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妇科学完美打印版.docx
《中医妇科学完美打印版.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中医妇科学完美打印版.docx(21页珍藏版)》请在淘文阁 - 分享文档赚钱的网站上搜索。
1、1. 黄帝内经是我国现存第一部医学经典著作,该书最早描述了妇女特有生殖脏器并记载闭第一首妇科方剂是 四乌贼骨芦茹丸 。2. 素问上古天真论: 女子七岁,肾气盛,齿更发长; 二七而天葵至,任脉通,太冲脉盛,月事以时下,故有子; 三七,肾气平均,故真牙生而长极。 四七,筋骨坚,发长极,身体盛壮。 五七,阳明脉衰,面始焦,发始堕。 六七,三阳脉衰于上,面皆焦,发始白。七七,任脉虚,太冲脉衰少,天癸竭,地道不通,故形坏而无子也。3. 达生篇中提出临产六字真言是 睡,忍痛,慢临盆 。4. 金匮要略开创了妇产科辨证论治和外治法治疗妇科病先河。5. 宋代:妇产科开始独立分科;陈自明妇人大全良方为历史上第一部
2、妇科与产科合论妇产科专著“妇人血为根本”产妇生理特点:阴血骤虚,阳气易浮6. 胞宫具有 行月经 和 主胎孕 作用。7. 玉门:指阴道口及处女膜。8. 冲任督带与女性生殖生理:冲任督三脉同起于胞中,而络于带脉。冲任督带四脉与十二正经相交会,冲脉为血海,为十二经之海;任脉为阴脉之海,司人体精血津液,主妊养胞胎;督脉为阳脉之海,总督一身之阳;带脉约束上下行之诸经。脏腑所化生气血通过十二正经汇集于冲任督带四脉而作用于奇恒之腑胞宫,最终使得胞宫得以行使其行月经、主胎孕等生殖生理功能。9. 月经:是指有规律周期性子宫出血,月月如潮,经常不变,故有“月信”、“月事”、“月水”之称,以示月经有“节律性”周期性
3、。10. 第一次来月经称为月经初潮,初潮年龄多在1314岁。11. 月经周期一般为2135天,平均28天。正常经期为37天。12. 正常每月月经量约为3050ml,超过80ml为月经过少,低于20ml为月经过少。13. 并月:身体无病而月经定期两个月来潮一次者,称为并月。14. 居经:身体无病三个月来潮一次者称为“居经”,又称“季经”。15. 避年:身体无病一年一行者称为“避年”。16. 暗经:终生不潮但是能受孕,称为暗经。17. 激经:受孕初期仍能按月经周期有少量出血而无损于胎儿者,称为“激经”,又称“盛胎”、“垢胎”。18. 天癸(考过):含义天癸是促进人体生长、发育、生殖一种物质。属于阴
4、精。(来源于先天,禀受于父母,藏于肾中,受肾中精气资助,赖后天水谷精微滋养,在人体生长发育过程中逐渐成熟,当肾气充盛之后,始能泌至而发挥作用;进入绝经期后,又随着肾气虚衰而逐渐竭绝)作用使任脉所司之精、血、津、液旺盛畅通,使冲脉广聚脏腑之血,下注于胞宫,从而使胞宫在脏腑、经络、气血、共同作用下开始有节律地定期藏泻。是月经产生动力。19. 月经产生主要机理是: 肾-天癸-冲任-胞宫轴 。20. 月经产生机制:(考过)是肾气、天癸、冲任、气血作用于胞宫,并在其他脏腑、经络协同作用下使胞宫定期藏泻生理现象。(如图) 1)肾气-天癸-冲任-胞宫轴学说:肾为先天之本,肾藏精,主生殖;天葵源于先天之肾气,
5、需要后天水谷精微滋养,当肾气盛则蓄极而生;冲为血海,任为阴脉之海;胞宫形态似腑,功能似脏,是藏泻功能靶子。 2)其他脏腑、经络协同作用 3)气血充盛与和调是月经产生重要条件21. 肾在月经中作用。(JD)答:月经产生,是肾-天癸-冲任-胞宫轴互相调节,并在全身脏腑、经络、气血协调作用下,子宫定期藏泻结果。肾气在月经产生过程中起主导作用。肾主藏精,为先天之本,元阴元阳之宅,冲任之本,并能促进天癸成熟。故有“经水出诸肾”之说。22. 从中医角度叙述肾在月经产生中主导地位。(LS)答:五脏生理功能是化生和贮藏精、气、血、津液。肾藏精、肝藏血、脾生血、心主血、肺主气、气帅血,在月经产生生理中起主导作用
6、。 肾藏精,主生殖,是指肾具有生成、贮藏和施泻精气作用,发挥其化生月经、主生殖功能。 肾为天癸之源,天癸至,月事以时下,天癸竭,月经断竭。 肾为冲任之本,任通冲盛,月事以时下,任虚冲衰则经水断绝,然冲任通盛以肾气盛为前提。 肾为气血之根,血是月经物质基础,气为血之帅,气血和调,经候如常,然气血之根在于肾,气血久虚,常从肾治,补肾益精,生化气血,以调经助孕。 肾与胞宫相系,胞宫司月经,肾与冲、任、督脉相关,与胞宫相系,直接影响月经产生与调节。 肾与脑相通,直接参与月经调节。 肾为五脏阴阳之本,肾气调节机体代谢和生理活动是通过肾中阴阳来实现,肾中阴阳平衡协调才能维持机体生理,包括月经生理正常。 综
7、上所述,肾通过多渠道、多层次、多位点对月经产生发挥主导作用。3、月经周期四个阶段:1)月经期 即行经期,此期血海由满而溢,血室正开,子宫泻而不藏,通过阳气疏泄,胞脉通达,推陈出新,使经血从子宫下泄,故气血以下为顺;2)经后期 即阴长期,血室已闭,子宫藏而不泄,通过神奇封藏,蓄养阴精,使经血长,为“重阴”阶段;3)经间期 经过经后期蓄养,阴精充沛,冲任气血充盛,重阴必阳,在肾气推动下,阴阳转化,阴精化生阳气,出现氤氲之侯,乐育之时,候;4)经前期 阳长期,经前期后,阳气逐渐增长,达重阳状态,此期阴精与阳气皆充盛,子宫胞脉气血满盈,已为孕育做好准备。若胎元已结,则肾气封藏,子宫继续藏而不泄;若未孕
8、育,则在阳气鼓动下,子宫胞脉通达,泻而不藏,经血得以下泄。5、带下:广义带下为泛指带脉以下疾病,即妇女经、带、胎、产、杂病; 狭义带下指女子阴中流出液体。 生理性带下:为润泽于阴户和阴道内无色无臭、粘而不稠液体。6、受孕前提:肾气充盛,天葵成熟,冲任二脉功能协调,子宫藏泻有期,月经正常。其条件为男女生殖之精适时结合。7、正常孕妇整个妊娠期约280天,即10个妊娠月;预产期推算,是从末次月经首日开始算起,月数加9(或减3),日数加7(阴历则加14)。 第三章妇科疾病病因病机1、病因:淫邪因素;情志因素;生活因素;体质因素;环境因素;病理产物致病。2、病机:脏腑功能失常;气血失调;冲任、子宫、胞脉
9、、胞络受损。第四章 妇女疾病诊断概要1、月经病辨证要点:月经期、量、色、质变化。2、带下病辨证要点:带下量、色、质、气味变化结合全身症状、舌脉。3、妊娠病辨证要点:首先要辨明是胎病抑或母病;其次要辨别胎之可安与不可安;最后结合脏腑气血进行辨证。4、产后病“三审”(考过):先审小腹痛与不痛,以辨有无恶露停滞;次审大便通与不通,以验津液盛衰;再审乳汁行与不行和饮食多少,以察胃气强弱。并结合脏腑气血进行辨证。第二节 辨证要点及常见证型1.脏腑辨证证型:肾气虚、肾阴虚、肾阳虚; 肝气郁结、肝郁化火、肝经湿热、肝阳上亢、肝风内动; 脾虚血少、脾虚湿盛、脾失统摄、脾气下陷。2.气血辨证证型:气病(气虚、气
10、郁、气滞)、血病(血虚、血瘀、血热、血寒)。 第五章 妇科疾病治疗方法 补肾法是治疗妇科疾病最重要治法1、根据妇女血常不足、气常有余特点,治疗时要注意固护精血。2、滋肾补肾代表方有:杞菊地黄丸、真武汤、内部丸、肾气丸。 补益气血法包括:补气固摄;养血益精。 调理奇经包括:温补奇经;滋养奇经;通理奇经;镇安奇经;固摄奇经。3、周期疗法:结合月经周期在经后期、经间期、经前期、行经期不同时期肾阴阳转化、消长节律和气血盈亏变化规律,遵循滋肾养血补肾活血调补肾阴肾阳活血化瘀原则,采取周期性用药方法。4、金匮要略开创了中医妇科学外因冲洗、阴道纳药外治法之先河。l 月经病1. 月经病治疗原则:一是重在 治本
11、调经 ;二是 急则治其标,缓则治其本 。 2. 试述月经病治疗原则。(XZ、PD)答:重在治本调经,治本即消除导致月经病病因病机。调经是针对病机运用各种治法使月经恢复正常,采用补肾、扶脾、疏肝、调理气血、调治冲任、调养胞宫,以及调控肾-天癸-冲任-胞宫轴等法调治。 临证中要分清先病和后病:如因经不调而后生他病者,当先调经,经调则他病除,若因他病而致经不调者,当先治他病,病去则经自调。 急则治其标,缓则治其本。月经不调:指月经周期、经期、经间期、经量病变;月经不调主要指月经先期、月经后期、月经先后不定期、月经过多、月经过少、经期延长、经间期出血等。月经先期1. 概念:月经提前7天以上,15天以内
12、,连续两个周期以上者,称为“月经先期”,亦称“经期超前”、“经行先期”、“经早”、“经水不及期”。2. 病因病机:病机为气虚失摄或血热妄行,致冲任失调。气虚脾气虚、肾气虚;血热阳盛实热、阴虚血热、肝郁血热(DX)。3. 辨证论治l 气虚证:月经先期,量多,色淡,质稀+气虚。健脾益气,摄血调经,方用补中益气汤-补中益气芪术陈,升柴参草当归身l 阳盛实热证:月经先期,量多,色紫红,质稠臭秽+实热证。清热凉血,养阴调经-清经散-丹皮、地骨皮、白芍、大熟地、青蒿、白茯苓、黄柏l 阴虚血热证:月经提前,量少,色鲜红,质稠粘+阴虚。治宜滋阴清热,养血调经,方用两地汤-两地汤方地骨皮,胶芍冬地及玄参l 肝郁
13、血热证:月经提前,量或多或少,色紫红,质稠有块+肝郁。疏肝解郁,清热调经,丹栀逍遥散-逍遥散用当归芍,柴苓术草加姜薄,有热丹栀可参酌。月经过多(证、方)1. 概念:月经量较正常明显增多,或每次经行总量超过80ml,在一定时间内能自行停止,且连续2个周期以上。可伴有月经提前或推后,但尚有一定周期,可继发贫血,称为月经过多。亦称“经水过多”。2. 病因:气虚、血热、血瘀。病机:冲任不固,胞宫藏泻失职。3. 辨证论治(1)气虚证:月经量多,色淡质清稀,神疲懒言,小腹空坠;舌淡苔薄,脉缓弱无力。补气固冲,摄血调经-举元煎-参芪炙草升白术(2)血热证:经来量多,色深红或紫红,质稠有块;心烦口渴,尿黄便结
14、;舌红苔黄,脉滑数。治宜清热凉血,止血调经-保阴煎加地榆、茜草。(3)血瘀证:经行量多,色紫暗有血块;小腹疼痛拒按,块下痛减;舌质紫暗有瘀点,脉沉涩。活血化瘀,止血调经-失笑散(蒲黄、五灵脂)加益母草、三七。经期延长1. 概念:每次月经持续达七天以上,但一般在15天内能自然停止,月经尚有一定周期,可伴有月经量过多称为“经期延长”。又称“月水不断”、“经事延长”。2. 与崩漏鉴别:崩漏之漏下常超过半个月不能自止,且月经周期紊乱。3. 与真假鉴别:伴有月经量过多和经期延长,常表现为经前点滴下血,月经量增多,淋漓而下。通过盆腔B超可发现子宫、卵巢肿物,或借助宫腔镜、诊刮等进行组织病理学诊断。4. 病
15、因病机:虚、热、淤。气虚:冲任失约;血热:多属阴虚内热,热扰冲任:血海不宁;血瘀:瘀阻冲任,血不循经。5. 辨证论治 气虚证:经行时间延长,经量多,色淡红,质清稀+气虚,补气健脾,止血调经-归脾汤加乌贼骨、棕榈碳、仙鹤草。(归脾汤用术参芪,归草茯神远志随, 酸枣木香龙眼肉,煎加姜枣益心脾, 怔忡健忘俱可却,肠风崩漏总能医) 血热证:经行时间延长,量不多,色鲜红,或紫红,质稠+阴虚血热,滋阴养血,清热调经-固经丸(龟板、白芍、黄芩、椿根皮、黄柏、香附) 血瘀证:经期延长,紫暗有血块,行经涩滞不畅,小腹疼痛不适,身重无力桃红四物汤合失笑散加茜草、海螵蛸。 月经后期1. 概念:月经周期错后7天以上,
16、持续6个月以内,可伴有经量或经期异常,称为“月经后期”,亦称“经行后期”、“月经落后”、“月经延后”、“经迟”。2. 月经后期与早孕鉴别。早孕者尿妊娠试验阳性,或有妊娠反应,B超探查可见子宫增大,宫腔内有胚芽、胚囊、胎动等。3. 病因病机:虚证:肾虚、血虚、经血不足,冲任不充,血海不能按时满溢; 实证:血寒、气滞、痰湿血行不畅,冲任受阻,血海不能如期满溢4. 治疗原则:虚者补之,实者泻之。5. 辨证论治:(1)肾虚证:经期延后,量少,色淡暗,质清稀;腰酸腿软,面色晦暗,头晕耳鸣,带下清稀;舌淡,苔薄,脉沉细。治温肾助阳,养血调经-温胞饮加当归、川芎;(2)血虚证:经期延后,量少,色淡质稀,无块
17、;小腹空痛,头晕眼花,心悸少寐,面色萎黄或苍白;舌淡,苔薄,脉细无力。治补血填精,益气调经-大补元煎-大补元煎山药地,参草杜当萸枸杞(3)血寒证:经期延后,量少,色暗有块;小腹冷痛拒按,得热痛减,形寒肢冷,面色青白;舌暗苔白,脉沉紧。温经散寒,行血调经-温经汤-妇人良方温经汤,人参川归桂通阳, 芍药甘草缓急痛,莪丹牛膝引血良。(4)气滞证:经期延后,经量正常或量少,色暗有块;小腹胀甚而痛,胸胁乳房作胀,时欲太息;舌苔正常,脉弦。治开郁行气,和血调经-加味乌药汤加当归、川芎。(5)痰湿证:经行延迟,量少,色淡或混杂粘液;平日带下清稀,量多;形体肥胖,眩晕心悸,胸闷呕恶,口腻多痰,咳吐痰涎。舌体胖
18、大,边有齿印,苔白腻,脉弦滑。燥湿化湿,健脾调经-六君子加归芎汤四君子(人参、甘草、茯苓、白术)+陈皮、半夏 当归、川芎、香附月经过少1. 概念:每次经行血量明显减少,不足30ml,甚或点滴即净,或行经期时间仅1到2天,经量少者,称为“月经过少”。古籍有称“经水涩少”、“经水少”、“经量过少”。2. 辨证论治 肾虚证:经行量少,甚至点滴即净,色淡质稀;腰酸腿软,夜尿多;舌淡苔薄,脉沉弱。治宜补肾益精,养血调经-归肾丸-归肾补肾填精菟,茯山仲地归茱枸。 血虚证:经行量少,甚至点滴即净,色淡质稀;头晕眼花,心悸怔仲,小腹空痛,面色萎黄;唇舌淡白,苔薄,脉细弱。养血调经-滋血汤-四物汤+人参、山药、
19、黄芪、白茯苓 血瘀证:经来量少,色紫暗有块;小腹刺痛拒按,经后痛减;舌紫暗,或有瘀点,脉沉涩-活血化瘀养血调经-桃红四物汤-桃仁、红花、熟地、川芎、白芍、当归 痰湿证:经量过少,色淡质粘腻如痰;体胖,胸脘满闷,白带量多,苔白腻,脉滑。化痰燥湿,活血调经-二陈汤加芎归汤(陈皮、茯苓、枳壳、半夏、甘草、滑石)月经先后无定期1. 概念:经行提前时或延后7天以上,交替不定连续发生3个周期以上者,称为“月经先后无定期”。又称“经水先后无定期”、“月经愆期”、“乱经”。2. 病机肝失疏泄,肾失封藏3. 治则疏肝补肾,使冲任和调、胞宫藏泻有度4. 辨证论治(1)肝郁证:经行或先或后,经量或多或少,色暗红,有
20、血块,或经行不畅;胸胁、乳房、少腹胀痛,郁郁寡欢,时欲太息;苔薄白,脉弦。疏肝解郁,和血调经-逍遥散;(2)肾虚证:经行或先或后,量少色淡质稀;面色晦暗,头晕耳鸣,腰酸如折,或小腹空坠,夜尿频数;舌淡苔薄,脉沉弱。补肾益气,固冲调经-固阴煎-固阴煎为补肾剂,熟地参萸菟丝系,远志五味通心肾,甘药协调经乱齐。(3)肝郁肾虚证:为上两型主证之总和。疏肝补肾,养血调经-定经汤-山药熟地芍归放,柴苓荆芥菟丝子经间期出血概念:在两次月经中间,出现周期性少量阴道出血,称为经间期出血。相当于西医学排卵期出血,长久失治误治可发展为崩漏。多见于青年女子,有月经不调、堕胎、小产史,量少,1到2天即自止1. 病因:肾
21、阴虚、湿热、血瘀(TK/XZ)。2. 辨证论治(1)肾阴虚证:经间期阴道出血,量少质稠色鲜红;腰酸膝软,头晕耳鸣,手足心热,两颧潮红;舌红少苔,脉细数-滋肾养阴,固冲止血-两地汤和二至丸(女贞子、旱莲草)。(2)湿热证:经间期阴道出血,量或少或多,色红质粘无块;纳呆,胸闷,平素带下量多质粘;舌质红,苔黄腻,脉滑数或濡数-清热利湿-清肝止淋汤去阿胶红枣加小蓟、茯苓(3)血瘀证:经间期阴道出血,量或多或少,色紫暗有血块;少腹疼痛拒按,舌质紫暗,脉涩-化瘀止血-逐瘀止血汤。l 崩漏1. 崩漏:是月经周期、经期、经量发生严重失常病症,是指经血非时爆下不止或淋漓不净,前者谓之崩中,后者谓之漏下。2. 虚
22、、热、淤;病因:脾虚、肾虚、血热和瘀血。病机:冲任损伤,不能制约经血,使子宫藏泻失常。3. 简述治崩三法。(TK)塞流:即止血,用于崩漏之际,急当塞流止血防脱,首选补气摄血法,用生脉散。澄源:即正本清源,根据不同证型辩证论治。复旧:即固本善后,调理恢复。并非全在补血,而应及时调补肝肾、补益心脾以资血之源,安血之室,调经固本。4. 简述崩漏治疗原则和治疗大法。答:治则:急则治其标,缓则治其本。治疗大法:灵活运用塞流、澄源、复旧三法,塞流即止血,澄源即求因治本,根据肾虚、脾虚、血热、血瘀不同,复旧即使调理善后。5. 最有意义检查:诊刮和病检。6. 诊断要点:1)病史:详细询问病史,需排除与妊娠和产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中医 妇科 完美 打印
限制150内