湘教版地理必修二知识点总结精校版.docx
《湘教版地理必修二知识点总结精校版.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湘教版地理必修二知识点总结精校版.docx(10页珍藏版)》请在淘文阁 - 分享文档赚钱的网站上搜索。
1、湘教版地理必修二学问点总结1.1 人口增长模式 人口自然增长率=诞生率死亡率 影响人口自然增长率的因素:生物学规律, 社会因素(经济发达程度, 文化教化水平, 医疗卫生条件, 妇女就业状况, 婚姻生育观, 宗教信仰, 风俗习惯, 斗争, 人口政策), 自然灾难等。但人口增长的快慢,归根结底取决于生产力的发展水平。 , 人口增长模式: “高凹凸”模式(原始型与传统型):为工业革命前的人口增长模式,奴隶社会, 封建社会与资本主义社会初期的人口增长模式。它可分为(1)原始人口增长模式:基本特点是高诞生率, 高死亡率, 极低的自然增长率,它与原始社会时期,以采集, 狩猎经济为主的极为低下的生产力水平相
2、适应;(2)传统人口增长模式:基本特点是高诞生率, 高死亡率, 较低的自然增长率,它与手工劳动为基础的自然经济相适应。(非洲少数国家属此类型) “凹凸高”模式(过渡型):表现为高诞生率, 低死亡率与高自然增长率。发达国家在18世纪中期到19世纪末20世纪初属于此种人口增长模式。从20世纪50年头起,这种模式普遍存在于大多数发展中国家,导致大多数发展中国家出现严峻的人口问题。 “低低低”模式(现代型):表现为低诞生率, 低死亡率, 低自然增长率“三低”的现代人口增长模式。发达国家与少数发展中国家属此类型。 4, 世界与我国人口增长状况及图示: 世界人口增长状况:大多数发展中国家处在“凹凸高”的过
3、渡模式,发达国家处在“低低低”的现代模式;人口自然增长率较高的地区是亚非拉发展中国家集中分布区; 中国人口增长状况:由于支配生育的实施,20世纪70年头以来人口诞生率与自然增长率都有大幅下降,人口增长模式正逐步由“凹凸高”型向“三低”型过渡。 2.2 人口合理容量 1, 环境对人口发展的限制性:人口发展须要消耗各种自然资源,世界人口急剧增长对资源的需求与日俱增,而自然资源(土地, 矿产, 水, 森林等资源)是有限的,对人口发展具有限制作用。 2, 环境承载力:确定时期内,在维持相对稳定的前提下,环境, 资源所能容纳的人口规模与经济规模的大小。 人口合理容量:指在有效与持续地利用资源, 环境并获
4、得最大经济效益的状况下,确定地区所能容纳的人口数量,即最适宜人口数量。 人口容量:确定的自然资源与经济社会条件下,一个国家或地区所能容纳的最高人口数量。 它有三个特点:1)临界性,2)相对性,3)警戒性。 一个国家或地区的人口限制目标应当低于人口容量,并以此作为人口限制的最终警戒线。影响人口容量的因素:资源, 科技发展水平,地区的对外开放程度, 人口的文化与消费水平。 1.3 人口迁移与人口流淌 1, 人口迁移:人口移动的一种形式,是指人们变更定居点的空间流淌行为。依据人口迁移空间范围的不同,人口迁移可以分为1)国际迁移:是指一个国家的居民进入另一个国家定居的现象;2)国内迁移:是指一个国家内
5、部的居民从一个行政区进入另一个行政区定居的现象。由于社会发展的大趋势是城市化与劳动力由第一产业向第二, 三产业转移,因而,由农村到城市的人口迁移,是发达国家历史上与发展中国家产前人口迁移的主要类型。 2, 引起人口迁移的因素:(推拉理论) 1)自然生态因素:气候, 土壤, 水与矿产资源, 自然灾难等等 2)经济因素:地区间经济发展水平的差异(经济发展, 城市化, 区域开发, 大型工程建设等)是引起人口迁移的重要缘由。一般经济落后地区迁出率高,而发达地区迁入率较高。 3)政治因素:国家政策(如深圳的崛起), 斗争(斗争难民)等 4)社会文化因素:文化教化, 家庭婚姻, 宗教信仰, 种族民族等。
6、根本缘由:人口的发展常常与自然环境, 社会经济处于互不适应的状态,这种人地关系的不协调,导致了人口的迁移。 3, 世界与我国人口迁移的现状及图示 世界人口迁移的现状:由发展中国家迁移到发达国家, 从贫困落后国家到富有国家;从人口稠密国家到人口稀有的国家。我国人口迁移的现状:总体表现为从农村到城市与工矿区, 从内地到沿海地区, 从经济欠发达地区流向发达地区。主要人口流出省区是四川, 安徽, 湖南, 江西, 河南, 湖北等;主要流入省区是广东, 浙江, 上海, 江苏等。缘由:以务工与经商为主,多为自发性迁移。 1.4 地域文化与人口 地域文化:是指在确定地域长时期形成的特定文化现象。(文化=物质财
7、宝+精神财宝) 外国文化与人口:文化的差异对人口发展的影响是多方面的,其中婚俗(如初婚年龄, 婚姻的稳定程度)与宗教对人口发展的影响很大。 中国文化与人口:生育从早婚早育到晚婚晚育,从多育多子到只生一个;职业选择从“学而优则仕”到“全民皆商”;人口流淌从安土重迁到“四海为家” 2.1 城市空间结构 1, 区位是指某一事物与其他事物的空间关系。城市的自然地理区位是指城市与四周的山脉, 河流, 湖泊, 海洋等自然地理事物的空间关系。 自然因素影响结果缘由实例地形平原大多数城市分布在平原地势平坦, 土壤肥沃,便于农耕, 交通, 节约建设投资我国城市大多在第三阶梯高原热带地区城市多分布在高原上热带地区
8、低地闷热,高原地区凉快巴西利亚, 墨西哥城山区城市沿河谷谷地或开阔低地分布地表相对平坦,水源丰富汾河, 渭河, 湟水谷底气候气候适宜城市主要分布在中低纬度沿海地区适度的降水, 适中的气温潮湿地区的城市比例高气候恶劣荒漠区, 高寒区, 湿热区的城市少降水或气温条件不适宜我国西北干旱区城市少河流供水城市常沿河分布城市需大量的生活用水与生产用水长江沿岸城市运输河运起点与终点处易形成城市货物在此集聚, 运转赣州干支流交汇处易行成城市大量人流物流在此集聚, 中转宜宾, 重庆, 武汉河口处易形成大城市河运, 海运的转换处,人流, 物流集散上海, 广州军事防卫河流弯曲度较大处, 河心岛处建城利用自然河面进行
9、防卫巴黎城市的经济地理区位:交通运输, 矿产资源, 旅游资源, 商业贸易等政治文化地理区位:国家政策, 外交, 宗教, 军事, 科技教化等。 城市的空间分布特点:1)人口密集地区城镇数量多,在人流, 物流集聚部位形成比较大的城市;2)沿河, 沿湖, 沿海地区城镇较多,河流交汇处或大的河流入海处,往往会形成比较大的城市;3)在交通运输枢纽处,往往会形成较大的城市;4)在历史文化胜地, 著名旅游胜地, 大规模的商品集散地与边疆口岸可能形成较大的城市。 2, 城市土地利用:城市用地可分为商业用地, 工业用地, 住宅用地, 政府机关用地, 交通与其他公共事业用地, 农业用地, 休憩与绿化用地, 水面等
10、。 3, 城市功能分区:住宅区:为城市居民供应养精蓄锐的场所,是城市最基本的功能区。工业区:一般分布在城市外围,并沿主要交通干线分布。商业区:由商业街与各种商场等组成,大多呈团块状或条状,且多分布于交通便捷的市中心与街道两侧。中小城市的商业区多位于市中心,而大城市往往有多个商业区。一般来说,大城市功能分区困难,小城镇功能分区相对简洁。 西方城市结构模式:同心圆模式, 扇形模式, 多核心模式(见教材P32) 4, 中心地理论:是探讨城市空间组织与功能布局的一种城市区位理论。中心地理论提出了关于中心地, 服务范围, 门槛人口等概念。(教材P34)规律:1)城镇是四周乡村的中心地;2)最便于供应货物
11、与服务的地点,应位于区域的中心,中心地的服务范围表现为以中心地为核心的正六边形;3)高级中心地门槛高,服务范围大,彼此相距远,数目少;低级中心地门槛低,服务范围小,彼此距离近,数目多;4)高级中心地包涵低级中心地,同一级别则相互排斥,从而构成层次分明的空间网络系统。 2.2 城市化过程与特点 1, 城市化:是指人口与产业活动在空间集聚, 乡村地区转变为城市地区的过程。城市化是社会经济发展的重要表现与必定结果。 城市化的三大标记:城市人口比重持续上升,劳动力从第一产业向第二, 三产业转移,城市用地规模扩大。 城市化的主要动力:社会经济发展是城市化的主要动力,工业化是城市化的主导力气,第三产业的发
12、展也促进了城市化。 2, 城市化的特点: 发达国家:城市化起步早,城市化水平高,20世纪70年头城市人口比重达到70%,许多国家已经出现了逆城市化现象;一些大城市中心区出现衰落现象;部分商业与制造业向边缘区迁移,形成较多的卫星城与工业区;出现城市群或城市带。 发展中国家:起步晚,发展快;城市化水平较低;由于城市化与经济发展水平不相适应,城市发展不合理。一部分国家出现了“虚假城市化”的特点,即城市化水平明显超过了本土的经济发展阶段与工业化水平,城市总体发展与基础设施建设相对落后,比如南美洲;另一部分出现了“滞后城市化”,即城市化进程显著落后于相应的经济发展水平与工业化进程,如印度, 孟加拉, 印
13、度尼西亚等国。 2.3 城市化过程对地理环境的影响 1, 对自然地理环境的影响:对自然地理环境的影响:大规模的城市建设,很大程度上变更了原有的自然地理环境(地形地貌, 河流水文, 森林植被等),使原来的生态环境发生很大的变更。 1)变更下垫面性质,产生城市热岛效应,还影响四周地区的自然 环境;2)破坏原有的河网系统,使城市水系紊乱,河道水质恶化;3)城市的生产生活污染干扰与破坏了地区环境生态;4)城市带动区域发展,对所在地区自然环境产生广泛影响对人文地理环境的影响:1)变更土地利用方式,形成产生功能分区2)变更居民的就业方式,区域产业以非农业活动为主体,传统农业社会演化为工业社会;3)原先的乡
14、村景观成为城市景观4)使人口与产业活动由分散到集聚,经济开发与信息沟通大幅度加强5)影响与变更地方文化,促使现代文明向传统文化的渗透,强化当地与外界的文化沟通与融合。 2, 城市化过程中出现的问题及解决措施 缘由:城市规模的无限制扩大,城市人口的迅猛增长。 问题:交通拥挤;环境污染严峻,环境质量下降;地价房租昂贵,居住条件差;失业人口增多;社会秩序混乱。 措施:建立卫星城镇,开发新区;改善城市交通与居住条件;治理环境污染,扩大绿化面积。 3, 我国城市发展趋势 1)城市经济逐步成为区域经济增长的主导力气;2)强调以人为本,留意构建与谐人居环境3)限制环境污染与生态破坏,治理各种“城市病”4)运
15、用信息化手段提升城市现代水平5)有更多的人口进入城市或小城镇 6)大型中心城市,增加其辐射带动功能 31 产业活动的区位条件 1, 农业, 矿业, 工业, 商业与服务业等产业活动的主要区位特点: (l )农业(包括种植业, 林业, 牧业, 渔业等):与自然环境的联系最为密切。 (2 )矿业:与自然环境的联系也最为密切。 (3 )工业:区位受自然条件的限制较少,受社会经济条件影响较大。 (4 )商业与服务业:与地理环境条件关系不大,区位主要指向消费人群。 22, 产业活动中的地域联系 产业内部与产业之间的地域联系方式: 生产协作:生产一件产品,担当着不同工序的工厂或车间之间的协作;共同为某一种产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湘教版 地理 必修 知识点 总结 精校版
限制150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