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论文开题报告.docx
![资源得分’ title=](/images/score_1.gif)
![资源得分’ title=](/images/score_1.gif)
![资源得分’ title=](/images/score_1.gif)
![资源得分’ title=](/images/score_1.gif)
![资源得分’ title=](/images/score_05.gif)
《中医论文开题报告.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中医论文开题报告.docx(33页珍藏版)》请在淘文阁 - 分享文档赚钱的网站上搜索。
1、中医论文开题报告湖北中医药大学2013级硕士生开题报告百合知母汤抗抑郁细胞内信号转导通路的机制研究研 究 生 姓 名:*导师姓名、职称:* 教授学 科 专 业:基础医学院 研 究 方 向:方剂的配伍规律及临床运用2015年4月33 / 33目录一、研究目的及意义31、研究目的32、研究意义3二、研究现状31、百合病的研究现状32、抑郁症的研究现状43、百合知母汤的研究现状6三、研究思路及立题依据61、研究思路62、立题依据7四、研究内容及目标7五、拟解决的关键问题7六、研究方案81、实验动物82、药物制备83、抑郁症模型大鼠制备84、行为学指标的测量95、尼氏染色106、生化指标的检测10七、
2、技术路线图12八、可行性分析12九、课题创新性13十、预期结果13十一、课题经费预算13参考文献14一研究目的及意义1.研究目的百合病最早见于张仲景的金匮要略,属中医情志病范畴。金匮百合狐惑阴属阳毒病证治篇将“百合病”描述为:“意欲食复不能食,常默然,欲卧不能卧,欲行不行,饮食或有美时,或有不用闻食臭时,如寒无寒,如热无热,口苦,小便赤,诸药不能治,得药则剧吐利,如有神灵者,身形如和,其脉微数。”从百合病的临床表现看,及抑郁症的诊断标准有较多的相似之处。所以现代不少医家都将中医的百合病归属于抑郁症1,2,3。百合知母汤为治疗百合病的经典方药之一,由百合和知母两味药组成。百合宁心安神,润肺止咳;
3、知母清热泻火,滋阴润燥。百合甘寒清润而不腻,知母苦寒降火而不燥。百合偏于补,知母偏于泻。二药伍用,一润一清,一补一泻,共奏润肺清热,宁心安神之效。主治阴虚或温热病后余热末清,以致头昏、心烦不安、失眠等症以及情志不遂,以致精神恍惚、不能自制等症。 故本课题旨在通过体动物实验揭示百合知母汤抗抑郁可能的细胞内信号转导机制。2.研究意义 抑郁症是常见的危害人类身心健康一类精神疾病,以显著而持久的情感或心境低落为主要特征,在的一项流行病学调査中发现全世界约有1020%的人一生中曾有过抑郁体验4。随着现代社会的生活压力逐渐增高、工作节奏加快,人们处于应激状态中的机会增多,抑郁症的发病率更逐年上升5,6,越
4、来越多的患者正遭受抑郁症的折磨,给家庭及社会造成了严重的经济负担。因此,加强抑郁症的防治,寻找安全、有效的治疗方法,具有非常重要的社会和经济意义。 抑郁症发病机制复杂,诱因繁多,针对某一单一环节的药物难以取得满意的疗效,许多抗抑郁西药存在抗抑郁谱窄、起效慢、药价高、依从性差、副作用大及易复发等不足7。传统的中医学中蕴含着丰富的心身医学思想,其“形神合一论”,“天人合一论”就包含了广义的心身医学思想。因此国内外越来越重视传统中草药及复方抗抑郁的研究,开展了广泛而深入的实验研究,积累了丰富的经验,且实验研究成果在临床运用中也取得了良好的疗效,为中医学和现代心身医学的融合、发展提供了新的契机。中医心
5、身医学研究工作逐渐起步,心身医学的中医药防治研究工作在病因病机及临床诊断方面也取得一定的进展8。随着分子生物学的发展,抗抑郁药物抗抑郁作用机制已由细胞外单胺递质途径,逐步转向细胞内信号转导机制,而目前针对百合知母汤抗抑郁作用机制的研究大都局限在行为学观测、脑内神经递质和神经内分泌等方面。本研究采用大鼠慢性应激结合孤养抑郁模型,对百合知母汤的抗抑郁作用及其细胞内作用机制进行研究,以期为其进一步的新药开发研究和临床应用提供实验基础。二 研究现状1.百合病的研究现状1.1百合病的起源百合病始见于张仲景金匮要略百合狐惑阴阳毒病证治第三篇:百合病者,百脉一宗,悉致其病也。意欲食复不能食,常默然,欲卧不能
6、卧,欲行不能行,饮食或有美时,或有不用闻食臭时,如寒无寒,如热无热,口苦,小便赤,诸药不能治,得药则剧吐利,如有神灵者,身形如和,其脉微数。这段文字概括了百合病的主要症状是精神、饮食、睡眠、行为、语言、感觉的失调,及西医学抑郁症的主要症状有颇多相似之处。“百脉一宗者,分之则为百脉,合之则为一宗”因人体百脉同出一源,源病则百脉合病,周身受累,因此而得名百合病。1.2百合病的病因病机百合病的病因病机为伤寒热病之后,余热伤阴,或情志不遂,郁热伤阴,导致心肺阴虚内热,百脉失养而成。病机特点是心肺阴虚内热,心神失养,以神志改变为主要临床特点。心肺阴虚,余邪未尽,则出现口苦、小便赤、脉微数。该组症状是百合
7、病的主要客观体征。百脉遍布周身,百脉失和,则行动感觉变异,如“欲卧不能卧,欲行不能行”“意欲食复不能食,饮食或有美时,或有不用闻食嗅时”“如寒无寒,如热无热”等。神志失和,则现“如有神灵者”“常默默”。1.3百合病的治疗法则百合病以心肺阴虚为基本病机,以滋养心肺、润燥安神为治疗法则。可“随证治之”分为以下几型:正治法:“百合病,不经吐、下、发汗,病形如初者,百合地黄汤主之。”百合病未经误治,日虽久而病形如初者,以滋养心肺阴血,清热安神为法,以百合地黄汤主之。取百合润养心肺,清气分虚热,生地滋养心血,清血分虚热,泉水煎药,取清热助阴,血热从小便下行之功。诸药合用,心肺得养,气血同治,阴复热清,百
8、脉和调,病症自除。误汗后:“百合病发汗后者,百合知母汤主之。” 百合病误用汗法,汗后阴液受伤,心肺阴虚加重,燥热尤甚,除具备百合病的基本症状外,尚可出现津伤燥热的心烦、少寐、口干或渴、午后潮热、小便短少等症候。治宜养阴清热、润澡除烦,用百合知母汤主治。误下后的滑石代赭汤(百合、滑石、代赭石)。误吐后的百合鸡子汤(百合、鸡子黄)。久病变渴的外用百合洗方(百合)。如内服外洗仍口渴不解,方用栝蒌牡蛎散(栝蒌根、牡蛎)。久病变发热的百合滑石散(百合、滑石)。2.抑郁症的研究现状2.1抑郁症的起源 抑郁症是一种情感性精神障碍,临床上以情绪低落、思维迟缓和精神运动性抑制为特征,其它症状包括丧失自尊、不恰当
9、的内疚感、死亡和自杀念头、注意力集中程度降低以及睡眠和食欲减退,还可能伴有各种躯体症状。 抑郁症是一种最普通的精神疾病。我国对情感性精神障碍进行流行病学调查1985年:终生患病率约为12%。我国对抑郁症的识别率低,临床漏诊率达50-60%。一般内科医生对包括抑郁症在内的心理障碍的识别率只有15.9%,约只有1/4的抑郁症病人才能接受正规治疗。有专家认为我国抑郁症的发病率应为10-15%,随着人口的逐步老龄化,抑郁症在60岁以上人群中的发病率将高达 20%50%。1994年全球调查发现,抑郁症的现症患病率现症患病率为11.4%,终生患病率为20-30%。约13 - 20%的人一生中曾有过至少一次
10、抑郁体验。2001 年世界卫生报告指出,抑郁症目前已成为世界第四大疾患,到 2020 年抑郁症可能成为仅次于心脏病的第二大疾病,抑郁症正在成为一个严重的全球问题9-13。2.2抑郁症的发病抑郁症的病因十分复杂,一般认为病因可能及遗传、人格特征、心因因素有关。其发病机制也处于假说阶段,主要包括单胺递质学说、神经内分泌学说、信号通路学说14-15。单胺假说作为抑郁症研究的重点认为单胺类神经递质(如5-轻色胺、多巴胺、去甲肾上腺素等)的失衡可导致抑郁的发生。大量研究亦显示抑郁症及遗传、神经、心理等因素诱发的中枢5-羟色胺(5)、去甲肾上腺()、多巴胺(, )等单胺类神经递质含量降低及其受体功能下降有
11、关16-17。有研究18表明抑郁模型大鼠下丘脑、纹状体、海马内5、及及其代谢产物、合成前体的含量明显降低。这也支持了经典的单胺递质学说。5:抑郁症的发病机制涉及突触间隙5水平及5受体亚型功能的失调。5功能活动降低,则患者心情抑郁、食欲减退、运动活动减少。19等于1965年首先提出5及抑郁症有关,认为抑郁症是由中枢神经系统5释放减少,突触间隙的含量下降而引起的。近年来,研究发现了很多5-经色胺的受体亚型,使得5递质系统及抑都症发病的关系越来越受到关注。:大量研究证明脑内N E的绝对或相对缺乏会引起情绪低落、心境抑郁。20于1965年首先提出抑郁症的发生是由于脑中不足所致,中枢神经系统中含量不足则
12、发生抑郁症的缺乏可能是由于内源性的生成释放异常或由于系统慢性刺激所致的继发性粍竭21。22等指出,自从发现一些药物通过改变代谢既能导致抑郁症又能缓解抑郁症在抑郁症中所起的作用越来越受到关注。:1975年首先提出,抑郁症的发病可能及有关。后来等研究者证实,几乎所有长期抗抑郁治疗的患者都会增加D A诱导的奖赏反应。1983年等提出抑郁症存在功能的降低,尤其是伴随有精神运动迟滞的患者23。对抑郁症自杀者尸检结果提示,抑郁症自杀患者尾状核和伏核的代谢率降低24。 目前,抑郁症的神经内分泌机制研究中,下丘脑一垂体一肾上腺轴(轴)功能亢进是较为公认的发病机制之一。大量研究显示,抑郁症患者的轴功能亢进,血浆
13、促肾上腺皮质激素释放激素、促肾上腺皮质激素()和皮质醇()浓度明显升高,而且这种功能亢进是依赖性的,随着抑郁的恢复轴的功能也逐步恢复正常25。26等发现抑郁症患者下丘脑及下丘脑外的促肾上腺皮质激素释放因子()浓度都升高,重度抑郁组比轻度及中度抑郁发作血浓度更高,且及皮质醇血浓度显著相关。在发病机制方面,受体后信号通路及其第二信使系统在该病发病及治疗中的作用是当前研究的热点。以脑内反应元件结合蛋白( )为交汇点的细胞内信号转导通路正受到越来越多的关注,尤其是海马的改变。早在1996 年,27等就报道抗抑郁治疗,大鼠海马 1 区、3 区和齿状回均可见 的表达增多。 可能是各种抗抑郁信号转导通路的交
14、汇点。海马的表达和活化受到多种信号分子和信号通路的影响:腺苷酸环化酶/环磷酸腺苷/蛋白激酶A通路(通路),是研究最早的抗抑郁通路。其主要过程是:胞外信号激活胞膜上G蛋白耦联受体激活胞内升高(降解的酶主要是磷酸二酯酶)激活磷酸化调节基因转录生物学效应。和28,29等实验研究发现海马通路的激活对改善抑郁症状起积极作用。酪氨酸激酶受体丝裂原活化蛋白激酶/核糖体 S6激酶通路(通路),是一条和细胞生长、增殖、凋亡以及突触可塑性密切相关的信号通路。在各种 通路中,细胞外信号调节激酶1/2 (1/2)信号通路及抑郁症关系最为密切。1/2 通路激活的大致过程是: 的激活激酶激酶(, )的激活激酶(, )的激
15、活1/2的激活的激活 磷酸化调节基因转录生物学效应。抑郁症患者的尸检报告显示脑内减少可能是严重抑郁症的病因之一30。2钙调蛋白/钙调蛋白依赖的蛋白激酶通路(2通路),通路涉及多种离子通道、受体和酶,其激活的主要过程是:胞浆内钙浓度升高钙离子及结合激活磷酸化调节基因转录生物效应。王庆松等31利用猫对大鼠造成急性捕食应激,发现在捕食应激后大鼠海马细胞内 信号通路调控紊乱,表现在细胞内 2+浓度明显升高,2 复合体增多,的表达升高,提示海马该信号转导通路在严重心理应激所致的行为异常中可能有重要意义。3.百合知母汤的研究现状3.1百合的研究现状方中百合为百合科植物百合 F. E. . .、卷丹 .和细
16、叶百合 .的肉质鳞茎。味甘,性微寒。入心、肺经。本品气味稍缓,甘中有收,既能清心肺之余热,而敛气养心、安神定魄,用于治疗热性病后、余热末尽所引起的神思恍惚、烦躁失眠、莫名所苦的“百合病”,又能润肺止咳,用于治疗肺燥咳嗽,或肺虚久咳,或阴虚久咳、痰中带血等症。百合中主要含有酚酸甘油酯、苷类、生物碱及多糖,另外还含有一些磷脂、蛋白质和无机元素。药理研究表明百合具有抗癌、止咳、耐缺氧及抗疲劳、提高机体细胞免疫功能等作用32-34。 3.2知母的研究现状方中知母为百合科植物知母 .的根茎。味苦、甘,性寒。入肺、胃、肾经。本品质润,苦寒不燥、,沉中有浮,降中有升。上行能清肃肺气,以泻肺火,润肺燥、除烦热
17、、止咳嗽,用于治疗温热病,邪在气分,症见高热、烦躁、口渴、脉洪大者,以及阴虚燥咳,或肺热咳嗽诸症;入于中,善清胃火、除烦渴,用于治疗消渴病之中消诸症;行于下,则能泻相火、滋肾燥,用于治疗阴虚火旺、骨蒸潮热、盗汗等症。 知母主要含有皂苷、黄酮、双苯吡酮、木脂素等成分。现代研究表明,知母具有抗病原微生物、抗血小板聚集、降血糖、解热、抗炎、降低转氨酶等多种药理活性35-37。3.3 百合知母汤的研究现状 百合知母汤有养阴清热、除烦润燥之效,以润养心肺为大法,治疗百合病误汗后,津液受伤,虚热较甚者。临床上运用百合知母汤治疗乳腺增生病38-39、长期低热40、消渴、喘证、盗汗、胃脘痛41、失眠42、抑郁
18、43等症。三 研究思路及立题依据1.研究思路百合知母汤是金匮要略中治疗百合病的经典方剂。百合病的描述“百合病者,百脉一宗,悉致其病也,欲卧不能卧,欲行不能行意欲食复不能食,常默默,如有神灵者”主要归纳为情绪障碍、躯体不适,及现代医学抑郁症的诊断标准有很大的相似性,因此一般将百合病归属于抑郁症范畴。百合知母汤中的部分有效成分能通过提高抑郁症大鼠大脑皮层单胺递质、抑制轴亢进、提高模型动物脑组织含量等途径发挥抗抑郁效应。 可能是各种抗抑郁信号转导通路的交汇点。抗抑郁药物(包括中药)或其它治疗措施可通过调节一种或几种通路,最终激活,调节 等基因表达,影响神经元增殖、分化、成熟等可塑性改变,发挥抗抑郁作
19、用。参及调节的各调节因子之间、通路之间存在复杂的交叉联系和相互作用,共同维持着活性的平衡。近年来研究提示:抑郁模型小鼠,存在神经元蛋白和营养因子在海马的表达异常,而这些变化可以被一些中药逆转44。当前致力于阐明信号通路、营养因子、神经再生之间是如何相互联系的,以及细胞靶点、分子应答、行为反应的调节及抗抑郁之间错综复杂的关系。这将有助于我们以为中心了解抑郁症的病理生理机制,并在此基础上研发出疗效可靠、起效迅速、副作用小、经济实用的新药,尤其是帮助我们更好地认识一些中药抗抑郁的可能机制,更充分地利用祖国宝贵的中医药资源。细胞内信号转导通路是目前抗抑郁机制研究的重点和热点。可被多种不同的信号路径激活
20、。环磷酸腺苷()、丝裂原活化蛋白激酶()、钙调蛋白激酶()等3条通路是目前认为及抗抑郁相关、最主要的信号通路,这3个主要上游通路最终都使磷酸化,进而调节其下游通路的基因表达,完成神经元生化功能,而是上述3种通路的交汇点。前期的研究证实:百合知母汤抗抑郁的机制及提高慢性不可预见性应激结合孤养抑郁()模型大鼠海马组织5含量、提高脑组织中(反应元件结合蛋白)的表达有关(见7.3)。有鉴于此,我们提出假设:百合知母汤抗抑郁的信号机制可能及以上三种细胞内通路有关,三个通路在抗抑郁机制中可能会有所偏重。围绕假设,基于磷酸化通路,本课题拟将百合知母汤作用于大鼠,运用、免疫组化、 印记等方法,检测大脑组织信号
21、中和、信号中和、信号中钙调蛋白()和等关键因子,初步探讨百合知母汤抗抑郁的信号机制,筛选出该方抗抑郁的基因靶点。 2. 立题依据中药复方具有成分多、作用环节多、靶点多的特点,多环节之间具有协同效应。因此研究中药及其方剂的抗抑郁作用具有极大的挖掘潜力,而且对解决日益增加的抑郁患者的痛苦有重大的社会意义45-46。四 研究内容及目标1.建立慢性不可预见性应激结合孤养大鼠抑郁()模型;2.通过检测用药前后模型动物大鼠海马组织环磷酸腺苷()和蛋白激酶A()含量变化,评价百合知母汤对抑郁症信号的干预作用;3.通过检测用药前后模型动物大鼠络氨酸激酶受体B()和脑源性神经营养因子()含量变化,评价百合知母汤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中医 论文 开题 报告
![提示](https://www.taowenge.com/images/bang_tan.gif)
限制150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