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外科中医护理方案.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外科中医护理方案.doc(4页珍藏版)》请在淘文阁 - 分享文档赚钱的网站上搜索。
1、混合痔中医护理方案一、常见证候要点(一)风伤肠络:大便带血,滴血或喷射状出血,血色鲜红,大便秘结或肛门瘙痒。舌红,苔薄黄。(二)湿热下注:便血色鲜,量较多,肛内肿物脱出,可自行回纳,肛门灼热,重坠不适。舌红,苔黄腻。(三)脾虚气陷:肛门松弛有便意,内痔脱出不能自行回纳,需用手法回纳。便血色鲜或淡,伴头晕、气短、面色少华、神疲自汗、纳少、便溏等。舌淡,苔薄白。(四)气滞血瘀:肛内肿物脱出,甚或嵌顿,肛管紧缩,坠胀疼痛,甚则内有血栓形成,肛缘水肿,触痛明显。舌暗紫,苔白。二、常见症状证候施护(一)便血1.观察出血的色、质、量及伴随症状。若出现面色苍白、脉搏加快、血压下降、头晕、心慌等,及时报告医师
2、,协助处理。2.指导患者卧床休息,改变体位时宜缓慢,避免剧烈活动。3.保持肛门及会阴部清洁。4.遵医嘱给予中药坐浴。(二)疼痛1.观察疼痛部位、性质、强度、伴随症状和持续时间。 2.协助患者取舒适体位。 3.指导患者采用放松疗法,如缓慢呼吸、全身肌肉放松、听舒缓的音乐。4. 遵医嘱耳穴贴压:取肛门、直肠、神门、皮质下等穴。5. 遵医嘱中药坐浴。(三)肿物脱出1.观察脱出物的大小、颜色,脱出的痔核表面有无糜烂、分泌物、坏死。2.急性发作期宜采取侧卧位休息。3.出现痔核轻微脱出时,指导患者手指涂抹润滑油,轻轻将其回纳,回纳后平卧休息20分钟;如发生嵌顿或突发血栓外痔,及时报告医生协助处理。4.遵医
3、嘱中药坐浴。(四)便秘1.观察排便的频次,遵医嘱中药保留灌肠。2.遵医嘱艾灸气海、三阴交、足三里等穴。3.遵医嘱耳穴贴压直肠、大肠、脾、便秘点、皮质下等穴。4.遵医嘱腹部按摩中脘、天枢、气海、上巨虚等穴。(五)肛周潮湿瘙痒1.指导患者穿宽松清洁内衣,如有污染及时更换。2.指导患者保持局部皮肤清洁干燥,勿抓挠瘙痒部位。3.遵医嘱中药坐浴。 三、中医特色治疗护理(一)药物治疗1.内服中药(详见附录1)。2.注射给药(详见附录1)。(二)特色技术1.艾灸(详见附录2)。2.耳穴贴压(详见附录2)。3.中药保留灌肠(详见附录2)。4.中药坐浴(详见附录2)。(三)围手术期护理1.术后排尿困难者,遵医嘱
4、艾灸关元、气海、中极等穴;或遵医嘱穴位按摩中极、气海、三阴交、足三里、阴陵泉等穴;热奄包敷关元、气海、中极。2.首次排便后,遵医嘱中药坐浴。四、健康指导(一)生活起居1.保持肛门及会阴部清洁,指导患者每日便后及每晚温水清洗。2.避免肛门局部刺激,便纸宜柔软,不穿紧身裤和粗糙内裤。3.指导患者养成定时排便的习惯,便秘时指导患者绕脐周顺时针按摩腹部,每日3次,每次2030圈。4.指导患者避免增加腹压,避免用力排便、咳嗽、久站、久蹲等。5.指导患者进行提肛运动。运动方法:深吸气时收缩并提肛门,呼气时将肛门缓慢放松,一收一放为1次;每日晨起及睡前各做1遍,每遍做2030次。 (二)饮食指导1.风伤肠络
5、:食清热凉血的食品,如绿豆、苦瓜、芹菜、马蹄等。2.湿热下注:食清热利湿的食品,如绿豆、赤小豆、薏仁、小米等。3.气滞血瘀:食理气活血的食品,如木耳、桃仁、番茄、黑米等。4.脾虚气陷:食益气养血的食品,如山药、茯苓、薏仁、鸡肉等。5.便血者,进软食、多饮水,多食蔬菜水果及补血之品,忌粗糙、坚硬食品。6.忌食辛辣刺激肥甘的食品,术后初期避免进食产气食品。 (三)情志调理1.指导患者保持心情舒畅,避免烦躁、恐惧等不良情绪。2.多与患者沟通,了解其心理状态,及时予以心理疏导。肛痈(肛门直肠周围脓肿)中医护理方案一、常见证候要点(一)火毒蕴结证:肛门周围突然肿痛,持续加剧,伴有恶寒、发热、便秘、溲赤。
6、肛周红肿,触痛明显,质硬,表面灼热。舌红,苔薄黄。(二)热毒炽盛证:肛门肿痛剧烈,可持续数日,痛如鸡啄,夜寐不安,伴有恶寒发热,口干便秘,小便困难。肛周红肿,按之有波动感或穿刺有脓。舌红,苔黄。(三)阴虚毒恋证:肛门肿痛、灼热,表皮色红,溃后难敛,伴有午后潮热,心烦口干,夜间盗汗。舌红,少苔。二、常见症状/证候施护(一)肛门肿痛1. 观察皮肤红、肿、热、痛的程度及范围。2. 协助患者取舒适体位。3. 遵医嘱耳穴贴压,取肛门、神门、皮质下、直肠等穴。4. 遵医嘱中药坐浴。5. 遵医嘱中药灌肠。(二)发热1. 观察体温及汗出情况。2. 鼓励患者多饮水。3. 遵医嘱刮痧,取合谷、曲池、大椎等穴。(三
7、)便秘1. 定时排便,忌努挣,避免久蹲。2. 腹部按摩。3. 遵医嘱穴位贴敷,取神阙穴。4. 遵医嘱耳穴贴压,取大肠、直肠、便秘点、脾、皮质下等穴。(四)排尿困难1. 协助患者采取舒适体位。2. 热敷下腹部。3. 遵医嘱耳穴贴压,取脑、神门、肾、膀胱、皮质下等穴。4. 遵医嘱热奄包治疗,取气海、关元、中极等穴。5. 遵医嘱艾灸,取气海、关元、中极等穴。6. 遵医嘱穴位贴敷,取神阙等穴。三、中医特色治疗护理(一)药物治疗1. 内服中药(详见附录1)。2. 注射给药(详见附录1)。3. 外用中药(详见附录1)。(二)特色技术1. 耳穴贴压(详见附录2)。2. 中药坐浴(详见附录2)。3. 刮痧(详
8、见附录2)。4. 穴位贴敷(详见附录2)。5. 热奄包(详见附录2)。6. 艾灸(详见附录2)。(三)围手术期的中医护理1.术前:遵医嘱耳穴贴压,取心、神门、皮质下等穴助睡眠。2.术后护理。(1)便后遵医嘱中药坐浴及中药灌肠。(2)遵医嘱对创面采用红外线照射等物理治疗。(3)遵医嘱耳穴贴压,取肛门、神门、皮质下、直肠下段等穴,以缓解术后疼痛。四、健康指导(一)生活起居1. 每次排便不宜超过10分钟,排便时勿努挣。2. 保持肛周皮肤清洁干燥,勤换内裤,脓肿部位不宜挤压。3. 劳逸结合,加强体育锻炼。4. 提肛运动。方法:深吸气时收缩并提肛门,呼气时将肛门缓慢放松,一收一放为1次;每日晨起及睡前各
9、做2030次。(二)饮食指导饮食宜清淡、少渣,忌食辛辣刺激之品,忌酒。 1. 火毒蕴结证:食清热泻火解毒的食品,如野菊花代茶饮。食疗方:凉拌鲜蒲公英。2. 热毒炽盛证:食清热利湿解毒的食品,如冬瓜、丝瓜、西瓜等。食疗方:冬瓜苡仁汤。3. 阴虚毒恋证:食滋阴降火的食品,如生梨、绿豆、黄瓜等。食疗方:绿豆粥。(三)情志调理1. 采用放松术,如听舒缓音乐、全身肌肉放松等方法转移注意力。2. 护理人员应及时了解患者的心理状态,解释疾病的发生、发展及转归,讲解成功病例,树立战胜疾病的信心。3. 鼓励家属多陪伴患者给予情感支持。丹毒中医护理方案一、常见证候要点湿热毒蕴:发于下肢,局部红赤肿胀、灼热疼痛,或
10、见水疱、紫斑,甚至结毒化脓或皮肤坏死;或伴恶寒发热,胃纳不香。舌红,苔黄腻。二、常见症状/证候施护(一)局部红赤肿胀1.卧床休息,避免劳累。告知患者戒烟、酒。2.抬高患肢3040,穿着合适的鞋袜和棉制衣物减少摩擦,避免强烈阳光照射患部皮肤。3.观察红赤肿胀的部位、性质、范围,每日定时、定位用软尺测量肿胀部位的周径,以了解肿胀变化情况。患侧肢体严禁静脉输液。4.暴露水肿部位,避免翻身时擦伤、剥脱、挤压,防止炎症扩散。5.遵医嘱中药泡洗(未溃期)。6.遵医嘱中药外敷。(二)发热1.监测体温情况,寒战者加盖衣被保暖。高热遵医嘱采取相应的退热措施。2.鼓励患者多饮水约15002000ml/天,遵医嘱用
11、清热解毒中药煎汤代茶饮服,如菊花、金银花等。(三)疼痛1. 观察疼痛的性质、部位、程度、持续时间。2. 遵医嘱耳穴贴压脑、神门、枕、肾上腺、皮质下等穴。3. 遵医嘱中药外敷。(四)水疱1.水疱超过3cm,遵医嘱抽吸疱液。2.保持局部皮肤清洁,忌用强刺激性沐浴露及热水烫洗局部皮肤,避免摩擦、搔抓及强烈阳光直接照射皮肤等,以免造成再次感染。三、中医特色治疗护理(一)药物治疗1.内服中药(详见附录1)。2.注射给药(详见附录1)。3.外用中药(详见附录1)。(二)特色技术1.中药外敷:药物涂抹厚度约35mm,敷药面积应超过红肿部位12cm,一般敷药46小时(其他详见附录2)。2.耳穴贴压(详见附录2)。四、健康指导(一)生活起居1.注意与他人隔离,洁具专用,每日温水洗脚。2.有足癣可用米醋或白醋加温至30,每晚睡前泡脚一次,每次30分钟,以浸入患处即可。 (二)饮食指导指导患者食清热利湿,富含维生素、高蛋白的食品,如扁豆、赤小豆、绿豆、冬瓜、苦瓜、新鲜蔬菜、蛋、奶等。忌食辛辣刺激、肥甘厚味的食品,如羊肉、虾、蟹、葱、姜、蒜、辣椒等。(三)情志调理1.护理人员应及时了解患者的心理状态,解释疾病的发生、发展及转归,讲解成功病例,树立战胜疾病的信心。2.鼓励家属多陪伴患者给予情感支持。
限制150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