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教版小学科学三年级下册全册教案2.docx
《苏教版小学科学三年级下册全册教案2.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苏教版小学科学三年级下册全册教案2.docx(14页珍藏版)》请在淘文阁 - 分享文档赚钱的网站上搜索。
1、第一单元第1课、我们四周的土壤教学目的:1、可以运用多种方法和多种感官来相识土壤。2、知道土壤里含有不同大小的颗粒,含有动植物和它们的遗体3、意识到土壤和动植物有着亲密的关系。教学准备教师准备:一块土地、给每个学生准备一只放大镜、一份土壤探讨记录表、每组一小桶水。学生准备:一根木棒、一张白纸、一只塑料杯子、一个硬纸板碟子、一把小铲子、一块抹布。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我们今日来探讨有关土壤的学问。二、自主学习1、说说你对土壤的相识(1)你对土壤已经知道了些什么?(2)小组内沟通、分组汇报。(3)在活动记录卡上记录你已经知道的有关土壤的学问。2、挖土壤(室外活动)把学生带到校园里事先选好的一块土地
2、,让学生自主去挖泥土。3、视察泥土里有什么(1)在桌上铺上报纸,把挖来的泥土倒在报纸上,细致视察泥土里有什么。哪些是你已经知道的?你最惊异的发觉是什么?(2)小组内沟通、分组汇报。(3)在活动记录卡上登记或画下你的视察结果。4、你还想知道有关土壤的什么学问(1)你还想知道些什么?(2)小组内沟通(3)在活动记录卡上登记或画下你想知道的问题。三、课后探讨1、花肯定的时间去自主探讨一下你们提出的问题,把探讨结果记录下来。2、做试验册第2课、理解土壤一、教学目的:过程及方法:1、能运用自己的感官视察土壤,理解土壤的成分。2、知道沙土、黏土和壤土是土壤的三种类型。3、具有探究土壤的热忱,具有关切家乡的
3、意识。二、教学准备:土壤、杯子、水、搅拌棒、纸巾。三、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1、讲解并描绘:前面我们学习了四周的土壤,那么土壤里有什么呢?2、生答复。3、师讲:今日我们就来探究土壤。(二)新授1、视察土壤(1)学生户外活动、教师指导学生细致视察:土壤是什么颜色的?有几种土壤?(2)分组试验:拿出准备好的沙土、黏土、壤土三种土样。2、自主探讨(1)摸:感觉土壤颗粒的大小,土壤的潮湿程度等。看:视察土壤颗粒的大小,土壤的颜色深浅等。捻:感觉土壤颗粒的硬度,土壤的粗糙程度等。握和搓:通过水的作用,感觉土壤的黏性等。(2)把土块放入水中,有什么改变,搅动后静置一段时间,水里有什么?3、学生分小组答复
4、,所探讨的状况。4、小结:人们将土壤分为三种:沙粒含量特殊多的是沙土,黏粒含量特殊多的是黏土,而沙粒、粉粒、黏粒三者比例差不多的是壤土。5、探究透水性能: (1)视察:每一种土壤的颜色,听:摇动一下杯子,每一种土壤的声音听上去像什么?触摸:土壤摸上去感觉像什么?哪一种的感觉最硬或最光滑?握一握:哪种可握成团,哪种不能?闻:每一种土壤闻上去像什么?(2)分组试验(留意土壤多少、倒入的水量、倒入的速度)(3)小组答复试验结果。(4)小结:沙土下面的水最多,黏土下面的水最少,壤土次之,说明壤土的土壤最好。6、探究不同的土壤合适不同的植物。小结:红薯合适沙土,水稻合适黏土,花生最合适。四、课后作业1、
5、 课后接着细致探讨四周的土壤。2、 试验册3.肥沃的土壤一、 教学目的:1、可以制作肥料袋,会做腐殖质形成的试验,把自己视察到的现象用图画或文字的方式记录下来。2、知道死了的动植物遗体会变成土壤的一局部。3、可以坚持长期视察,有长久性,意识到土壤和动植物之间存在亲密关系。二、教学准备: 一块有明显落叶的土地、一堆土、蚯吲、一壶经过处理的水、每个学生带一些植物、吸管、小铲子、塑料袋、一张黑纸、胶带、报纸、抹布、记录纸、放大镜等三、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1、猜一猜,落叶会变成什么?2、今日我们来探讨这方面的问题。(二)自主学习1、视察有落叶的土地2、自主探讨(1)把烂叶子按腐烂程度排队。(2)沟
6、通:你认为落叶在土壤里是怎么改变的?落叶最终变成了什么?土壤的颜色可能及什么缘由有关?3、制作肥料袋(1)为了能证明落叶在土壤里变成了什么,我们将做一个小试验,这个小试验将要花费你们一段时间,盼望你们能长期坚持下去。(2)讲解制作肥料袋的方法。(同桌两人为一组比照)(3)学生制作肥料袋,教师巡回指导。(4)学生做好后自己做好清理工作。4、视察肥料袋(1)每周视察一次,记录下肥料袋的改变。(2) 比拟有蚯蚓的和没蚯蚓的两个肥料袋有什么相像及不同?5、管理肥料袋(1)定期翻动肥料袋,并作好记录,肯定要有坚持性。(2)比照有蚯蚓的袋和没蚯蚓的袋里的肥料的改变,作好记录。(三)总结稳固 概述课文,提示
7、学生坚持视察记录。 1、视察肥料袋2、管理肥料袋3、理解其它动物会增加土壤肥力讲解并描绘:除了蚯蚓之外,鼹鼠可以挖洞松土,使土壤中有充分的空气,这一切都促进了土壤肥力的增加,以利于动植物的生长。四、课后作业1、接着视察自己的制作的肥料袋。并作好记录。2、完成试验册第4课、土壤的爱护一、教学目的:过程及方法:1、 可以对某些行为做出是非推断,并思索和表达应当怎样去做。2、 可以对失去土壤的后果进展预料。3、知道土壤为人类所做的奉献,理解我国的土壤资源。4、知道人类的很多活动是破坏土壤的行为,知道垃圾对土壤的危害,知道废电池对土壤的破坏。二、教学准备教师准备:有关土壤的资料,记录纸若干张。学生准备
8、:搜集自己进展土壤探讨的全部资料和卡片。三、教学过程:(一) 导入新课今日我们来学习怎样爱护土壤。(板书课题)(二) 自主学习1、 理解土壤为人们做了什么(1) 小组沟通:你认为土壤能为人们供应什么?(2) 学生拿出自己准备的资料,分小组沟通、探讨(3) 把你知道的填写在书上。(4) 小结:土壤是植物的母亲,植物又为食草动物供应了食物,食草动物又为食肉动物供应了食物。动植物死后,土壤中的微生物又将它们的尸体复原成土壤中的养料,土壤就这样周而复始地为生命供应着无尽的养分,正是有了土壤,才有这漂亮得意的世界。2、 探讨人类的哪些活动破坏了土壤(1) 小组沟通:你认为人类的哪些活动破坏了土壤?(2)
9、 学生分小组沟通、探讨3、 探讨假设地球上没有土壤会怎么样(1) 小组沟通:你认为假设地球上没有土壤会怎么样?(2) 学生分小组沟通、探讨4、 探讨我们能为爱护土壤做什么(1) 小组沟通:你认为我们能为爱护土壤做什么?(2) 学生分小组沟通、探讨(3) 小结:我们小学生能做的就是搞好宣扬工作。(4) 指导学生自办土壤小报,搞好宣扬工作。(三) 稳固应用 总结课文,引导学生写出或画出他们的建议,指导学生办好土壤小报。 四、课后作业1、 为爱护土壤作出自己应有的力气。2、 完成试验册第二单元第1课:植物和我们一、教学目的:过程及方法:1、可以调查植物的用处。2、能用画图的方法描绘一株完好的绿色开花
10、植物。二、教学准备:挂图以及图片,一些食物。三、教学过程:1、引入:(1) 问:我们平常吃什么?(2) 生答复(3) 讲解并描绘:今日我们来探讨植物和我们有什么关系。2、新授:(4) 理解植物的用处A:出示图片:棉花、枸杞子、各种蔬菜、燃料、建筑材料B:分组探讨C:大组沟通D:小结:棉花就可以用来进展纺织,做衣服。各种蔬菜都是我们平常必需要的。还有一些建筑材料可以制作家具。还有(5) 理解我们吃植物的哪一局部。A:出示图片:土豆、花生、香焦、南瓜、大豆、青菜。B:分组探讨:我们吃它们的哪一局部。C:大组沟通。D:小结:土豆是吃的茎,香焦是吃的果实,南瓜是吃的果实,青菜是吃的茎和叶,山芋吃的是根
11、。(6) 以小组为单位,调查植物以种子、根、茎、叶、果实等供应食物的有关信息。A:出示:一棵植物图B:指出:叶、花、果实、茎、根、种子。分组研讨:一棵西红柿植物。并进展记录。C:大组沟通:D:小结:一棵西红柿植物,有根、茎、叶、果实和种子,我们吃的是果实。第2课、果实和种子一、教学目的:过程及方法1、 可以在预料的根底上对植物的种子进展细心解剖、细致视察,并用画图的方式描绘视察结果。2、可以针对“种子萌发”提出自己可以探讨的问题,探究种子在萌发时需要的条件。3、开场种植一株植物,经验从播种到收获的全过程,视察、测量、搜集、积累植物生长周期的资料。科学学问1、相识果实和种子。2、理解种子“旅行”
12、的多种方式。3、知道种子的内部构造。4、知道种子萌发需要和条件。情感看法及价值观。1、 体验到要细致视察才能得到更精确的信息。2、 情愿开展长周期的种植活动,坚持做视察记录。二、教学准备:植物挂图和一些图片。一些种子和及水浸过的。放大镜等。三、教学过程:1、一、教材分析教学目的情感看法价值观科学探究科学学问 意识到坚持性和细心操作、细致视察是做科学探讨必需具备的素养。1、可以做种子前发试验。2、会解剖种子,会用放大镜视察种子。3、可以将视察到的种子画下来。知道种子里有“胚”教学重点:1、知道种子的构造。教学难点:1、设计种子萌发的试验。二、课前准备教师:放大镜、绿豆、培育皿或学生。3个分格的小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苏教版 小学 科学 三年级 下册 教案
限制150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