量的二氧化碳和水蒸气等气体。 (2)二氧化碳比空气重,能灭火,能使澄清的石灰水变浑浊。 (3)动物呼吸主要是利用空气中的氧气,而植物则须要空气中的二氧化碳。 2.推断。 (1)氮气可以用来制作尿素。( ) (2)二氧化碳能隔离空气,所以人们用二氧化碳做灭火剂。( ) (3)二氧化碳可以用来制造氮肥。( )六、课后反思1.4、空气也是生命之源一、教学目的1、探究过程和方法: 会探讨车辆尾气对植物的影响 学会小组调查、访问的方法,及总结调查数据的分
16、析2、学问与技能:知道空气和水一样,也是生命之源,要防治空气污染理解爱护干净的空气,就是爱护我们自己3、情感、看法与价值观:从身边的环境改变和动植物改变意识到空气对人类、全世界的重要性空气和生命是密不行分的意识到我们有责任呼吁大家一起来防治空气污染二、教学重难点 重点:空气也是生命之源,我们有责任爱护它课时支配二课时(课堂一课时,课后调查汇报一课时)三、教学打算 盆栽植物两盆,塑料袋,空气污染的图片,让学生打算有关空气污染的资料四、教学过程 一、导入1、我们已经探讨了空气的不少性质,你能总结的说一说2、世界环境日是什么时候?今日的口号是什么?3、其实空气也是生命之源板书;生命之源,空气二、自主
17、学习1、空气和生命的关系(1)为什么说空气也是生命之源呢?(2)视察P12三幅图,你想到了什么?空气是生命的关键意识到没有空气就没有生命2、我们四周的空气(1)空气是我们不能分开的,但是我们如今处在怎样的空气中呢?哪个小组情愿来介绍你找到的资料?(2)人类始终不断的在污染着我们赖以生存的空气。空气的污染我们看不到,怎么知道空气受污染了呢?(3)探讨探讨P13的车辆尾气试验,定试验支配(4)强调试验中要留意的事项利用小组搜集的资料对小组探讨、制定支配平安最重要空气和生命是密不行分的从身边的环境改变和动植物改变意识到空气对人类、全世界的重要性 3、我们能做什么(1)空气被污染了,而且还在不断污染着
18、。我们能做什么呢?(2)小组根据实际状况制定宣扬支配(3)有价值的提议,可以向有关部门建议.让学生从小学生的角度探讨我们能做的,意识到我们有责任呼吁大家一起来防治空气污染 4、调查反应(1)通过车辆尾气试验,你发觉了什么?(2)空气污染还会造成哪些危害?从试验中理解车辆尾气的“毒害”性,探讨车辆尾气对植物的影响. 三、课外拓展1、调查理解当地实行了哪些措施防治空气污染2、出一份爱护、防治空气污染的小报四、作业布置 1.填空。(1)大气污染的主要来源是自然污染和人为污染。(2)每年的6月5日是世界环境日,2010年的口号是多样的物种,唯一的地球,共同的将来。中国主题是:低碳减排绿色生活。(3)净
19、化空气和削减对空气的污染,主要措施是植树造林、削减交通工具尾气的排放、不燃烧垃圾。2.选择。(1)下面不属于空气污染源的是( A )。A.灯泡发出的光 B.煤的燃烧 C.工厂废气 D.汽车尾气(2)下列状况中,不会造成空气污染的是( C )。A.燃放烟花爆竹 B.煤的燃烧 C.植物的生长 D.汽车排放尾气 五、课后反思第二单元冷和热2.1 冷热与温度一、教学目的:(一)过程与方法:可以搜集数据并发觉热水变凉的温度改变规律。(二)学问与技能:知道热水变凉的过程中,温度下降是有规律的。(三)情感看法与价值观:1对科学有爱好,体验和感受到科学探究的乐趣。2感悟到任何科学相识都必需来源于科学理论。二、
20、教学打算:分组试验器材:水杯、热水、温度表等。三、教学过程:(一)引入新课:小结前段时间学习的内容,引入本节课将要学习的内容。(二)自主学习。1、提出问题:(1)当着学生的面倒一杯开水,问学生这杯水放在这儿,过一段时间后会出现什么状况?(2)学生揣测。(3)热水变凉的过程中,温度是怎样改变的?2、提出假设。让学生提出各种假设。然后让每个小组选择其中的一个假设,进展验证。3、设计试验。(1)各小组探讨怎样进展试验。(2)请小组汇报试验的方法。(3)教师根据学生的汇报提出一些留意事项:A怎样正确运用温度表,在以前的学习中已经接触过,在本节课中教师适当赐予提示。B怎样读出温度计的读数?C每隔多长时间
21、记录一次温度?D从什么时间开场记录温度?E把试验中得到的数据记录下来。(记在P76的表格中)4、学生分组试验。5、分析统计。(1)分析试验中得到的数据。并将数据画出曲线图。(2)学生完成P76中的曲线图。(3)请学生说说看了曲线图后你想到些什么?尽量引导学生从以下几个方面去说。A热水变凉的过程中,温度是怎样改变的?和我们的预料一样吗?B假如接着观测下去,温度会怎样改变?6、得出结论。热水变凉的过程中,温度是渐渐下降的。接着观测下去,温度将渐渐稳定。(三)、作业布置 一、填空。1.物体的冷热程度叫做温度。2.温度计可以精确地测出物体的温度。3.空气、水、人体、大地等都有温度,空气的温度叫气温,水
22、的温度叫水温,人体的温度叫体温。4.水结冰时的温度是零摄氏度,记做0,水烧开沸腾时的温度是一百摄氏度,记做100。二、选择。热水变凉的过程中,温度的改变规律是( A )A.先快后慢 B.先慢后快 C.匀称下降 2.2热的传递教学目的: 1使学生理解热总是从温度高的地方传向温度低的地方。2理解固体的主要传热方式是传导气体和液体的传热方式是对流。教学打算:酒精灯汤勺蜡烛烧杯木屑石棉网教学过程: 一导入:冬天,我们手冷时,爸爸妈妈会用他们暖和的大手握住我们的小手,使我们的小手渐渐暖和起来。生活中好友很多这样的例子,你知道这是怎么回事吗?让我们一起来探讨热在固体液体气体中是如何传递的。(教师板书课题:
23、热的传递)二科学探究:今日的试验,离不开酒精灯,如今我们先理解运用酒精灯的方法。教师介绍正确运用酒精灯的方法 ,学生驾驭酒精灯的正确运用方法。(一)热在固体中的传递1热在固体中是怎样传递的呢?我们通过试验来理解一下。2教师讲解试验步骤:(1)点燃蜡烛,在金属汤匙柄前端中端和末端分别滴上蜡,等其凝固(2)用试管夹夹住金属汤匙,用酒精灯分别在汤匙前端、中端加热,视察不同位置上蜡溶化的情形。3学生动手操作试验,并进展视察。4、学生根据试验结果,想想热在固体中是怎样传递的。5、小结:热在固体中,从温度高的地方传到温度低的地方,这种传热的方式称为“传导。” (板书:热在固体中传导)(二)、热在液体和空气
24、中的传递:1、热在固体中从温度高的地方传到温度低的地方,那么热在液体和空气中也是这样传递的吗?如今我们用试验来验证一下,看看热在液体和空气中是怎样传递的。(板书:热在液体和空气中)2、教师讲解试验步骤: (1)、把木屑放入水中加热。 (2)、视察木屑在水中是怎样运动的。3、学生动手操作试验,并进展视察。4、学生根据试验结果,想想热在液体中是怎样传递的。5、小结:对流:液体和气体受热上升、遇冷下降,是冷热液体或气体互相混合,这种传递热的方式称为“对流”。(板书:对流)三、思索:在夏天的烈日下,为什么很多物体摸上去很烫?学生思索,答复。介绍“辐射”辐射:不靠空气、水或其他物体也能传递热,这种传热方
25、式称为“辐射”。(板书:辐射)四、拓展1、热传递在现实生活中还有很多。谁能说说你知道的关于生活中热传递的例子?2、学生自由发言3、出示图画(20页下图) 4、请同学们想想,图中都有哪些热的传递方式。5、学生思索分析,自由发言。五、总结今日我们探讨了“热的传递”谁来说说热都有哪些传递方法?盼望同学们能把今日学到的科学学问用到生活中去。六、作业一、填空。 1.热可以从温度高的地方传到温度低的地方。 2.热在固体中的传递方式叫做传导。 3.水、空气在受热以后会发生流淌,靠流淌传递热的方式叫做对流。 4.热的物体把热量沿直线传递出去,叫做辐射。二、连线。正确运用酒精灯的方法是:第一步 点燃灯芯第二步
26、取下灯帽第三步 外焰加热第四步 盖灭火焰教学后记:2.3加热和冷却教学目的:1、指导通过加热或冷却可以使物体的形态、大小发生改变。2、理解热总是从温度高的地方传向温度低的地方。3、喜爱用学到的科学学问解决生活中的问题,改善生活。教学打算:酒精灯、蜡烛、糖、水槽、热胀冷缩演示器、烧瓶、插有导管的胶赛、三角架教学过程:一、导入:谁知道加热和冷却会对物体产生哪些影响?二、学探究(一)、加热和冷却对物体形态的影响1、请同学们想想糖、蜡烛加热以后会怎样?2、他们冷却以后又会发生什么改变?学生自由发言3、真地向同学们说得那样吗?我们用试验验证一下。4、学生动手操作试验,并进展视察。5、请学生说说看到的现象
27、。6、板书:加热后熔化成液体,冷却后凝固成固体。7、还有那些物体像糖或蜡烛一样受热会熔化成液体,冷却后凝固成固体?学生思索,答复。8、结:这说明加热和冷却会对物体的形态产生影响。9、资料介绍:干冰(二)、加热和冷却对物体体积的影响:加热和冷却会对物体的形态产生影响,那么是不是全部的物体都像糖或蜡烛一样受热会熔化成液体,冷却后凝固成固体呢?我们就来探讨一下。1、铜球加热或冷却体积的改变 (1)、教师演示试验:A:出示“热胀冷缩演示器”,铜球恰好能从铁圈中通过。B:用酒精等给铜球加热。C:演示铜球过铁圈。铜球不能从铁圈通过。D:铜球冷却后,再试着让它通过铁圈。(2)、这个试验说明了什么?(3)、板
28、书:铜球加热或冷却体积发生了改变2、酒精和水加热或冷却体积的改变(1)、酒精和水加热或冷却会有类似铜球的改变吗?我们用试验来证明(2)、教师演示试验。(3)、学生视察现象,进展思索。(4)、这个试验告知我们什么? (5)、板书:酒精和水加热或冷却体积发生了改变。3、气体加热或冷却体积的改变(1)、气体加热或冷却会有改变吗?请同学动脑想想,看看能不能利用教师为你们打算的材料设计出探讨空气加热或冷却后体积改变的试验? (2)、学生思索,设计试验。(3)、说说你的试验方案。(教师加以适当的指导)(4)、学生动手试验,视察试验现象。 (5)、这个试验说明了什么?(6)、板书:气体加热或冷却体积发生了改
29、变。4、小结:绝大多数物体在受热时,体积会膨胀;冷却时,体积会收缩,这种现象叫做热胀冷缩。 5、资料介绍:温度计的独创三、课外延长探讨:在日常消费、生活中,人们可以通过加热和冷却做哪些事情?学生自由发言四、总结 今日的探讨,我们知道了加热和冷却对物体的体积和形态产生了影响,对日常生活中的一些现象也可以加以说明。盼望同学们能用学到的科学学问解决生活中的问题,改善我们的生活。五、作业一、填空。 1.物体的形态有气态、固态、液态。 2.在温度很低时,二氧化碳会变成一种叫干冰的固体,室温时它又会变为气体状态。 3.最早的温度计是意大利科学家伽利略根据气体热胀冷缩现象制造出来的。 4.夏天自行车车胎的气
30、不能打得太足是因为空气受热膨胀简洁爆胎。二、联络生活实际,举例说说通过加热和冷却能为我们做哪些事情。答:用热水使瘪了的乒乓球变圆;夏天架电线时要架得松一点,以免冬天冷缩绷断。教学后记:2.4 吸热和散热一、教学目的(一)过程与方法:1可以完成不同物体吸热和散热性能的比照试验。2可以设计物体颜色对吸热和散热性能影响的试验。(二)学问与技能:1知道不同物体吸热和散热的性能是不同的。2知道深色的物体比浅色的物体吸热快。(三)情感、看法与价值观:1意识到结论须要数据来验证。2意识到身边的很多现象蕴含着科学道理。3有细致、细致、严格操作的工作看法,并情愿与别人合作完成试验任务。二、教学打算:杯子、温度表
31、、水、沙、记录表、黑白纸杯、不同颜色的气球等。三、教学过程:(一)复习引入:上课,我们探讨了热传递的几种方式。不同物体的吸热和散热性能一样吗/(二)自主学习:1探讨不同物体吸热和散热性能是否一样。(1)师生探讨以下几个问题:A在我们的生活中,哪些物体吸热快、散热也很快?B哪些物体吸热慢、散热也很慢?C哪些物体吸热慢、散热快?D哪些物体吸热快、散热慢?(2)你知道水和沙这两种物体的吸热和散热状况吗?(3)学生预料水和沙这两种物体的吸热和散热状况。(4)分组探讨,这个试验应当怎么去做。应当留意以下几个问题:须要限制哪些一样条件?须要哪些材料?小组内应当怎样分工?怎样去做试验?(5)学生分组试验:A
32、水和沙要一样多,杯子要一样。B要阳光下观测10分钟,测量水和沙的温度改变状况;再到阴凉处观测10分钟记录下水和沙的温度改变状况。C将试验的结果记录在P78的表格中。D完成P78的剩余内容。(6)汇报沟通。(7)得出结论。A沙吸热快,散热也快。水吸热慢,散热也慢。B比照试验:像这样在一样条件下进展比照比较的试验叫做比照试验。2探讨不同颜色的物体,它们吸热、散热性能一样吗?(1)学生探讨怎样来探讨这个问题。(2)学生汇报探讨的方法。建议从以下几个方面去探讨:A预料;B设计试验;C进展试验;D记录数据,分析数据,得出结论。三、稳固应用: 生活中哪些地方用到物体的吸热和散热性能。四、作业(一)、填空。
33、 1.冷的物体在吸热的时候会汲取热量,热的物体降温的时候会散发热量。 2.人们冬天喜爱穿深色的衣服,夏天喜爱穿浅色的衣服,这其中蕴含的科学原理是深色的物体比浅色的物体吸热和散热快。 3.冰箱背后的散热板漆成黑色的是因为深色物体的散热性能更好。(二)为什么沙漠地区的人们喜爱穿白色而宽大的衣服? 答:沙漠地区的人们喜爱穿的白色而宽大的衣服吸热性能差,而且空气可以在宽大的衣服中形成对流,使人感觉凉快。(三)下面每组物体中,吸热和散热快的在旁边画,吸热和散热慢的在旁边画。 沙 铁皮 油 白色塑料杯水 纸板 水 黑色塑料杯教学后记:2.5、水在加热和冷却后一、教学目的:(一)过程与方法:1可以通过云和雾
34、的模拟试验理解云、雾的形成缘由。2可以通过雨的模拟试验理解雨的成因。3可以通过蒸发和沸腾现象的探讨,理解空气中水蒸气的形成。4可以通过亲身感受相识到蒸气会汲取热量。5可以通过试验理解水结冰的条件。6可以通过图示法总结水的三态改变,理解水在自然界中的循环。(二)学问与技能:1知道云、雾、雨、露、雪、冰、雹上大自然中水的多姿多彩的化身。2知道云、雾的成因。3知道雨、露的成因。4知道水蒸气的成因。5知道水在蒸发和沸腾的时候要汲取大量的热。6知道水会在确定条件下结冰,成为固体。7知道在确定条件下,物体三态会互相转化。8知道在大自然中水的循环过程。(三)情感、看法与价值观:1情愿观赏自然界水体的美丽。2
35、情愿通过一些试验理解大自然的奇异。3体会到自然界奇妙的改变。二、教学过程:(一)相识大自然中多姿多彩的水体1、提问:你见过哪些形态的水?2、教师出示课件,指导学生相识各种美丽的水体。二、提出要探讨的有关水的问题1、提问:关于水,你想探讨哪些方面的问题呢?2、学生探讨汇报,教师引导到水的改变问题上来,为下面环节打下根底。三、探讨云和雾的形成1、提问:水在什么条件下会形成云或雾?3、学生探讨、预料、汇报。3、教师指导试验:把一支冰棒(或温度大致相当于冰棒的物体)放在不冒热气的杯口,你有什么发觉?(指导学生运用多种视察方法)4、学生做试验、汇报。5、教师引导学生总结:云和雾的形成,是因为温度的降低。
36、6、提问:自己设计试验,说明雨是怎样形成的? 7、学生试验、汇报。8、教师引导总结:云、雾等都是由空气中的水遇到低温形成的。四、探讨蒸发和沸腾1、提问:空气中的水是从哪里来的呢?2、学生揣测、汇报3、提问:把水和酒精涂在手背上,会怎样?你有什么感觉?4、学生进展试验。5、汇报(重点让学生谈自己的视察现象和自己的感受)6、提问:用温度计先测量教室的温度,再测量水的温度,把温度计从水中取出的瞬间,温度计测量的温度会是多少?7、学生揣测。8、教师指导学生进展试验。9、教师引导学生进展分析:为什么把水和酒精涂在手上后,手总是感觉凉丝丝的?温度计从水中取出时,温度反而会下降呢?10、得出结论:水在常温时
37、会汲取四周的热,由液体形态的水变成眼睛看不见的气体形态的水蒸气,这种现象叫做“蒸发”。11、提问:水在烧开是能到达多少度?始终烧下去,会怎样呢?12、教师指导学生进展试验,并归纳出结论:蒸发和沸腾都是水由液态变成气态,而且都要汲取热量。(应当留意平安)五、探讨水在什么条件下能结冰1、提问:在什么条件下,水会结冰呢?2、学生揣测。3、教师指导学生进展试验:易拉罐中装上冰盐混合物,在试管里面装上一点儿水,插上温度计,在冰盐混合物中也插上一只温度计。4、布置任务:你视察到两支温度计有什么改变?尤其是试管中的那支温度计的改变,登记当水结冰时温度。你还视察到了什么?5、学生试验,教师进展指导。6、教师引
38、导学生进展总结:易拉罐中装上冰盐混合物,在试管里面装上一点儿水,插上温度计,在冰盐混合物中也插上一只温度计,因为冰盐混合物的温度可以到达零下20多度,所以,试管内的水会很快的结成冰,试验时,应当让学生随时视察两支温度计的改变,尤其是试管中的那支温度计的改变,登记当水结冰时温度。同时,在做水结冰试验时,也可以视察在易拉罐外面出现的白霜,并向学生提出问题:“易拉罐外面并没有洒上水,为什么会有白霜呢?白霜是从哪里来的呢?”让学生知道,当空气中的水气遇到特殊低的温度时,会只变成霜。所以,在这个试验中,包含着两个原理,即水可以由液态变成固态,也可以由气态干脆变成固态。六、总结水的三态改变 1、提问:水有
39、哪几种根本形态?在什么条件下,它们会互相转化? 2、学生在小组内进展探讨、沟通,教师做好指导。七、稳固、延长水结冰后会把盖着盖的玻璃瓶胀破吗?七、作业布置1.填空。(1)在大自然中,水的化身有云、雾、雨、露、霜、雪、冰。(2)在阳光下,杯子里的水会削减是因为水蒸发了。(3)液体形态的水在受热后会变成气体形态的水蒸气,这种现象叫做蒸发(4)水蒸气在遇冷后会变成液态,这种现象叫做凝聚。(5)在手背上滴一点水,手会感到凉快,是因为水在汲取人体的热量。(6)蒸发的快慢与蒸发面积、空气流通程度及四周的温度有关。 2、推断(1)如今年年都下雨,长期这样下去很久以后天空就会没有雨下了()(2)衣服能被晾干是
40、因为水能蒸发。( )(3)云和雾就是水蒸气。( )(4)液体在任何温度下都能蒸发。( )八、课后反思 第三单元 奇异的声音王国 3.1 声音的产生教学目的:1、通过本课教学,要求学生可以理解声音是由物体振动产生的。2、培育学生的试验实力(会做物体振动发声的试验)、归纳概括实力和演绎推理的实力。3、使学生体会到各种自然现象都是有规律的。教学重点:通过本课教学,要求学生可以理解声音是由物体振动产生的。教学难点:使学生体会到各种自然现象都是有规律的。教学过程:一、引入谈话:通过铃声,大家都知道该上课了。教师这里也有这样一个装置(展示)。一会儿,我给它接上电源,使它发声,你们能区分出前、后两次的铃声有
41、什么不一样吗? 提问:前后两次发出的声音一样吗?能精确说明有什么不一样? 谈话:在低年级的自然课中,我们知道自然界中各种各样的声音除强弱不同外,还有凹凸的不同。关于声音,如今你还想进一步理解些什么问题?谈话:(根据学生的想法)看来大家对声音这一自然现象的探讨爱好很浓,要想知道(学生的想法),首先得摘清晰“声音这种自然现象是怎么回事”。学会了这个学问,驾驭了探讨方法,你才有可能探讨刚刚提到的那问题。这节课咱们就一起来学习声音的产生。(板书)二、学习新课1、做试验,视察试验现象 (1)谈话:探讨声音,必需先让物体发声,教师给大家打算了一根锯条,有方法让它持续较长时间发出声响吗? 学生分组试验。汇报试验结果,教师板书。(2)谈话:用它(手拿鼓槌)让鼓发声都会吧?敲鼓时声音只限小组听到就行了,为更清晰地视察到鼓面的状况,可以把桌上的几粒豆子放在鼓面上。学生分组试验。 学生汇报视察到的现象。提问:平常,还见过类似这样的现象吗? 2、归纳概括“物体发声时都振动”(1)谈话:从刚刚的试验和事例看,这些发声的物体在发声时有什么共同点?教师适时给出“振动”一词,引导学生正确描绘。(2)提问:锯条发声时振动;鼓发声时,鼓面振动;水发声时,水面振动。刚刚大家举的例子中,物体发声时也振动,关于声音的产生这个问题,由此你可以推出什么?为什么这样推想?学生通过探讨,应当相
限制150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