劝学公开课教案2.docx
《劝学公开课教案2.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劝学公开课教案2.docx(30页珍藏版)》请在淘文阁 - 分享文档赚钱的网站上搜索。
1、劝学公开课教案(语文版高一必修) 教案教学设计更新时间:2013-02-25 编辑:高一小组 来源:网络&投稿【教学目的】一、学问目的1、理解荀子及相关学问。2、驾驭并积累重要的文言文实词和虚词。3、驾驭本文出现的通假字、词类活用和特殊文言句式。二、实力目的学习本文比方论证、比照论证的方法,进步学生围绕中心论点合理论证的实力。三、德育目的1、明确相识学习的重要性以及学习必需“积累”“坚持”“专一”的道理。2、理解比方的含义以及比方及比方之间的内在联络。【教学重点】1、比方的含义和内在的联络。2、背诵全文,积累文言词语。【教学难点】驾驭全文比方代议,寓议于喻及从正反两方面反复论证的特点。【教学时
2、数】2课时【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课前五分钟支配2名学生背诵论语片段,并翻译。二、导入新课1、导语设计培根说过,学问就是力气。学问推动了人类社会的开展和物质文明的进步。那么,获得学问的途径是什么答案只有一个,就是学习。可以说,人的一生都处于不断的学习中,学习是人的一种本能。我们所要探讨的,是如何把这种无意识的本能转化为自觉的行为,大幅度地进步学习效率。这一点,古人已为我们指明了方向,两千多年前的荀子所作的劝学就精辟阐述了学习的重要性,是一篇鞭辟入里,喜闻乐见的好文章。2、解题劝学的“劝”起着统领全篇的作用。教师先在黑板上写一个“劝”字,问道:这个字是什么意思?学生往往会毫不犹豫地答复:“劝说”
3、。教者趁此在“劝”字后加上一个“学”,再问:“劝”是什么意思?学生才会领悟:原来它还有“劝勉”的意思。这在心理学上叫做给学生建立“留意中心”。接着就讲:“劝”的繁体字“勸”是形声字,但凡用“力”作声旁的字,多数有给人们勉励的意思,如“励”、“努”等。这是“劝”的本义,而在现代汉语中,“劝”,说明为“劝阻”,词义已经转移了。作者在这篇以劝学为题目的文章中,勉励人们要不停顿地坚持学习,只有这样才能增长学问,开展才能,培育高尚的品德。三、研习课文1、全班齐读课文。正音,指出缺乏之处。2、讲解第一自然段。提问:本段在全文中的地位和作用是什么明确:是全文的文眼。统领全篇,开宗明义,引起下文阐述。3、研习
4、第2段(1)学生齐读第2段。(2)讲解第2段。青,取之于蓝 ,而青于蓝;冰,水为之,而寒于水。木直中绳 ,輮以为轮,其曲中规 。青:靛青,一种染料 蓝:草名,也叫蓼蓝,叶子可制染料 中绳:符合拉直的墨线輮:使弯曲 规:测圆之器虽有槁暴 ,不复挺者,輮使之然也。 虽:即使 有:通“又” 槁暴:槁,枯。暴,通“曝”,晒。 挺:直故木受绳则直,金就砺则利。受绳:经墨线量过 金:金属制的刀剑等 就:动词,靠近,接近 砺:磨刀石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则知明而行无过矣。参:验,检查 省:省察 乎:相当于“于”知:通“智”,才智 过:过错(3)要求学生找出本段阐述的事物及特点。加工 冷冻明确:蓝青 水冰胜于
5、 寒于輮 绳 砺直木轮 木直 金利(4)上面提到的五个比方都阐述了学习的意义在于进步自己,变更自己。他们是平行并列的,还是依次排列的?请分析说明。明确:从论证思路可以看出,本段可以分层:人只要不断学习,就能得到开展、进步;人只有博学,才能增长学问,培育品德,熬炼才能,即到达“知明而行无过”这两层不是平行并列的,而是延长。4、研习第3段。(1)学生齐读第3段。(2)讲解第3段。吾尝终日而思矣,不如须臾之所学也;吾尝跂而望 矣,不如登高之博见也。登高而招,臂非加长也,而见者远 ;顺风而呼,声非加疾也,而闻者彰 。须臾:片刻 跂:提起脚后跟 见者远:人在远处也能看见 疾:强,这里指声音宏大 彰:明显
6、,显著假舆马者,非利足也,而致千里;假舟楫者,非能水也,而绝江河。君子生非异也,善假于物也假:借助,利用 舆:车 利足:脚步快 致:到达 能水:指游水,能,动词 绝:渡 生:通“性”,资质,禀赋 物:外物,指各种客观条件(3)要求学生找出本段最能说明作者观点的一句话。明确:君子生非异也,善假于物也。(4)作者是从哪几个方面说明“善假于物”的明确:从四个方面说明。即:登高而招见者远,顺风而呼闻者彰,假舆马者致千里,假舟楫者绝江河。最终一句是对以上四种状况的归纳总结,说明学习的作用在于弥补自身缺乏。六、布置作业1、背诵课文1-3段。2、完成课后练习第3题。第二课时一、课前五分钟支配2名学生背诵论语
7、片段,并翻译。二、检查背诵状况抽查(个别)背诵,集体背诵。三、讲解第四自然段。1、请学生朗读第四自然段。2、讲解:“兴焉”“生焉”“备焉”的“焉”或注为“于是”,亦通。虚词也可以活解,只要于文意无害。“无以”可及“河曲智里无以应”作比拟。这里是“没有方法”的意思。3、本段可分几个层次,各说明什么道理明确:可分为三个层次。开头至“无以成江海”,说明学问在于积累。“骐骥一跃”至“金石可镂”,说明学习贵在坚持。“蚓无爪牙之利”至段末,从正反两方面强调说明专心、专心的重要性。四、总结全文。1、提问:本文的中心论点是什么分别从哪几个方面进展阐述明确:本文中心论点是:学不行以已。从学习的意义、作用及学习的
8、看法和方法三方面进展阐述。齐读全文,体会本文善用比方、说理透彻的特点。2、结合优化设计供应的相关材料及本文所表达的观点,理解荀子“人定胜天”的思想。荀子(约公元前313前238),名况,当时人们敬重他,称他荀卿。汉代著作因避汉宣帝刘洵讳,写作孙卿。战国末期赵国人,曾游学于齐,当过楚国兰陵令。后来失官居家著书,死后葬于兰陵。一课时同学们,下面我们上劝学。劝学是我们这个学期要上的最终一课文言文,这一课是我们特意留下来的,对于我,是早有预谋的,对于大家,不知是否是有备而来?-(答复可能是:是或不是)(答复是):既然大家是有备而来,那么我们就给众多的指导教师检阅我们的成果!(答复不是):既然大家没有打
9、算,或者打算不好,那就让我们使出浑身数解,盼望我们能不让各位指导教师悲观!1、诵读课文下面我们请大家先将课文下面的注音及通假字移到正文上,然后读一下课文,留意停顿:“君子曰:学不行以已。”(3分钟)2、解题:下面我们看题目劝学是什么意思?勉励学习,劝是勉励、激励的意思。我们以前学过这个意思吗?学过,“果行,国人皆劝。(勾践灭吴,课本P90,注解第22)为什么要勉励学习呢?学习可以进步自己,变更自己:(时尚口号:学问变更命运)学习可以弥补先天缺乏;学不行以已作品作者简介本文节选自荀子劝学荀子是部什么样的著作?(见创新设计文学常识及学法指导之课文导读)战国末期思想家荀况(约BC.313-BC.23
10、8)所著,一小局部出自其弟子之手。现存32篇,劝学是荀子开篇之作,本文节选局部出自文章开场几个段落。荀况是诸子百家的哪个流派?其思想如何?儒家,是先秦儒家的最终一位大师,也是儒家的集大成者,朴实的唯物主义思想家。(另两位儒家思想集大成者:西汉董仲舒,南宋朱圣人朱熹)他是战国末期赵国人,当时人称之为荀卿,汉时因避汉宣帝刘洵之讳,写作孙卿。韩非、李斯都是他的学生。有人曾评价,庄子、荀子瓜分了中国文化:荀子在其两大弟子手上赢得了庙堂中国韩非成了中华帝国的教父,李斯成了秦帝国的宰相;庄子赢得了江湖中国,成为中华文化尤其是中华艺术的宗师。荀子的思想主要有哪些呢?(见创新设计文学常识)1)认为人定胜天。自
11、然界的存在不以人的主观意志为转移,但人可以相识驾驭它,利用它。荀子天论中说,天行有常,不为尧存,不为桀亡。认为:星之队,木之鸣,是天地之变,阴阳之化,物之罕至者也;怪之,可也;而畏之,非也。主见“制天命而用之”、“应时而使之”2)他主见刚好俱进。“刚好迁徙,及世偃仰”,万物得宜,事变得应,上得天时,下得地利,中得人和,则财货浑浑如泉源。法后王、王道霸道并用,兼用“礼”“法”“术”实行统治。3)主见“性恶论”,认为“人之性恶,其善者伪也”,此及孟子的“性善论”即“人之初,性本善”相对。强调后天的环境及教化可以变更人的恶的本性,主见“明礼义而化之”。“蓬生麻中,不扶而直。白沙在涅,及之俱黑”3、课
12、文讲析正因为后天的教化可以变更人的恶的本性,所以要“劝学”。下面我们来看看荀子是如何劝学的。请同学们再齐读一下课文。(1)本文的中心论点是什么?作者是从哪几个方面来阐述这个观点的?引导学生探讨分析,教师总结、点拨:本文的中心论点是“学不行以已”。已:停顿,成语:鞠躬尽瘁,死而后已。就是学习不行以停顿,不行以放松,不行以半途而废。这一中心论点,是从学习的意义、学习的作用、学习的方法和看法三个方面来阐述的。课文一开头提出“学不行以已”这一论点;接着从三个角度绽开阐述:在第二段中,学习可以使人“知明而行无过,说明学习具有重大的意义,从而证明“学不行以已”的论点是正确的。第三段,学习使本性及一般人没有
13、差异的人成为君子,说明学习具有重大的作用,证明“学不行以已”的论点是正确的。第四段,学习应持留意积累、持之以恒、专心致志的方法和看法,半途停顿是不会学好的,只有“学而不已”才能胜利,从而证明“学不行以已”的论点是正确的。(2)结合完成“练习一”,引导学生理清全文思路构造下面请一个代表上来板书一下练习一,把提示的比方句也一并写上,并标上序号,中间的字可用省略号表示。再请一个同学上来给二、三、四段的比方按练习一提示的分论点进展分类。组内就练习一及两位同学的板书进展探讨,全班沟通,教师归纳板书师:请同学们根据填写好的练习一背诵本文(生集体背诵)师:自读全文,然后合上书背诵全文师:下面分析第二段,本段
14、一共用了5个比方,阐述了什么内容本文作者运用了5个比方,从两个角度阐述了学习的意义。作者以青胜于蓝、冰寒于水两个比方,说明了什么道理(板书:青青于蓝,冰寒于水)生:说明事物经过确定的过程会发生变更。师:发生什么样的变更生:在原有的根底上进一步进步、开展。可是,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句式特点:a.+于=比拟,可译为:比a.成语溯源:青出于蓝而胜于蓝师:对。作者又以“直木为轮”为喻,说明什么道理呢(板书:直木为轮)通假字:有,同“又”,用于整数及零头之间的“有”,常通“又”。如碑文上常有的“享阳某十有几”论语为政“吾十有五而志于学”生:说明事物可以后天改造。师:对。谁能说得更全面、更详细些生:比方
15、说明人的资质可以通过学习来变更,一旦进步和开展了,就不会回复到原来的状态,即一个人假如不断地学习下去,会发生质的变更。师:很好。“金就砺”“木受绳”两个比方引出什么结论(板书:金就砺、木受绳)生:“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则知明而行无过矣。”(板书:知明而行无过)推理方法:类比推理,以类比排列的方式,引物连类,取譬设喻,从而特别生动形象地说明了学习可以进步人的学问实力类比例证:蝴蝶花开蝴蝶飞,鹧鸪草长鹧鸪啼。门前种得相思树,落尽想思人未归。师:此句及本段哪句相照应生:“学不行以已。”师:对。荀子提出人性本恶的思想,认为只有用教化来陶冶,用礼法来约束,才能把这种生而具有的“恶”转变为“善”。这里作
16、者运用5个比方阐述学习的重要性。学习是人开展的过程,假如不停顿地学习,人的学问、才能、品德会不断地增进、进步,到达“知明而行无过”的境界。第一课时完毕前布置作业:背诵全文,完成练习二三,下节课抽查第二课时1、抽查两人检查课文背诵状况2、请不点名由五个小组各派一名代表上黑板完成练习二五组加点词的辨析3、请7位同学自觉得上黑板完成练习三的通假字4、分析课文三至四段1)、分析第三自然段先请一名学生背诵第三自然段。思索一下本段写了几层内容生:分三层。第1句为第一层,正面说明学习的重要性。第2、3句为第二层,详细阐述“假于物”的重要第4句为第三层。得出结论:“君子善假于物”师:第二层及第三层是什么关系分
17、总关系。师:思索“善假于物的”“物”暗指什么外物,各种客观条件,这里指学习,学到的学问。师:第二层用什么方法阐述学习的重要性类比:登高而招、顺风而呼、假舆马、假舟楫。(板书:登高而招、顺风而呼、假舆马、假舟楫善假于物,可以成就自己善假于学,可以弥补己之缺乏)师:第一、二自然段是文章的第一局部,主要阐述了学习的重要性。在写法上最大的特点是运用大量的比方、类比,从各个方面对中心论点加以阐释,使论点既显明又生动。词语分析:而:表修饰:终日而思,跂而望,登高而招,顺风而呼,表并列: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则知明而行无过矣。表转折:而青于蓝,而见者远,而闻者彰,而至千里,而绝江河。表假设:锲而舍之,锲而不
18、舍,恂恂而起,而吾蛇尚在。2)分析第四段师:请同学们齐背第四段。本段主要阐述什么问题分几层生:这段主要阐述学习看法。分三层:第一层,从“积土成山”到“无以成江海”,阐述学习要擅长积累;第二层,从“骐骥一跃”到“金石可镂”,阐述要有持之以恒的看法;第三层,从“蚓无爪牙之利”到本段末,阐述学习要专心。(板书:学习看法积累、恒心、专心)师:很好。作者是用什么方法阐述问题的生:比方。师:第一层的前面两个比方句及“积善成德”一句是什么关系类比关系。第二、三层主要用什么论证方法进展论证?比照论证。师:为什么要专心?一心不能两用,专心致志,才能把事情办好。作者在课文节选之后作了明确答复:目不能两视而明,耳不
19、能两听而聪。特殊句式: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定语后置句)特点:n.+之+ a.(句末)=a.+ n.,又如:四海之大,有几人欤?词类活用:上食埃土,下饮黄泉。(上,下,名词活用为状语)3)小结:师:活到老,学到老,学无止境,故曰:学不行以已。学问变更命运,学习成就人生。玉不琢,不成器,人不学,不知道。所以,我们须要学习。书到用时方恨少,事非经过不知难。一口不能吃成胖子,一眼不能看遍九州。一心不能两用。所以,学习须要积累,须要坚持,须要专心。百川东到海,何时复西归。少壮不努力,老大徒伤悲。少年不知勤学早,白首方悔读书迟。盼望我们的同学好好珍惜如今,以学广才,立志成学,争取做一个于国于家于己都有
20、用之人。4)作业布置课外搜集一些古代有关劝学的名言名句;写一篇200字左右的劝学文字有条件去阅读荀子的劝学全文。教案示例一教学目的学问目的:1.理解荀子及相关学问。2.驾驭并积累重要的文言文实词和虚词。3.驾驭本文出现的通假字、词类活用和特殊文言句式。实力目的:学习本文比方论证、比照论证的方法,进步学生围绕中心论点合理论证的实力。德育目的:明确相识学习的重要性以及学习必需“积累”“坚持”“专一”的道理。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导入新课“青出于蓝而胜于蓝”“锲而不舍”是同学们早已熟识的两个成语,这两个成语的含义是什么呢?和学习有什么关系呢?我们一起来学习荀子劝学一文,领会一下荀子是如何“劝学”的。1
21、介绍荀子学生看课本注,教师补充。荀子(约前313前238),名况,战国末期赵国人。闻名思想家、文学家、时人尊称为“荀卿”,汉代著作因避汉宣帝刘询讳,写作“孙卿”。曾三次出任齐国稷下学官祭酒,后为楚兰陵令。韩非和李斯均是他的学生。他是先秦儒家的最终代表人物,继承了孔子学说,又能扬弃其消极成分,并批判汲取各学派的思想学说,成为先秦朴实唯物主义思想的代表人物。其散文说理透彻,气概雄浑,语言质朴,句法简练缜密,多排比,善譬喻。荀子一书共32篇,其中26篇为荀子所著,末6篇或为其门人弟子所记。2题解劝学是荀子第一篇,“劝”是“劝勉”的意思。劝学阐述了学习的意义、作用、方法和看法,反映了先秦儒家在教化方面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劝学 公开 教案
限制150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