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级人力资源管理专业知识及实务知识点.doc
《初级人力资源管理专业知识及实务知识点.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初级人力资源管理专业知识及实务知识点.doc(33页珍藏版)》请在淘文阁 - 分享文档赚钱的网站上搜索。
1、第一部分 组织行为学基础 第一章 个体心理与行为 组织行为学的概念 组织行为学是研究人在组织中的行为并对相应的知识加以应用的学科,它的目标是描述、解释、预测和控制组织中人的行为,从而更好地对组织人的行为加以管理,以提高组织的绩效。第一章 个体心理与行为 一、人格的概念 (掌握)1概念: 是指个体所具有的与他人相区别的独特而稳定的行为风格,它是一个人在与社会相互作用过程中所形成的一个相对稳定的动力系统。二、人格的影响因素3个:遗传、环境、情境1、遗传个体的人格是由其基因决定的遗传奠定了人格赖以生成的物质基础人格在很大程度上受遗传的影响,但人格在短期内是稳固的。2、环境许多环境因素对人格起着塑造作
2、用。环境因素包括:教养方式、教育背景、生活环境、社会经济基础、人际关系以及个人体验等。3、情境:相对稳定的。 人格最终受什么因素的影响? 人格既不是完全由先天遗传决定的,也不是完全由后天环境塑造的,而是这两个方面共同作用的产物,并在具体情境中有机地生成各种变化。三、人格、情境与行为模式之间的关系1.结构化的内在系统,他的形成受到遗传和环境的交互作用,而且对个体的反映特点和体验特点进行调控。2.人格是稳定的,虽然个体的行为方式和体验特点会随着时间的推移而发生变化,但其贯穿一生的东西是不会变的3.行为的跨情境一致性。 四、精神分析和人本主义对人格的看法(一)弗洛伊德理论1.人格的差异在于人们对待基
3、本趋力方式的不同;2.人格的两个不同部分:本我和超我之间的战争由“自我”来协调。(2007年多选) 3.健康人格的前提:自我、本我、超我 【注:“本我”(完全潜意识)代表欲望,受意识遏抑;“自我”(大部分有意识)负责处理现实世界的事情;“超我”(部分有意识)是良知或内在的道德判断。】(二)人本主义1. 从个人意识经验与成长潜能整合角度理解人格-其核心强调自我实现的驱力。2. 人本主义心理学家罗杰斯、马斯洛和霍尼认为:个体先天或者后天的追求自我实现的动机会驱动个体一直向积极的方向发展和变化。3. 马斯洛:将自我实现置于需要层次结构的顶点罗杰斯、马斯洛、霍尼强调实现真实自我的过程。4.人本主义具有
4、:整体性、先天倾向性、现象学性、存在性五、人格特质理论 (掌握)(一)起源1.特质理论是最为重要的人格理论,最早的特质理论可以追溯到古希腊的“四根说”。2.四根说”发展成为“四体液说”,把人分为四类:多血质(快乐型)、粘液质(淡漠型)、抑郁质(不快乐型)、胆汁质(易怒型)。3.特质理论有两个重要假设:时间上相对稳定。空间上相对稳定。(二)三大特质理论1. 奥尔波特的特质理论3层面(1)枢纽特质:也叫基本特质,最重要的特质。它反映了一个人的主要情操和优势倾向(2)核心特质:指渗透性差一些,代表一个人的主要行为倾向,它是人格的建筑构件。(3)次要特质:指不明显,不受人注目,只在特殊场合下才出现的行
5、为倾向一致性和一般性较低的人格特质。2. 卡特尔的特质理论卡特尔用分类学-人格结构的基本元素就是特质-对职业咨询、心理健康等有很大帮助根源特质是构成人格的基本要素,代表行为属性和功能,他总结出的16(16PF)种人格特质包括;(1)乐群性(2)聪慧性(3)稳定性(4)支配性(5)兴奋性(6)有恒性(7)敢为性(8)敏感性(9)怀疑性(10)幻想性(11)世故性(12)忧虑性(13)实验性(14)独立性(15)自律性(16)紧张性3. 艾森克的特质理论特质理论出发,以传统的实验心理学的方法,确定人格维度人格维度的划分:外倾和神经质两个维度。贡献开创了人格测量的技术和发展了因素分析等统计方法。七、
6、人格特质在组织管理中的价值 (掌握)1、提出改变型领导者:伯恩斯2、提出魅力型领导理论:豪斯在伯恩斯改变型领导的基础上3、巴斯等人用调查和访谈的方法区分出了有魅力领导者的4个特征:魅力:是指那些被下属信任,看作楷模加以认同并模仿的特征;激发动机:利用各种手段激发下级的激情和对预期目标的理解;智力激发:激励下属检查自己的信念和价值观,构想发展自身的创造性方法;个人化的考虑:给下属提供学习的机会。 第一部分 组织行为学基础第二节 智力与能力1.能力:是从事各种活动、适应生存所必需的且影响活动效果的心理特征的总和。2.分类:智力能力+躯体能力。一、智力 (掌握)1. 概念:一般的心理能力,是个体从事
7、心智活动的要素,包括言语能力(教师、律师、领导)、数学能力(投资商、工程师)、推理能力(治疗师、设计师、咨询师)、演绎能力(科研人员)、关系类别能力、记忆力(学习外语)、空间认知能力(室内装潢、艺术家)和知觉能力(摄影师)。 2. 基本的智力维度8个 二、智力结构的基本理论4个 (掌握) 1. 斯皮尔曼: 一般智力因素(G因素)+ 特殊智力因素(S因素)2. 瑟斯顿7种因素各种原始的能力:词的理解、词的流畅性、计数、空间知觉、记忆、知觉速度、推理。3. 吉尔福特3个维度智力操作的方式-如记忆、认知等内容-如语义、行为等产品-如关系、门类等4. 加德纳8种智力(2005年多选): 不是一元的而是
8、多元的,归纳出8种智力:逻辑数学、语言、自然主义、音乐、空间、身体运动、社交、自知 三、躯体能力 (了解) 1. 躯体能力包括4个:精力、体力、肢体灵活性、躯体平衡性等。 四、能力与工作的匹配 (了解) 1.进行最佳的配置,达到最高的工作绩效。 2.能力常常是提职和晋级的依据之一,将能力适合的人提拔到合适的职位, 提高生产率. 五、能力与知识技能的区别 (掌握) 1.知识:经验系统; 技能:行为模式; 能力:心理特征。 2.重视自身职员素质的培养,把人的素质的提高看成是企业发展的根本前提之一六、领导者的胜任特征 (掌握) 1. 胜任特征含义: 拉丁文原意为“适合”,反映的是个体适应环境要求并做
9、出适当反应的能力。 2. 麦克里兰的优秀领导者应该具备的能力5个 (1)成就和行为:高的成就动机和抱负,较强的自我检控能力,寻求新的信息和机会。 (2)服务意识:能够满足他人的需要,包括有较强的人际理解力,服务的意识,建立人脉,对他人有较大的影响力。 (3)管理才能:能够为他人创造条件,使他人有成长的机会,包括团队式的领导、与团队的合作、对他人提供指导等 (4)认知能力:包括分析与抽象性的思维方式、认知深度等。(06年单选) (5)个人效能:包括对自我的控制、自信和工作中的灵活性,并且具有较高的组织承诺。 4、威尔逊进一步把领导者的胜任特征简化为3个方面: 预测变化: 有远见,有想象力,富于冒
10、险,有创新精神,坚韧不拔,以及富有耐心。 寻求支持:组织意识强,鼓励参与,有团队精神,与他人同甘共苦。 驱力水平:为自己定的目标高,有活力且能够承受压力和挫折。 第三节 情绪 情绪定义 1.含义:情绪是一种高级复杂的心理活动,它是人对事物的态度的体验,是人脑对客观事物与主体需要之间关系的反映。2.七种基本的情绪分类:高兴、惊奇、生气、厌恶、害怕、悲伤、轻蔑。一、情绪和情感(了解) (一)区别: 1. 情绪是与有机体的生理需要能否被满足相联系的体验,情感则是与人的社会需要相联系的复杂而高级的体验;2. 从产生顺序看:情绪反应在先,情感体验发生在后; 3. 从引起原因看:(1)情绪:往往由事物的表
11、面现象引起,带有冲动性和爆发性,并伴有生理变化;(2)情感:则与人对事物的深刻体验和认识联系在一起。(二)联系1. 情绪是情感的外在表现,离开具体的情绪表现,人的情感就无从表达;2. 情绪的变化受情感的制约二、情绪的两极性 (了解) (一)情绪的两极性定义:是指人的每一种情绪都可以找到与它对立的一极,如爱与憎、喜与悲等对立的情绪。(二)情绪的两极性分类1.对人的意义角度划分:积极的、增力的、肯定的情绪和消极的、减力的、否定的情绪。2.从快感度、紧张度、激动度和强度来区分:根据快感度:愉快和不愉快根据紧张度:轻松和紧张 根据激动度:平静和激动 根据强度:愤怒和大怒、暴怒等,随着强度的增加,情绪对
12、自我的支配作用越大。三、情绪的表现表情(掌握)1. 情绪:通过表情来表现2. 人类的表情分为3种:面部、身体、言语(经常出题)面部表情:最重要,最直接反应一个人情绪状态的身体表情:身体的姿势言语表情:言语中除了说话内容之外,说话的语速、语调、节奏等。四、情绪状态 (掌握)1.按照情绪发生的强度和持续时间,人的情绪分为心境、激情和应激三种。(一)心境1.含义:也叫心情,比较微弱、持久而又具有渲染性的情绪体验状态。2.特点:心境不针对具体的事物在特定时间内使人的心理活动都染上某种情绪色彩的体验状态,如忧郁、得意等。(二)激情1.含义:一种强烈、短暂、爆发式的情绪状态-外部表现2.特点:激动性+冲动
13、性(三)应激 1.含义:由于出乎意料的事情发生引起的高度紧张的情绪状态。2.应激与激情相比较:1)应激-激动水平更高、更强烈;2)长期处于应激状态的人,免疫系统的作用会受到损害;3)认知范围更窄,理智分析和判断的能力下降五、情绪的基本理论3个 (掌握)1.詹姆斯兰格理论:强调外周生理活动是产生情绪变化的原因2.汤姆斯-情绪就是动机,情绪是比内驱力更加灵活和强有力的驱动因素,本身可以离开内驱力信号而起到动机作用。3.拉扎勒斯-认知评价理论,情绪的体验不能简单理解成在个人或大脑中发生了什么,而要考虑评估环境的交互作用。六、情绪在理解个体上的作用与局限性3个 (掌握)1.不管文化、种族、性别和教育差
14、异,都会以相同的方式表达基本情绪。2.表情不具普遍性,也不是所有文化都以同种方式表达所有情绪。3.各种不同文化下的人们在一致普遍的背景下表达的情绪是有差异的,在理解个体上有一定局限性。 第四节 态度与行为 一、态度的概念与成分(掌握)(一) 概念 态度是社会心理学中定义最多的一个概念,不同学者有不同的定义,其中有代表性的概念有以下3种:1.阿尔波特:受行为主义影响,认为态度是一种心理和神经的准备状态,它通过经验组织起来,影响着个人对情境的反应。他的定义强调经验在态度形成中的作用。 2.克里赫:1)持久组合:动机过程、情感过程、知觉过程2)忽略了过去的经验,强调现在的主观经验,反映了认知学派的理
15、论主张。3.弗里德曼:认为态度是个体对某一特定事物、观念或他人稳固的,由认知、情感和行为倾向三个成分组成的心理倾向。他的定义强调了态度的组成及特性 .1)组成的心理倾向:认知、情感、行为 2)特征:强调了态度的组成及特性(二)根据弗里德曼的理论,态度包含3个组成成分 1.认知成分:人们对外界对象的心理印象,包括有关的事实、知识和信念。 认知成分是态度其余组成部分的基础。2.情感成分:人们对态度对象肯定或否定的评价以及由此引发的情绪情感。它是态度的核心与关键,情感既影响认知成分,也影响行为倾向成分。 3.行为倾向成分:指人们对态度对象所预备采取的反应,具有准备性质。 影响到人们将来对态度对象的反
16、应,但它不等于外显行为。二、态度的形成 (掌握)1.学习理论认为:和其他的行为习惯一样,通过联结、强化、模仿等机制后天习得的。2.诱因理论认为:一个人采取的态度受他对于收益多少的判断而决定。3.认知一致性理论认为:人们都有一种强烈的愿望,希望自己的认知结构具有一致性并赋予意义。普遍倾向于采取采取符合他们总体认知结构的态度。三、态度与行为的关系 1.态度只是一种行为倾向,它并不等于行为。2.通过态度预测行为应该注意的因素5个1)态度的特殊性水平:态度的特殊性越高,其预测行为越准确。2)时间因素:时间间隔越长,不可知事件改变态度与行为关系可能性越大。3)自我意识:有较高的效度难以预测4)态度强度:
17、与弱的态度相比,强烈的态度对行为的决定作用更大。更多的信息参与到态度对象中来5)态度的可接近性:指态度被意识到的程度,越容易被意识到的态度,可接近性就越大。来自直接经验的态度对行为的影响大。四、态度改变理论2个 (一)海德尔的平衡理论1.人际关系的协调性出发2.存在着使这一系统达到一致性的情绪压力,这种趋向平衡压力促使不平衡状况向平衡过渡。(二)费斯廷格的认知失调理论 1.定义:由于做一项与态度不一致的行为而引发的不愉快感情。2. 减少认知失调的5种方法:改变态度:改变自己对某行为的态度,使其与以前的行为一致。增加认知:如果两个认知不一致,可以通过增加更多一致性的认知来减少失调。改变认知的重要
18、性:让一致性的认知变得重要,不一致性的认知变得不重要。减少选择感:让自己相信自己之所以做出与态度相矛盾的行为是因为自己没有其他选择。改变行为:使自己的行为不再与态度有冲突。 五、说服与态度的改变 人们经常通过说服来改变他人的态度的,说服成了改变他人态度的最有效的方法。心理学研究表明,有4个方面的因素对说服效果有着重要的影响。(一)说服者的因素1. 说服者的可信度:主要取决于专家资格和可靠性。2.说服者吸引力的决定因素3个外表:外表漂亮的人在说服方面更有优势。可爱及乐观:一个可爱的人往往是吸引人的,而吸引人的特征可以提高他的说服力相似性:相似性也是喜欢的重要基础,也有助于态度的改变。 (二)说服
19、信息的因素即说服者说话的内容。与说话内容有关的因素可以总结为3点:差距、恐惧和信息呈现方式1.差距1)含义:态度之间的差距。差距越大、压力越大,实际态度改变也较大。2)例外情况:当差距过分大时,不可能改变到消除这种差异的地步;差异太大会使人产生怀疑,从而贬低信息而不是改变态度。2.恐惧 1)含义:指信息唤起的恐惧感。2)恐惧增加,人们改变态度的可能性也增加,但是当信息唤起的恐惧感超过某一界限之后,人们的态度反而不发生改变。3.信息的呈现方式4种 1)从媒体的角度看: 大众传播 + 面对面 单独的大众媒体 2)信息非常复杂的时候:书面信息的效果较好 3)当信息简单的时候:视觉效果听觉效果书面效果
20、最差 4)从单面与双面呈现信息看:争论之中时: 双面说服的效果 单面效果 最初同意该信息时: 单面说服效果双面说服的效果 (三)被说服者的因素包括被说服者的人格、心情、卷入程度等。(多选)1.人格1)可说服性人格:有些人能被任何形式和内容的信息所说服,称为可说服性人格;2)不可说服性人格:有些人是任何信息都难以说服,这样的人不具备可说服性。3)智商与说服的关系:不大,只是在论点很难时,智商才起作用。自尊心较弱的人由于对自己的不足很敏感,不太相信自己,容易被说服。2.心情:心情好的人在争论出现时介入较少,不愿意去进行较深入的考虑,容易被说服。3.介入程度:介入程度越深,态度改变越困难。 4.自身
21、免疫:过多的预先说服会使被说服产生免疫力,从而使态度改变变得困难。 5.个体差异:认知需求、自我监控和年龄。1)认知需求高的人:不容易被说服 2)自我监控高的人:容易被说服3)敏感期的青少年:更容易被说服 (四)情境因素1.包括:预先警告 + 分散注意2.了解得很多时:预先警告会引起抗拒;3.了解较少时:预先警告反而有助于态度改变。4.分散注意:能减少抗拒,对改变态度有利。六、偏见态度:认知+情感+行为倾向1.偏见定义:是人们以不正确或不充分的信息为根据,形成的对他人或群体的片面甚至错误的看法的影响。2.消除偏见方法 1)对抗刻板印象2)平等接触3)创造消除偏见的环境偏见后天习得第五节 价值观
22、一、认识价值观1.定义:是人们关于事物重要性的观念,是依据客体对于主体的重要性,对客体进行价值评判和选择的一种标准。 2.共识:1)主体角度考虑: 个体现象、社会现象、文化现象;2)表现形式看:外显的、内隐的;3)功能看:解释、预测、导向的作用;4)层次上看:具有超越情景的特点;二、价值观的分类 (一)奥尔波特的六分类1.德国哲学家斯普兰格在人的类型一书中,把价值观区分为6种:理论的、社会的、经济的、政治的、审美的、宗教的。2.奥尔波特和弗农根据斯普兰格的六分类编制了“价值观研究量表”: (单选)1)经济型的人:务实的特点,对有用的东西感兴趣; 2)理论型的人:智慧、兴趣,以发现真理为主要追求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初级 人力资源 管理 专业知识 实务 知识点
限制150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