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师招聘教育心理学章节重点知识梳理.docx
《教师招聘教育心理学章节重点知识梳理.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教师招聘教育心理学章节重点知识梳理.docx(30页珍藏版)》请在淘文阁 - 分享文档赚钱的网站上搜索。
1、第一章教学育心理概述复习提要本章主要介绍了教化心理学的探讨对象和探讨内容, 教化心理学对于教化实践的作用以及教化心理学的开展概况。学问点梳理教化心理学是一门探讨学校情境中学及教的根本心理规律的科学,是心理学及教化学的穿插学科。(1)学习及教学的要素学生学生这一要素主要从群体差异和个体差异两个方面来影响学及教的过程。学生是教化心理学探讨的主要范畴。老师教学内容教学内容是学及教的过程中有意传递的主要信息局部,一般表现为教学大纲, 教材和课程。教学媒体教学媒体是教学内容的载体,是教学内容的表现形式,是师生之间传递信息的工具。教学环境教学环境包括物质环境和社会环境两个方面。(2)学习及教学的过程学习过
2、程学习过程是教化心理学探讨的核心内容。教学过程评价/反思过程教化心理学的内容体系可概括为总论, 学生及学习心理, 教学及老师心理。教化心理学对教化实践具有描述, 说明, 预料和限制的作用。(1)扶植老师精确地了解问题(2)为实际教学供应科学的理论指导(3)扶植老师预料并干预学生的行为(4)扶植老师结合实际教学进展探讨(1)初创时期(20世纪20年头以前)1903年,美国心理学家桑代克出版了教化心理学,这是西方第一本以教化心理学命名的专著。(2)开展时期(20世纪20年头到50年头末)(3)成熟时期(20世纪60年头到70年头末)(4)完善时期(20世纪80年头以后)布鲁纳在1994年精辟地总结
3、了教化心理学十几年来的成果.表现在主动性探讨, 反思性探讨, 合作性探讨, 社会文化性探讨中。我国的教化心理学最初是从西方引进的,l924年廖世承编写了我国第一本教化心理学教科书。重点难点提示教化心理学的探讨对象, 主要内容以及开展过程中具有代表性的人物是本章的重点。第二章 中学生的心理开展及教化复习提要本章主要介绍了中学生心理开展的根本概念, 中学生的认知开展及教化, 中学生的人格开展以及个别差异及因材施教。学问点梳理所谓心理开展,是指个体从诞生, 成熟, 苍老直至死亡的整个生命进程中所发生的一系列心理变更。探讨说明,学生心理的开展有四个根本特征:连续性及阶段性, 定向性及依次性, 不平衡性
4、, 差异性。我国心理学家通常将个体的心理开展划分为8个阶段。即:乳儿期(01岁);婴儿期 (13岁);幼儿期(36, 7岁);童年期(6, 7岁11, 12岁);少年期(11, 12岁l4, 1 5岁);青年期(14, 15岁25岁);成年期(2565岁);老年期(65岁以后)。少年期是指11, 12岁到l4, 15岁的阶段,是个体从童年期向青年期过渡的时期大致相当于初中阶段,具有半成熟, 半无趣的特点。青年期指14, 15岁至l7, 18岁时期,相当于中学时期。青年初期是个体在生理上, 心理上和社会性上向成人接近的时期。(1)关于学习打算学习打算是指学生原有的学问水平或心理开展水平对新的学习
5、的适应性,即学生在学习新学问时,那些促进或阻碍学习的个人生理, 心理开展的水平和特点。(2)关于关键期关键期是个体早期生命中一个比拟短暂的时期,在此期间,个体对某种刺激特殊敏感,过了这一时期,同样的刺激对其影响很小或没有影响。(1)感知运动阶段(02岁)这一阶段儿童的认知开展主要是感觉和动作的分化。(2)前运算阶段(27岁)这个阶段儿童的各种感知运动图式开场内化为表象或形象模式,但思维仍受具体直觉表象的束缚。(3)具体运算阶段(711岁)这个阶段的儿童认知构造中已经具有抽象概念,思维可以逆转,因而能够进展逻辑推理。这个阶段的标记是儿童已经获得了长度, 体积, 重量和面积的守恒。(4)形式运算阶
6、段(1115岁)这一阶段的儿童思维已超越了对具体的可感知的事物的依靠,使形式从内容中解脱出来,进入形式运算阶段。它具备以下几个特征:命题之间的关系 假设一演绎推理 抽象逻辑思维可逆及补偿 思维的敏捷性(1)认知开展阶段制约教学的内容和方法(2)教学促进学生的认知开展(3)关于最近开展区前苏联的维果斯基认为,儿童的现有水平和即将到达的开展水平之间的差异,就是最近开展区。教学应适应最近开展区,从而走在开展的前面,并最终跨越最近开展区而到达新的开展水平。人格又称特性,是指确定个体的外显行为和内隐行为并使其及他人的行为有稳定区分的综合心理特征。(1)埃里克森人格开展阶段理论埃里克森人格开展理论认为,儿
7、童人格的开展必需经验八个依次不变的阶段,其中前五个阶段属于儿童成长和承受教化的时期。信任感对不信任感(01.5岁) 自主感对羞愧感(23岁)主动感对内疚感(45岁) 勤奋感对自卑感(611岁)自我同一性对角色混乱(1218岁)(2)影响人格开展的社会因素人格的开展是个体社会化的结果。家庭教养模式, 学校教化, 同辈群体都会影响人格的开展。(1)自我意识的含义自我意识是个体对自己以及自己及四周事物的关系的意识。包括三种成分:一是自我相识;二是自我体验;三是自我监控。(2)自我意识的开展个体自我意识的开展经验了从生理自我到社会自我,再到心理自我的过程。生理自我是自我意识最原始的形态。儿童在3岁以后
8、,自我意识的开展进入社会自我阶段。心理自我是在青春期开场开展和形成的。(1)认知方式差异认知方式,又称认知风格,是个体在知觉, 思维, 记忆和解决问题等认知活动中加工和中学教化心理学考点及要点归纳组织信息时所显示出来的独特而稳定的风格。学生间认知方式的差异主要表现在场独立型及场依存型, 深思型及冲动型, 辐合型及发散型等方面。(2)智力差异世界上最闻名的智力气表是斯坦福一比纳量表(简称SB量表)。该量表最初由法国人比纳和西蒙于1905年编制,后来由斯坦福高校的推孟做了屡次修订。智力测验中的一个重要概念是智商,简称IQ。智力是个体先天禀赋和后天环境相互作用的结果。个体智力的开展存在明显的差异,包
9、括个体差异和群体差异。(3)认知差异的教化含义认知方式没有优劣好坏之分,只是表现为学生对信息加工方式的某种偏爱,主要影响学生的学习方式。首先,应当创设适应学生认知差异的教学组织形式。其次,采纳适应认知差异的教学方式,努力使教学方式个别化。最终,运用适应认知差异的教学手段。性格是指个体在生活过程中形成的对现实的稳定的看法以及及之相适应的习惯化的行为方式。性格是人格的核心。性格的个别差异表现在性格特征差异和性格类型差异两个方面。关于性格特征差异,一般是从以下四个方面进展分析的:一是对现实看法的性格特征;二是性格的理智特征;三是性格的心情特征;四是性格的意志特征。性格类型是指在一类人身上所共有的性格
10、特征的独特结合,分为外倾型及内倾型, 独立型和听从型。性格会影响学生的学习方式,会作为动力因素影响学习的速度和质量,影响学生对学习内容的选择,还会影响学生的社会性学习和个体社会化。重点难点提示重点:心理开展的含义, 皮亚杰的认知开展阶段理论, 最近开展区的概念, 埃里克森人格开展理论以及中学生自我意识特点。难点:中学生的认知差异, 性格差异及相应的教化意义。第三章学习的根本理论复习提要本章介绍了学习的实质及类型, 联结学习理论以及认知学习理论。学问点梳理学生的学习是人类学习中的一种特殊形式,是在老师的指导下有目的, 有方案, 有组织, 有系统地进展的,是在较短的时间内承受前人所积累的文化科学学
11、问并以此来充溢自己的过程。其学习内容大致可分为三个方面:一是学问, 技能和学习策略的驾驭;二是问题解决实力和创建性的开展;三是道德品质和安康心理的培育。布鲁纳主见学习的目的在于以发觉学习的方式,使学科的根本构造转变为学生头脑中的认知构造。他的理论常被称之为认知一构造论或认知一发觉说。(1)学习观学习的实质是主动地形成认知构造学习包括获得, 转化和评价三个过程(2)教学观教学的目的在于理解学科的根本构造驾驭学科根本构造的教学原那么动机原那么学生具有三种最根本的内在动机,即新颖内驱力(即求知欲), 胜任内驱力(即胜利的欲望)和互惠内驱力;构造原那么;程序原那么;强化原那么。(1)学习分类美国闻名认
12、知教化心理学家奥苏伯尔曾依据学习进展的方式把学习分为承受学习及发觉学习,又依据学习材料及学习者原有学问构造的关系把学习分为机械学习及意义学习,并认为学生的学习主要是有意义的承受学习。(2)意义学习的实质和条件意义学习,奥苏伯尔认为就是将符号所代表的新学问及学习者认知构造中已有的适当观念建立起非人为的和实质性的联系。意义学习的产生既受学习材料本身性质(客观条件)的影响,也受学习者自身因素(主观条件)的影响。(3)承受学习的实质及技术承受学习是在老师指导下,学习者承受事物意义的学习。承受学习也是概念同化过程,是课堂学习的主要形式。奥苏伯尔认为,影响承受学习的关键因素是认知构造中适当的起固定作用的观
13、念的可利用性。他提出了“先行组织者的教学策略。“先行组织者是先于学习任务本身呈现的一种引导性材料,它的抽象, 概括和综合水平高于学习任务,并且及认知构造中原有的观念和新的学习任务相关联。当今建构主义学习理论的根本观点是:(1)学问观建构主义者一般强调,学问只是一种说明, 一种假设,它并不是问题的最终答案。它会随着人类的进步而不断地被“革命掉,并随之出现新的假设。(2)学习观建构主义认为,学习是学生建构自己的学问的过程。学生不是被动的信息汲取者,而是信息意义的主动建构者,这种建构不行能由其他人代替。(3)学生观教学不能无视学生的经验,另起炉灶,从外部装进新学问,而是要把儿童现有的学问经验作为新学
14、问的生长点,引导儿童从原有的学问经验中“生长出新的学问经验。重点难点提示重点:学习的类型, 桑代克的尝试一错误说, 斯金纳的操作性条件作用论, 苛勒的完形一顿悟说, 布鲁纳的认知一构造学习论, 奥苏伯尔的有意义承受学习论以及建构主义学习理论。难点:斯金纳的操作性条件作用论, 建构主义学习理论。第四章 学习动机复习提要本章主要介绍了学习动机的根本概念, 学习动机的理论以及学习动机的培育及激发。学问点梳理学习动机是指激发个体进展学习活动, 维持已引起的学习活动,并致使行为朝向肯定的学习目标的一种内在过程或内部心理状态。学习动机的两个根本成分是学习须要和学习期盼,两者相互作用形成学习的动机系统。(1
15、)学习须要及内驱力学习须要是指个体在学习活动中感到有某种欠缺而力求获得满意的心理状态。它的主观体验形式是学习者的学习愿望或学习意向。(2)学习期盼及诱因学习期盼是个体对学习活动所要到达目标的主观估计:诱因是指能够激起有机体的定向行为,并能满意某种须要的外部条件或刺激物。学习期盼是静态的,而诱因是动态的,它将静态的期盼转换成为目标。所以学习期盼就其作用来说就是学习的诱因。依据学习动机内容的社会意义可以分为高尚的及低级的动机。依据学习动机的作用及学习活动的关系可以分为近景的干脆性动机和远景的间接性动机。依据学习动机的动力来源可以分为内部学习动机和外部学习动机。学习动机及学习效果之间往往以学习行为为
16、中介,只有把学习动机, 学习行为, 学习效果三者放在一起加以考察,才能看出学习动机及学习效果之间既一样又不一样的关系。(1)强化理论(2)须要层次理论马斯洛认为人的根本须要有五种,它们由低到高依次排列成肯定的层次,即生理的须要, 平安的须要, 归属和爱的须要, 敬重的须要, 自我实现的须要。在人的须要层次中,最根本的是生理须要。自我实现作为一种最高级的须要,包括认知, 审美和创建的须要。(3)成就动机理论成就动机是个体努力克制障碍, 施展才能, 力求又快又好地解决某一问题的愿望或趋势。成就动机理论的主要代表人物是阿特金森。他把个体的成就动机分成两类:一类是力求胜利的动机;另一类是防止失败的动机
17、。(4)成败归因理论美国心理学家维纳把归因分为三个维度:内部归因和外部归因;稳定性归因和非稳定性归因;可限制归因和不行限制归因。又把人们活动成败的缘由即行为责任主要归结为六个因素,即实力上下, 努力程度, 任务难易, 运气(机遇)好坏, 身心状态, 外界环境等。(5)自我效能感理论自我效能感指人们对自己是否能够胜利地从事某一成就行为的主观推断。这一概念由班杜拉最早提出。班杜拉在他的动机理论中指出,人的行为受行为的结果因素及先行因素的影响。行为的结果因素就是通常所说的强化,并把强化分为三种:一是干脆强化;二是替代性强化;三是自我强化。影响自我效能感形成的最主要因素是个体自身行为的成败经验。(1)
18、利用学习动机及学习效果的互动关系培育学习动机(2)利用干脆发生途径和间接转化途径培育学习动机(1)创设问题情境,实施启发式教学(2)依据作业难度,恰当限制动机水平中等程度的动机激起水平最有利于学习效果的提高。(3)充分利用反响信息,妥当进展奖惩心理学探讨说明,表扬及嘉奖比指责及指责能更有效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因为前者能使学生获得成就感,增加自信念。(4)正确指导结果归因,促使学生接着努力在学生完成某一学习任务后,老师应指导学生进展成败归因。一方面,要引导学生找出胜利或失败的真正缘由;另一方面,老师也应依据每个学生过去一贯的成果的优劣差异,从有利于今后学习的角度进展归因。一般而言,归因于主观努
19、力的方面均是有利的。重点难点提示重点:学习动机的含义, 类型, 马斯洛须要层次理论, 维纳成败归因理论, 班杜拉自我效能理论以及学习动机的培育及激发。难点:维纳成败归因理论。第五章 学习的迁移复习提要本章主要介绍了学习迁移的根本概念, 根本理论以及迁移及教学的关系。学问点梳理学习迁移也称训练迁移,指一种学习对另一种学习的影响,或习得的经验对完成其他活动的影响。(1)正迁移及负迁移这是依据迁移的性质不同,即迁移的影响效果不同而划分的两种类型。正迁移指一种学习对另一种学习起到主动的促进作用。负迁移指两种学习之间的相互干扰, 阻碍。(2)水平迁移及垂直迁移这是依据迁移内容的不同抽象及概括水平而进展的
20、划分。水平迁移也称横向迁移,是指处于同一概括水平的经验之间的相互影响。垂直迁移又称纵向迁移,指处于不同概括水平的经验之间的相互影响。(3)一般迁移及具体迁移这是依据迁移内容的不同而进展的划分。一般迁移也称普遍迁移, 非特殊迁移,是将一种学习中习得的一般原理, 方法, 策略和看法等迁移到另一种学习中去。具体迁移也称为特殊迁移,指一种学习中习得的具体的, 特殊的经验干脆迁移到另一种学习中去,以迁移到新情境中去。(4)同化性迁移, 顺应迁移及重组性迁移这是依据迁移过程中所需的内在心理机制的不同而进展的划分。(1)迁移对于提高解决问题的实力具有干脆的促进作用。(2)迁移是习得的经验得以概括化, 系统化
21、的有效途径,是实力及品德形成的关键环节。(3)迁移规律对于学习者, 教化工作者以及有关的培训人员具有重要的指导作用。(1)早期的迁移理论形式训练说形式训练说认为心理官能只有通过训练才得以开展。迁移就是心理官能得到训练而开展的结果。共同要素说桑代克等人发觉,只有当两种情境中有一样要素时才能产生迁移。一样要素,即一样的刺激及反响的联结,刺激相像而且反响地相像时,两情境的迁移才能发生。一样联结越多,迁移越大。经验类化说贾德的经验类化说那么强调了概括化的经验或原理在迁移中的作用。关系转换说(2)现代的迁移理论美国教化心理学家奥苏伯尔曾提出认知构造迁移理论,代表了从认知观点来说明迁移的一种主流倾向。(1
22、)相像性(2)原有认知构造(3)学习的心向及定势心向及定势经常是指同一种现象,即先于肯定的活动而又指向该活动的一种动力打算状态。定势对迁移的影响表现为两种:促进和阻碍。(1)精选教材(2)合理编排教学内容(3)合理支配教学程序(4)教授学习策略,提高迁移意识性重点难提示重点:学习迁移的种类, 早期迁移理论。难点:依据影响迁移的主要因素促进教学第六章 学问的学习复习提要本章主要介绍了学问学习的根本概念, 学问的获得以及学问的保持。学问点梳理依据现代认知心理学的观点,学问就是个体通过及环境相互作用后获得的信息及其组织。其实质是人脑对客观事物的特征及联系的反映,是客观事物的主观表征。由于反映活动的深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教师 招聘 教育 心理学 章节 重点 知识 梳理
限制150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